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兩千年來的四大名醫,有人居然活了142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醫更是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醫道。 相比于西醫的見效快, 中醫則在於陰陽調和, 更注重養生和持久。 中醫是值得發揚光大和傳承下去的, 我們來一起看看古代中國四大名醫對於中醫的偉大貢獻吧。

1、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約西元145年-西元208年), 字元化, 一名旉, 沛國譙縣人, 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少時曾在外遊學, 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 尤其擅長外科, 精於手術。 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臨證施治, 診斷精確, 方法簡捷, 療效神速, 被譽為“神醫”。

他發明了麻沸散, 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 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 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 《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 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

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

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2、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約西元150~154年——約西元215~219年), 名機, 字仲景, 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 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 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在方劑學方面, 《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創造了很多劑型, 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 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 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3、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 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 唐代醫藥學家、道士, 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 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 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後, 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 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 孫思邈年高有病, 懇請返回故里。 永淳元年(682年), 與世長辭, 享年142歲。

宋徽宗敕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 明清時期被尊稱為“藥王”。

4、藥聖——李時珍

字東璧, 又名李東璧, 號瀕湖, 明朝醫學家, 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 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 卒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 李時珍繼承家學, 尤其重視本草, 並富有實踐精神, 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