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網紅”吉他少年進京記:我不是天才,99.999%是練出來的

“家裡不管來什麼人, 他都要問問人家聽不聽他彈琴。 ”即使是收水電費、衛生費的工作人員來了, 他也會跑過去問:“阿姨, 你想聽我彈琴嗎?”

劉嘉卓在北京某琴行買琴時即興表演。 新京報記者李興麗 攝

文|新京報記者李興麗 實習生王雙興

編輯|蘇曉明 校對|郭利琴

本文全文共5621字, 閱讀全文約需11分鐘

他穿著校服在辦公室指彈吉他表演的視頻, 被傳上網。 經李延亮、董路、高曉松等名人轉發後, 流覽量超過千萬。 知名音樂人高曉松留言:“看完, 砸琴!下半輩子隻吹口哨。 ”留言引發網友對“天才少年”圍觀。

兩周後, 他被知名足球評論員董路接到北京發展。 一夜成名, “連劇本都寫不出這些天的奇幻”, 世界突然為他打開一扇門。

北京之行像一場夢, 劉曉龍夫婦甚至不記得“怎麼來的, 也不知道怎麼回去的”。

在北京的賓館裡, 每天早上醒來, 劉嘉卓的媽媽望著天花板都覺得“不真實”。

以前, 兩口子輾轉難眠, 苦於生計和兒子的前途;如今, 倆人依然不敢合眼, 擔心的是, 眼前千金難求的機會, 一合眼再一睜眼, 真成了一場夢。

“像一顆種子找到了土壤”

絢麗燈光營造的都市夜景下, 身高1米66的初一學生劉嘉卓, 顯得有些渺小。 他穿著白銀十中白藍相間的校服, 燈光從他的左後方灑下來, 像是剛剛從那段讓他“一夜成名”的視頻中走出來。 在他對面, 坐著短視頻相關領域的一千多名觀眾。

“像做夢一樣。 ”這是他們全家到北京的第二天。 他的父親劉曉龍覺得恍惚又緊張, 本想問問兒子, “你站那兒能彈不?”

兒子以前都是坐著彈琴。 錄視頻時, 劉曉龍不允許他亂扭亂動, 此刻, 他反而擔心兒子太呆板, 發揮不出來。

但是因為太激動, 兒子上臺了, 他才想起“忘記問了”。

臺上的兒子沒有讓父親失望。 擊弦、勾弦、掃弦、打板……高潮段落, 他興奮得在臺上跳起來。 當劉嘉卓最後一個收尾動作把手高高舉過頭頂, 劉曉龍所有的擔心都隨著掌聲和口哨卸下了。

嚴格意義上說, 這不是劉嘉卓第一次登臺表演。

一年前, 為了參加一個西北地方的吉他大賽, 全家人一大早沒吃早飯, 坐了一個小時的汽車趕到蘭州賽場。 由於暈車, 每個人都“臉色煞白”。 劉嘉卓彈了那首日後讓他走紅的《thunder struck》。 那是發揮最差的一次, 卻依然憑藉華麗、新奇的彈奏, 把少兒組第一名的獎狀攬入懷中。 回家後, 一家三口飯也沒吃, 睡了一天才緩過來。

劉嘉卓記得, 後來又參加了三次線上比賽,

“只發視頻, 不用出門。 ”2016年一年, 他拿了三個獎, 贏回三把吉他。 從這一年3月12日起, 劉嘉卓開始在優酷、b站發佈指彈視頻。

一年後, 他表演的視頻被高曉松、李延亮、董路等名人轉發, 引發熱議。 劉嘉卓被稱為“吉他天才少年”, 有網友說, “不就是他娘的膝蓋嗎!拿去好了!!!!”

