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80家銀行年報排查:1/4淨利潤增速下滑 資產品質或迎拐點

在納入統計的80家銀行中, 19家淨利潤負增長, 48家不良貸款率上升。 全國性銀行利潤增速明顯放緩, 但業務結構逐步優化;地方性銀行對息差的依賴度依然較高;外資行則是利潤下滑重災區

文 | 《投資時報》記者 湯巾

在戳中無數人淚點的皮克斯新作《尋夢環遊記》中, 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為了追求音樂夢想穿越了生死。 同樣, 中國銀行業的尋夢之旅也註定不會平坦。

國內經濟告別高增長、金融去杠杆持續推進、新金融搶灘地盤……一系列挑戰都讓曾經高高在上的商業銀行的行進腳步, 變得愈發艱難。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 昔日“躺著賺錢”的銀行大佬也開始主動轉型、求新求變。

標點財經研究院連袂《投資時報》重磅推出《2017中國銀行業全樣本報告》, 以資產規模較大的80家銀行為樣本, 對其2016年年報各項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和排查。 統計樣本包括5家國有行、12家股份制銀行、40家城商行、13家農商行、10家外資行。

雖然各家銀行對於業務條線的統計口徑缺乏統一標準, 但從紛繁複雜的大資料中抽絲剝繭, 依然能夠窺探出銀行業的發展狀況和特徵。

盈利增速放緩趨勢明顯

2016年, 金融去杠杆的監管要求貫穿全年。 商業銀行在轉型壓力下不可避免地迎來陣痛期。 在有些銀行的年報中, 很難找到有關淨利潤的描述, 由於這個數字增速不太好看, 或者乾脆是負增長, 在年報前面的經營分析部分往往被淡化處理。 總體上看, 在統計的80家銀行中, 有19家淨利潤負增長, 占比為24%。

具體到各類銀行的表現, 傳統五大行由於體量較大, 淨利潤增長水準相對較低, 全部在2%以下。 其中農業銀行以1.86%保持領先,

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分別增長1.45%和1.03%, 工商銀行僅有0.4%的微小增長, 而中國銀行則以-3.67%的成績墊底。

在業績發佈會上, 中行副行長張青松將此歸結於“撥備的提高”。 截至2016年末, 中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62.82%, 較上一年末提升了9.52個百分點。

不過, 作為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 利息淨收入的下滑是影響五大行利潤的重要因素。 統計顯示, 五大行2016年利息淨收入全部下滑, 其中建行下滑幅度最大, 為8.73%;交行幅度最輕, 但也達到6.45%。

12家股份制行的盈利狀況也並不樂觀, 只有渤海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三家體量相對較小的銀行獲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 分別為13.8%、44%、13.49%。 可以看出, 浙商銀行的逆勢上揚尤為搶眼。 該行的利息淨收入增長22.55%, 而增幅更大的是非息收入,

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增幅達82.28%。 其中, 增長最快的是理財業務, 其理財服務收入增長率高達154.17%。

而其他的股份制行, 只有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淨利潤增長率超過5%, 分別為7.6%、7.26%。 在2015年還保持兩位數利潤增速的平安銀行, 此次未能堅守住昔日優勢, 僅增長3.36%, 下滑比較明顯。 增速最低者是中信銀行, 僅為1.14%。 中信銀行副行長方合英表示, “淨利潤微增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淨息差的下降, 還有撥備的大量計提。 ”2016年, 中信銀行淨息差為2%, 比上年下降0.31個百分點;淨利差為1.89%, 比上年下降0.24個百分點。

再來看看納入統計的40家城商行。 這個曾經頻現翻倍增長驚喜的陣營, 如今內部業績分化愈發凸顯。 實現兩位數增長的銀行不少, 包括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等。

在統計中, 大連銀行和江西銀行淨利潤增幅翻倍, 分別為705.43%和111.94%。

利潤負增長的城商行有7家, 不過下滑的幅度較上年有所收窄。 昆侖銀行下降13.52%, 天津銀行下滑8.4%, 不久前IPO成功過會的成都銀行則下降8.48%。 富滇銀行下滑幅度最大, 達到28%, 主要原因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和加大了撥備的計提力度。

