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致敬馮小剛,《芳華》的票房打了誰的臉?

【軍武次位面】作者:黎叔

一個不懂自己國家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12月15日, 期待已久的《芳華》終於上映, 不出意料, 用腳投票的觀眾給出了這部電影最直接的評價,

上映11天, 票房破8億, 這個成績對於一部這樣的濃厚馮小剛個人色彩的文藝片來說, 顯然是非常出色了, 尚且要考慮到大眾群體對文藝片的接受程度。

《芳華》作為目前為止馮小剛導演拍過的票房最高的電影, 足以回應很多質疑。

其實在《芳華》剛剛上映後, 一時間內, 網上的各類評價, 更似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廝殺大戲, 有人從《芳華》裡能熬出一鍋心靈雞湯, 講了人為什麼要善良;也有人對該片存在著質疑和謾駡, 這些本來很正常,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讓所有人都滿意和挑不出刺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但是他們不僅帽子扣得毫不專業, 連罵像難看也顧不上了。

▲各種神奇的影評

他們中有人說, 《芳華》展現給觀眾的主要是醜陋, 時代的醜陋、戰爭的醜陋、人性的醜陋、中國的醜陋。

影片中的“活雷鋒”劉峰同志, 沒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就有人說:這是一部高級黑雷鋒的作品, 處心積慮的傷痕文學新作品。

或許在某些人眼裡,

那些社會上早就存在的好人沒有好報的現象捂住就好, 絕對不能說出來, 生怕說出來以後大家都不做好人了。

難道就沒想過, 揭露這種現象豈不是更能引起大眾的反思嗎?

▲就因為劉峰跟雷鋒諧音你就能看出處心積慮了?

還有人說: 馮小剛致敬的不是歷史,

而是自己的春夢。 瞧瞧他們給《芳華》扣的帽子, 一個比一個可怕, 一個比一個驚悚。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說法, 我很認同, 那些無腦噴《芳華》的人, 大多是連電影都沒有看過的。 在他們些人眼裡, 任何文章對該片加以讚揚都是在捧馮小剛的臭腳, 都是爛文章。

作為親自觀影過兩次的一名80後普通觀眾, 不妨說一下我眼中《芳華》的可貴之處, 感覺這次不挺馮導的話, 真擔心以後沒人再敢拍這樣的作品。

有輕微劇透, 但不影響觀影, 直接劃圈圈說重點。

該片的背景為1970至1980年代, 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 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滿變數的人生, 在那段時代變革之下, 每個人有不同的命運, 出人意料的歸宿。

這的確是典型馮氏風格的作品,沉重,深刻,引人深思。全片沒有一個大牌明星,卻角色塑造鮮明,記得當時在觀影時,那些白髮依稀的中年觀眾多有拭淚,甚至完整的聽完了影片末尾曲才默默離場。

他們對於這個電影的肅然起敬,對於自己青春時代的感傷,都讓我相信,他們是被《芳華》觸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對於80後的我來說,得以窺見那樣陌生和缺乏瞭解的年代,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正處芳華的父母。

在當下“急功近利”的年代,人們有太多的理想需要追逐,有太多的成功者需要崇拜,觀眾們的錢似乎也好賺的很,找幾個流量擔當的俊男靚女大明星,即使是一個無腦速食劇本,照樣能賺他個幾個億。

▲人民群眾眼睛是雪亮的,能分辨什麼是好作品

想必馮導一定腦子進水,或者被門夾了,才會勞神費心還要冒大風險的去拍一部歷史文藝片。

唯一能解釋的就是這個導演的情懷了: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

必須值得一說的是電影中展現的那段耗資700萬的六分鐘殘酷戰鬥過程,六分鐘的戰鬥場面一鏡到底。正是這短短的六分鐘,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必將載入史冊。

意義之一:無言的致敬

當那麼血腥而無情的戰場毫不留情的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時候,年輕戰士們的熱血灑在螢幕,更灑在了觀眾心裡。

真實的戰爭也許比電影中的更殘酷,這種觸目驚心的戰爭場景,一個個年輕生命在戰爭中的脆弱,能讓更多人明白和平的生活需要多麼珍惜。

“懂得戰爭的人沒有人會熱愛戰爭,真正愛國的人不會盼著國人流血沙場。”——摘自杜駿飛 | 談《芳華》

反倒是《芳華》更讓大眾體會到人民子弟兵的偉大之處,正是他們讓這樣殘酷的戰爭遠離我們。我們能歡樂的過平安夜、過耶誕節,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生活,正是有同樣一代年輕的將士燃燒著他們的芳華,在為我們守護。

意義之二:敲門磚還是問路石?

