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孝宗死後,兒子拒不給他辦喪事,最後這位神秘人只好出面主持

留正(1129~1206)字仲至, 福建泉州人。 留正于紹興三十年進士及第, 曆仕孝宗、光宗、甯宗三朝, 從政四十餘年, 因直言敢諫, 孝宗贊其“純誠可托”, 史稱“真宰相也”。 但因為一件事情卻有損其清名, 為後人所笑。


事情是這樣的:紹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病逝, 按禮按理光宗都必須要親自主持喪事的。 更何況正是盛夏暑熱之際, 喪事實在是拖延不得。

孝宗死後第二日, 留正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率百官進奏宋光宗, 請他前往重華宮主持孝宗喪儀。 光宗仍然一如平時的斷然拒絕, 朝臣無奈, 只好退而求其次, 請立嘉王趙擴為太子。 由太子主持喪儀, 好歹可以為遮世人耳目, 免得眾議喧騰。

請立太子, 是孝宗、光宗父子失和的一個重要原因。 眾臣子以為光宗這次不會推託, 哪知道精神病患者的心思正常人難以忖度, 從前光宗因為立太子與父親鬧到老死不相往來, 時移世易, 又以為群臣請立儲就是要逼他下課,

抵死不從。

對光宗這種只認死理的精神病人, 朝臣也狗咬刺蝟束手無策。 一連數日, 光宗仍不改初衷, 孝宗的屍體開始出現異味。 幾天後, 是孝宗大殮的日子, 光宗仍固執的不去主持喪儀。

朝堂上失去了從前的安寧, 所有人等亂作一團。 有的朝臣辭官, 多數富戶大室則忙著轉移財產, 準備開溜, 這些情形更加重了臨安城中的惶恐與不安。 至高宗南渡以來, 南宋偏安政權遭遇了空前危機。

宰執召集朝中重臣商議如何渡過危機, 眾人群策群力、在絞盡腦汁之後, 終於想到一個解決辦法——請太皇太后吳氏垂簾主持喪事, 並趁此機會請她立嘉王為太子, 代替光宗執喪。


高宗皇后吳氏在趙構死後一直與孝宗同住重華宮中, 此時已是年近耋耄之年(時年79)。 這時候見一場動亂隨時可能發生, 德高望重的老婦人挺身而出, 立即傳旨宣留正、趙汝愚等人赴重華宮。

留正和趙汝愚趁機懇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吳氏卻擔心晚節不保, 背上女主幹政的惡名,

不同意垂簾聽政, 只同意代行祭奠大禮。

祖母替孫兒主持喪事, 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留正、趙汝愚見好不容易有人出面主持大局, 不敢強求其它。 在吳氏主持下, 喪禮得以順利舉行。 與此同時, 為平息朝野怨憤, 不忘對外宣稱“皇帝有疾, 可在南內服喪。 ”

安然渡過一場政治危機之後, 留正等人仍然不敢大意:政事交由一個精神病天子和刁蠻無知的女人左右, 畢竟不是國家之福。

六月十八日, 留正再次率朝臣向光宗奏請立儲, 結果仍是“又不報”。


眾人不放棄不拋棄, 六日後再請, 事情卻出現了轉機, 從宮中傳出光宗御批為“甚好!”。

聖明天子突然一改初衷同意了立太子, 留正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正在驚疑不定時候, 第二天晚上, 光宗又傳出御批寫道“朕曆事歲久, 念欲退閑”。

從拒絕立太子到準備退休, 這個彎子轉的有點太大。

留正一時間有點惶惑了, 他在懷疑這御批的真實性:從前請立太子都要推三阻四, 現在居然主動提出“退閑”?

留正擔心這是光宗或者是李鳳娘的“引蛇出洞”之計, “建儲詔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難處。”

留正反對光宗內禪,卻遭到了其他朝臣的強烈反對。恰在此時,留正得知了以趙汝愚為首的朝臣準備發動政變的消息,進而懷疑這道御批極可能是趙汝愚等人假傳聖旨。宦海沉浮多年的留正擔心自己捲入一場前途叵測的宮廷政變,決定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史載,“留正因朝,佯於僕庭”。政治風雲變幻,光宗“念欲退閑”的背後定有文章,留正計無可施,只得也患上了“心疾”!

留正早不跌、晚不跌,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莫名其妙的摔一跤,因此後世有人推測,留正這一跤有“假摔”之嫌。

真摔假摔已無關宏旨,重要的是,留正立即“力請罷免,出城俟命。”

政局波譎雲詭之際,身任宰輔之重的留正卻撂挑子,撇下棘手的政事獨善其身。消息一出,所有朝臣瞠目結舌、無所適從,臨安城中士民更是驚駭莫名。

“建儲詔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難處。”

留正反對光宗內禪,卻遭到了其他朝臣的強烈反對。恰在此時,留正得知了以趙汝愚為首的朝臣準備發動政變的消息,進而懷疑這道御批極可能是趙汝愚等人假傳聖旨。宦海沉浮多年的留正擔心自己捲入一場前途叵測的宮廷政變,決定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史載,“留正因朝,佯於僕庭”。政治風雲變幻,光宗“念欲退閑”的背後定有文章,留正計無可施,只得也患上了“心疾”!

留正早不跌、晚不跌,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莫名其妙的摔一跤,因此後世有人推測,留正這一跤有“假摔”之嫌。

真摔假摔已無關宏旨,重要的是,留正立即“力請罷免,出城俟命。”

政局波譎雲詭之際,身任宰輔之重的留正卻撂挑子,撇下棘手的政事獨善其身。消息一出,所有朝臣瞠目結舌、無所適從,臨安城中士民更是驚駭莫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