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資料|耶誕節vs中秋 你更愛過洋節還是土節

耶誕節對於中國人來說, 從來都包括兩方面的屬性。 一方面是年輕人的娛樂屬性, 另一方面則是經久不息的話題屬性:我們要不要過“洋節”?我們通過財新網中國消費升級指數(NECI) 來聚焦傳統節日(以下簡稱“土節”)與舶來節日(以下簡稱“洋節”)之間的消費對比, 觀察中國人的節日消費升級趨勢。

不可否認, 這些年來, 國人所熟知的洋節確實越來越多了, 從情人節到耶誕節, 最近幾年又增加了萬聖節。 儘管這些節日從來不放假, 卻也並不妨礙人們參與其中。

而在“洋節”大行其道, 充滿了中國人的假日娛樂空間時, “土節”的味道, 卻在逐漸散去。 以端午節為例, 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草、飲雄黃酒等傳統, 到了今天只剩下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為數不多的幾項。 而隨著粽子和元宵等節日專屬食品變得隨時可吃隨處可見, 這已經夠稀薄的節日味道, 似乎更淡了幾分。

但最近幾年, 事情似乎正在發生變化。 2008年開始, 本土傳統節日, 包括中秋、端午和清明節成為法定假日。 傳統節日, 開始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另外, 隨著近幾年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人們在傳統節日中也發現了別樣的趣味。 和傳統節日一同興起的, 是節日帶來的消費。

西方情人節帶來了大量巧克力的消費, 而近幾年的中秋節月餅消費, 也同樣蔚為大觀。

財新網使用京東的資料, 從消費的角度來看:人們更愛過“土節“, 還是”洋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一位年輕的上班族, 每天早上都要買兩個包子當早飯, 花8塊錢乘地鐵, 就這樣日復一日。 可突然有一天, 他多花了100塊錢, 買了一盒巧克力, 而後一天恰好是情人節。

我們來把這個例子放大到城市。

2017年2月7日, 情人節的前一星期, 春節剛剛過完, 人們開始恢復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此時京東在整個上海市銷量的前五大類商品分別是手機、嬰兒尿褲、嬰幼奶粉、路由器、紙品濕巾。 而這五類商品, 也基本上佔據了絕大部分城市的日常消費前五名。

而在2017年2月13日, 情人節的前一天, 京東在上海市銷量的前五大類商品變成了手機、糖果、鮮花、創意禮品、嬰兒尿褲。 前五名新增三項新面孔。

如果只有這一個人出現了消費的變化, 我們當然不好說這一定是消費趨勢。 但我們將資料加總到一個城市時, 這種隨機的因素就被抹平了, 此時出現的新品類的消費, 必定屬於節日消費趨勢。 節日新增的品類占比越多, 越說明人們願意為了這個節日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安排, 反過來說, 就是愛過這個節日。

從節日當天一直向前推7 X 24小時, 在此期間「節日消費品類」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 定義為「愛過節」的程度。

舉例說明, 假如從2月7日到2月14日, 鮮花、糖果、禮品之類的「節日消費品類」的消費額度占這7天內總消費的30%,

那麼我們便稱「愛過情人節」的程度從消費來說就是30%, 意味著人們在該節日期間願意支出30%的消費用來慶祝節日。

1

節日前7天, 人們怎樣消費?

考察七個節日, 四個傳統中國節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 以及三個西方節日——情人節、萬聖節、耶誕節。 由於春節的特殊性——包括較長的假期、春運帶來的貨運緊張和跨時間較長等特性,春節暫時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2

“土節”和“洋節”,人們愛過哪種節日?

