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小學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沒問題,別教《弟子規》就好

又到了新刊讀書會的時間啦~每週一次的新刊讀書會, 我們的記者都會跟眾位元書友聊一聊上一期的新刊內容, 增進與大家的交流。

上一期的讀書會, 記者柏琳和楊司奇跟大家聊的是法國傳奇女作家尤瑟納爾, 大家關於這位在寫作和生活上都特立獨行的人各抒己見, 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這一期, 我們跟大家聊的是上周書評週刊的新刊主題:百年白話文:語言的限度就是思想的限度。

從1917年《新青年》刊發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開始, 白話文運動已經過去百年。 現在, 我們回望過去, 對這場影響巨大的革命應該怎樣評價?在那個人心思變的年代,

革命的反對者又有哪些主張?大家對這些問題都說了什麼, 我們這就來看看吧~

另外, 如果你也想參加交流下一期關於平庸之惡的話題——抗惡的“防線”:我們的思想與判斷——別忘記掃碼進群哦~

005

第五期,

我們聊的是關於白話文運動的話題:百年白話文:語言的限度就是思想的限度(《他們說, 傳統文學都是腐敗的死文學》)。

點擊圖片, 閱讀上期新刊

作者陳述

大家好, 我是書評週刊的編輯李妍, 今天由我來和大家聊一聊我們上周做的封面專題:百年白話文:語言的限度, 就是思想的限度。

首先,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專題呢?其實很簡單, 像文學革命, 或者叫現代白話文運動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 100周年這麼一個整數的紀念年份被我們趕上了, 當然是很值得做一下。

做這個專題, 一方面, 我們希望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中去, 看這場運動是怎麼發生的,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是, 在一百年後回看這一事件,

更能看清它對當今的影響, 也可以看到它的利弊得失。

我們還選擇了幾位典型的人物, 想從不同的面向來呈現這場文學革命。

選的四個人物分別是胡適、梅光迪、錢玄同、林紓。 其中, 胡適和錢玄同是這場運動的主將, 屬於正方陣營, 胡適是開創者, 非常重要但其實態度又比較溫和。 錢玄同比較劍走偏鋒, 曾經提出過廢除漢字。

梅光迪和林紓則是“反對派”的代表, 但他們又不一樣。 林紓雖然是一位古文家, 但本來沒有反對白話文這種問題, 在這場運動中, 他其實更像是被錢玄同他們拎出來的靶子。 梅光迪呢, 本來是胡適的好朋友, 但反對所有激進的、破壞性的改革方式, 希望能兼收並蓄, 各取所長。 但問題在於, 在那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真的有可能以一種穩健的方式完成破舊立新嗎?

關於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我們採訪了幾位學者。 馬勇老師一方面肯定了白話文的普及終結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 同時也表示, 新文化運動對文言採取的是廢棄的態度, 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不斷卑俗化, 一些“雅”的東西沒有了。 方朝暉老師也表達了相近的觀點。

這些反思性的態度, 也正是我們今天再一次回顧那場文學革命的意義,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語言, 所閱讀的文體, 並不是自然而然便是如此, 而是可以追尋它從哪裡來, 為什麼會是如此。 1917年開始的革命打開了漢語表達的新天地, 我們今天也依然可以進行新的探索。

交流現場

Q

@Feiyue 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裡的一段文字讓我很感動,

“你是陳獨秀, 是胡適, 是周作人的同輩, 你或許有資格罵他一句, 貶他一貶, 到了我們這一代, 有什麼資格呢?我不認為我有資格責難前輩, 看不出我們有什麼道德的高度可以遙遠地責難一位五四時期的文人——那是多麼輕佻的道德姿態。 ”處於當今文化背景中, 我們對這場文學革命的任何評價似乎都顯得十分蒼白。 我想知道, 在那樣的年代, 是什麼樣的文化養育了這些五四時期的文人, 而為何百年之後的學者、知識份子再沒了那樣的雄心去做出改變?

李妍:是的, 我也認為我們雖可以不設限地討論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利弊得失, 但討論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歷史和現實, 而不應變成對他們的責難和求全責備。當時,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一代知識份子都在思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用盡自己的心力去嘗試、行動。這種探索精神,是我們在思考的同時,也應時刻銘記的。

Q

@湖光山色 現在大多數人基本上沒有了閱讀古文的基本功,可惜了那麼多流傳下來的優秀古文典籍。不知道未來的語文教育會不會更重視文言文的部分?

