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歌名|亂紅, 來源|群星

《浪淘沙·望海》

【清】納蘭容若

蜃闕半模糊, 踏浪驚呼。 任將蠡測笑江湖。 沐日光華還浴月, 我欲乘桴。

釣得六鼇無?竿拂珊瑚。 桑田清淺問麻姑。 水氣浮天天接水, 那是蓬壺?

①蜃闕:即蜃樓。 古人謂蜃氣變幻成的樓閣。

②蠡測:即蠡酌, 以瓠瓢測量海水。 比喻見識短淺,以淺見量度人, “以蠡測海”的略語。 笑江湖:《莊子·秋水》中, “秋水時至, 百川灌河。 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後見到大海, 則望洋興嘆雲:“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③乘桴:乘坐竹木小筏。 《論語》雲:“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 ”

④六鼇:神話中負載五座仙山的六隻大龜。 相傳渤海之東, 有一深壑, 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 乃仙聖所居之地。 然五山皆浮于海, 常隨潮波上下往還。 《列子·湯問》:“帝恐流於西極, 失群仙聖之居, 乃命禺強使巨鼇十五, 舉首而戴之。 迭為三番, 六萬歲一交焉。 五山始峙而不動。 而龍伯之國有大人, 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 一釣而連六鼇, 合負而趣歸其國, 灼其骨以數焉。 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 沉于大海, 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

⑤珊瑚: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 樹狀, 供玩賞。

⑥麻姑:中國神話人物。 東漢時應召降臨蔡經家, 能擲米成珠,

相傳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以備蟠桃會上為西王母祝壽, 故舊時為婦女祝壽多繪麻姑像以贈, 稱麻姑獻壽。

⑦蓬壺:即蓬萊。 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 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 一曰方壺, 則方丈也;二曰蓬壺, 則蓬萊也;三曰瀛壺, 則瀛洲也。 形如壺器。 ”

望海之雄渾, 方能有此遮天的恢宏手筆。

古人雲,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然而能與上摩天的五千仞嶽相比擬的, 不是三萬里河, 而是納百川之海。 海以其寬廣能容勸慰失意人, 激勵青雲子, 古往今來不知引多少英雄競折腰。 唐孟浩然淩雲壯志未酬, 問滄洲何在, 意以滄海寄餘生。 海上雲帆直掛, 那是飄搖的淩雲壯志。

康熙二十一年, 納蘭隨皇帝東巡, 時年二月駐紮於蹕山海關。 登澄海樓面朝大海, 見天之蒼茫, 海之茫茫, 可見納蘭小心翼翼隱匿於胸的豪邁。 納蘭作詞, 向來以明白如話。 可當他面朝大海時, 這些凝結於胸長長短短的詩句竟難抒胸臆。 一首浪淘沙, 短短五十四個字, 六次用典, 這在納蘭畢生的作品中也並不多見的。

納蘭這首詞, 大約是東臨碣石的新篇。 建安十二年秋, 曹操徹底消滅了袁紹殘部班師途中, 曾於此地作《觀滄海》歌以詠志。 千載白雲悠然過盡, 一千四百多年後的納蘭面對著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 那若隱若現的繁華, 像極了天上宮闕, 似恍然一夢, 誤入仙境。

這便是海。 波濤洶湧的狂暴過後有海市蜃樓的嫵媚, 水天無邊的縹緲背後總惹人追尋流傳千年卻無人見過的仙人去處。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身後入仙境的東方朔不知在嘲諷武帝不識千里馬, 還是自諷一介書生妄測天威, 都是管窺蠡測之事, 終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水》中的河伯觀天上來的黃河之水自詡盡天下之美, 行至北海才明白什麼是大方之家。 河伯望洋興嘆的感慨猶在耳畔, 莊生在一片汪洋不見中聞道神語,轉錄如許仙人事于人間,方才有了納蘭笑江湖的想像。未免惋惜,本應在仙家擊水三千的莊子,卻囿於塵世結無情遊,似又一謫仙屈生人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孟德慨而慷的感歎,滿溢躊躇壯志;納蘭也出英雄略同之語。如眾生靈一般,大海“集日月之精華,會天地之靈氣”,方能納百川,生萬物。“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的政治理想偏廢後也想過散發弄扁舟的吧,連賭氣之語都說得詩意盎然。“我欲乘桴”,納蘭以手寫心時似也露出了“道不行”的隱痛吧。

