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潰敗!銀行業又被打臉了!

“ 沒有成功的企業, 只有時代的企業!”

海爾締造者張瑞敏的這句話, 可謂是句讖語, 揭示了企業興衰的本質。

其實, 任何被“光環”籠罩的企業和行業, 都是因為踏准了時代的節拍, 如曾經的諾基亞、索尼, 再如當今的王者蘋果、騰訊等。

然而, 企業又不可能永遠踏準時代的節拍, 因為我們是人, 不是神。

所以, 驚慌失措、走下坡路 ··· 又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縱然是曾經無敵的中國銀行業。

今日

其實, 今天再來看社區銀行, 會發現它的失敗幾乎是必然。

可為什麼如此顯而易見的矛盾衝突, 當年怎麼就看不到呢?

正所謂,

管中窺豹, 可見一斑。

在筆者看來, 銀行業在“社區銀行”領域的潰敗, 及當初的魯莽, 恰暴露了銀行業在高處不勝寒下的焦躁和恐慌。

▌高處不勝寒

銀行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有多高, 看看這張圖就知道了。

中國的銀行業可謂是中國經濟的百業之主, 盈利之源。

縱使當下被國人認為“永遠漲”房地產也不過為銀行的打工仔。 每一家房地產企業與銀行都是共生的:借錢拿地的是銀行, 借錢兼併的是銀行, 向居民發放購房貸款的也是銀行, 低價接收儲蓄, 再高價賣出貸款的還是銀行。

縱然以“世界金融中心”自居的美國, 其銀行盈利能力與我國的銀行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另一方面, 中國的銀行又在過著高處不勝寒的日子。

據麥肯錫在11月1日發佈《中國Top 40家銀行價值創造排行榜(2017)》的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銀行業的經濟利潤總體表現與上一年相比下降33%, 幾大收入來源包括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均出現下降趨勢。

其中, 40家代表性銀行中, 有35家經濟利潤下滑, 有13家沒有創造經濟利潤。

其實, 出現這種局面也不難理解, 想想我們的銀行都把錢放給了誰?

基本上是那些能夠“剛性兌付”的行業, 而這些行業往往又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也就是說, 這些投資基本不創造價值, 甚至創造出的是負價值。

經濟利潤為負, 就凸顯著銀行面臨部分高行業集中度風險。

麥肯錫認為40家銀行的貸款組合中, 有34家銀行的貸款組合出現了集中度風險, 有19家銀行貸款集中度偏高。

而巨大的壓力之下, 即使中國“富得流油”的行業 —— 銀行業, 也不得不開始緊衣縮食、開源節流。

在2016年底時, 工農中建“四大行”便裁掉了1.78萬名員工。

而安永2017年全球銀行業展望調查結果顯示, 60%的中國受訪者將優化客戶管道、調整物理網點作為銀行2017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40%的中國受訪者預計未來12個月銀行員工總數將有減少, 精簡人員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層面和銀行櫃員層面。

而中國現有380萬名銀行從業人員, 這其中約80%的人(300萬人左右)都是銀行櫃員。

也就意味著, 那些外表光鮮、高學歷高智商的數百萬金融才俊們,

也要源源不斷的加入到失業大軍中去了。

▌銀行業的三大敵人

中國銀行業的困境除以了當下的大環境使然外, 還要遭受著三大勁敵的圍剿。

其一, 就是支付寶和微信, 尤其是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

馬雲五年前的那句豪言 “ 如果銀行不改變, 我們就改變銀行 ”, 仍言猶在耳。

截止2017年3季度, 餘額寶資產淨值達到了1.56萬億元, 不僅接近了中行個人活期存款的1.8萬億, 而且比招行、中信、浦發和民生這四大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總和還多。

而馬雲的寶寶軍團在2017年可謂是突飛猛進,在2016年底時資金量也才有8000億多一點,短短9個月就出現翻倍,遠遠超過同期銀行存款增速。

可見,社區銀行沒業務被迫大規模關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二,銀行自己打敗了自己。

準確的說,銀行的線上業務打敗了線下業務。

支付寶、微信等基於消費場景的協力廠商支付雖然對銀行網點造成了很大衝擊,但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銀行自己的線上業務。

據中國央行發佈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第三季度,銀行處理的網路支付為 381.35 億筆,金額 523.47 萬億元。

而非銀行支付機構(主要是指支付寶、微信等)處理網路支付業務778.33億筆,金額38.98萬億元。

大家注意這個資料對比,銀行通過自己系統處理的資金量為支付寶、微信等管道的13.4倍;而處理筆數,僅有支付寶和微信的48.9%。

即是說,支付寶和微信是雷聲大雨點兒小,處理的都是小錢,線上金融的主導權,仍在銀行手裡,準確的說是線上銀行手裡。

隨著銀行APP功能原來越完善,各家銀行開發的手機銀行已經成為了移動的營業網點。未來會替代大量的銀行網點和銀行員工。

其三,最強大的潛在對手 — 外資銀行

這些年來,我們的銀行在政策的保護下,可謂是躺著賺錢。

然而,這種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

在11月份時,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提及,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這無疑為遵循“叢林法則”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開啟了一扇大門。

一旦那些競爭力強大的外資銀行湧入,在市場環境本就惡化的情況下,那些靠息差存活的中資銀行無疑將雪上加霜。

無論是支付寶、外資銀行這些週邊鯰魚,還是智慧化、移動化的手機銀行,都預示著中國銀行業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就剩一條底褲

中國銀行業的明天,會是怎麼一副光景?

