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年銀行理財規模增速或繼續放緩

今年以來, 在監管趨嚴、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 銀行理財管理者要同時應付“資產荒”和“資金荒”多重挑戰, 銀行理財規模在多年快速發展後首次出現增速放緩, 行業發展迎來拐點。

文/金融時報 孟揚

原標題/銀行理財行業發展迎拐點 明年理財規模增速或繼續放緩

展望2018年的銀行理財市場, 由於金融去杠杆的繼續推進和資管新規的影響, 銀行理財市場的資產規模大概率將出現下降, 整體產品收益也將出現下滑。 為緩解利差收窄壓力, 預計資產端注重高收益資產的投資, 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產品結構的差異化將成為後續理財業務競爭的發力點。

銀行理財規模增速放緩

近年來, 銀行理財市場持續發展, 總體體量接近30萬億元, 但增速逐漸下降。 2017年, 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展呈現一定放緩,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 銀行理財規模為28.45萬億元, 較年初減少0.6萬億元;銀監會在2017年10月14日發佈的資料顯示, 銀行理財產品增速連續8個月下降。

究其原因, 專家分析稱, 主要與監管部門加大對金融亂象的治理密不可分。 今年3月份以來, 監管部門把銀行理財作為治理銀行業市場亂象的“牛鼻子”之一, 開展專項治理, 要求金融機構對標、整改。 據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介紹, 開展綜合治理以來, 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餘額累計減少1.9萬億元,

6月末理財產品餘額28.4萬億元, 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 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35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 2017年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增長明顯, 收益表現平穩且處於較高水準。 從發行量來看, 據普益標準金融資料平臺監測資料顯示, 2017年1月至11月, 各商業銀行共發行978款淨值型理財產品, 相比於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 增長速度明顯。

從收益表現來看, 今年以來, 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整體呈平緩上升態勢, 未出現大幅波動, 據普益標準金融資料平臺監測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1月, 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27%, 處於較高水準。

“總的來看,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迅速擴張態勢與該類產品的整體收益表現以及引導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的監管政策密不可分。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明珠分析稱。

淨值化管理轉型必將提速

11月17日, 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針對資管業務存在的多層嵌套、杠杆不清、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 設定了統一的標準規制。

理財專家認為, 資管新規中, 明確資產管理業務的定義、產品的分類、合格投資者資格的收嚴、非標資產的重新定義、協力廠商獨立託管的要求、子公司制的提速、智慧投顧的規範、資金池的規範及剛性兌付的打破等要點, 均對銀行理財市場未來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要求將迫使銀行理財向淨值化管理轉型,

一方面, 由於目前投資者對淨值化產品的接受度還不高, 產品淨值化轉型初期, 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能力將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 淨值化初期, 資產價值的不穩定性或將使銀行經營投資策略更為保守, 整體產品收益或將出現下滑。 ”李明珠表示。

“這次資管新規提到的規範資金池業務和打破剛兌, 正是戳到銀行理財業務的‘痛點’。 畢竟過去銀行理財業務的繁榮發展建立在發展預期收益型產品、資金池運作來保障收益, 以實現剛兌。 如果限制這種業務模式, 實際上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資產管理行業的格局, 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銀行理財規模的擴張。 ”中金公司分析員陳健恒表示。

此外, 規範資金池暗示著資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是不允許期限錯配的, 那麼拉長期限的理財產品的銷售量必然大幅下降。

綜合來看,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 雖然監管層給了較長的過渡期, 但在轉型初期, 明年銀行理財市場的表現不容樂觀, 資產規模大概率將出現下降。

“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轉型之路上, 一方面要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期引導;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往權益類資產配置傾斜, 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 更快速地實現轉型。 未來一段時間, 預期銀行理財產品將兼顧監管導向與銀行內在需求, 結合投資者習慣和銀行自身的理財投研能力, 理財產品性質逐步向類貨幣基金產品靠攏。 ”李明珠告訴記者。

挖掘新模式新管道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如何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爭取更多市場份額成為了各家銀行關注的重點。而在當前市場環境中,銀行理財業務所進行的創新模式,通常存在模仿門檻較低的問題,致使銀行理財業務的差異化特徵並不太明顯,產品形式和銷售模式同質化程度過高的情況不利於行業的進步。

基於這樣的背景,各家商業銀行也加大了挖掘新模式、新管道的步伐。近日,南京銀行便與法國巴黎銀行簽署了理財產品代銷協定,成為首家與外資銀行合作理財產品代銷業務的國內銀行。這無疑為銀行理財的銷售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外資銀行在華限制的逐步放開促使中外資銀行將有更多的競爭與合作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外資銀行可以借助中資銀行的資源達成轉型需求,而中資銀行也能借助外資銀行領先的管理經驗突破創新瓶頸,促成雙贏局面。”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此次法國巴黎銀行代銷南京銀行理財產品在拉開中外資銀行深度合作序幕的同時,也標誌著具有豐富資管經驗的西方銀行業對於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認可,未來外資銀行平臺或將成為中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重要管道之一。

除銷售管道的創新之外,理財專家預計,由於資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實現協力廠商獨立託管,大銀行或將陸續設立資管子公司,同時,資管新規間接反映出監管層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視,AI技術或將更多地被銀行引入到包括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等領域。

挖掘新模式新管道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如何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爭取更多市場份額成為了各家銀行關注的重點。而在當前市場環境中,銀行理財業務所進行的創新模式,通常存在模仿門檻較低的問題,致使銀行理財業務的差異化特徵並不太明顯,產品形式和銷售模式同質化程度過高的情況不利於行業的進步。

基於這樣的背景,各家商業銀行也加大了挖掘新模式、新管道的步伐。近日,南京銀行便與法國巴黎銀行簽署了理財產品代銷協定,成為首家與外資銀行合作理財產品代銷業務的國內銀行。這無疑為銀行理財的銷售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外資銀行在華限制的逐步放開促使中外資銀行將有更多的競爭與合作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外資銀行可以借助中資銀行的資源達成轉型需求,而中資銀行也能借助外資銀行領先的管理經驗突破創新瓶頸,促成雙贏局面。”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此次法國巴黎銀行代銷南京銀行理財產品在拉開中外資銀行深度合作序幕的同時,也標誌著具有豐富資管經驗的西方銀行業對於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認可,未來外資銀行平臺或將成為中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重要管道之一。

除銷售管道的創新之外,理財專家預計,由於資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實現協力廠商獨立託管,大銀行或將陸續設立資管子公司,同時,資管新規間接反映出監管層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視,AI技術或將更多地被銀行引入到包括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等領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