海上洪波湧起,似有仙山湧動,似聞踏浪高歌。現代人的思維浪漫早已被剝離,那些令古人充滿遐思的潮起潮落被理智與科技分析後僅得一句簡明而冰冷的“天體引潮力”。“六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從來語出驚人的太白遠望滄海時也不禁有問三山六鱉蹤跡何覓。傳說渤海之東的仙山竟以巨鱉為載。巨鱉迭三層,六萬年輪崗一次,古人的時空觀顯然要放鬆緩慢許多。正如桃花源一般,仙人之所難免有凡人闖入。不知何處的龍伯人士不知以什麼作餌,竟釣得修煉成神的六鱉。自此岱輿、員嶠兩山無所依託,“流於北極,沉于大海”,便剩下傳統意義上的蓬萊三山。千年前的《列子·湯問》某種意義上是正宗的中國神話,毫不遜於希臘引以為傲的奧林匹斯山。

斗柄轉回,人間寒暑屈指可數的幾遍,年華便悄悄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文人墨客常感慨歲月蹉跎,言滄海桑田卻多為誇大之語。凡夫俗子怎敵得道仙人?古有麻姑親見東海三為桑田。東漢時麻姑應王方平之邀作客人間,點米成珠,仙酒為樂,宴于蔡經家。麻姑言蓬萊之水已減半,“海中複揚塵”。莫不是滄海桑田之事再現?此問始于東漢,千百年來高懸于明月酒杯間沒有答案,直到現在滄海依舊水澹澹。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見蓬壺?納蘭在這萬里一色中豈能僅僅讚歎海之壯闊,望而無思?非也,非也。納蘭那顆敏感的心早已澎湃,只是沒有一個淋漓的出口釋放那些心底隱著的言語吧。“揮手謝人境,吾將從此辭”,千年的穿越也不過一瞬,蓬壺杳然,人間輕換,還有什麼值得久久留戀於這真真假假的塵世間?

納蘭詩詞

詩詞 | 納蘭詞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隨筆

王國維:“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莊生在一片汪洋不見中聞道神語,轉錄如許仙人事于人間,方才有了納蘭笑江湖的想像。未免惋惜,本應在仙家擊水三千的莊子,卻囿於塵世結無情遊,似又一謫仙屈生人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孟德慨而慷的感歎,滿溢躊躇壯志;納蘭也出英雄略同之語。如眾生靈一般,大海“集日月之精華,會天地之靈氣”,方能納百川,生萬物。“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的政治理想偏廢後也想過散發弄扁舟的吧,連賭氣之語都說得詩意盎然。“我欲乘桴”,納蘭以手寫心時似也露出了“道不行”的隱痛吧。

海上洪波湧起,似有仙山湧動,似聞踏浪高歌。現代人的思維浪漫早已被剝離,那些令古人充滿遐思的潮起潮落被理智與科技分析後僅得一句簡明而冰冷的“天體引潮力”。“六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從來語出驚人的太白遠望滄海時也不禁有問三山六鱉蹤跡何覓。傳說渤海之東的仙山竟以巨鱉為載。巨鱉迭三層,六萬年輪崗一次,古人的時空觀顯然要放鬆緩慢許多。正如桃花源一般,仙人之所難免有凡人闖入。不知何處的龍伯人士不知以什麼作餌,竟釣得修煉成神的六鱉。自此岱輿、員嶠兩山無所依託,“流於北極,沉于大海”,便剩下傳統意義上的蓬萊三山。千年前的《列子·湯問》某種意義上是正宗的中國神話,毫不遜於希臘引以為傲的奧林匹斯山。

斗柄轉回,人間寒暑屈指可數的幾遍,年華便悄悄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文人墨客常感慨歲月蹉跎,言滄海桑田卻多為誇大之語。凡夫俗子怎敵得道仙人?古有麻姑親見東海三為桑田。東漢時麻姑應王方平之邀作客人間,點米成珠,仙酒為樂,宴于蔡經家。麻姑言蓬萊之水已減半,“海中複揚塵”。莫不是滄海桑田之事再現?此問始于東漢,千百年來高懸于明月酒杯間沒有答案,直到現在滄海依舊水澹澹。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見蓬壺?納蘭在這萬里一色中豈能僅僅讚歎海之壯闊,望而無思?非也,非也。納蘭那顆敏感的心早已澎湃,只是沒有一個淋漓的出口釋放那些心底隱著的言語吧。“揮手謝人境,吾將從此辭”,千年的穿越也不過一瞬,蓬壺杳然,人間輕換,還有什麼值得久久留戀於這真真假假的塵世間?

納蘭詩詞

詩詞 | 納蘭詞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隨筆

王國維:“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