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26年前清光緒年間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您見過嗎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為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 由上海《申報》附送, 每期畫頁八幅。 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創刊,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停刊,

共發表了四千餘幅作品, 反映了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和中國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鬥爭, 揭露了清廷的腐敗醜惡現象, 也有大量時事和社會新聞內容。 當時參與創作的畫家除吳友如和王釗外, 還有金蟾香、張志瀛、周慕橋等17人。 這些畫家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 構圖嚴謹, 線條流暢簡潔優美。

參與《點石齋畫報》繪畫者有吳友如、張志瀛、周權香、顧月洲、周慕喬、田子琳、金桂生、馬子明等20餘人,

大多是蘇州年畫的畫師。 他們沒有學習西洋畫的記錄, 更沒有遠赴重洋, 到海外“鍍金”的經歷。 這些畫家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 構圖嚴謹, 線條流暢簡潔優美。 《點石齋畫報》中有大量介紹“海外奇談”的畫面, 一部分是參照外國報紙中的照片繪畫的, 照片有極佳的透視效果, 能更正確反映物體, 所以《點石齋畫報》及畫師們對透視技巧在中國畫中應用所起的作用, 可以“功不可沒”來形容。 但是, 更多的畫面是根據新聞報導的文字, 再加上作者的想像力來畫的, 畫面與事實之間的差距很大, 這就如上海人講的“西洋鏡”, 千萬當不得真。

鴉片戰爭以後, 西方的文明與科學技術湧進中國的沿海城市。 1876年, 上海徐家匯天主堂附設土山灣印書館開設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平板石印機構,

用照相版技術翻印中國古籍。 西洋繪畫技法也使慣用毛筆、宣紙的國畫家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們把西洋畫法中的透視、解剖、注重形象寫實等西畫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繪畫中去, 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海派”人物畫風。 《申報》館每十日出版一本, 每期八頁, 內容是“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 繪製成圖, 並附事略”, 隨《申報》附送訂戶。 因畫報印刷精美, 畫法中西合璧, 人物背景生動真實, 內容貼近生活, 及時報導社會熱點, 朝廷腐敗, 列強侵略, 民俗奇聞……可看性強, 時效性足, 發行管道暢通, 風靡海上。

先進的石印技術和準確刻畫形象的繪畫技巧是出版畫報的基礎。1884年5月8日,以《點石齋畫報》命名的時事畫報在上海誕生了。《點石齋畫報》刊行數年後即停刊。至光緒末年,曾由《申報》館出過合集,售價昂貴,每部二十大洋,現成稀世珍本,在民間很難覓它蹤影。

作為晚清西學東漸大潮中的標誌性事件,《點石齋畫報》的創辦,涉及諸多至關重要的領域。首先,它開啟了圖文並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賞的“畫報”體式,這既是傳播新知的大好途徑,又是體現平民趣味的絕妙場所,日後大有發展餘地。其次,“畫報”之兼及“新聞”與“美術”,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為我們保留了晚清社會的諸面相,後者則體會到中國美術的擅變。再次,“畫報”之兼及圖文,二者之間,既可能若合符節,也可能存在不小的縫隙,而正是這些縫隙,對晚清的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複雜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最後,那些並非無關緊要的圖中之文,對於理解晚清報刊文體的變化,同樣也不無意義。至於百年來諸多文人學者對此“遺跡”之追摹、懷念與憑弔,則從另外一個側面,理解這一晚清獨特的文化景觀。

先進的石印技術和準確刻畫形象的繪畫技巧是出版畫報的基礎。1884年5月8日,以《點石齋畫報》命名的時事畫報在上海誕生了。《點石齋畫報》刊行數年後即停刊。至光緒末年,曾由《申報》館出過合集,售價昂貴,每部二十大洋,現成稀世珍本,在民間很難覓它蹤影。

作為晚清西學東漸大潮中的標誌性事件,《點石齋畫報》的創辦,涉及諸多至關重要的領域。首先,它開啟了圖文並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賞的“畫報”體式,這既是傳播新知的大好途徑,又是體現平民趣味的絕妙場所,日後大有發展餘地。其次,“畫報”之兼及“新聞”與“美術”,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為我們保留了晚清社會的諸面相,後者則體會到中國美術的擅變。再次,“畫報”之兼及圖文,二者之間,既可能若合符節,也可能存在不小的縫隙,而正是這些縫隙,對晚清的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複雜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最後,那些並非無關緊要的圖中之文,對於理解晚清報刊文體的變化,同樣也不無意義。至於百年來諸多文人學者對此“遺跡”之追摹、懷念與憑弔,則從另外一個側面,理解這一晚清獨特的文化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