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致“危險的文藝青年”們|單讀

知名媒體《新週刊》曾在 2015 年探討過“文青”, 提出了文青有 47 個細節, 包括:情懷黨、在深夜痛哭、必須瘦成一道閃電、聽黑膠唱片、隨時隨地記錄生活......這些與思想與心靈毫無結合的特質, 也許就是當代文藝青年們飽受輿論詬病的寫照——在某些方面, 文藝青年代表著一種與進步相悖的消極, 一種內心的懦弱與游離, 一種心靈上的焦慮與不確定。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也是文藝青年們的嚮往聖地。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 “文藝青年”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團體”,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無關反叛, 無關先鋒。

以至於編輯部在一起研究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的第二本書——《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現代的開端》(以下均簡稱為《春之祭》)時, 有編輯說起——這是一本講述“危險的文藝青年”之書, 刹那間大家都被這種表述的時代感與批判性深深震撼。

《春之祭》中的文藝青年們或許在表現與精神上, 與今天的文藝青年們是共通的, 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恰恰相反, 他們是一群危險分子, 也是先鋒派。

▍一戰前的文藝青年關鍵字:革命、野蠻、色情、德國

這些文藝青年都是誰?

我們有必要做一趟穿梭列車, 回到戰前的巴黎。

當時的巴黎, 是被作曲家海涅稱為“新耶路撒冷”的所在——一位藝術家如果希望有所成就,

最好去巴黎試煉一下。 難怪伍迪·艾倫拍出的“穿越劇”《午夜巴黎》如此浪漫不羈。

《午夜巴黎》劇照

一戰前巴黎的藝術力量中, “革命性”的力量是一股先鋒浪潮。

其實從 19 世紀末開始, 一些文藝青年們就開始覺得,

應該去衝破傳統。 英國藝術史學家貢布裡希老頭兒很坦誠的說“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就有一種革命性的力量”。

從繪畫與雕塑領域來說, 這些文青們拋棄了傳統的美學觀、拋棄了透視法與對稱, 對於繁複的細節不屑一顧。 他們從日本繪畫、原始藝術中汲取靈感與營養。 他們不滿足於展現雙眼看到的東西, 更希望描繪內心。 於是我們現在才得以看到下面的名作:

《尖叫》, 蒙克, 1895 年

現實生活中, 誰的腦袋長成這樣?這是藝術家捕捉到的人的內心。

《春之祭》開頭更注重梳理的是作曲家、劇院管理者以及舞蹈家們的所做所想。 但是他們無疑也是這股革命性力量的一份子。

俄國人佳吉列夫、尼任斯基、福金為巴黎和整個歐洲帶來一系列顛覆式的芭蕾舞作品。 佳吉列夫滿頭銀髮中夾著一縷銀絲, 整齊的小鬍子, 帶鏈子的單片眼鏡, 這樣形象上的“公子哥”卻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位尋路人和解放者。

佳吉列夫

他推崇的是活力、自發性和變化。無論什麼,哪怕是道德上的無序和混亂。

佳吉列夫本人在情感上就很無序。芭蕾舞天才尼任斯基也是如此。他們都有同性戀傾向,然而尼任斯基卻又結婚了......總之個人生活亂的很。

尼任斯基表演《火鳥》

他們的作品也充滿了野蠻與色情。也不僅是他們兩位,伊莎朵拉·鄧肯的現代舞也充滿性幻想,她說她要讓身體擺脫束縛。

伊莎朵拉·鄧肯在表演中

最後,有了 1913 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表演的芭蕾舞劇《春之祭》,這部芭蕾舞劇由佳吉列夫組織策劃,尼任斯基主演,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福金編舞。我們現在可以先聽一聽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一小段《春之祭》音樂。

這首音樂在今天聽起來也很“異端”,充滿著野蠻,但又有極強的力量,它其實非常能夠代表我們紛亂生活的內心狀態,當然也能代表當時文藝青年們的內心狀態。

尼任斯基表演的《春之祭》

當時的巴黎觀眾馬上分為兩派,一派感到被冒犯,而另一派對其讚不絕口,從中看見未來。有趣的是,柏林的觀眾卻完全接受了它。

他們從中看到了打倒一切的新力量。當時看懂這部舞劇的巴黎文藝青年們,也受到了德國精神的極大影響。大部分德國人認為,戰爭首先是一種思想,而不是以領土擴張為目的的陰謀。

於是這部舞劇的公演被《春之祭》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是一戰真正爆發的心理起點。

▍一戰中的文藝青年關鍵字:戰壕、老鼠、毒氣

真正的戰爭什麼樣?