農商行的業績表現則有些平淡, 納入統計的13家農商行中, 無一實現兩位數淨利潤增幅。 淨利潤下滑的有3家, 為成都農商行、江陰農商行和廣東順德農商行。

外資行在中國的表現則較為低迷, 成為利潤下滑的重災區。 納入統計的10家外資行, 除了恒生銀行和摩根大通外, 8家為負增長, 而且大部分降幅超過20%。

進入2017年, 銀行的業績表現有所回暖。從三季報數據來看,25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平均淨利潤增幅為7.1%,而2016年年報這個數字是5.73%。

研究機構對2018年的銀行業績預期總體樂觀。申萬宏源認為,在宏觀經濟還不錯的環境下銀行基本面改善的趨勢可以繼續,尤其是龍頭銀行改善趨勢能夠持續深化。中信建投則認為,行業基本面改善處於上升通道中,ROE將穩步回升,中長期看好銀行板塊的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節奏上,更加看好2018年一季度銀行股行情。

資產品質已有改善跡象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利潤下滑與計提撥備力度加大有關,這說明銀行業資產品質面臨的壓力依舊不輕。

統計顯示,在80家銀行中,披露了2016年不良貸款率的有78家,這個數字同比上升的銀行有48家,占比61.5%。不過,和2015年相比,不良率增長的銀行數量有所減少,整體資產品質已有改善的跡象。

比如,2015年時,五大行和股份制行不良率全部上升,但2016年則不同,建行和農行的不良率分別下降0.06和0.02個百分點,光大銀行和浙商銀行也分別下降0.01和0.1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銀行的不良率依舊較高,農業銀行達到2.37%,而浦發銀行則以1.89%領銜國有行。

2017年三季度末,農業銀行的不良率已經降至1.97%,但浦發銀行則續升至2.35%,增加0.46個百分點。

40家城商行中,有24家銀行不良率上升,1家持平,15家下降。增長最多的是盛京銀行,2016年不良率為1.74,上升1.32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廣州銀行,上升1個百分點。下降最多的是大連銀行,達到1.36%,但其2015年基數較高,下降之後2016年仍高達2.53%。此外,城商行中不良率超過2%的還有成都銀行、龍江銀行。

13家農商行中,不良率下降的有6家,2016年不良率仍超過2%的是天津農商行和江陰農商行。江陰農商行於去年9月在A股上市,但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資產品質,都在上市銀行中墊底。

10家外資行中有3家不良率下降,包括東亞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不良率高於2%的是恒生銀行,比上年提升了0.52個百分點。

2017年,銀行的資產品質有逐漸企穩的跡象。多家券商認為,明年銀行資產品質將繼續改善。東北證券表示,上市銀行2017年中的資產品質在2016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企穩,資產品質改善的跡象更為明顯。其中,整體的不良貸款率開始下降,不良貸款生成率下降的銀行更多,逾期貸款占比和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均繼續下降,且下降家數占比提高,次級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上升,不良暴露程度持平。這些指標說明上市銀行資產品質改善的趨勢進一步確認,上市銀行的不良處置開始提速。

在中信證券看來,2017年部分銀行帳面不良率和潛在風險指標(關注率和逾期率)均出現改善,銀行加大處置力度,整體加回核銷後不良仍有增加。2018年,存量信用風險有望基本解決,步入實質意義的風險拐點。

利差收窄業務結構調整

存貸利差是存款與貸款平均利率之間的差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銀行靠吃存貸利差“躺著賺錢”的時代宣告結束。根據統計,不少銀行利息淨收入下滑,其中以大型銀行居多。

