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地圖:從秋海棠、桑葉再到雄雞,歷史的變遷

清末民初之際, 關於中國版圖的想像已出現“大三角形”和“秋海棠”兩種意象。 清末學部所審定的《最新地理教科書》中描述如是, “全國之境, 為一大三角形, 銳端當其西”。 而同一時期學部所編《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 即已有“我國地形, 如秋海棠葉。 出渤海, 如葉之莖;西至蔥嶺, 如葉之尖;各省及藩屬, 合為全葉”的描述。

辛亥年, 清帝遜位, 民國肇興。 中華民國成立後,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地理》中, 延續了“秋海棠”這一意象:“中華民國之地形, 頗似秋海棠之葉。 西方為銳角, 似葉之尖。 東方則斜平, 且有凹處, 似葉之本。 南北兩方或凹或凸 , 似葉之邊。 熟審秋海棠葉即知我國之地形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隨著日本的崛起與二戰的爆發, 中國國土安全受到了強大威脅。 除了“大三角形”“秋海棠葉”兩種版圖想像之外, 又出現第三種“桑葉”。 1922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法地理教科書》有如下文字:“全部地形好像橫鋪著的一個大桑葉, 葉尖在西, 葉腳在東;再巧不過, 中國本是蠶絲的發源的地方”。 之後, 救亡話語體系在桑葉的右上角, 畫上有幾隻蠶正在啃食。 與當時, 即1938年日軍所佔領的中國國土的形狀。

後來呢?隨著蒙古政權的被承認, 原本“秋海棠”或“桑葉”的版圖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凹陷, 而這一巨大的凹陷使得中國的版圖形象再次發生巨大的變化。 於是, 一種新的版圖想像應運而生, 人們開始將中國版圖比喻為“雄雞”。

“一唱雄雞天下白”, 宣傳中意喻著走出黑暗的新中國,

從遭到西方蠶食鯨吞的“秋海棠”“桑葉”到昂首挺立在亞洲東方的“雄雞”的形象轉變, 有助於重塑蓬勃向上、自強不息的國民形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