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號專訪|江小魚: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到達自由的精神彼岸

江小魚:著名電影導演、影評人、編劇、文化評論家、脫口秀主持人。

先後就讀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被譽為中國當代影視傳媒業最重要的實踐者和思考者之一,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百位意見領袖之一”、“中國演藝圈點子最多的人”。

現為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委員會會長、北京魚樂影業董事長、美國魚樂影業董事長、美洲視頻製作有限公司(America video Art Led)總裁、美國邁阿密金燈塔電影節中方主席。

江小魚的性格一直以來會呈現出兩個極端。 打開網頁, 會看到他曾經在各大衛視及活動中的訪談、脫口秀視頻錄影, 現場慷慨陳詞、激揚文字, 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情緒表達, 甚至不惜為了捍衛自己的見解和其他嘉賓唇槍舌劍地理論一番, 哪怕為此遭受到對方不太客氣地批駁與嘲笑。

我在網上曾經搜到了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欄目2014年9月8日播出的一期節目《愛與大學誰容不下誰》,

在節目中, 江小魚毫不客氣地批評道:“我國大學就是一潭污泥濁水。 ”此言一出, 不僅當即引起了現場一位復旦大學教授的針鋒相對, 也招致輿論譁然。

談到自己這些毫不留情的發聲, 江小魚這樣說:“我們每天都要說謊, 包括我自己, 我得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 但是, 我可能是這個國家裡說謊說得最少的人。 當然人們有時必須說謊, 才能生存。 ”

走下社會的舞臺, 卸下戎裝, 江小魚又有著不為人知的柔軟、詩意的一面。

“早安, 在南方的天空之下,

你是第一個向我道早安的人,

所剩下的子彈,

如今只夠保衛清晨的最後一顆露珠。 ”

他用寬厚的手掌書寫下清新的詩句, 瞭解他的人, 卻能夠看懂他寫意的文字裡都是帶著棱角的。

江小魚是一位詩人, 但同時還有著更重要的多重身份:著名電影導演、文化評論家、影評人、編劇, 也是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知名作家、資深傳媒人, 他對這些身份的理解是:“其實我從小到大, 幹的所有事兒都是一個事兒, 就是要去構建一個自由、獨立的精神王國。 ”

江小魚——“少年時代, 我覺得對我來說, 我能控制的東西就是一支筆, 那我就寫詩。 ”

江小魚成長於江西南昌, 少年時代的詩歌愛好對他的一生影響甚深, 14歲開始寫詩, 創辦詩報, 和全國各地的中學生詩歌愛好者交往、通信, 其中和不少人的友情一直延續至今。

江小魚的第一本詩集《最後的蘋果樹》是最早的眾籌詩集, 也因為這本詩集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校園詩人”之一。

他在這本詩集的後記中寫道:“星空下, 我踩在退過潮的海灘上, 安靜地眺望海面上的漁火, 眺望天上的一顆最明亮最會眩人心目的星星。 我己經17歲了, 我想到自己正從事的並將永遠從事下去的工作, 為自己能始終懷著對人、對生命、對生活的真誠、美好情致去寫作,

而感到非常欣慰非常幸福。 ”

“但畢竟會有累了的時候, 會有失望的時候, 我渴望有星光湧來, 渴望會有人走過來, 用理解和信任的目光來支持最沉重的時刻。 我有好多隨時願意傾吐的話, 但需要有聽得懂的人, 所以我的心在默默地祈求、期待……”

不僅詩歌, 還有一位古代哲人對江小魚的人生產生了長久、深刻的影響。 他小時候的家在陽明路上, 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 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王陽明的著作, 在那時的七八十年代, “王陽明”的名字還沒有成為熱詞, 也還沒被大眾普遍認識和追捧。

王陽明說, 夫學、問、思、辨, 皆所以為學, 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說, 學習、詢問、思考、分辨, 這些都是為了學習某一件事,並且掌握這件事,所以光學不做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詩詞歌賦也無一不精。縱觀他的一生,但凡想做的事情,幾乎都能夠做到。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歸結,王陽明之所以能獲得人生的圓滿,很大程度得益於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對比王陽明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哲學,在江小魚的人生軌跡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影子。

經過約略的統計,江小魚幾十年來累計的成果可謂是數量、品質都比較驚人。

由他導演、編劇或者監製的影視劇作品有《屋頂上的青春》、《月老未成年》、《窄巷子17號》、《夢想就在身邊》、《因水之名》、《嚴複》(上、下)、《遠方》、《蝴蝶的尖叫》、《尋找莫妮卡》、《搖滾之子》等二十多部。