那些受到戰爭“打倒一切,建立新世界”力量鼓舞的文藝青年們,放下了寫詩的筆,拿起槍沖到戰壕裡。

他們聽到戰爭破壞力的召喚。無所謂,唯一的意義就是無意義,戰爭是他們精神的對應物。

超現實主義畫作

可是戰壕不是鮮花盛開的山坡。《春之祭》非常生動的描述了戰壕圖景。其中有“老鼠”——戰壕裡的老鼠有貓大。戰士們拿出了同人戰鬥的激情來對付老鼠,並且上癮了。有一位戰士給戰場外的親人這樣寫道:

昨晚我們幹了一場大仗,消滅了近一百隻,這還不包括許多在水裡遊的時候想必已經被砸死的。

戰壕中還有血、爛泥、屍體。

毒氣能夠殺死老鼠,然而毒氣的殺傷力在戰爭中主要針對人類。

最先使用毒氣的是德國人,雖然毒氣被研發之初,很多德國人認為它是令人反感的,但諷刺的是,德國人率先使用了它。

戰士們面對的是怎樣的現實:

路邊躺滿了人...(他們)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從嘴裡往外吐著黃色的粘液。他們臉色發青,表情痛苦。情況非常糟糕,而我們無能為力。

戰士們開始帶起了防毒面具。四周都是帶著面罩的人,他們有長長的鼻子、碩大的玻璃眼睛和遲緩的動作,這些使得這些人成為了幻想中的東西。他們在戰場上的樣子,很容易讓人想起畢卡索的畫作。

畢卡索作品

戰後 10 年,有一些退伍老兵也將毒氣和俄羅斯芭蕾聯繫到一起。毒氣和俄羅斯的舞者都被視為“ 創新”的頂峰。

前線體驗,實際上就是前沿體驗。

▍一戰後文藝青年的關鍵字:幻滅、擺脫庸常、走向內心

戰爭,讓一貫循規蹈矩的人們對於可怕的東西產生了興趣。德國雖然失敗了,但是德國的“精神”卻贏了。一切都變了,曾經的一切都崩塌了,戰壕中的荒原成了“迷人的地方”,當看到沾滿黃色泥漿的年輕人的屍體時,更像是看到一件藝術品,而不是人。

真假世界也變得模糊起來。

當被戰爭“打碎”與體驗巔峰的文藝青年們,重新回到生活中後,在戰爭的瑣碎與超現實中苟活的人們,又再一次投入到庸常的生活中,他們同已經告別的資產階級生活格格不入,他們也在戰爭的重壓之下,躲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春之祭》的後半部分,著重描寫了在戰爭的催化下,人心的走向。作者加拿大歷史學家莫德里斯 · 埃克斯坦斯從看似不相關的文檔、事件中,大膽想像與梳理出一條承接戰前文藝青年們內心思想的線索,讓我們看到了注重描寫戰士內心的《西線無戰事》的爆紅,以及同是文藝青年的希特勒,在這種心理基礎下,才走上了歷史舞臺。文藝青年的危險性在此時已經展現無遺,先鋒派變成了衝鋒隊。

如果說生活即是戰爭的話,那麼今天的文藝青年們同戰壕中的那些詩人們一樣,被瑣事壓的喘不過氣來,幻滅之感無處不在。前兩日朋友圈中再次被刷屏的“逃離北京”,也是文藝青年們擺脫庸常的一次行動。

然而為什麼逃離?

現在的我們,太習慣用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去理解這個世界。比如我們習慣於“歷史一直都是進步的”這一論斷,比如我們看到下面馬蒂斯的畫作認為藝術作品就應該是這樣,其實馬蒂斯作為野獸派的代表,也反映了 20 世紀初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實驗與革命,這意味著怎樣的反叛,這種反叛又在歷史中演變出哪些更加危險的東西。

《餐桌》,1908 年,馬蒂斯

我們向今天的文藝青年們推薦這本《春之祭》,是因為有時候去認清自己,並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時代中,還應當在歷史中尋求答案。這是理解今天文藝青年們,面對這個複雜與極度變化的時代的開始,也是謹慎抉擇自身困境的重要參考。

最後還要借王曉漁為《春之祭》寫的一段書評來強調:

只要先鋒派沒有掌握權力和暴力,沒有手握衝鋒槍,就與衝鋒隊有著根本的區別。並非所有的先鋒派,都在為衝鋒隊提供精神資源。如果把衝鋒隊的責任歸咎于先鋒派,就會誤讀這部《春之祭》。先鋒派如何避免成為衝鋒隊?不是“去政治化”,而是通過對公共問題的關注逐漸促動自己的政治成熟,認識“美學的界限”和“政治的界限”,明白美學與政治何時共處,何時又需要保持距離。

一本書,更是一張入場券

《春之祭》作為一本書,帶領我們漂流欲黃金時代的問答心靈中,與上個世紀那些焦慮的年輕人一起呼吸,感受他們的衝動和夢想。它更是一張“入場券”,邀請你進入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與全中國最愛閱讀的一群人,共同探討閱讀,與因閱讀而豐富的人生。

《春之祭》是加拿大歷史學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Modris Eksteins)的作品,從一場反叛和轟動的芭蕾舞演出《春之祭》說起,講述現代主義的開端;二十世紀初,是現代藝術的盛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紛亂年代,而埃克斯坦斯的創舉,是將反叛藝術與一戰相連,思考那個時代的無序與重生。

通過購買《春之祭》,你可以成為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的一名 reading fellow(閱讀同伴),找到新的閱讀世界的眼光,找到和你一樣尊重智識的夥伴,和我們一起讀書。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春之祭》,加入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

佳吉列夫

他推崇的是活力、自發性和變化。無論什麼,哪怕是道德上的無序和混亂。

佳吉列夫本人在情感上就很無序。芭蕾舞天才尼任斯基也是如此。他們都有同性戀傾向,然而尼任斯基卻又結婚了......總之個人生活亂的很。

尼任斯基表演《火鳥》

他們的作品也充滿了野蠻與色情。也不僅是他們兩位,伊莎朵拉·鄧肯的現代舞也充滿性幻想,她說她要讓身體擺脫束縛。

伊莎朵拉·鄧肯在表演中

最後,有了 1913 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表演的芭蕾舞劇《春之祭》,這部芭蕾舞劇由佳吉列夫組織策劃,尼任斯基主演,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福金編舞。我們現在可以先聽一聽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一小段《春之祭》音樂。

這首音樂在今天聽起來也很“異端”,充滿著野蠻,但又有極強的力量,它其實非常能夠代表我們紛亂生活的內心狀態,當然也能代表當時文藝青年們的內心狀態。

尼任斯基表演的《春之祭》

當時的巴黎觀眾馬上分為兩派,一派感到被冒犯,而另一派對其讚不絕口,從中看見未來。有趣的是,柏林的觀眾卻完全接受了它。

他們從中看到了打倒一切的新力量。當時看懂這部舞劇的巴黎文藝青年們,也受到了德國精神的極大影響。大部分德國人認為,戰爭首先是一種思想,而不是以領土擴張為目的的陰謀。

於是這部舞劇的公演被《春之祭》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是一戰真正爆發的心理起點。

▍一戰中的文藝青年關鍵字:戰壕、老鼠、毒氣

真正的戰爭什麼樣?

那些受到戰爭“打倒一切,建立新世界”力量鼓舞的文藝青年們,放下了寫詩的筆,拿起槍沖到戰壕裡。

他們聽到戰爭破壞力的召喚。無所謂,唯一的意義就是無意義,戰爭是他們精神的對應物。

超現實主義畫作

可是戰壕不是鮮花盛開的山坡。《春之祭》非常生動的描述了戰壕圖景。其中有“老鼠”——戰壕裡的老鼠有貓大。戰士們拿出了同人戰鬥的激情來對付老鼠,並且上癮了。有一位戰士給戰場外的親人這樣寫道:

昨晚我們幹了一場大仗,消滅了近一百隻,這還不包括許多在水裡遊的時候想必已經被砸死的。

戰壕中還有血、爛泥、屍體。

毒氣能夠殺死老鼠,然而毒氣的殺傷力在戰爭中主要針對人類。

最先使用毒氣的是德國人,雖然毒氣被研發之初,很多德國人認為它是令人反感的,但諷刺的是,德國人率先使用了它。

戰士們面對的是怎樣的現實:

路邊躺滿了人...(他們)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從嘴裡往外吐著黃色的粘液。他們臉色發青,表情痛苦。情況非常糟糕,而我們無能為力。

