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戲曲表演門外漢:用臉譜浮雕留住戲曲(圖)

2010年, 張學義萌生將戲曲臉譜做成彩繪浮雕的想法。 他四處拜訪老藝人, 學習戲曲臉譜的繪製方法。 在搜集整理上黨戲曲臉譜相關資料的過程中,

他發現很多上黨戲曲臉譜都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 張洪波 攝

中新網長治12月17日電 題:戲曲表演門外漢:用臉譜浮雕留住戲曲

作者 李庭耀 楊靜

17日, 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一間工作室內, 42歲的張學義手拿上黨梆子臉譜浮雕, 細細地勾勒出臉譜的輪廓。 他說自己是表演戲曲的門外漢, 卻一心想把戲曲這門口傳心授的藝術形式留在人們心中。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 形成於明末清初, 以演唱梆子為主, 兼唱昆曲、皮黃、羅戲和卷戲。 上黨梆子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稱為“三把”, 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 腕柔臂圓。 上党梆子以其穩健有力、簡練明快的表演風格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晉城等地。 2006年, 上黨梆子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7日, 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一間工作室內, 42歲的張學義手拿上黨梆子臉譜浮雕, 細細地勾勒出臉譜的輪廓。 他說自己是表演戲曲的門外漢, 卻一心想把戲曲這門口傳心授的藝術形式留在人們心中。

張洪波 攝

張學義是土生土長的長治人, 他的外婆曾是上黨戲曲的表演者。 他回憶, 自己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外婆進戲班玩耍。 每逢廟會、趕集, 上黨梆子的戲臺下總是擠滿觀看的人。 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張學義對地方戲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在當前新娛樂方式的衝擊下, 上党梆子的觀眾大量流失, 很多劇團入不敷出, 最終被迫解散。 如何將戲曲通過別樣的形式留存下來, 成為張學義思考的問題。

2010年, 張學義萌生將戲曲臉譜做成彩繪浮雕的想法。 他四處拜訪老藝人, 學習戲曲臉譜的繪製方法。 在搜集整理上黨戲曲臉譜相關資料的過程中, 他發現很多上黨戲曲臉譜都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

“如果能用石膏模具上色、拋光這樣的工藝,

把這些臉譜做出來, 使它們流傳於民間, 這對於傳承上黨戲曲藝術是一種貢獻。 ”張學義說。

張學義認為, 戲曲只有留存在舞臺上、留存在民眾心中, 才不會消亡。 作為戲曲藝術的一部分, 戲曲臉譜藝術在民眾中的認知度越高, 就越有利於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張洪波 攝

張學義認為, 戲曲只有留存在舞臺上、留存在民眾心中, 才不會消亡。 作為戲曲藝術的一部分, 戲曲臉譜藝術在民眾中的認知度越高, 就越有利於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外出學習, 反復嘗試。 張學義的堅持終於讓他找到製作戲曲臉譜彩繪浮雕的方法。 張學義說, 他已收集200多種上黨戲曲臉譜的圖文資料。 按照這些資料, 制模、雕刻、打磨、拋光、彩繪上色、防腐的純手工製作流程也已完善。 張學義的戲曲臉譜浮雕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 張學義從村裡找來十幾位手藝人幫助加工戲曲臉譜彩繪浮雕。 張學義的浮雕以上黨戲曲人物臉譜為主, 大多以古代英雄、忠臣良將為題材。 比如黑臉的包拯、紅臉的關公、豪爽勇猛的李逵等戲曲中人物臉譜。如今,張學義製作的戲曲臉譜彩繪浮雕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也已遠銷美國、義大利等國。

張學義說,他準備把彩繪浮雕的臉譜內容拓展到其它戲曲種類。“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戲曲臉譜藝術,這說明了戲曲這種傳統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一定要用臉譜把戲曲留在人們心中。”(完)

比如黑臉的包拯、紅臉的關公、豪爽勇猛的李逵等戲曲中人物臉譜。如今,張學義製作的戲曲臉譜彩繪浮雕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也已遠銷美國、義大利等國。

張學義說,他準備把彩繪浮雕的臉譜內容拓展到其它戲曲種類。“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戲曲臉譜藝術,這說明了戲曲這種傳統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一定要用臉譜把戲曲留在人們心中。”(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