網友對於劉嘉卓的評論。

3月29日, 在足球評論員董路的邀請和幫助下, 劉家一家三口飛往北京。

進京之前, 劉嘉卓把比賽贏的三把吉他捐給了學校, 留作紀念。 學校的大螢幕上, 滾動著對這個新晉“網紅”的祝福, 昔日的同學紛紛跑來找他簽名。

發佈會的主持人問劉嘉卓, “自從看了你的視頻後, 高曉松老師說要砸琴, 以後只吹口哨。 ”

他告訴主持人, “我今天穿這身校服是為了讓老師同學看到我的表演, 同時我也代表他們來這裡表演。 ”

很少有人明白這次表演對劉嘉卓的意義。

小學六年級的最後一個兒童節, 他背著吉他為同學演奏。 同學們或是低頭寫作業, 或是交頭說話, “嘈雜得我都聽不見自己彈得是什麼。 ”他一怒之下, 抱著吉他,從1樓教師辦公室,彈到4樓教務處。

“在沒人欣賞你的情況下,要敢於尋找機會,亮出自己。”劉嘉卓說。

兒子突然成名,劉曉龍有些猝不及防,他的電話最多的一天接了30多個。

從兒子4歲接觸音樂,至今,劉曉龍就像抱著一顆金種子。現在,“種子”意外破土,在一千多人的注視下,落地生根。

“感覺他找到了自己的土壤,北京是他的土壤。”劉曉龍說。

劉嘉卓和前來看望的琴友切磋琴技。

13歲少年手上的老繭

北京的春天比1500公里外的白銀來得早。“白銀樹少,都還沒綠。”劉嘉卓說。

3月30日,在帶著兒子去見音樂製作人的車上,劉曉龍收到了小舅子的短信:“好好享受北京的藍天白雲吧。”

北京的春光確實照進了來自白銀的三口之家。他們見到了金牌音樂製作人、知名古典吉他教授、多位吉他演奏家……

一對從事音樂的夫婦,看到劉嘉卓的家庭情況,送了一台ipad供劉嘉卓視頻學習。還專程從深圳飛來北京,幫他們引薦老師,囑咐他“要好好學英語,日後走出國門看一看,展示中國的音樂。”

每見一位前輩,劉嘉卓都會欠身鞠躬。大人講話時,他多數時候在旁邊聽講,一旦摸上吉他,就成了“人來瘋”。

董路第一次到白銀聽劉嘉卓彈吉他時,劉曉龍忍不住問董路同行的兄弟:“用不用讓他停一下,不讓他停就會一直彈”。

所有見過劉嘉卓彈琴的人,都吃驚於他的天賦。

“他會彈50多首曲子,這種難度級別的曲子,按照一個月學會一首,得學4年。”跟董路一起玩樂隊的獨立音樂人賈南分析,除了天賦,還需要“非常刻苦”。

劉曉龍彈貝司十幾年,是白銀第一代貝司手。

他認定兒子有天賦,但極少在兒子面前提“天賦”。他和妻子都是老三線人,踐行最傳統、保守的生活觀——夢想實現,需要大量付出與努力。

9歲那年,劉嘉卓被日本指彈樂手松井佑貴的《Rider》的演奏方式所震撼,決定學習指彈。

指彈是一種充分利用吉他的指板、有限的手指和時間,從而演奏出豐富層次的曲子的演奏形式。劉曉龍教不了兒子,花了1100塊錢拉了根網線,供他上網自學。

妻子沒工作,他所在的工廠國企改制後,效益下滑,一個月幾百塊錢的收入。一台電腦,一根網線,把低保戶的資格擋在家門外。“如果為了吃低保,沒有一技之長,就會窮一輩子”,劉曉龍想得明白,裝上網線,兒子能練就一技之長,可以成為靠興趣和技術吃飯的人。