五大行2016年利息淨收入全部同比下降,但幅度均在10%以內。降幅最大的是建設銀行,為8.73%。淨利息收益率為2.2%,同比下降0.43個百分點。

12家股份制行中,利息淨收入下滑的有5家,包括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其中興業銀行降幅最大,為6.27%,受資產重定價影響和銀行業“營改增”影響,淨息差同比下降38BP。相比之下,浙商銀行和恒豐銀行淨利息收入增幅較大,分別為22.55%和31.32%。

上述全國性銀行,利息淨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低於80%。占比相對較高的是農業銀行,為78.67%。

地方性銀行則呈現不同的景象,利息淨收入下滑並不是很普遍,而且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多在80%以上,對息差的依賴度仍較高。

對於利息淨收入下降的銀行來說,中間業務收入就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動器。在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項目上,五大行增長相對較低,表現最好的交通銀行也僅同比增長5.05%,而中國銀行則下滑4.05%。

股份制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均上漲,但增幅差距較大,表現較為突出的是浦發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增幅分別為46.38%、72.15%、82.28%、55.47%。

地方性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則更為強勁,多數在30%,只有少數幾家下滑,如東莞銀行、浙江稠州銀行、蘭州銀行、江陰農商行等。

在中間業務收入中,增長較為突出的包括理財業務、託管業務、銀行卡業務等。資產管理是銀行轉型中重點強調的方向。雖然大資管時代競爭激烈,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讓銀行理財受到一定衝擊,但2016年還是有不少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保持增長。

在統計中,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增幅超過20%的銀行,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等。浙商銀行表現最為亮麗,2016年理財服務收入54.17億元,同比增長154.17%;年末理財產品餘額4292.06億元,較年初增長100.48%;新增個人理財有效客戶11.47萬戶,增幅96.08%。此外,平安銀行同樣可圈可點,理財業務收入為48.35億元,增長41.33%。

首要任務支援實體經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已經非常明確。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表示,經過今年以來的整治,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不能掉以輕心,還需繼續加大整治力度。未來銀行業要繼續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重點支援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三農融資、脫貧攻堅方面的融資。

各家銀行也紛紛表態,落實十九大精神,堅守金融本源,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首要任務。

在小微業務方面,從2016年年報資料來看,五家國有行小微貸款金額都有穩健增長,建行、中行、農行、交行、工行增幅分別為12.83%、12.15%、10.6%、9.53%、8.01%。

比如工商銀行作為銀行業的“巨無霸”,也在推廣小微金融業務中心專營模式,成立小微金融業務中心198家。去年末小微企業貸款金額為2.03萬億元,占境內貸款比重為17.3%。建設銀行的增幅在五大行中領先,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44萬億元,貸款客戶較上年新增5.7萬戶;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90.91%,較上年提高5.98個百分點,滿足“三個不低於”監管要求。

在股份制行中,披露了小微企業貸款資料的有8家,其中最為突飛猛進的是恒豐銀行。2016年末小微貸款餘額1193.26億元,增幅50.29%,成為三家完成“三個不低於”的股份制銀行之一,受到銀監會的通報表揚。此外,浙商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小微貸款餘額增幅也在10%以上。

相比之下,有三家股份制行小微貸款下滑,包括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降幅分別為11.88%、8.84%、8.83%。

曾經在小微業務上表現激進的民生銀行,為防控風險收縮了戰線,目前已回歸“穩”字路線。該行在年報中表示,緊密圍繞“做穩做好小微”的指導思想,持續提升客群細分經營能力,優化資產業務結構,強化客群交叉銷售,深化小微金融發展模式的轉型提升。

招商銀行小微貸款不良率持續攀升,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1.07%、1.53%、1.63%,該行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穩健發展零售貸款業務,調整貸款結構,加大個人住房貸款和信用卡貸款投放,適度放緩小微貸款。

在“精准扶貧”國策的落實方面,部分銀行在2016年年報中也有專門闡述。如建行方面表示,該行加大對貧困地區信貸資源和定價政策的傾斜,對分行因扶貧貸款帶來的經濟資本需求予以支持。2016年末,其精准扶貧貸款餘額984.24億元,增幅為22.35%。