▲種類繁多的神劇

近些年來電視裡,從來不缺琳琅滿目品類繁多的抗日劇,諜戰劇,但卻鮮有作品,正面描述過這場共和國歷史上最近的大規模對外作戰。

▲高山下的花環海報

搞歷史和傳媒界都知道,祖國西南邊陲發生的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宣傳禁忌”之一,到了90年代,在那句著名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後,對越自衛反擊戰也宣告結束,迎來了終章。

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似乎達成了一項默契,不再對這場戰爭進行宣傳,甚至連公開的紀念也幾乎少的可憐。

年紀大一點的觀眾可能還有印象,看過《高山下的花環》《黑豹突擊隊》等經典老作品,而很多90後對此知之甚少,況且老片在全網很難找到資源不說,清晰度更是讓年輕人提不起興趣。

對越反擊戰才過去不到三十年,卻也是異常平靜的三十年,平靜到已經讓很多年輕的大眾,都不知道共和國歷史上還有這場戰爭。回憶起當時在電影院,傳來旁邊的小情侶的聊天:這是在跟誰打仗呀?。。,著實讓人尷尬。

▲為了救受傷的戰友而雙雙犧牲

▲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一群祖國的熱血男兒

許多的年輕的生命,就如同電影中被燒焦的十六歲小戰士,把他們的芳華永遠留在了祖國的邊疆。

他們臨死前所希望的可能只是日後會有親人記得來看一看他們的墳墓,能有人能記得他們。

▲倒在水源邊上的年輕戰士

有人揶揄馮小剛,“搞什麼突破審查之類的噱頭,不就是為了炒作麼”。呵呵。為了炒作?投入了巨額資金,選這樣“敏感”的題材,而且很大概率會被“和諧”的作品,真的是傻得很了。

如果你知道在芳華之前,有多少跟越戰相關的作品沒有與觀眾見面,你就不會知道這次芳華的突破有多難能可貴。

還有另一種質疑,馮小剛是在“消費老兵”嗎?建議他們先看看馮小剛在片場如何對待老兵的視頻吧,那些給馮導扣帽子的人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芳華》,還有誰願意接越戰老兵這個雷?

軍武次位面馮小剛接待老兵小程式

我們終將正視歷史,今天我們有芳華中的六分鐘,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誕生新時代版的《高山下的花環》《黑豹突擊隊》。

郁達夫曾在紀念魯迅時說過:“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英雄,完全可以拍出不輸給好萊塢的《血戰鋼鋸嶺》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國產大作,而不是眾多拉低人民群眾智商的抗日神劇。到那時再回頭看,《芳華》是問路石,亦或是一個敲門磚。

在12月15日,昆明的四百多位老兵觀看《芳華》,在觀影結束後他們感謝芳華,讓他們再次回到了軍營,回到了戰場,回到那逝去的青春。

▲圖片來自網路

比起這些,或許我覺得那條橫幅上面的話最能表達老兵們的心情,老兵們不求歌頌和關懷,他們僅僅是擔心自己被遺忘,擔心那段戎裝策馬的青春歲月始終得不到安放。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要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再回頭看馮小剛,是他在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鑿開歷史的高牆,讓我們得以窺見漏進來的光。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這的確是典型馮氏風格的作品,沉重,深刻,引人深思。全片沒有一個大牌明星,卻角色塑造鮮明,記得當時在觀影時,那些白髮依稀的中年觀眾多有拭淚,甚至完整的聽完了影片末尾曲才默默離場。

他們對於這個電影的肅然起敬,對於自己青春時代的感傷,都讓我相信,他們是被《芳華》觸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對於80後的我來說,得以窺見那樣陌生和缺乏瞭解的年代,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正處芳華的父母。

在當下“急功近利”的年代,人們有太多的理想需要追逐,有太多的成功者需要崇拜,觀眾們的錢似乎也好賺的很,找幾個流量擔當的俊男靚女大明星,即使是一個無腦速食劇本,照樣能賺他個幾個億。

