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戰略上分析,如果沒有原子彈日本會頑固打下去嗎?

近年來, 日本始終將自己扮演成遭到原子彈襲擊的受害者, 在國際社會上顛倒黑白, 混淆視聽, 確實也收穫了一些白左、聖母的廉價眼淚, 讓她們忘記了日本作為戰爭策源地的罪惡角色。

而在日本國內, 卻一直有著另外的聲音, 即要不是有原子彈, 要不是天皇不讓打了, 那等盟軍打上島來, 憑藉地形優勢和民眾的眾志成城, 就算打不贏, 也能夠拖死個幾百萬盟軍。

那麼, 如果沒有投向廣島、長崎的那兩枚原子彈, 日本真的能夠“一億玉碎”嗎?戰爭機器還能夠發揮作用嗎?

其實從日本投降後的國民生活狀態就可以知道答案!天皇的投降不僅僅是因為原子彈, 而是日本已經沒有了打下去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是武器彈藥, 不是油料物資, 而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糧食!

戰爭末期的日本早已經陷入了缺糧的地步, 饑荒隨處可見, 再不投降, 等不到盟軍打上來,

日本列島的人民也會被饑餓折騰地死去活來, 到那個時候, 天皇和政府內閣是不是能夠維持統治都難說了!

日本列島由於自身地形特點和農業生產傳統問題, 糧食一直是明治維新後的主要矛盾。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 日本都是從朝鮮進口糧食,

而甲午戰爭的起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朝鮮政府加強糧食出口管控, 不再向日本出口糧食。 日本以其危害到糧食安全為由, 發動了侵略戰爭。

在二戰時期, 龐大的日本陸軍不斷加快侵略步伐,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本島的糧食壓力, 而侵略者掠奪來的糧食則源源不斷地運回日本。

此外, 朝、台也為本島提供了大量糧食產品。 所以, 在戰爭初期, 日本本島的人們生活水準還是挺高的, 日軍的軍需也由被佔領地供應, 所以過得都不錯。

但是, 作死的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將美國拖入了戰爭。 看上去光鮮靚麗、雄偉強悍的聯合艦隊與美國海軍在大洋上廝殺,

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島海戰等等一場場大戰在海空之間爆發。

但真正將日本絞死的卻是美國海軍的潛艇。 這些太平洋上的海狼和他們在大西洋上的同行一樣, 展開了針對日本運輸船隊的無差別攻擊。 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 那些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順利抵達日本本島了。

所以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的1941年,日本的糧食“進口”(即從被佔領區掠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的436萬噸,而從1942年,這一“進口”就開始走下坡路,不是搶不來,而是運不回,到1945年這個數字只有185萬噸。

另外根據記載,日本對民眾主食的統一管制也正是從1942年開始的,當年每人每日的供應標準為大米二合三勺(日本容量單位:10合等於1升,10勺等於1合;1升等於1.805公升)。從1937年開始到1942年,日本平均每年要“進口”大米180萬噸,而在1945年只“進口”了23.6萬噸大米。

讓日本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45年是日本自1905年以來最大的荒年!根據記載,1945年秋稻米收穫587萬噸,只相當於戰前1934-1936年年均產量的2/3。

與糧食供給短缺相對應的是,隨著各個戰場上日軍的退敗,以及為未來可能的本土決戰做準備,日軍大幅縮短防線,大量軍人返回國內。看上去日本本土又如戰前一般人強馬壯,精銳盡在,但這些回國的軍人是要吃飯的。

“一億玉碎”的決戰戰略,直接導致了糧食消費人口增加,人均食糧大幅減少。

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前一個月,日本的人均主食配給量已下降到了一天二合一勺,比1942年剛剛開始糧食管控時下降了一成,每人的熱量供給只有965卡路里。就算完全按照這種配給,人也是很難生存的,更不要說這只是理論上的配給量。到後來國民的生存不得不依靠黑市。

在1945年的後半期,糧食配給中大米的比率不斷下降,增加了甘薯和土豆,以及一些雜糧和豆餅。日本在原子彈爆炸前其實就已經開始陷入饑荒。著名的宮崎駿動畫片《再見螢火蟲》描寫的就是大饑荒中的場景,當然宮崎駿將這歸結於美國轟炸機的轟炸。

對於一心想贏得戰爭勝利,結束戰爭的美國來說,轟炸機戰略轟炸當然是正確的決策。大轟炸不但破壞城市和工業設備,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對日本農業其實也準備了殺手鐧。

與原子彈轟炸的“曼哈頓”計畫同時進行的還有用毒氣等化學武器大規模襲擊日本的打算,其中就有進一步破壞日本小農經濟的化學武器“橙劑”,這種脫葉劑能夠徹底破壞日本山間田林中的農作物。

當時預計,戰爭如果持續到1946年4月到7月,日本將有1000萬人餓死。

這從日本投降後的糧食儲備情況就能夠看出來。在1946年3月22日美軍的統計,當時日本6大城市中,只有名古屋的糧食儲備能夠堅持25.7天,東京只能維持5.5天,橫濱能夠維持12.7天,京都只能維持6.6天,大阪能夠維持14.2天,神戶維持8.0天。北海道情況更嚴重,3月10日前後,札幌糧食儲備只有2.3天,小樽只有0.7天,函館0.3天,室蘭糧庫已經空空如也,庫存為零天!

