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有故事”的明星與朱丹一起在寺院中體驗三天是什麼感覺?

當人類因現代科學而在假設與驗證的過程中不斷觸摸未來、換取進化時, 對內心的探索卻從未停止。 一部明星寺院真人秀《心路》在2018即來時和 “佛系” 一起燃起了新討論。 可如果你將平庸與無奈理解為 “佛系”, 對自心而言, 你不過是那個站在 “心” 的身旁, 茫然問著問題的紫霞……因為 “覺知” 是一種需要鍛煉的能力。

一個月前, 一部明星佛寺體驗類真人秀《心路》播出。 每期節目都會邀請幾位元 “有故事” 的明星與主持人朱丹一起在寺院中體驗三天。

▲ 節目中, 你會看到傷後複出的俞灝明在寺院裡劈柴做飯, 彼此不離不棄的Twins在寺院中禪修,

“被黑” 體質的黃子韜在高原禪堂中拖地板……

雖然真人秀帶我們窺探的是 “真” 和 “演” 的邊界, 但作為第一檔佛寺體驗節目, 它所試圖展現的應該並不只是這些的泛娛樂化。

“曾經歷過坎坷” 的明星們, 這如同進入異度空間的三天行程,

在寺院中被無意間放大、遭遇困惑與尋覓答案的過程, 更像是一種常人的思考。

▲ 節目至今已經播完六集, 如果感興趣可以搜來回看

我們以第一集俞灝明與朱丹在湖北黃梅五祖寺中的體驗為例拆解, 將它還原成幾個問題。 或許這是你我都會遇到的問題,

不妨就跟著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Q1:你從哪裡來?

這是《心路》真人秀第一集中, 朱丹和俞灝明拜訪黃梅五祖寺一開始和最後, 都被問到的問題。

▲ 俞灝明最後的回答是, 我從緣中來, 要到緣中去

回看他們的來路, 可以說, 是充滿了坎坷和崎嶇。

▲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可偏偏又走錯了路

先是朱丹在山腳下等候時認錯了人;馱著行李的騾子上山, 卻走錯了路;好不容易到了山門口, 卻還要對對聯才能 “通關” 進入寺院;以至於一集節目1/5的進度過去, 兩人卻還在門外徘徊。 (是不是很人生?)

▲ 曾在2015年 “墜入低谷” 的朱丹說,

自從被好友 “背叛” 後, 面對陌生人伸出的手, 都會下意識後退一步

後來兩人在祖師塔前掃落葉時, 也回顧了彼此更久遠的 “來處”。 錄製節目時, 俞灝明還沒因《那時花開》成為杜明禮, 他說自己(在發生事故以前)曾在 “山腰”, 而此時則是在 “山腳”。

漫漫人生路中, 那些最平常、最暗淡的動盪或低谷, 我們好像一點兒都不陌生。

▲ 法師對他們說,之前沒有遇見,是因為沒有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特定的人,而現在一切具足,這就是因緣啊

所謂的傷痛,大概也是 “因緣” 的一種。

Q2:你為什麼來?

朱丹和俞灝明來到山門前,眼前被擺了一道對聯,看似是一道考題,詢問為什麼來到此地?他們展開,自問,作答。朱丹在她所對的半句下聯中,表示要來尋 “菩提樹”,尋找內心的力量。

▲ 花絮中,朱丹說自己一直是一個喜歡對自己發問的人,但是很多次都找不到答案,來這裡,就是 “希望自己卸下包裝,靜一靜”

▲ 而俞灝明則在更早之前就說明,來到寺院是覺得需要找一個地方進行自我調整

人們來到寺院,常常是因為有所 “求”。在節目的最後,俞灝明問了方丈正慈法師這個問題。

▲ 法師回答:其實人之所以為人,有所求是正常的,這是欲望,也可以理解為願望

面對這兩位 “受傷” 訪者時,正慈法師說:人在成名之前是聲名伴著美,在成名之後就誹謗隨之而來,這很常見。

如何抵達自心,“得到力量” 理解、接受並化解這無謂的干擾,是法師在給出平常心、當下、諒解與勇氣的幾個開示中,所需要來者自己去理解和應用的。

或許,來到寺院的意義,是給你機會去諒解。

Q3:你來做什麼?