李妍:據我個人瞭解,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並不少,選擇也是比較精當的,老師講授花的精力也很多。而且這兩年的中小學教育不是一直強調要突出傳統文化嗎?我只希望讓孩子們閱讀的,是真正優選出來的好篇目,而不要有《弟子規》這樣的東西。

@湖光山色 但是,我們的文言文教育更多的是應試教育,不容易激發學生對古文的興趣,怎麼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個很重要。

@王宗 嗯,對古文的興趣基本缺失掉了,因為沒有文化依存的現實土壤。別的不論,現在習慣用四角號碼查康熙字典的都萬不存一了,能從漢字的字源入手研讀傳統文化的更少——古文字的生存機能太差。

李妍:中國傳統文化自有體系,博大精深。所以成為一個具備理性精神的現代人,和充分地浸潤于傳統文化,二者可能難以完美相容。現在能做的,或許是保持對傳統文學的欣賞能力。至於具體教學上的問題,也不只是文言文如此——這值得另開話題討論。

@Jane 文言就是古人說的話,不是書面的語言而是他們的日常語言。

@王宗 不對,古人也有兩套系統,家常故里用俗語方言。朱熹就講過,別看他能給孔子的書作注腳,真讓他到孔子那個年代,當時人說的話,十句有九句都聽不懂。

Q

@加菲 功過就在那裡,斷層不可扭轉。至於現代漢語的可能性,那得依賴對文字表達很有天賦嗜好和敏感的人來實現,其路漫漫……

李妍:文化的斷層乃至於漢語的俗化,白話文運動雖然可以算是“始作俑者”,但其原因也離不開之後幾十年的歷史進程……功過如何,暫且隨意評說吧。

@李美皆 如果現在讓我們回到豎排繁體字,你們願意嗎?我是不願意的。

@湖光山色 其實我一直希望恢復繁體字。

李妍:漢字簡化是後來的事了。我個人的態度是,從古到今,簡化一直算是個趨勢。但具體到1952年漢字簡化這場運動及其方案細節,其中有很多急進且仍待商榷之處。

@孫振新王蒙在《活動變人形》中有一句話,“難道因為革命和解放不夠理想,就不要革命與解放嗎?”也許漢字的演變需要更多的理解吧。對於中國這樣古老的社會,一個新的社會,人們總嚮往新的語言吧。

李妍:王蒙先生這句話所表達的態度,也是我經常思考的。當然,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漢字的演變。

Q

@加菲 語言的功能不只是交流,甚至很難說其首要的功能究竟是交流還是思考亦或是表達,因此,適用於大眾並不能成為語言的衡量標準。

李妍:胡適在這場文學革命中的主張,被批評較多的問題之一是他工具化的態度——把語言甚至文學語言視作是一種工具,一味追求平易,卻忽視了審美性。

Q

@tanghao.me 白話文運動中的那些文人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李妍:權且給一個宏觀的解答:當時雖已進入民國初年,但卻發生了袁世凱復辟(1916)和張勳復辟(1917)事件,正值氣氛壓抑——知識份子人心思變,可以說是必然的。而新的學生群體已漸漸成了氣候,新的思想也因此有了傳播的受眾和空間,等到五四運動,學生乃至整個社會被動員起來,這種求新求變的氛圍更強大了,新文化運動也就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有趣的留言

@邵滿逸

現在中小學又將古文納入考試內容,分值和分量也在不斷提升,語言既是思想的束縛,也是思想的家,一個民族要傳承傳統,不能丟了這個傳統的載體。因著時代久遠,歷史變遷,這些古文字中有太多我們摸不著,猜不透的東西,但是,它也有許多可以繼續滋養我們的東西,讓我們知其所以然。

@拾樓的瘋子在零下三捌度的晚上唱歌

想起曾經高曉松講音樂分為兩派,一個是主流的“歌手”,一個是非主流的草莓音樂節。同意文中的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是有分層的,愚以為文學可能也是這個道理,古文和白話作為兩個體系,對立融合互相影響,剩下的就交給時間,要相信文化的生命力。

@小狼狗

思想自由了才能有文學和藝術的自由,如果說現在的知識份子和胡適那輩大師差距大,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了一個思想自由的年代。是先有時勢造人,然後才有人造歷史。

@ 某胖

我猜測,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不那麼措辭激烈,態度激進,是不是革命就進行不下去了,今天所討論的題目會不會就變成了“白話文可用否?”這樣的內容。我的想法是,不要站到今人的觀點去評判古人,但可以站在彼之角度揣測,反思,以習到教訓。

編輯部討論小結

@李妍

這個專題比較大,有些跳不出教科書的框架。

@孔雪

圓桌會的採訪物件,調整好幾次。幾個老師給出的解釋比提問的問題的範疇更廣。效果挺好。

而不應變成對他們的責難和求全責備。當時,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一代知識份子都在思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用盡自己的心力去嘗試、行動。這種探索精神,是我們在思考的同時,也應時刻銘記的。

Q

@湖光山色 現在大多數人基本上沒有了閱讀古文的基本功,可惜了那麼多流傳下來的優秀古文典籍。不知道未來的語文教育會不會更重視文言文的部分?