▲人民群眾眼睛是雪亮的,能分辨什麼是好作品

想必馮導一定腦子進水,或者被門夾了,才會勞神費心還要冒大風險的去拍一部歷史文藝片。

唯一能解釋的就是這個導演的情懷了: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

必須值得一說的是電影中展現的那段耗資700萬的六分鐘殘酷戰鬥過程,六分鐘的戰鬥場面一鏡到底。正是這短短的六分鐘,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必將載入史冊。

意義之一:無言的致敬

當那麼血腥而無情的戰場毫不留情的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時候,年輕戰士們的熱血灑在螢幕,更灑在了觀眾心裡。

真實的戰爭也許比電影中的更殘酷,這種觸目驚心的戰爭場景,一個個年輕生命在戰爭中的脆弱,能讓更多人明白和平的生活需要多麼珍惜。

“懂得戰爭的人沒有人會熱愛戰爭,真正愛國的人不會盼著國人流血沙場。”——摘自杜駿飛 | 談《芳華》

反倒是《芳華》更讓大眾體會到人民子弟兵的偉大之處,正是他們讓這樣殘酷的戰爭遠離我們。我們能歡樂的過平安夜、過耶誕節,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生活,正是有同樣一代年輕的將士燃燒著他們的芳華,在為我們守護。

意義之二:敲門磚還是問路石?

▲種類繁多的神劇

近些年來電視裡,從來不缺琳琅滿目品類繁多的抗日劇,諜戰劇,但卻鮮有作品,正面描述過這場共和國歷史上最近的大規模對外作戰。

▲高山下的花環海報

搞歷史和傳媒界都知道,祖國西南邊陲發生的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宣傳禁忌”之一,到了90年代,在那句著名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後,對越自衛反擊戰也宣告結束,迎來了終章。

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似乎達成了一項默契,不再對這場戰爭進行宣傳,甚至連公開的紀念也幾乎少的可憐。

年紀大一點的觀眾可能還有印象,看過《高山下的花環》《黑豹突擊隊》等經典老作品,而很多90後對此知之甚少,況且老片在全網很難找到資源不說,清晰度更是讓年輕人提不起興趣。

對越反擊戰才過去不到三十年,卻也是異常平靜的三十年,平靜到已經讓很多年輕的大眾,都不知道共和國歷史上還有這場戰爭。回憶起當時在電影院,傳來旁邊的小情侶的聊天:這是在跟誰打仗呀?。。,著實讓人尷尬。

▲為了救受傷的戰友而雙雙犧牲

▲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一群祖國的熱血男兒

許多的年輕的生命,就如同電影中被燒焦的十六歲小戰士,把他們的芳華永遠留在了祖國的邊疆。

他們臨死前所希望的可能只是日後會有親人記得來看一看他們的墳墓,能有人能記得他們。

▲倒在水源邊上的年輕戰士

有人揶揄馮小剛,“搞什麼突破審查之類的噱頭,不就是為了炒作麼”。呵呵。為了炒作?投入了巨額資金,選這樣“敏感”的題材,而且很大概率會被“和諧”的作品,真的是傻得很了。

如果你知道在芳華之前,有多少跟越戰相關的作品沒有與觀眾見面,你就不會知道這次芳華的突破有多難能可貴。

還有另一種質疑,馮小剛是在“消費老兵”嗎?建議他們先看看馮小剛在片場如何對待老兵的視頻吧,那些給馮導扣帽子的人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芳華》,還有誰願意接越戰老兵這個雷?

軍武次位面馮小剛接待老兵小程式

我們終將正視歷史,今天我們有芳華中的六分鐘,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誕生新時代版的《高山下的花環》《黑豹突擊隊》。

郁達夫曾在紀念魯迅時說過:“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英雄,完全可以拍出不輸給好萊塢的《血戰鋼鋸嶺》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國產大作,而不是眾多拉低人民群眾智商的抗日神劇。到那時再回頭看,《芳華》是問路石,亦或是一個敲門磚。

在12月15日,昆明的四百多位老兵觀看《芳華》,在觀影結束後他們感謝芳華,讓他們再次回到了軍營,回到了戰場,回到那逝去的青春。

▲圖片來自網路

比起這些,或許我覺得那條橫幅上面的話最能表達老兵們的心情,老兵們不求歌頌和關懷,他們僅僅是擔心自己被遺忘,擔心那段戎裝策馬的青春歲月始終得不到安放。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要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再回頭看馮小剛,是他在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鑿開歷史的高牆,讓我們得以窺見漏進來的光。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