農行也表示,貧困地區貸款投放持續增加,2016年僅在83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就累計投放貸款3351億元,年末貸款餘額達7044億元,比2015年末增加920億元,重點支援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金融科技改變傳統格局

隨著Fintech帶領新金融巨頭攻城掠地,傳統金融也吹響轉型升級的號角。

在金融科技領域,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積極試水並取得先發優勢。而對中小銀行而言,既難以與BATJ互聯網巨頭展開合作,又沒能力開設科技子公司,而且缺少資質(投貸聯動)、資金及能力通過風投或私募的形式佈局金融科技。

在2016年年報中,部分銀行對互聯網金融或技術創新有具體表述。比如工行認為,技術創新是成功轉型的關鍵。該行創建互聯網金融、大資料與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與生物識別等“七大創新實驗室”,全面推進企業級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在高起點上優化調整IT架構,構建更為開放靈活、功能強大的技術系統。同時加快科技與業務融合創新,著力推動e-ICBC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融e行”“融e購”“融e聯”三大平臺和網路融資中心及支付產品線建設共同發力。

招商銀行表示,將加快推進Fintech戰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 生物識別等技術提高服務能力,推動本公司向網路化、資料化、智慧化的未來銀行轉變。

中信銀行則加快推進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的管道一體化建設和數位化運營,做大互聯網支付結算,進一步強化線上風險防控,取得了良好進展。互聯網跨界合作方面,與百度聯合發起設立的百信銀行,以獨立法人形式開展直銷銀行業務。

依託于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優勢以及在大資料、金融雲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積累,平安銀行主動擁抱互聯網,進行大手筆科技投入。該行以塑造不一樣的銀行為目標,打造以“SAT”(社交媒體+用戶端應用程式+遠端服務團隊)為核心的智慧化零售銀行。2016年,該行在業內率先推出了線上化、全流程、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務平臺—“跨境e金融”,全面打造境內外、O2O、內外貿、離在岸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平臺。

目前,國內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混業經營等風險也引起監管層關注。12月16日,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表示,科技正迅速刺激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業社會化程度上升,雖然降低了信用風險,但交易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其他道德倫理問題被技術原因放大。這就要求金融監管部門也需要及時變化、關注風險,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上改進,還要在監管理念上進行顛覆。

銀行的業績表現有所回暖。從三季報數據來看,25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平均淨利潤增幅為7.1%,而2016年年報這個數字是5.73%。

研究機構對2018年的銀行業績預期總體樂觀。申萬宏源認為,在宏觀經濟還不錯的環境下銀行基本面改善的趨勢可以繼續,尤其是龍頭銀行改善趨勢能夠持續深化。中信建投則認為,行業基本面改善處於上升通道中,ROE將穩步回升,中長期看好銀行板塊的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節奏上,更加看好2018年一季度銀行股行情。

資產品質已有改善跡象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利潤下滑與計提撥備力度加大有關,這說明銀行業資產品質面臨的壓力依舊不輕。

統計顯示,在80家銀行中,披露了2016年不良貸款率的有78家,這個數字同比上升的銀行有48家,占比61.5%。不過,和2015年相比,不良率增長的銀行數量有所減少,整體資產品質已有改善的跡象。

比如,2015年時,五大行和股份制行不良率全部上升,但2016年則不同,建行和農行的不良率分別下降0.06和0.02個百分點,光大銀行和浙商銀行也分別下降0.01和0.1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銀行的不良率依舊較高,農業銀行達到2.37%,而浦發銀行則以1.89%領銜國有行。

2017年三季度末,農業銀行的不良率已經降至1.97%,但浦發銀行則續升至2.35%,增加0.46個百分點。

40家城商行中,有24家銀行不良率上升,1家持平,15家下降。增長最多的是盛京銀行,2016年不良率為1.74,上升1.32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廣州銀行,上升1個百分點。下降最多的是大連銀行,達到1.36%,但其2015年基數較高,下降之後2016年仍高達2.53%。此外,城商行中不良率超過2%的還有成都銀行、龍江銀行。