李妍:據我個人瞭解,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並不少,選擇也是比較精當的,老師講授花的精力也很多。而且這兩年的中小學教育不是一直強調要突出傳統文化嗎?我只希望讓孩子們閱讀的,是真正優選出來的好篇目,而不要有《弟子規》這樣的東西。

@湖光山色 但是,我們的文言文教育更多的是應試教育,不容易激發學生對古文的興趣,怎麼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個很重要。

@王宗 嗯,對古文的興趣基本缺失掉了,因為沒有文化依存的現實土壤。別的不論,現在習慣用四角號碼查康熙字典的都萬不存一了,能從漢字的字源入手研讀傳統文化的更少——古文字的生存機能太差。

李妍:中國傳統文化自有體系,博大精深。所以成為一個具備理性精神的現代人,和充分地浸潤于傳統文化,二者可能難以完美相容。現在能做的,或許是保持對傳統文學的欣賞能力。至於具體教學上的問題,也不只是文言文如此——這值得另開話題討論。

@Jane 文言就是古人說的話,不是書面的語言而是他們的日常語言。

@王宗 不對,古人也有兩套系統,家常故里用俗語方言。朱熹就講過,別看他能給孔子的書作注腳,真讓他到孔子那個年代,當時人說的話,十句有九句都聽不懂。

Q

@加菲 功過就在那裡,斷層不可扭轉。至於現代漢語的可能性,那得依賴對文字表達很有天賦嗜好和敏感的人來實現,其路漫漫……

李妍:文化的斷層乃至於漢語的俗化,白話文運動雖然可以算是“始作俑者”,但其原因也離不開之後幾十年的歷史進程……功過如何,暫且隨意評說吧。

@李美皆 如果現在讓我們回到豎排繁體字,你們願意嗎?我是不願意的。

@湖光山色 其實我一直希望恢復繁體字。

李妍:漢字簡化是後來的事了。我個人的態度是,從古到今,簡化一直算是個趨勢。但具體到1952年漢字簡化這場運動及其方案細節,其中有很多急進且仍待商榷之處。

@孫振新王蒙在《活動變人形》中有一句話,“難道因為革命和解放不夠理想,就不要革命與解放嗎?”也許漢字的演變需要更多的理解吧。對於中國這樣古老的社會,一個新的社會,人們總嚮往新的語言吧。

李妍:王蒙先生這句話所表達的態度,也是我經常思考的。當然,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漢字的演變。

Q

@加菲 語言的功能不只是交流,甚至很難說其首要的功能究竟是交流還是思考亦或是表達,因此,適用於大眾並不能成為語言的衡量標準。

李妍:胡適在這場文學革命中的主張,被批評較多的問題之一是他工具化的態度——把語言甚至文學語言視作是一種工具,一味追求平易,卻忽視了審美性。

Q

@tanghao.me 白話文運動中的那些文人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李妍:權且給一個宏觀的解答:當時雖已進入民國初年,但卻發生了袁世凱復辟(1916)和張勳復辟(1917)事件,正值氣氛壓抑——知識份子人心思變,可以說是必然的。而新的學生群體已漸漸成了氣候,新的思想也因此有了傳播的受眾和空間,等到五四運動,學生乃至整個社會被動員起來,這種求新求變的氛圍更強大了,新文化運動也就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有趣的留言

@邵滿逸

現在中小學又將古文納入考試內容,分值和分量也在不斷提升,語言既是思想的束縛,也是思想的家,一個民族要傳承傳統,不能丟了這個傳統的載體。因著時代久遠,歷史變遷,這些古文字中有太多我們摸不著,猜不透的東西,但是,它也有許多可以繼續滋養我們的東西,讓我們知其所以然。

@拾樓的瘋子在零下三捌度的晚上唱歌

想起曾經高曉松講音樂分為兩派,一個是主流的“歌手”,一個是非主流的草莓音樂節。同意文中的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是有分層的,愚以為文學可能也是這個道理,古文和白話作為兩個體系,對立融合互相影響,剩下的就交給時間,要相信文化的生命力。

@小狼狗

思想自由了才能有文學和藝術的自由,如果說現在的知識份子和胡適那輩大師差距大,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了一個思想自由的年代。是先有時勢造人,然後才有人造歷史。

@ 某胖

我猜測,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不那麼措辭激烈,態度激進,是不是革命就進行不下去了,今天所討論的題目會不會就變成了“白話文可用否?”這樣的內容。我的想法是,不要站到今人的觀點去評判古人,但可以站在彼之角度揣測,反思,以習到教訓。

編輯部討論小結

@李妍

這個專題比較大,有些跳不出教科書的框架。

@孔雪

圓桌會的採訪物件,調整好幾次。幾個老師給出的解釋比提問的問題的範疇更廣。效果挺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