曾經出版的文學著作有:詩集《最後的蘋果樹》、《屋頂上的搖滾》、《用你的背叛拯救我》、影評《電影思想者》、長篇小說《秦淮八豔》、傳記《天堂裡的太空步》、《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等二十多部。

至今在中央電視臺所有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鳳凰、香港、澳門及全國所有衛視、各省主要電視臺、全國所有大型門戶及視頻網站擔任節目主持人或嘉賓、評委一千多期。

在江小魚的意識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指向他內心的理想世界,“因為我覺得無論是寫一首詩,還是建一個樂隊,還是拍一部電影,還是將來在海外建立一個自己的城堡,我都是通過這些方式去建造自己的一個精神王國,都是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態度。包括我現在拍一部電影跟小時候寫詩是一樣的,當我坐在片場監視器前的時候,我看到周邊上百個人在旁邊忙碌,他們都是在完成一個共同的畫面,那麼當我在拍一個電影鏡頭,這個鏡頭就是我們詩歌中的一個詞,當幾個鏡頭組合在一起就是一行詩,當一部電影完成就是一首詩。”

江小魚——“到了青年時代,我覺得我能夠控制一個樂隊,就做音樂,搖滾。”

江小魚熱愛詩歌,也熱愛音樂,早在中學、大學時期就組織過幾支樂隊。作為中國搖滾詩的始作俑者,1993年,江小魚發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搖滾詩宣言》,表達了當年的他對搖滾詩的定義和對搖滾詩精神的理解。

他在文中寫道:“廣告的無限延長,建築的蓬勃上升無疑是以精神喪失的巨大代價獲取的。在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面臨各種困惑和危機:生態失衡、人性扭曲、物欲膨脹以及人的自身價值的消亡普遍導致了人生命力的衰退,自然也給藝術的中庸化、媚俗化、商品化提供了繁殖的溫床。”

“消除事物表面的和諧,撕開人類虛偽面紗,搗毀宇宙運動的正常秩序。搖滾詩的問世一開始就以人性的暴露、徹底的叛逆意識和真誠對世界現存的一切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的批判與弘揚堅挺於語言藝術的頂峰。”

“隨著搖滾詩的不斷發揚光大,它成了與人類夢想共存的一種命運。它以爭取自由為大同,以投身烏托邦為死敵,同時承受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雙重艱辛。這是優秀詩人的宿命,是神靈賜予的苦難的榮耀,我們會付出一生。”

江小魚以搖滾詩的名義表明了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假惡美醜的鮮明態度,並使自己要保持堅定。他認為,人們既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又害怕失去自我,於是很多人生活在一種很分裂的狀態。這種焦慮是因為內心不堅定,只有回歸到常識並擁有信仰,內心才會堅定而有敬畏。

2002年8月7日,江小魚和崔健共同發起“真唱運動”,由他執筆《真唱運動宣言》:“在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音樂精神的沉淪和貧乏是有目共睹的。假唱已經成為一個毒瘤,導致大中華地區、亞洲其他地區同世界流行音樂現場演出的距離越來越大。”

(江小魚和著名搖滾音樂人崔健、演員田芙蓉在“真唱運動”活動現場)

“假唱的最大危害在於破壞歌壇真正的遊戲規則,設置了一種潛規則,讓音樂依附于強勢傳媒。假唱是歌壇版的皇帝的新衣,人人都知道,但都保持沉默。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恥辱。”

“真唱是一種權力。它已超越對公民經濟權利的保護範疇,隱含著公民人身權利意識的覺醒 。我們呼籲最終以立法的形式,給有良知、有能力的藝術家更多的公平和機會。”

這一場真性情的“真唱運動”引發國內外廣泛反響,並導致國務院重新修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江小魚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保持一種特別的真,這種真就是自由。在這麼一個渾濁的年代,你要去保持真,去保持身心的透徹,然後通過智慧讓你能夠非常快樂的、像一朵蓮花般非常智慧地生活在這個泥潭之中,這是一顆炸彈般的蓮花。”

江小魚——“到了現在,能控制一個更大的團隊就是電影了,我覺得就可以做電影了。”

2017年,江小魚最新導演完成的院線電影《屋頂上的青春》,這部青春校園電影是根據江小魚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純淨的八十年代,變化伊始的年代,兩代人的思想碰撞,跨越時代的浪漫記憶。

目前,江小魚已開始了下一部電影《尋找莫尼卡》的籌拍工作,該片將由國際著名影星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和阿爾·帕西諾(Al Pacino)出演。

和自己的導演身份相比,江小魚更像是一位思考且行動著的社會活動者,他稱自己為“地球搖滾戰士”。他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時刻渴望成為這樣一個人:一個努力去喚醒自己所處社會的思想者,既充當了呐喊者的角色,又承擔著實踐者的責任,一位追求真和善、寧願清醒死也不願昏昏睡的勇者。