將4個“土節”和3個“洋節”分開來,平均來說,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要高於“土節”,且相比“洋節”,“土節”的消費提前時間較為推遲,高峰發生在節日前3天。如圖:

那麼,從2016年到2017年,人們對於“土節”和“洋節”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從上圖可以看到,無論是2016年還是2017年,“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都高於“土節”,但2017年“土節”的節日消費比例比2016年有所提升,從14.3%上升至15.6%。與此同時,“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從23%下降到19.2%。

可以看出,雖然人們還是更願意過“洋節”,但是熱度正在下降,而“土節”的受喜愛程度正在上升!按照這個速度,2018年,人們在消費上 愛過“土節”的程度,就會超過“洋節”了。

3

三大節日對比結果明顯

七夕vs情人節

說到“洋節”和“土節”的對比,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必定是情人節和七夕。

從圖上看,七夕和情人節在2016年到2017年的走勢和“土節”整體差不多,兩者在去年本來有3%左右的差距,今年,兩者的差距基本消失了,明年,七夕的熱度有可能會超過情人節。

萬聖節vs清明節與端午節

萬聖節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一般來說,他是一個孩子們和青少年們娛樂的節日。與之相對的是清明節和端午節,屬於聽上去就沒有什麼娛樂內容的節日。這三個節日的對比會出現什麼呢?

可以看到,2016年和2017年相比,清明節和端午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基本持平,有所下降,而萬聖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則快速下降,從去年的“洋節”高於“土節”,到今年的關係逆轉。

中秋vs耶誕節

在美國,耶誕節的氣氛可能和中國的春節類似,但在中國,耶誕節更多地被理解為年輕人相聚的節日,而寒冷的天氣和西方文化浸染,又讓耶誕節在中國也染上了一層團聚的涵義。因此,將耶誕節和中秋節並列,對比他們的消費情況,結果如下:

中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在2017年有所上升,從15.3%至19.7%。耶誕節在2016年內的節日消費比例為21.9%。

4

誰對“土節”更感興趣了?誰對“洋節”失去興趣了?

從整體來看,“土節”的興盛和“洋節”的逐漸衰落,似乎已成定局。那麼,不同年齡段的人口在“土節”和“洋節”中是如何選擇的呢?下圖代表不同年齡段人口在“土節”和“洋節”上的節日消費比例從2016年難道2017年的變化。

可以看到,除了16到25歲部分的人口外,其他所有年齡段的人口對於“土節”的興趣,都在逐漸高漲,對於15歲以下人口來說,2017年“土節”的節日消費比例比2016年要高出11%。對中老年人來說,“土節”的消費興趣也上升得更快。

而對於“洋節”的興趣,則隨年齡段的變化出現了非常一致的趨勢——年齡小的群體,仍然會被“洋節”所吸引,但年齡越大的群體,在“洋節”的消費比例下降得越快。這意味著“洋節”更代表了年輕人的節日,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可能會逐漸對“洋節”失去興趣。

5

不同城市的節日消費傾向變化又有哪些?

在“土節”和“洋節”的節日消費傾向變化在不同城市之前也呈現出了顯著差異。從下圖看,四個一線城市對“土節”的消費並沒有增加多少興趣,而“洋節”上的選擇則出現了兩個極有代表性的樣本——上海,逆全國平均潮流而動,從2016年到2017年,“洋節”的消費比例增加了2%。相比之下,北京的“洋節”消費比例則下降了11.5%。

通過一系列對比,可以看出,對於傳統節日,也就是“土節”來看,人們對“土節”正在越來越感興趣,而且這個興趣的變化,和城市的特徵基本無關。從消費上來看,“洋節”的消費比例變化,平均來說是負的,人們對“洋節”越來越失去興趣。

總體結論是:“土節”正在興起,而“洋節”正在衰落。無論是將節日加總來看,還是單獨來看,人們在傳統節日上的消費比例正在上升,而洋節的消費比例正在下降。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財新網

由於春節的特殊性——包括較長的假期、春運帶來的貨運緊張和跨時間較長等特性,春節暫時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2

“土節”和“洋節”,人們愛過哪種節日?