節目中,盡可能豐富地體現了多元的中國寺院生活。六期節目,不同嘉賓在寺院中寫字、下棋、學做泥塑,在寺院附近露營、摘茶、炒茶……

▲ 可以在寺院中做義工,掃庭院、擦地等工作是日常修行中的 “出坡”

因為寺院作為晨鐘暮鼓的靜地,總給人一種可以平復內心,讓身心獲得安定的期待。而明星在節目中的經歷,似乎也想向觀眾傳遞這一點。

▲ 他們參與大寮(廚房)的工作,在寺院中服務更多人是很特別的體驗

▲ 或是在法師的指點下,在禪堂中試著打坐

作為一部真人秀,已經將能想像與涉及的寺院體驗做的很到位了,也竭力讓明星按照正向力量在傳達思考。可觀看的同時,還是不免對於國內寺院針對普羅大眾接近的 “配套” 真的少的可憐發出唏噓。

▲ 第二集節目中黃子韜說,“你們確定是讓我靜下來嗎?我覺得我越來越飆了。”

事實上,即便你在寺院中得到了開悟,獲得了平靜。真正的 “平靜” 也並不來自於 “寺院”。

▲ 明星也好,大眾也罷,走進寺院是為了之後能更好地投入生活,”佛系“ 不是空虛,它是實在地理解當下,並擁抱困/苦難

當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是年輕人開始不把寺院單純看作宗教場所、願意接近寺院、走進寺院,並與僧尼交談、相處甚至是一起勞作時,經書中那些開悟解惑的能量才能被準確且廣泛地傳達。

這將改變普羅大眾對於 “寺院=宗教”,這一根深蒂固的認知,也彌合了年輕人與傳統間的裂痕。

▲ 《LOHAS樂活》6月刊探訪了曹山寶積寺,12月刊是終南山敬業寺

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在2017年6月刊開始,每期新辟欄目:24節氣の寺院(Temple Stay)。也儘量尋找已經在 “配套” 上做的很不錯的寺院,並體驗其中的早晚課、禪修、農禪、中醫、梵唄、藝術等內容。

採訪過程中,師父們總會表示,比起這些看起來豐富的生活方式,寺院更應該承擔的是生命教育的職能。而我們也相信,轉變和嘗試,就會是一個好開始。

更多佛寺資訊

如果你不想獵奇,而想學習更多?

在騰訊視頻平臺中播放的六集真人秀《心路》中,嘉賓們還去了青海·北海禪院、韶關·南華寺、杭州·靈隱寺、香港·寶蓮禪寺、遼寧·廣佑寺。在這些可以深度體驗的寺院之外,還有以下內容可以幫你在出發前瞭解更多。

一部紀錄片|NHK紀實72小時:禪寺修行

每年都會有超過一千人來到京都的禪寺中進行“輕禪修”,每天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點,無論是吃飯儀軌,還是日常作務都是修行的內容。這是日本NHK多年前拍攝的72小時紀實系列紀錄片中的一部,影片同時叩問著這些試以修行來凝視自己內心的人們,他們的真實感觸與深層企圖。

一本年曆|2018年「萬行禪寺」《慎獨》

由本有法師為建設中的溫州蒼南萬行禪寺所繪製的2018年曆《慎獨》,其中包含12幅法師繪製的插圖。以一位元行者的內向視角,呈現在山河間、山村中、廟宇裡的行旅故事。希望每個人在新的一年中都能收穫一段自省的旅程。

一本期刊 | 美國《三輪:佛教評論》雜誌

《三輪》雜誌由美國非營利教育組織三輪基金會所創辦,這是一本向西方讀者展示佛教觀點的獨立雜誌,在傳播佛教的觀點與價值觀同時也具備廣泛閱讀的包容性。讀者涉及專業人群、對佛教或冥想感到好奇的人,或是並非佛教徒但重視佛教所提供的智慧觀點的人群。

一檔佛教文化演講節目 |《出關》

由覺社書院承制、在網易佛學頻道首播的《出關》,以 “說人話” 的方式,設置 “有溫度” 的話題,傳遞 “有態度” 的理念,呈現佛教智慧的生命教育觀和人文主義精神。節目嘉賓包括前香港著名攝影家、祖師禪林法師釋常霖,浙江高峰禪寺住持、藝術家大憨法師,以佛教觀點來解讀通俗電影、音樂內容的上海大學歷史系老師成慶等。

一個雜誌欄目|24節氣寺院二三事

編後記/請留言, 留言你印象深刻的寺院之旅

《LOHAS樂活》

▲ 法師對他們說,之前沒有遇見,是因為沒有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特定的人,而現在一切具足,這就是因緣啊

所謂的傷痛,大概也是 “因緣” 的一種。

Q2:你為什麼來?

朱丹和俞灝明來到山門前,眼前被擺了一道對聯,看似是一道考題,詢問為什麼來到此地?他們展開,自問,作答。朱丹在她所對的半句下聯中,表示要來尋 “菩提樹”,尋找內心的力量。

▲ 花絮中,朱丹說自己一直是一個喜歡對自己發問的人,但是很多次都找不到答案,來這裡,就是 “希望自己卸下包裝,靜一靜”

▲ 而俞灝明則在更早之前就說明,來到寺院是覺得需要找一個地方進行自我調整

人們來到寺院,常常是因為有所 “求”。在節目的最後,俞灝明問了方丈正慈法師這個問題。

▲ 法師回答:其實人之所以為人,有所求是正常的,這是欲望,也可以理解為願望

面對這兩位 “受傷” 訪者時,正慈法師說:人在成名之前是聲名伴著美,在成名之後就誹謗隨之而來,這很常見。

如何抵達自心,“得到力量” 理解、接受並化解這無謂的干擾,是法師在給出平常心、當下、諒解與勇氣的幾個開示中,所需要來者自己去理解和應用的。

或許,來到寺院的意義,是給你機會去諒解。

Q3:你來做什麼?