13家農商行中,不良率下降的有6家,2016年不良率仍超過2%的是天津農商行和江陰農商行。江陰農商行於去年9月在A股上市,但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資產品質,都在上市銀行中墊底。

10家外資行中有3家不良率下降,包括東亞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不良率高於2%的是恒生銀行,比上年提升了0.52個百分點。

2017年,銀行的資產品質有逐漸企穩的跡象。多家券商認為,明年銀行資產品質將繼續改善。東北證券表示,上市銀行2017年中的資產品質在2016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企穩,資產品質改善的跡象更為明顯。其中,整體的不良貸款率開始下降,不良貸款生成率下降的銀行更多,逾期貸款占比和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均繼續下降,且下降家數占比提高,次級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上升,不良暴露程度持平。這些指標說明上市銀行資產品質改善的趨勢進一步確認,上市銀行的不良處置開始提速。

在中信證券看來,2017年部分銀行帳面不良率和潛在風險指標(關注率和逾期率)均出現改善,銀行加大處置力度,整體加回核銷後不良仍有增加。2018年,存量信用風險有望基本解決,步入實質意義的風險拐點。

利差收窄業務結構調整

存貸利差是存款與貸款平均利率之間的差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銀行靠吃存貸利差“躺著賺錢”的時代宣告結束。根據統計,不少銀行利息淨收入下滑,其中以大型銀行居多。

五大行2016年利息淨收入全部同比下降,但幅度均在10%以內。降幅最大的是建設銀行,為8.73%。淨利息收益率為2.2%,同比下降0.43個百分點。

12家股份制行中,利息淨收入下滑的有5家,包括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其中興業銀行降幅最大,為6.27%,受資產重定價影響和銀行業“營改增”影響,淨息差同比下降38BP。相比之下,浙商銀行和恒豐銀行淨利息收入增幅較大,分別為22.55%和31.32%。

上述全國性銀行,利息淨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低於80%。占比相對較高的是農業銀行,為78.67%。

地方性銀行則呈現不同的景象,利息淨收入下滑並不是很普遍,而且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多在80%以上,對息差的依賴度仍較高。

對於利息淨收入下降的銀行來說,中間業務收入就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動器。在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項目上,五大行增長相對較低,表現最好的交通銀行也僅同比增長5.05%,而中國銀行則下滑4.05%。

股份制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均上漲,但增幅差距較大,表現較為突出的是浦發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增幅分別為46.38%、72.15%、82.28%、55.47%。

地方性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則更為強勁,多數在30%,只有少數幾家下滑,如東莞銀行、浙江稠州銀行、蘭州銀行、江陰農商行等。

在中間業務收入中,增長較為突出的包括理財業務、託管業務、銀行卡業務等。資產管理是銀行轉型中重點強調的方向。雖然大資管時代競爭激烈,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讓銀行理財受到一定衝擊,但2016年還是有不少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保持增長。

在統計中,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增幅超過20%的銀行,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等。浙商銀行表現最為亮麗,2016年理財服務收入54.17億元,同比增長154.17%;年末理財產品餘額4292.06億元,較年初增長100.48%;新增個人理財有效客戶11.47萬戶,增幅96.08%。此外,平安銀行同樣可圈可點,理財業務收入為48.35億元,增長41.33%。

首要任務支援實體經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已經非常明確。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表示,經過今年以來的整治,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不能掉以輕心,還需繼續加大整治力度。未來銀行業要繼續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重點支援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三農融資、脫貧攻堅方面的融資。

各家銀行也紛紛表態,落實十九大精神,堅守金融本源,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首要任務。

在小微業務方面,從2016年年報資料來看,五家國有行小微貸款金額都有穩健增長,建行、中行、農行、交行、工行增幅分別為12.83%、12.15%、10.6%、9.53%、8.01%。