將4個“土節”和3個“洋節”分開來,平均來說,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要高於“土節”,且相比“洋節”,“土節”的消費提前時間較為推遲,高峰發生在節日前3天。如圖:

那麼,從2016年到2017年,人們對於“土節”和“洋節”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從上圖可以看到,無論是2016年還是2017年,“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都高於“土節”,但2017年“土節”的節日消費比例比2016年有所提升,從14.3%上升至15.6%。與此同時,“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從23%下降到19.2%。

可以看出,雖然人們還是更願意過“洋節”,但是熱度正在下降,而“土節”的受喜愛程度正在上升!按照這個速度,2018年,人們在消費上 愛過“土節”的程度,就會超過“洋節”了。

3

三大節日對比結果明顯

七夕vs情人節

說到“洋節”和“土節”的對比,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必定是情人節和七夕。

從圖上看,七夕和情人節在2016年到2017年的走勢和“土節”整體差不多,兩者在去年本來有3%左右的差距,今年,兩者的差距基本消失了,明年,七夕的熱度有可能會超過情人節。

萬聖節vs清明節與端午節

萬聖節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一般來說,他是一個孩子們和青少年們娛樂的節日。與之相對的是清明節和端午節,屬於聽上去就沒有什麼娛樂內容的節日。這三個節日的對比會出現什麼呢?

可以看到,2016年和2017年相比,清明節和端午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基本持平,有所下降,而萬聖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則快速下降,從去年的“洋節”高於“土節”,到今年的關係逆轉。

中秋vs耶誕節

在美國,耶誕節的氣氛可能和中國的春節類似,但在中國,耶誕節更多地被理解為年輕人相聚的節日,而寒冷的天氣和西方文化浸染,又讓耶誕節在中國也染上了一層團聚的涵義。因此,將耶誕節和中秋節並列,對比他們的消費情況,結果如下:

中秋節的節日消費比例在2017年有所上升,從15.3%至19.7%。耶誕節在2016年內的節日消費比例為21.9%。

4

誰對“土節”更感興趣了?誰對“洋節”失去興趣了?

從整體來看,“土節”的興盛和“洋節”的逐漸衰落,似乎已成定局。那麼,不同年齡段的人口在“土節”和“洋節”中是如何選擇的呢?下圖代表不同年齡段人口在“土節”和“洋節”上的節日消費比例從2016年難道2017年的變化。

可以看到,除了16到25歲部分的人口外,其他所有年齡段的人口對於“土節”的興趣,都在逐漸高漲,對於15歲以下人口來說,2017年“土節”的節日消費比例比2016年要高出11%。對中老年人來說,“土節”的消費興趣也上升得更快。

而對於“洋節”的興趣,則隨年齡段的變化出現了非常一致的趨勢——年齡小的群體,仍然會被“洋節”所吸引,但年齡越大的群體,在“洋節”的消費比例下降得越快。這意味著“洋節”更代表了年輕人的節日,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可能會逐漸對“洋節”失去興趣。

5

不同城市的節日消費傾向變化又有哪些?

在“土節”和“洋節”的節日消費傾向變化在不同城市之前也呈現出了顯著差異。從下圖看,四個一線城市對“土節”的消費並沒有增加多少興趣,而“洋節”上的選擇則出現了兩個極有代表性的樣本——上海,逆全國平均潮流而動,從2016年到2017年,“洋節”的消費比例增加了2%。相比之下,北京的“洋節”消費比例則下降了11.5%。

通過一系列對比,可以看出,對於傳統節日,也就是“土節”來看,人們對“土節”正在越來越感興趣,而且這個興趣的變化,和城市的特徵基本無關。從消費上來看,“洋節”的消費比例變化,平均來說是負的,人們對“洋節”越來越失去興趣。

總體結論是:“土節”正在興起,而“洋節”正在衰落。無論是將節日加總來看,還是單獨來看,人們在傳統節日上的消費比例正在上升,而洋節的消費比例正在下降。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財新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