戰士們開始帶起了防毒面具。四周都是帶著面罩的人,他們有長長的鼻子、碩大的玻璃眼睛和遲緩的動作,這些使得這些人成為了幻想中的東西。他們在戰場上的樣子,很容易讓人想起畢卡索的畫作。

畢卡索作品

戰後 10 年,有一些退伍老兵也將毒氣和俄羅斯芭蕾聯繫到一起。毒氣和俄羅斯的舞者都被視為“ 創新”的頂峰。

前線體驗,實際上就是前沿體驗。

▍一戰後文藝青年的關鍵字:幻滅、擺脫庸常、走向內心

戰爭,讓一貫循規蹈矩的人們對於可怕的東西產生了興趣。德國雖然失敗了,但是德國的“精神”卻贏了。一切都變了,曾經的一切都崩塌了,戰壕中的荒原成了“迷人的地方”,當看到沾滿黃色泥漿的年輕人的屍體時,更像是看到一件藝術品,而不是人。

真假世界也變得模糊起來。

當被戰爭“打碎”與體驗巔峰的文藝青年們,重新回到生活中後,在戰爭的瑣碎與超現實中苟活的人們,又再一次投入到庸常的生活中,他們同已經告別的資產階級生活格格不入,他們也在戰爭的重壓之下,躲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春之祭》的後半部分,著重描寫了在戰爭的催化下,人心的走向。作者加拿大歷史學家莫德里斯 · 埃克斯坦斯從看似不相關的文檔、事件中,大膽想像與梳理出一條承接戰前文藝青年們內心思想的線索,讓我們看到了注重描寫戰士內心的《西線無戰事》的爆紅,以及同是文藝青年的希特勒,在這種心理基礎下,才走上了歷史舞臺。文藝青年的危險性在此時已經展現無遺,先鋒派變成了衝鋒隊。

如果說生活即是戰爭的話,那麼今天的文藝青年們同戰壕中的那些詩人們一樣,被瑣事壓的喘不過氣來,幻滅之感無處不在。前兩日朋友圈中再次被刷屏的“逃離北京”,也是文藝青年們擺脫庸常的一次行動。

然而為什麼逃離?

現在的我們,太習慣用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去理解這個世界。比如我們習慣於“歷史一直都是進步的”這一論斷,比如我們看到下面馬蒂斯的畫作認為藝術作品就應該是這樣,其實馬蒂斯作為野獸派的代表,也反映了 20 世紀初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實驗與革命,這意味著怎樣的反叛,這種反叛又在歷史中演變出哪些更加危險的東西。

《餐桌》,1908 年,馬蒂斯

我們向今天的文藝青年們推薦這本《春之祭》,是因為有時候去認清自己,並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時代中,還應當在歷史中尋求答案。這是理解今天文藝青年們,面對這個複雜與極度變化的時代的開始,也是謹慎抉擇自身困境的重要參考。

最後還要借王曉漁為《春之祭》寫的一段書評來強調:

只要先鋒派沒有掌握權力和暴力,沒有手握衝鋒槍,就與衝鋒隊有著根本的區別。並非所有的先鋒派,都在為衝鋒隊提供精神資源。如果把衝鋒隊的責任歸咎于先鋒派,就會誤讀這部《春之祭》。先鋒派如何避免成為衝鋒隊?不是“去政治化”,而是通過對公共問題的關注逐漸促動自己的政治成熟,認識“美學的界限”和“政治的界限”,明白美學與政治何時共處,何時又需要保持距離。

一本書,更是一張入場券

《春之祭》作為一本書,帶領我們漂流欲黃金時代的問答心靈中,與上個世紀那些焦慮的年輕人一起呼吸,感受他們的衝動和夢想。它更是一張“入場券”,邀請你進入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與全中國最愛閱讀的一群人,共同探討閱讀,與因閱讀而豐富的人生。

《春之祭》是加拿大歷史學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Modris Eksteins)的作品,從一場反叛和轟動的芭蕾舞演出《春之祭》說起,講述現代主義的開端;二十世紀初,是現代藝術的盛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紛亂年代,而埃克斯坦斯的創舉,是將反叛藝術與一戰相連,思考那個時代的無序與重生。

通過購買《春之祭》,你可以成為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的一名 reading fellow(閱讀同伴),找到新的閱讀世界的眼光,找到和你一樣尊重智識的夥伴,和我們一起讀書。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春之祭》,加入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