節目中,盡可能豐富地體現了多元的中國寺院生活。六期節目,不同嘉賓在寺院中寫字、下棋、學做泥塑,在寺院附近露營、摘茶、炒茶……

▲ 可以在寺院中做義工,掃庭院、擦地等工作是日常修行中的 “出坡”

因為寺院作為晨鐘暮鼓的靜地,總給人一種可以平復內心,讓身心獲得安定的期待。而明星在節目中的經歷,似乎也想向觀眾傳遞這一點。

▲ 他們參與大寮(廚房)的工作,在寺院中服務更多人是很特別的體驗

▲ 或是在法師的指點下,在禪堂中試著打坐

作為一部真人秀,已經將能想像與涉及的寺院體驗做的很到位了,也竭力讓明星按照正向力量在傳達思考。可觀看的同時,還是不免對於國內寺院針對普羅大眾接近的 “配套” 真的少的可憐發出唏噓。

▲ 第二集節目中黃子韜說,“你們確定是讓我靜下來嗎?我覺得我越來越飆了。”

事實上,即便你在寺院中得到了開悟,獲得了平靜。真正的 “平靜” 也並不來自於 “寺院”。

▲ 明星也好,大眾也罷,走進寺院是為了之後能更好地投入生活,”佛系“ 不是空虛,它是實在地理解當下,並擁抱困/苦難

當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是年輕人開始不把寺院單純看作宗教場所、願意接近寺院、走進寺院,並與僧尼交談、相處甚至是一起勞作時,經書中那些開悟解惑的能量才能被準確且廣泛地傳達。

這將改變普羅大眾對於 “寺院=宗教”,這一根深蒂固的認知,也彌合了年輕人與傳統間的裂痕。

▲ 《LOHAS樂活》6月刊探訪了曹山寶積寺,12月刊是終南山敬業寺

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在2017年6月刊開始,每期新辟欄目:24節氣の寺院(Temple Stay)。也儘量尋找已經在 “配套” 上做的很不錯的寺院,並體驗其中的早晚課、禪修、農禪、中醫、梵唄、藝術等內容。

採訪過程中,師父們總會表示,比起這些看起來豐富的生活方式,寺院更應該承擔的是生命教育的職能。而我們也相信,轉變和嘗試,就會是一個好開始。

更多佛寺資訊

如果你不想獵奇,而想學習更多?

在騰訊視頻平臺中播放的六集真人秀《心路》中,嘉賓們還去了青海·北海禪院、韶關·南華寺、杭州·靈隱寺、香港·寶蓮禪寺、遼寧·廣佑寺。在這些可以深度體驗的寺院之外,還有以下內容可以幫你在出發前瞭解更多。

一部紀錄片|NHK紀實72小時:禪寺修行

每年都會有超過一千人來到京都的禪寺中進行“輕禪修”,每天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點,無論是吃飯儀軌,還是日常作務都是修行的內容。這是日本NHK多年前拍攝的72小時紀實系列紀錄片中的一部,影片同時叩問著這些試以修行來凝視自己內心的人們,他們的真實感觸與深層企圖。

一本年曆|2018年「萬行禪寺」《慎獨》

由本有法師為建設中的溫州蒼南萬行禪寺所繪製的2018年曆《慎獨》,其中包含12幅法師繪製的插圖。以一位元行者的內向視角,呈現在山河間、山村中、廟宇裡的行旅故事。希望每個人在新的一年中都能收穫一段自省的旅程。

一本期刊 | 美國《三輪:佛教評論》雜誌

《三輪》雜誌由美國非營利教育組織三輪基金會所創辦,這是一本向西方讀者展示佛教觀點的獨立雜誌,在傳播佛教的觀點與價值觀同時也具備廣泛閱讀的包容性。讀者涉及專業人群、對佛教或冥想感到好奇的人,或是並非佛教徒但重視佛教所提供的智慧觀點的人群。

一檔佛教文化演講節目 |《出關》

由覺社書院承制、在網易佛學頻道首播的《出關》,以 “說人話” 的方式,設置 “有溫度” 的話題,傳遞 “有態度” 的理念,呈現佛教智慧的生命教育觀和人文主義精神。節目嘉賓包括前香港著名攝影家、祖師禪林法師釋常霖,浙江高峰禪寺住持、藝術家大憨法師,以佛教觀點來解讀通俗電影、音樂內容的上海大學歷史系老師成慶等。

一個雜誌欄目|24節氣寺院二三事

編後記/請留言, 留言你印象深刻的寺院之旅

《LOHAS樂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