劉曉龍記得,兒子幾乎從未午休過。每天早上6點40出門上學,中午12點20到家,吃了飯就開始對照視頻“扒曲子”。晚上7點到家,洗漱完,先練琴再寫作業。

為了敦促兒子練琴,劉曉龍乾脆辭職在家做全職爸爸,劉嘉卓除了吉他,沒有其他愛好。

“其他人都說他不工作,胡整。”劉嘉卓知道父親身上的壓力,只要回家看到父親,就想拿起琴。一家三口幾乎很少出門,冬天在家練琴,夏天熱,父子倆光著背還是一起彈琴。

劉嘉卓進步很快,“一個月可以學四五首、五六首”,劉曉龍說,以他自己當年最好的狀態,可能學一首就需要一個月。

升入初一後,練習時間被壓縮,“半夜躺在床上,睡夢中一陣亂敲。”劉曉龍擔心兒子過度勞累,一度想讓兒子輟學,集中精力練琴。“兒子一定會學出來”,他和兒子覺得即使成不了獨一無二的演奏家,在白銀,開個琴行,當一個吉他老師,也挺好。

來看劉嘉卓彈琴的一些音樂人,會看看他的手。那是一雙還差5天才滿13歲的少年的手。手指細長、手掌寬大。因為長期練習,加之指彈技法難度大,力度強,他指尖上的肉長成了平整的一層老繭。

他問收水費的阿姨“想聽我彈吉他嗎?”

到北京後,劉嘉卓最大的變化是臉上的笑容多了。音樂之外,他對北京沒有更多具體的想像,“覺得像做夢一樣”。

舞臺秀彩排的那天,董路帶他們一家吃了北京烤鴨。劉嘉卓覺得好吃,但又“感覺跟以前照片上看得不太一樣”。

只有跟音樂有關的內容,他才會覺得熟悉又真實。

在音樂製作人譚伊哲的工作室,他見到了“整屋子的樂器”——吉他、鼓、電子琴,以及各種他認識或不認識的電子樂器。這些跟他此前通過視頻看譚伊哲演奏時,“一模一樣”。

指彈技法多樣,且高度自由。在來北京之前,右手上的技巧他只知道基本的am、pm,“其他會彈,但都不知道叫什麼”。

像他的偶像澳大利亞指彈大師Tommy Emmanuel一樣,劉嘉卓不識樂譜,他彈奏的五十多首曲子,都是反復慢放或重播視頻,“靠聽和看”學會的。這樣“扒譜子”的過程使他的雙眼近視一百多度。和人交流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前傾身體。

譚伊哲向他介紹了兩種技法。其中一種叫“瀑布泛音”,他曾彈過但並不知道名字,也不精通。譚伊哲的講述幫他完成了理解的“最後一公里”,“像瀑布一樣,特別美妙。”

與兒子找到知音的興奮感不同,劉曉龍和兒子一起站在工作室裡時,是撥雲見日的成就感。

劉嘉卓。

劉曉龍不到20歲就進了西北銅加工廠。和那個年代所有的白銀人一樣,經歷了國營企業的鼎盛和改革後的衰落。他反思那時人與企業共存亡的思想,“總想著再熬十年,企業就會好,等到想跳出來時,想法全廢了。”

輪到兒子做選擇時,他格外強調“獨立”。希望他能“邁出一步”,成為獨一無二的人,而不是像他的父親一樣有依賴心理。

大約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劉嘉卓雖然話不多,但極有主見。他不願意參加吉他考級,“不願意被別人說自己是幾級,只願意展示和比賽。”

但指彈的小眾和環境的閉塞,使劉嘉卓經歷了漫長的被誤解和被忽視期。

在處於黃土高原和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的白銀,對吉他的理解像對綠色的認識一樣有限。“大部分的人覺得,你彈這個就是為了炫技。”

還有的同學告訴他,自己的家長看了他彈琴的視頻,問:“你是怎麼把你的頭像跟人家的聲音弄在一塊兒的?”

大多數時候,他無言以對。

不過,只要涉及對指彈本身的質疑,他會解釋,甚至反擊。

2016年12月,他翻彈Tommy Emmanuel的曲子Tall Fiddler。因為曲子難度大,很多網友質疑“不通過後期加速處理,根本無法完成”。

劉嘉卓練琴視頻。

為了證明自己,他把家裡的鬧鐘擺在螢幕前,重新錄了一遍作為回應。

視頻裡,劉嘉卓大多時候低頭彈琴,很少與觀眾交流,但現實中,他擁有旺盛的表演欲。

“家裡不管來什麼人,他都要問問人家聽不聽他彈琴。”即使是收水電費、衛生費的工作人員來了,他也會跑過去問:“阿姨,你想聽我彈琴嗎?”