他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的缺陷,一方面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另一方面則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他大膽抨擊著社會的不良,同時構建著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江小魚曾出過一本書《20位電影思想者》,書中介紹了他個人最喜歡的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具詩性和思想的20位電影導演,包括有: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俄羅斯)、小津安二郎(日本)、費穆(中國)、弗雷德里克·費裡尼(義大利)、侯孝賢(中國臺灣)、黑澤明(日本)、伍迪·艾倫(美國)等大師,剖析了他們各自的藝術成就和風格,更全面展示了他們的電影對我們時代和每個人的巨大影響力。

江小魚將這些導演稱之為“電影詩人”,他們很多都只能算是非常小眾的電影人,但他們從未放棄為重建秩序而努力,他們希望以作品來改變社會。他們冷眼旁觀,從容思考,以特立獨行的電影風格、冷靜的視角關注人類的普遍境遇,剖析社會最暗黑之所在,洞穿世事、感悟人性,以超于常人的思想與深刻,通過不同的符號元素,打破傳統電影的敘事框架,構築起各自象徵性明顯的蒙太奇段落,呈現給觀影者一個個獨特而又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詩性的鏡像。

書中的20位導演只是一百多年來數以十萬計的電影導演中的極少一部分,他們以自己無與倫比的思想和才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升格成一座座精神的豐碑,書寫著為了藝術和夢想的追求而堅持不懈的情懷。

江小魚——“將來的理想,是在海外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城堡。”

訪談結束之前,江小魚即興念了一首自己的詩歌。

“只有一種懷抱是值得奔赴的,

只有一個夜晚是屬於自由的,

只有一支槍口是滋潤玫瑰的,

只有一種囚徒是為愛情而自我放逐的。”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條奔湧而去的河流,我們的人生沒有太長的時間去彷徨和逗留,物質與繁華只是人類的侍從,最終能夠流傳的還是精神。

這些都是為了學習某一件事,並且掌握這件事,所以光學不做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詩詞歌賦也無一不精。縱觀他的一生,但凡想做的事情,幾乎都能夠做到。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歸結,王陽明之所以能獲得人生的圓滿,很大程度得益於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對比王陽明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哲學,在江小魚的人生軌跡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影子。

經過約略的統計,江小魚幾十年來累計的成果可謂是數量、品質都比較驚人。

由他導演、編劇或者監製的影視劇作品有《屋頂上的青春》、《月老未成年》、《窄巷子17號》、《夢想就在身邊》、《因水之名》、《嚴複》(上、下)、《遠方》、《蝴蝶的尖叫》、《尋找莫妮卡》、《搖滾之子》等二十多部。

曾經出版的文學著作有:詩集《最後的蘋果樹》、《屋頂上的搖滾》、《用你的背叛拯救我》、影評《電影思想者》、長篇小說《秦淮八豔》、傳記《天堂裡的太空步》、《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等二十多部。

至今在中央電視臺所有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鳳凰、香港、澳門及全國所有衛視、各省主要電視臺、全國所有大型門戶及視頻網站擔任節目主持人或嘉賓、評委一千多期。

在江小魚的意識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指向他內心的理想世界,“因為我覺得無論是寫一首詩,還是建一個樂隊,還是拍一部電影,還是將來在海外建立一個自己的城堡,我都是通過這些方式去建造自己的一個精神王國,都是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態度。包括我現在拍一部電影跟小時候寫詩是一樣的,當我坐在片場監視器前的時候,我看到周邊上百個人在旁邊忙碌,他們都是在完成一個共同的畫面,那麼當我在拍一個電影鏡頭,這個鏡頭就是我們詩歌中的一個詞,當幾個鏡頭組合在一起就是一行詩,當一部電影完成就是一首詩。”

江小魚——“到了青年時代,我覺得我能夠控制一個樂隊,就做音樂,搖滾。”

江小魚熱愛詩歌,也熱愛音樂,早在中學、大學時期就組織過幾支樂隊。作為中國搖滾詩的始作俑者,1993年,江小魚發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搖滾詩宣言》,表達了當年的他對搖滾詩的定義和對搖滾詩精神的理解。

他在文中寫道:“廣告的無限延長,建築的蓬勃上升無疑是以精神喪失的巨大代價獲取的。在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面臨各種困惑和危機:生態失衡、人性扭曲、物欲膨脹以及人的自身價值的消亡普遍導致了人生命力的衰退,自然也給藝術的中庸化、媚俗化、商品化提供了繁殖的溫床。”

“消除事物表面的和諧,撕開人類虛偽面紗,搗毀宇宙運動的正常秩序。搖滾詩的問世一開始就以人性的暴露、徹底的叛逆意識和真誠對世界現存的一切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的批判與弘揚堅挺於語言藝術的頂峰。”

