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之珍藏重寶——洛陽白馬寺元代夾紵幹漆佛像

元代夾紵幹漆佛像, 據說傳世有25件, 1件在北京, 其餘24件在白馬寺, 即大雄殿內三世佛、韋陀、韋力、十八羅漢, 加上天王殿內的大肚彌勒, 這些都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甯宮大佛堂調撥來的。

白馬寺元代夾紵幹漆造像:諾矩羅尊者

夾紵幹漆工藝始于戰國, 隋、唐時處於鼎盛時期, 宋代之後元代亦有, 明清兩代以後至今此工藝失傳。 紵, 即紵麻, 經紡織而織成的粗布, 用桐油、土漆、熟石灰、糯米夯粘布均勻的塗在紵布上, 再裏在用篾條定的模型上, 就製成了成品像, 再在造像上施以金粉等工藝。 其特點是重量輕, 造型美, 色澤鮮, 耐酸堿, 耐高溫, 防腐防潮, 堅固結實等, 屬國之重寶, 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

伐暗羅弗多羅尊者

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洛陽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刹, 世界著名伽藍, 乃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 是佛教的 “釋源”、“祖庭”。 白馬寺現存佛像百餘尊, 多為元、明、清代所造。 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大雄殿內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羅漢和二天將像, 堪稱鎮寺之寶。

注荼半托迦尊者

幹漆夾紵工藝史載東晉時期就已經被應用在佛教造像上, 據說是大約西元300年由東晉著名的畫家, 雕塑家戴逵發明。 延至北魏隋朝, 到唐代佛教造像技術方面, 唐代在上承北朝, 隋代遺風的同時, 繼續吸收外來藝術, 形成新的藝術風格, 使佛教造像藝術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