他無比享受造訪者的誇獎。相當長的時間裡,他的聽眾只有父母兩人。為了幫助兒子進步,劉曉龍大多數時候是批評者——“我總想,我多找出一個錯誤,他將來站到別人面前時,就能更出色。”

到北京的第二天,當他走進金牌音樂製作人譚伊哲的工作室,兩人默契合奏時,劉嘉卓覺得“特別開心”——他想了很久,似乎是某種無法形容的感受,又說了一遍,“就是特別開心,他對指彈和我的理解都很深。”

劉嘉卓旁聽古典吉他課。

“吉他像一個把手,握著它不孤單”

像所有趕來親眼目睹“吉他天才”的觀眾一樣,劉嘉卓也剛剛開始有機會看看外面的世界。

12歲的他最遠只到過蘭州。一次是去參加比賽,一次是去機場接董路。

手裡的吉他像為他插上了翅膀。最近一周,他連續坐了3次飛機——從蘭州到北京,從北京到凱裡,又飛回北京。

在凱裡,他為高亞麟執導的電影錄製了片頭和片尾曲。原本說好只錄片頭,“跟高叔叔聊得很投緣,就把片尾曲也一起錄了。”

凱裡是他到過的第一個南方城市,“濕潤”,到處都長著他在白銀“從來都沒見過的樹”。

新生活在從多個角度重塑對音樂抱有理想的劉嘉卓。

4月6日晚,在上董路的吉他直播前,照顧他生活的一位叔叔特意提醒他:“多抬頭,多互動”。

這是多位元音樂人給他的建議之一。“習慣低著頭,對頸椎不好;抬起頭,更舒展、表現性更強……”在之前的演奏視頻裡,他更喜歡低頭彈琴,投入時,下巴甚至貼上吉他面板。

“有時候錄的視頻像為了完成作業,像個耕地的黃牛。”董路說,現在會放鬆微笑的少年更能打動人。

直播的最後,董路說,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能幫劉嘉卓完成從模仿到創造的改變。他說,喜歡吉他的人越來越多,吉他就像一個把手,握著它就像握著世界,不孤單。

對劉嘉卓來說,吉他就是他的全部。

4月6日晚,有吉他學校的董事長和白銀的老鄉趕來看他的直播。

“這是貝司,這是鼓,這是節奏吉他手……”劉嘉卓非常願意向不瞭解指彈的人,講一講“一個人怎麼彈得像一支樂隊。”

在錄音室外的走廊上,有兩張印著黑白鍵盤的簽名海報。等車回家的時間,劉嘉卓用額頭抵著海報,手指在黑白鍵上彈跳。

那塊海報很像他邁進音樂世界的敲門磚——一塊來自廚房的塑膠扣板,劉曉龍在上面畫上黑白鍵,讓劉嘉卓邊模仿彈琴的動作,邊有模有樣地唱“1,2,3,4,5,6,7……”

多年後,劉嘉卓會常想起那段經歷,跟琴友分享時,會哈哈笑起來。

臨別時,同學寫給劉嘉卓的寄語。

董路:“不會從這孩子身上賺一分錢”

“我的角色就是讓這家人堅信這個世界上有人幫他。”4月8日下午,董路和劉曉龍電話溝通完4月14日的邀約資訊後解釋,他希望用十年時間去記錄一個少年所有的成長過程。

3月底,第一次去白銀時,劉嘉卓的舅舅曾直接問過董路對孩子未來的規劃。

董路說,太遠的未來沒想,目前想到的是帶孩子去趟北京、帶孩子去錄音棚、帶他見一些老師,讓這個孩子開一場自己的獨奏會。

末了,他補了一句話:“我董路,今後無論幹什麼,我在這個孩子身上,我不賺一分錢!”