比如工商銀行作為銀行業的“巨無霸”,也在推廣小微金融業務中心專營模式,成立小微金融業務中心198家。去年末小微企業貸款金額為2.03萬億元,占境內貸款比重為17.3%。建設銀行的增幅在五大行中領先,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44萬億元,貸款客戶較上年新增5.7萬戶;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90.91%,較上年提高5.98個百分點,滿足“三個不低於”監管要求。

在股份制行中,披露了小微企業貸款資料的有8家,其中最為突飛猛進的是恒豐銀行。2016年末小微貸款餘額1193.26億元,增幅50.29%,成為三家完成“三個不低於”的股份制銀行之一,受到銀監會的通報表揚。此外,浙商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小微貸款餘額增幅也在10%以上。

相比之下,有三家股份制行小微貸款下滑,包括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降幅分別為11.88%、8.84%、8.83%。

曾經在小微業務上表現激進的民生銀行,為防控風險收縮了戰線,目前已回歸“穩”字路線。該行在年報中表示,緊密圍繞“做穩做好小微”的指導思想,持續提升客群細分經營能力,優化資產業務結構,強化客群交叉銷售,深化小微金融發展模式的轉型提升。

招商銀行小微貸款不良率持續攀升,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1.07%、1.53%、1.63%,該行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穩健發展零售貸款業務,調整貸款結構,加大個人住房貸款和信用卡貸款投放,適度放緩小微貸款。

在“精准扶貧”國策的落實方面,部分銀行在2016年年報中也有專門闡述。如建行方面表示,該行加大對貧困地區信貸資源和定價政策的傾斜,對分行因扶貧貸款帶來的經濟資本需求予以支持。2016年末,其精准扶貧貸款餘額984.24億元,增幅為22.35%。

農行也表示,貧困地區貸款投放持續增加,2016年僅在83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就累計投放貸款3351億元,年末貸款餘額達7044億元,比2015年末增加920億元,重點支援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金融科技改變傳統格局

隨著Fintech帶領新金融巨頭攻城掠地,傳統金融也吹響轉型升級的號角。

在金融科技領域,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積極試水並取得先發優勢。而對中小銀行而言,既難以與BATJ互聯網巨頭展開合作,又沒能力開設科技子公司,而且缺少資質(投貸聯動)、資金及能力通過風投或私募的形式佈局金融科技。

在2016年年報中,部分銀行對互聯網金融或技術創新有具體表述。比如工行認為,技術創新是成功轉型的關鍵。該行創建互聯網金融、大資料與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與生物識別等“七大創新實驗室”,全面推進企業級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在高起點上優化調整IT架構,構建更為開放靈活、功能強大的技術系統。同時加快科技與業務融合創新,著力推動e-ICBC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融e行”“融e購”“融e聯”三大平臺和網路融資中心及支付產品線建設共同發力。

招商銀行表示,將加快推進Fintech戰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 生物識別等技術提高服務能力,推動本公司向網路化、資料化、智慧化的未來銀行轉變。

中信銀行則加快推進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的管道一體化建設和數位化運營,做大互聯網支付結算,進一步強化線上風險防控,取得了良好進展。互聯網跨界合作方面,與百度聯合發起設立的百信銀行,以獨立法人形式開展直銷銀行業務。

依託于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優勢以及在大資料、金融雲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積累,平安銀行主動擁抱互聯網,進行大手筆科技投入。該行以塑造不一樣的銀行為目標,打造以“SAT”(社交媒體+用戶端應用程式+遠端服務團隊)為核心的智慧化零售銀行。2016年,該行在業內率先推出了線上化、全流程、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務平臺—“跨境e金融”,全面打造境內外、O2O、內外貿、離在岸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平臺。

目前,國內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混業經營等風險也引起監管層關注。12月16日,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表示,科技正迅速刺激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業社會化程度上升,雖然降低了信用風險,但交易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其他道德倫理問題被技術原因放大。這就要求金融監管部門也需要及時變化、關注風險,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上改進,還要在監管理念上進行顛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