此時已經投降的日本還可以依靠美國的資助渡過難關,要求佔領當局給予糧食進口。而如果1945年天皇沒有宣佈投降,繼續頑抗到底,那麼這些僅有的糧食儲備又能夠吃多久呢?

所以,日本宣佈投降,與其說是懾於原子彈的巨大殺傷,不如說是正好找到了原子彈這個臺階可以下,好給狂熱的國民一個戰敗的交代!因為日本政府知道,已經沒有餘糧的日本根本不可能談什麼“一億玉碎”!

而且相對於原子彈炸死的萬把人相比,1000萬的饑民足以讓日本任何一屆內閣倒臺,就算是戰時內閣也不可能倖免!

所以,原子彈其實是救了日本,讓其傍上了美國這個財大氣粗的財主,也終於讓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渡過了戰爭結束後那個最寒冷的嚴冬!

所以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的1941年,日本的糧食“進口”(即從被佔領區掠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的436萬噸,而從1942年,這一“進口”就開始走下坡路,不是搶不來,而是運不回,到1945年這個數字只有185萬噸。

另外根據記載,日本對民眾主食的統一管制也正是從1942年開始的,當年每人每日的供應標準為大米二合三勺(日本容量單位:10合等於1升,10勺等於1合;1升等於1.805公升)。從1937年開始到1942年,日本平均每年要“進口”大米180萬噸,而在1945年只“進口”了23.6萬噸大米。

讓日本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45年是日本自1905年以來最大的荒年!根據記載,1945年秋稻米收穫587萬噸,只相當於戰前1934-1936年年均產量的2/3。

與糧食供給短缺相對應的是,隨著各個戰場上日軍的退敗,以及為未來可能的本土決戰做準備,日軍大幅縮短防線,大量軍人返回國內。看上去日本本土又如戰前一般人強馬壯,精銳盡在,但這些回國的軍人是要吃飯的。

“一億玉碎”的決戰戰略,直接導致了糧食消費人口增加,人均食糧大幅減少。

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前一個月,日本的人均主食配給量已下降到了一天二合一勺,比1942年剛剛開始糧食管控時下降了一成,每人的熱量供給只有965卡路里。就算完全按照這種配給,人也是很難生存的,更不要說這只是理論上的配給量。到後來國民的生存不得不依靠黑市。

在1945年的後半期,糧食配給中大米的比率不斷下降,增加了甘薯和土豆,以及一些雜糧和豆餅。日本在原子彈爆炸前其實就已經開始陷入饑荒。著名的宮崎駿動畫片《再見螢火蟲》描寫的就是大饑荒中的場景,當然宮崎駿將這歸結於美國轟炸機的轟炸。

對於一心想贏得戰爭勝利,結束戰爭的美國來說,轟炸機戰略轟炸當然是正確的決策。大轟炸不但破壞城市和工業設備,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對日本農業其實也準備了殺手鐧。

與原子彈轟炸的“曼哈頓”計畫同時進行的還有用毒氣等化學武器大規模襲擊日本的打算,其中就有進一步破壞日本小農經濟的化學武器“橙劑”,這種脫葉劑能夠徹底破壞日本山間田林中的農作物。

當時預計,戰爭如果持續到1946年4月到7月,日本將有1000萬人餓死。

這從日本投降後的糧食儲備情況就能夠看出來。在1946年3月22日美軍的統計,當時日本6大城市中,只有名古屋的糧食儲備能夠堅持25.7天,東京只能維持5.5天,橫濱能夠維持12.7天,京都只能維持6.6天,大阪能夠維持14.2天,神戶維持8.0天。北海道情況更嚴重,3月10日前後,札幌糧食儲備只有2.3天,小樽只有0.7天,函館0.3天,室蘭糧庫已經空空如也,庫存為零天!

此時已經投降的日本還可以依靠美國的資助渡過難關,要求佔領當局給予糧食進口。而如果1945年天皇沒有宣佈投降,繼續頑抗到底,那麼這些僅有的糧食儲備又能夠吃多久呢?

所以,日本宣佈投降,與其說是懾於原子彈的巨大殺傷,不如說是正好找到了原子彈這個臺階可以下,好給狂熱的國民一個戰敗的交代!因為日本政府知道,已經沒有餘糧的日本根本不可能談什麼“一億玉碎”!

而且相對於原子彈炸死的萬把人相比,1000萬的饑民足以讓日本任何一屆內閣倒臺,就算是戰時內閣也不可能倖免!

所以,原子彈其實是救了日本,讓其傍上了美國這個財大氣粗的財主,也終於讓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渡過了戰爭結束後那個最寒冷的嚴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