在董路心裡,有一個像夢想“實驗”的想法。他曾設想過無數種可能——也許將來眼前的少年成名成家了,也許他淪為樂隊的樂手了,也許就是泯然眾人,甚至有可能自甘墮落。

“我要用十年記錄和參與,看看一份技能是會發揚光大還是會淪落,一個孩子會實現他的夢想還是夢想遠去。”

對劉嘉卓來說,在北京見過職業音樂人和吉他教授後,他有更強的緊迫感。

4月8日下午,他跟一個叔叔買完古典吉他,回到住處,希望儘快結束採訪,以便有更多時間扒曲子。

“要把這些大師們的作品和技法都弄得很熟,有自己的東西了,才會期待未來。”他一邊打開深圳熱心音樂人送給他的ipad,一邊解釋,“否則什麼也不會,對未來沒什麼好期待的。”

他的老師,大致向他建議了一個時間表。“現在基本都是模仿,打算用兩年,希望可以出一個有模仿,有改編,有自己東西的一張專輯。”

現在,劉嘉卓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有自己東西、能說也能做的音樂家。他伸出右手用力指了指自己的頭,強調期望成為有創作力的演奏家。

要做到這些,他需要在技法細節、理解力,包括人生閱歷上進行不斷的嘗試。

“你是天才嗎?”記者問。

“不是。”他直搖腦袋,拖了長長的“9”,“我99.999%都是彈出來的。別人在打球,玩電腦的時候,我在彈琴。”

“有天分嗎?”

“其實,我至今沒明白天分這東西是什麼意思。”他停了停,怕人不相信,又說,“我是純練出來的,真的。”

劉曉龍覺得兒子邁出了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步。

他和妻子回到白銀,準備舉家遷往北京。他問兒子,有沒有什麼需要帶去北京的。兒子說要把同學給他的留言帶上。

臨別時,同學寫給劉嘉卓的寄語。

臨別時,班上同學給他寫了寄語,裝在一個盒子裡。

一位放學時一起回家的同學寫道:當你真正成功時,請不要忘了熟悉的環境,放學一同走過的路,還有白銀這座小城。

剝洋蔥話題

你對劉嘉卓的“奇幻”經歷怎麼看?

抱著吉他,從1樓教師辦公室,彈到4樓教務處。

“在沒人欣賞你的情況下,要敢於尋找機會,亮出自己。”劉嘉卓說。

兒子突然成名,劉曉龍有些猝不及防,他的電話最多的一天接了30多個。

從兒子4歲接觸音樂,至今,劉曉龍就像抱著一顆金種子。現在,“種子”意外破土,在一千多人的注視下,落地生根。

“感覺他找到了自己的土壤,北京是他的土壤。”劉曉龍說。

劉嘉卓和前來看望的琴友切磋琴技。

13歲少年手上的老繭

北京的春天比1500公里外的白銀來得早。“白銀樹少,都還沒綠。”劉嘉卓說。

3月30日,在帶著兒子去見音樂製作人的車上,劉曉龍收到了小舅子的短信:“好好享受北京的藍天白雲吧。”

北京的春光確實照進了來自白銀的三口之家。他們見到了金牌音樂製作人、知名古典吉他教授、多位吉他演奏家……

一對從事音樂的夫婦,看到劉嘉卓的家庭情況,送了一台ipad供劉嘉卓視頻學習。還專程從深圳飛來北京,幫他們引薦老師,囑咐他“要好好學英語,日後走出國門看一看,展示中國的音樂。”