我們要想知道答案,就必須拉寬視野,站到高空,去重新審視它成為龐然大物的原因。

其實,從世界上第一家銀行成立,到銀行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法寶無外乎兩個:資訊優勢與貨幣信仰。

資訊優勢指的是強大的獲取資訊和傳遞資訊的能力。

尤其是在傳統社會裡,這種能力很重要。君不見,各種小道消息,無不是從銀行率先流出來的。早在200年前,倫敦的金融家們就開始利用在滑鐵盧之戰中的資訊優勢,進行套利了。

貨幣信仰指的是人類對貨幣的強烈佔有欲。

從金銀開始成為交易媒介的時候,銀行仲介就成了這個體系的最大受益者,如中國古代的錢莊。

而到了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各國掌握了各自的印鈔權,貨幣開始進入信用時代。

銀行體系通過貨幣乘數創造遠超基礎貨幣的大水,一邊稀釋財富,一邊將自己的蔓藤伸向整個經濟體系,收割市場果實。

而如此,這兩件法寶的法力發生了變化。

首先,資訊優勢已經不再是銀行一家獨攬。

BAT們在這場大資料爆炸中迅速崛起,搶佔資料制高點的公司成為了新的資料中樞,大資料公司從中心向週邊的延展,資訊權趨向扁平化,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資訊格局,大大方便了普通企業獲取資訊的能力。

雖然,日後銀行依舊會是資訊的中心節點之一,但也只是“一雄”,無法再獲取高額的資訊溢價。

其次,貨幣信仰雖然在被顛覆,但不會發生在內地。

沒錯,我說的就是比特幣,貨幣信仰則正在被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打破。

依託分佈處理方式,資訊不再需要中心,通過技術取代銀行,使得信用成為可以計算的技術化的產品,而去中心的數位貨幣技術將成為蓋上銀行墳墓的最後一抔土。

只是,比特幣被我們封殺了;未來,官方即使推出數位貨幣,也只不過是“主權貨幣”的翻版。

所以,貨幣信仰,未來將會是銀行業僅有的底褲了。

而馬雲的寶寶軍團在2017年可謂是突飛猛進,在2016年底時資金量也才有8000億多一點,短短9個月就出現翻倍,遠遠超過同期銀行存款增速。

可見,社區銀行沒業務被迫大規模關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二,銀行自己打敗了自己。

準確的說,銀行的線上業務打敗了線下業務。

支付寶、微信等基於消費場景的協力廠商支付雖然對銀行網點造成了很大衝擊,但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銀行自己的線上業務。

據中國央行發佈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第三季度,銀行處理的網路支付為 381.35 億筆,金額 523.47 萬億元。

而非銀行支付機構(主要是指支付寶、微信等)處理網路支付業務778.33億筆,金額38.98萬億元。

大家注意這個資料對比,銀行通過自己系統處理的資金量為支付寶、微信等管道的13.4倍;而處理筆數,僅有支付寶和微信的48.9%。

即是說,支付寶和微信是雷聲大雨點兒小,處理的都是小錢,線上金融的主導權,仍在銀行手裡,準確的說是線上銀行手裡。

隨著銀行APP功能原來越完善,各家銀行開發的手機銀行已經成為了移動的營業網點。未來會替代大量的銀行網點和銀行員工。

其三,最強大的潛在對手 — 外資銀行

這些年來,我們的銀行在政策的保護下,可謂是躺著賺錢。

然而,這種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

在11月份時,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提及,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這無疑為遵循“叢林法則”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開啟了一扇大門。

一旦那些競爭力強大的外資銀行湧入,在市場環境本就惡化的情況下,那些靠息差存活的中資銀行無疑將雪上加霜。

無論是支付寶、外資銀行這些週邊鯰魚,還是智慧化、移動化的手機銀行,都預示著中國銀行業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就剩一條底褲

中國銀行業的明天,會是怎麼一副光景?

我們要想知道答案,就必須拉寬視野,站到高空,去重新審視它成為龐然大物的原因。

其實,從世界上第一家銀行成立,到銀行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法寶無外乎兩個:資訊優勢與貨幣信仰。

資訊優勢指的是強大的獲取資訊和傳遞資訊的能力。

尤其是在傳統社會裡,這種能力很重要。君不見,各種小道消息,無不是從銀行率先流出來的。早在200年前,倫敦的金融家們就開始利用在滑鐵盧之戰中的資訊優勢,進行套利了。

貨幣信仰指的是人類對貨幣的強烈佔有欲。

從金銀開始成為交易媒介的時候,銀行仲介就成了這個體系的最大受益者,如中國古代的錢莊。

而到了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各國掌握了各自的印鈔權,貨幣開始進入信用時代。

銀行體系通過貨幣乘數創造遠超基礎貨幣的大水,一邊稀釋財富,一邊將自己的蔓藤伸向整個經濟體系,收割市場果實。

而如此,這兩件法寶的法力發生了變化。

首先,資訊優勢已經不再是銀行一家獨攬。

BAT們在這場大資料爆炸中迅速崛起,搶佔資料制高點的公司成為了新的資料中樞,大資料公司從中心向週邊的延展,資訊權趨向扁平化,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資訊格局,大大方便了普通企業獲取資訊的能力。

雖然,日後銀行依舊會是資訊的中心節點之一,但也只是“一雄”,無法再獲取高額的資訊溢價。

其次,貨幣信仰雖然在被顛覆,但不會發生在內地。

沒錯,我說的就是比特幣,貨幣信仰則正在被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打破。

依託分佈處理方式,資訊不再需要中心,通過技術取代銀行,使得信用成為可以計算的技術化的產品,而去中心的數位貨幣技術將成為蓋上銀行墳墓的最後一抔土。

只是,比特幣被我們封殺了;未來,官方即使推出數位貨幣,也只不過是“主權貨幣”的翻版。

所以,貨幣信仰,未來將會是銀行業僅有的底褲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