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將自家挖到的19件國寶文物捐給故宮,作為農民,他是頭一個!

何剛, 1985年在自家挖出元代銀器數件, 遂主動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1986年, 又捐獻元赭釉大缸1件。 今年5月30日, 在石(石家莊)濟(濟南)客運專線工程工地, 一台龍門吊在拆除過程中發生傾覆, 導致在此打工的何剛等人不幸遇難, 終年54歲。

△何剛生前照片 資料圖

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後, 故宮博物院為他舉行了追思會。 他的名字和張伯駒、馬衡、孫瀛洲、唐蘭、陳萬里、朱家溍、單士元等一大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一起, 永遠鐫刻在“景仁榜”上。

這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 是第一次, 為一位農民捐獻者。

△景仁榜 資料圖

故宮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文物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這樣的名字可以排很多, 這樣的故事也可以講很多。 為了表達對捐獻者的崇敬之情, 並彰顯其事蹟、弘揚其精神, 故宮博物院於2005年80周年院慶時, 在景仁宮專設了景仁榜, 將捐獻者的名字按年份鐫刻於牆上, 以作永久紀念。 何剛的名字就是那時鐫刻在了景仁榜。

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原處長梁金生說:

“為故宮捐獻者不乏其人, 但作為農民, 將從自家挖到的文物捐給國家, 何剛還是頭一個。 ”

△何剛生前捐獻文物資料圖

何剛, 這個農民的名字, 似乎不可能與故宮博物院有什麼聯繫, 然而, 他和張伯駒、馬衡、孫瀛洲、唐蘭、鄭振鐸、朱家溍、單士元等名字一起, 永遠鐫刻在“景仁榜”上。

眾所周知, 1949年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來源主要是捐贈、撥交和收購, 尤其是個人捐贈占不小比例, 它們成為故宮珍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剛捐贈的19件文物為高等級元代銀器, 包括二級甲等文物1件、二級乙等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 1986年2月, 何剛又將存放銀器的缸也一併捐贈故宮博物院;

△1985年, 故宮博物院給何剛出具的捐贈文物憑證, 上面記載有捐贈文物共19件。

張伯駒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

20世紀50年代, 張先生將珍藏的《平復帖》、《遊春圖》以及唐李白的《上陽臺帖》等書畫巨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馬衡先生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年, 1952年調離故宮時, 將珍藏的包括宋拓唐刻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卷在內的甲骨、碑帖等400多件文物捐獻給了北京故宮。 在他去世後, 子女遵其遺願, 又把14000餘件(冊)文物捐給了北京故宮, 種類眾多, 數量驚人;

孫瀛洲先生, 20世紀50年代, 他將家藏的3000多件各類文物捐贈給北京故宮, 光瓷器就有2000多件, 其中25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圖 《平復帖》

有聲音質疑:從法律上界定,何剛應算“上交”文物,故宮博物院何來“捐贈”一說?對這一問題,故宮博物院表示:

中國現有法律對於主動上交文物者應享有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缺乏明確標準,這樣很難調動民眾的積極性;

故宮博物院給予何剛“捐贈者”的身份,是對守法者的一種更大鼓勵和認同。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

我國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均為國家所有,發現文物均應及時上報或者上交;

對及時上報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

故宮將何剛的名字鐫刻在“景仁榜”上,更多的是希望將他這種身在困境還能恪守原則、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揚出去,用他保護文物的赤子之心去感染更多的人。

△ 圖 《平復帖》

有聲音質疑:從法律上界定,何剛應算“上交”文物,故宮博物院何來“捐贈”一說?對這一問題,故宮博物院表示:

中國現有法律對於主動上交文物者應享有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缺乏明確標準,這樣很難調動民眾的積極性;

故宮博物院給予何剛“捐贈者”的身份,是對守法者的一種更大鼓勵和認同。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

我國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均為國家所有,發現文物均應及時上報或者上交;

對及時上報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

故宮將何剛的名字鐫刻在“景仁榜”上,更多的是希望將他這種身在困境還能恪守原則、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揚出去,用他保護文物的赤子之心去感染更多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