“隨著搖滾詩的不斷發揚光大,它成了與人類夢想共存的一種命運。它以爭取自由為大同,以投身烏托邦為死敵,同時承受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雙重艱辛。這是優秀詩人的宿命,是神靈賜予的苦難的榮耀,我們會付出一生。”

江小魚以搖滾詩的名義表明了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假惡美醜的鮮明態度,並使自己要保持堅定。他認為,人們既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又害怕失去自我,於是很多人生活在一種很分裂的狀態。這種焦慮是因為內心不堅定,只有回歸到常識並擁有信仰,內心才會堅定而有敬畏。

2002年8月7日,江小魚和崔健共同發起“真唱運動”,由他執筆《真唱運動宣言》:“在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音樂精神的沉淪和貧乏是有目共睹的。假唱已經成為一個毒瘤,導致大中華地區、亞洲其他地區同世界流行音樂現場演出的距離越來越大。”

(江小魚和著名搖滾音樂人崔健、演員田芙蓉在“真唱運動”活動現場)

“假唱的最大危害在於破壞歌壇真正的遊戲規則,設置了一種潛規則,讓音樂依附于強勢傳媒。假唱是歌壇版的皇帝的新衣,人人都知道,但都保持沉默。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恥辱。”

“真唱是一種權力。它已超越對公民經濟權利的保護範疇,隱含著公民人身權利意識的覺醒 。我們呼籲最終以立法的形式,給有良知、有能力的藝術家更多的公平和機會。”

這一場真性情的“真唱運動”引發國內外廣泛反響,並導致國務院重新修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江小魚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保持一種特別的真,這種真就是自由。在這麼一個渾濁的年代,你要去保持真,去保持身心的透徹,然後通過智慧讓你能夠非常快樂的、像一朵蓮花般非常智慧地生活在這個泥潭之中,這是一顆炸彈般的蓮花。”

江小魚——“到了現在,能控制一個更大的團隊就是電影了,我覺得就可以做電影了。”

2017年,江小魚最新導演完成的院線電影《屋頂上的青春》,這部青春校園電影是根據江小魚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純淨的八十年代,變化伊始的年代,兩代人的思想碰撞,跨越時代的浪漫記憶。

目前,江小魚已開始了下一部電影《尋找莫尼卡》的籌拍工作,該片將由國際著名影星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和阿爾·帕西諾(Al Pacino)出演。

和自己的導演身份相比,江小魚更像是一位思考且行動著的社會活動者,他稱自己為“地球搖滾戰士”。他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時刻渴望成為這樣一個人:一個努力去喚醒自己所處社會的思想者,既充當了呐喊者的角色,又承擔著實踐者的責任,一位追求真和善、寧願清醒死也不願昏昏睡的勇者。

他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的缺陷,一方面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另一方面則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他大膽抨擊著社會的不良,同時構建著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江小魚曾出過一本書《20位電影思想者》,書中介紹了他個人最喜歡的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具詩性和思想的20位電影導演,包括有: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俄羅斯)、小津安二郎(日本)、費穆(中國)、弗雷德里克·費裡尼(義大利)、侯孝賢(中國臺灣)、黑澤明(日本)、伍迪·艾倫(美國)等大師,剖析了他們各自的藝術成就和風格,更全面展示了他們的電影對我們時代和每個人的巨大影響力。

江小魚將這些導演稱之為“電影詩人”,他們很多都只能算是非常小眾的電影人,但他們從未放棄為重建秩序而努力,他們希望以作品來改變社會。他們冷眼旁觀,從容思考,以特立獨行的電影風格、冷靜的視角關注人類的普遍境遇,剖析社會最暗黑之所在,洞穿世事、感悟人性,以超于常人的思想與深刻,通過不同的符號元素,打破傳統電影的敘事框架,構築起各自象徵性明顯的蒙太奇段落,呈現給觀影者一個個獨特而又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詩性的鏡像。

書中的20位導演只是一百多年來數以十萬計的電影導演中的極少一部分,他們以自己無與倫比的思想和才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升格成一座座精神的豐碑,書寫著為了藝術和夢想的追求而堅持不懈的情懷。

江小魚——“將來的理想,是在海外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城堡。”

訪談結束之前,江小魚即興念了一首自己的詩歌。

“只有一種懷抱是值得奔赴的,

只有一個夜晚是屬於自由的,

只有一支槍口是滋潤玫瑰的,

只有一種囚徒是為愛情而自我放逐的。”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條奔湧而去的河流,我們的人生沒有太長的時間去彷徨和逗留,物質與繁華只是人類的侍從,最終能夠流傳的還是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