每見一位前輩,劉嘉卓都會欠身鞠躬。大人講話時,他多數時候在旁邊聽講,一旦摸上吉他,就成了“人來瘋”。

董路第一次到白銀聽劉嘉卓彈吉他時,劉曉龍忍不住問董路同行的兄弟:“用不用讓他停一下,不讓他停就會一直彈”。

所有見過劉嘉卓彈琴的人,都吃驚於他的天賦。

“他會彈50多首曲子,這種難度級別的曲子,按照一個月學會一首,得學4年。”跟董路一起玩樂隊的獨立音樂人賈南分析,除了天賦,還需要“非常刻苦”。

劉曉龍彈貝司十幾年,是白銀第一代貝司手。

他認定兒子有天賦,但極少在兒子面前提“天賦”。他和妻子都是老三線人,踐行最傳統、保守的生活觀——夢想實現,需要大量付出與努力。

9歲那年,劉嘉卓被日本指彈樂手松井佑貴的《Rider》的演奏方式所震撼,決定學習指彈。

指彈是一種充分利用吉他的指板、有限的手指和時間,從而演奏出豐富層次的曲子的演奏形式。劉曉龍教不了兒子,花了1100塊錢拉了根網線,供他上網自學。

妻子沒工作,他所在的工廠國企改制後,效益下滑,一個月幾百塊錢的收入。一台電腦,一根網線,把低保戶的資格擋在家門外。“如果為了吃低保,沒有一技之長,就會窮一輩子”,劉曉龍想得明白,裝上網線,兒子能練就一技之長,可以成為靠興趣和技術吃飯的人。

劉曉龍記得,兒子幾乎從未午休過。每天早上6點40出門上學,中午12點20到家,吃了飯就開始對照視頻“扒曲子”。晚上7點到家,洗漱完,先練琴再寫作業。

為了敦促兒子練琴,劉曉龍乾脆辭職在家做全職爸爸,劉嘉卓除了吉他,沒有其他愛好。

“其他人都說他不工作,胡整。”劉嘉卓知道父親身上的壓力,只要回家看到父親,就想拿起琴。一家三口幾乎很少出門,冬天在家練琴,夏天熱,父子倆光著背還是一起彈琴。

劉嘉卓進步很快,“一個月可以學四五首、五六首”,劉曉龍說,以他自己當年最好的狀態,可能學一首就需要一個月。

升入初一後,練習時間被壓縮,“半夜躺在床上,睡夢中一陣亂敲。”劉曉龍擔心兒子過度勞累,一度想讓兒子輟學,集中精力練琴。“兒子一定會學出來”,他和兒子覺得即使成不了獨一無二的演奏家,在白銀,開個琴行,當一個吉他老師,也挺好。

來看劉嘉卓彈琴的一些音樂人,會看看他的手。那是一雙還差5天才滿13歲的少年的手。手指細長、手掌寬大。因為長期練習,加之指彈技法難度大,力度強,他指尖上的肉長成了平整的一層老繭。

他問收水費的阿姨“想聽我彈吉他嗎?”

到北京後,劉嘉卓最大的變化是臉上的笑容多了。音樂之外,他對北京沒有更多具體的想像,“覺得像做夢一樣”。

舞臺秀彩排的那天,董路帶他們一家吃了北京烤鴨。劉嘉卓覺得好吃,但又“感覺跟以前照片上看得不太一樣”。

只有跟音樂有關的內容,他才會覺得熟悉又真實。

在音樂製作人譚伊哲的工作室,他見到了“整屋子的樂器”——吉他、鼓、電子琴,以及各種他認識或不認識的電子樂器。這些跟他此前通過視頻看譚伊哲演奏時,“一模一樣”。

指彈技法多樣,且高度自由。在來北京之前,右手上的技巧他只知道基本的am、pm,“其他會彈,但都不知道叫什麼”。

像他的偶像澳大利亞指彈大師Tommy Emmanuel一樣,劉嘉卓不識樂譜,他彈奏的五十多首曲子,都是反復慢放或重播視頻,“靠聽和看”學會的。這樣“扒譜子”的過程使他的雙眼近視一百多度。和人交流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前傾身體。

譚伊哲向他介紹了兩種技法。其中一種叫“瀑布泛音”,他曾彈過但並不知道名字,也不精通。譚伊哲的講述幫他完成了理解的“最後一公里”,“像瀑布一樣,特別美妙。”

與兒子找到知音的興奮感不同,劉曉龍和兒子一起站在工作室裡時,是撥雲見日的成就感。

劉嘉卓。

劉曉龍不到20歲就進了西北銅加工廠。和那個年代所有的白銀人一樣,經歷了國營企業的鼎盛和改革後的衰落。他反思那時人與企業共存亡的思想,“總想著再熬十年,企業就會好,等到想跳出來時,想法全廢了。”

輪到兒子做選擇時,他格外強調“獨立”。希望他能“邁出一步”,成為獨一無二的人,而不是像他的父親一樣有依賴心理。

大約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劉嘉卓雖然話不多,但極有主見。他不願意參加吉他考級,“不願意被別人說自己是幾級,只願意展示和比賽。”

但指彈的小眾和環境的閉塞,使劉嘉卓經歷了漫長的被誤解和被忽視期。

在處於黃土高原和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的白銀,對吉他的理解像對綠色的認識一樣有限。“大部分的人覺得,你彈這個就是為了炫技。”

還有的同學告訴他,自己的家長看了他彈琴的視頻,問:“你是怎麼把你的頭像跟人家的聲音弄在一塊兒的?”

大多數時候,他無言以對。

不過,只要涉及對指彈本身的質疑,他會解釋,甚至反擊。

2016年12月,他翻彈Tommy Emmanuel的曲子Tall Fiddler。因為曲子難度大,很多網友質疑“不通過後期加速處理,根本無法完成”。

劉嘉卓練琴視頻。

為了證明自己,他把家裡的鬧鐘擺在螢幕前,重新錄了一遍作為回應。

視頻裡,劉嘉卓大多時候低頭彈琴,很少與觀眾交流,但現實中,他擁有旺盛的表演欲。

“家裡不管來什麼人,他都要問問人家聽不聽他彈琴。”即使是收水電費、衛生費的工作人員來了,他也會跑過去問:“阿姨,你想聽我彈琴嗎?”

他無比享受造訪者的誇獎。相當長的時間裡,他的聽眾只有父母兩人。為了幫助兒子進步,劉曉龍大多數時候是批評者——“我總想,我多找出一個錯誤,他將來站到別人面前時,就能更出色。”

到北京的第二天,當他走進金牌音樂製作人譚伊哲的工作室,兩人默契合奏時,劉嘉卓覺得“特別開心”——他想了很久,似乎是某種無法形容的感受,又說了一遍,“就是特別開心,他對指彈和我的理解都很深。”

劉嘉卓旁聽古典吉他課。

“吉他像一個把手,握著它不孤單”

像所有趕來親眼目睹“吉他天才”的觀眾一樣,劉嘉卓也剛剛開始有機會看看外面的世界。

12歲的他最遠只到過蘭州。一次是去參加比賽,一次是去機場接董路。

手裡的吉他像為他插上了翅膀。最近一周,他連續坐了3次飛機——從蘭州到北京,從北京到凱裡,又飛回北京。

在凱裡,他為高亞麟執導的電影錄製了片頭和片尾曲。原本說好只錄片頭,“跟高叔叔聊得很投緣,就把片尾曲也一起錄了。”

凱裡是他到過的第一個南方城市,“濕潤”,到處都長著他在白銀“從來都沒見過的樹”。

新生活在從多個角度重塑對音樂抱有理想的劉嘉卓。

4月6日晚,在上董路的吉他直播前,照顧他生活的一位叔叔特意提醒他:“多抬頭,多互動”。

這是多位元音樂人給他的建議之一。“習慣低著頭,對頸椎不好;抬起頭,更舒展、表現性更強……”在之前的演奏視頻裡,他更喜歡低頭彈琴,投入時,下巴甚至貼上吉他面板。

“有時候錄的視頻像為了完成作業,像個耕地的黃牛。”董路說,現在會放鬆微笑的少年更能打動人。

直播的最後,董路說,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能幫劉嘉卓完成從模仿到創造的改變。他說,喜歡吉他的人越來越多,吉他就像一個把手,握著它就像握著世界,不孤單。

對劉嘉卓來說,吉他就是他的全部。

4月6日晚,有吉他學校的董事長和白銀的老鄉趕來看他的直播。

“這是貝司,這是鼓,這是節奏吉他手……”劉嘉卓非常願意向不瞭解指彈的人,講一講“一個人怎麼彈得像一支樂隊。”

在錄音室外的走廊上,有兩張印著黑白鍵盤的簽名海報。等車回家的時間,劉嘉卓用額頭抵著海報,手指在黑白鍵上彈跳。

那塊海報很像他邁進音樂世界的敲門磚——一塊來自廚房的塑膠扣板,劉曉龍在上面畫上黑白鍵,讓劉嘉卓邊模仿彈琴的動作,邊有模有樣地唱“1,2,3,4,5,6,7……”

多年後,劉嘉卓會常想起那段經歷,跟琴友分享時,會哈哈笑起來。

臨別時,同學寫給劉嘉卓的寄語。

董路:“不會從這孩子身上賺一分錢”

“我的角色就是讓這家人堅信這個世界上有人幫他。”4月8日下午,董路和劉曉龍電話溝通完4月14日的邀約資訊後解釋,他希望用十年時間去記錄一個少年所有的成長過程。

3月底,第一次去白銀時,劉嘉卓的舅舅曾直接問過董路對孩子未來的規劃。

董路說,太遠的未來沒想,目前想到的是帶孩子去趟北京、帶孩子去錄音棚、帶他見一些老師,讓這個孩子開一場自己的獨奏會。

末了,他補了一句話:“我董路,今後無論幹什麼,我在這個孩子身上,我不賺一分錢!”

在董路心裡,有一個像夢想“實驗”的想法。他曾設想過無數種可能——也許將來眼前的少年成名成家了,也許他淪為樂隊的樂手了,也許就是泯然眾人,甚至有可能自甘墮落。

“我要用十年記錄和參與,看看一份技能是會發揚光大還是會淪落,一個孩子會實現他的夢想還是夢想遠去。”

對劉嘉卓來說,在北京見過職業音樂人和吉他教授後,他有更強的緊迫感。

4月8日下午,他跟一個叔叔買完古典吉他,回到住處,希望儘快結束採訪,以便有更多時間扒曲子。

“要把這些大師們的作品和技法都弄得很熟,有自己的東西了,才會期待未來。”他一邊打開深圳熱心音樂人送給他的ipad,一邊解釋,“否則什麼也不會,對未來沒什麼好期待的。”

他的老師,大致向他建議了一個時間表。“現在基本都是模仿,打算用兩年,希望可以出一個有模仿,有改編,有自己東西的一張專輯。”

現在,劉嘉卓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有自己東西、能說也能做的音樂家。他伸出右手用力指了指自己的頭,強調期望成為有創作力的演奏家。

要做到這些,他需要在技法細節、理解力,包括人生閱歷上進行不斷的嘗試。

“你是天才嗎?”記者問。

“不是。”他直搖腦袋,拖了長長的“9”,“我99.999%都是彈出來的。別人在打球,玩電腦的時候,我在彈琴。”

“有天分嗎?”

“其實,我至今沒明白天分這東西是什麼意思。”他停了停,怕人不相信,又說,“我是純練出來的,真的。”

劉曉龍覺得兒子邁出了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步。

他和妻子回到白銀,準備舉家遷往北京。他問兒子,有沒有什麼需要帶去北京的。兒子說要把同學給他的留言帶上。

臨別時,同學寫給劉嘉卓的寄語。

臨別時,班上同學給他寫了寄語,裝在一個盒子裡。

一位放學時一起回家的同學寫道:當你真正成功時,請不要忘了熟悉的環境,放學一同走過的路,還有白銀這座小城。

剝洋蔥話題

你對劉嘉卓的“奇幻”經歷怎麼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