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耀先生國畫作品賞析(二)

楊耀先生國畫作品賞析(二)

楊耀(1938—2017), 原名楊耀珍, 字子虛, 齋號林泉室、尚石草堂, 自號林泉室主, 陝西延川人。 生前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全國優秀教師,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楊耀先生自幼酷愛繪畫, 1957年考入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 1958年秋, 該系併入當時新成立的山東藝術專科學校, 前三年兼學中西繪畫, 後二年轉入國畫專業, 1962年畢業。 同年在濟南二十五中參加工作, 1974年調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1992年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 199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楊耀先生在寫意山水畫、花鳥畫及書法與篆刻領域藝術造詣深厚。 他先後受教于關友聲、黑伯龍、于希甯、柳子谷等先生, 尤受黑伯龍先生的恩澤, 後又得李苦禪、王雪濤、錢松岩等先生親自指教。 山水畫最初從學習馬遠、夏圭入手,

得夏圭“拖泥帶水皴”之要義, 後又研習歷代多家的畫理畫法, 尤其會心于石濤、石溪及黃賓虹等諸家理法。 花鳥畫參悟徐渭、吳昌碩、齊白石諸家, 融會貫通而又自出新意。

楊耀先生的成就, 源勃于其曲折人生與藝術道路的積澱。 他自幼生長於雄渾綿亙的黃土高原, 成長于烽火連月、紅旗漫捲、萬馬奔騰的壯烈時代, 來到齊魯聖地後, 在儒文化陶養下, 更加癡戀于具有光輝燦爛人文歷史的齊魯山水。 他把秦川的波瀾、華山的峭峻與魯原的生機、泰山的雄秀, 把西北風情的質樸、高亢與齊魯人文的仁厚、儒雅, 以奔騰的黃河血脈相連。 他尤其鍾情于代表華夏之魂的泰山及其蘊涵的雄奇壯美風姿, 迷戀于代表民族精神的泰山勁松及其展示的堅韌不拔情操,

先後登臨泰山寫生61次。 楊耀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夠達到意境深遠、品味至高、引人入勝境界, 源自於找到了國畫藝術創作的真諦, 即“寫雄闊靜謐之境, 傳山河神魂風韻”。

楊耀先生將藝術作為畢生的神聖事業, 在60餘年的藝術生涯裡, 全力投入, 嚴肅待之, 甘心寂寞。 他重讀書養氣, 修身凝性, 博覽群書, 潛心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和美學理論。 他重觀化寫生, 歷盡艱險, 如癡如醉, 遍跡祖國名山大川, 深切領悟華夏大地風貌神韻, 創作了一大批洋溢著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楊耀先生繪畫講重筆墨功力, 造境閒逸空靈, 畫風豪放厚重中複透灑脫率真之意, 作品追求雋永耐品的美學蘊涵, 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氣度品味。

出版有專著《楊耀畫集》《楊耀國畫集》《楊耀新疆山水畫》《松樹畫法》《楊耀名勝寫生》《楊耀泰山松寫生》《書法與篆刻》《山水寫生畫稿》等。 先後在中國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等舉辦過六次個人畫展,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及評選中獲獎, 多幅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天安門、軍事博物館、吳昌碩紀念館、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單位收藏。

楊耀先生德藝雙馨, 為人師表, 學識淵博, 治學嚴謹, 從事教育工作近40個春秋, 注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在學生成長、成才、立業上傾注了大量心血, 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 桃李滿天下, 在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楊耀先生一生作風正派, 光明磊落, 胸襟坦蕩, 虛懷若谷,

儒雅謙和, 平易近人, 生活簡樸, 淡泊名利, 真誠幫助他人、奉獻社會, 不計較個人得失, 體現了老一輩藝術家、教育家的高尚情操, 深受社會各界和廣大師生的愛戴與敬重。

楊耀:以淡泊之心來作畫

---淺說著名國畫家楊耀的國畫藝術

中國特產報 龐偉/文

楊耀在當代中國畫壇, 具有個性創新和獨立思想的藝術魅力, 成就卓著的國畫家、詩人。

嚴肅而又有責任感的畫家, 仍舊在傳統畫的道路上繼續開拓創新。 他們的藝術成就高低, 主要取決於他們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 人品高尚, 學問淵博, 思想獨到, 傳達給觀者的藝術資訊卻能做到豐富、新穎。 楊耀是專業國畫家, 他的畫, 在造型與筆墨應用上展示出驚人的才華, 形式新穎令人開眼, 所以他的畫是心畫的筆錄。

第一節 獨特個性藝術創新

楊耀是最具膽魄意識的藝術家。內涵是個性、多元、創新。

楊耀的作品新在哪裡?“楊耀的作品常看常新”,這是大眾的聲音。當筆者翻開楊耀的作品集後,看了非常激動,他的畫能一下子抓住觀眾的視線,抓住我們的心。楊耀留給我們的經驗豐富,需要我們好好地咀嚼,好好地吸收。

楊耀之所以能創新,一是他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二是他有開闊的視野。他是個學者型的畫家,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寫過多部著作和詩詞作品等,對我們有不少啟發。沒有這些積累,他很難達到今天的境界。三是藝術創作的熱情,包括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楊耀是激情型的畫家。有激情的畫家不會草率的進行創作,而他把嚴肅性、理性精神與激情結合在了一起。四是他有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做”新。現在中國畫界存在一個問題:想創新,但功底不深,態度不嚴肅認真,創作不是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這樣往往會走到歪路上。

第二節 清幽依託弧面皴法

毫無疑問,繪畫佳作是積極文化思想與完美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積極文化思想通過詩化的意境表達,而完美的藝術形式,則靠精緻的筆墨形態及其結構實現。

楊耀先生山水中充分運用過多種傳統皴法,並且展示了自己獨特的弧面皴法的魅力。從演練他人筆墨到創造獨特的弧面皴法,楊耀用時幾十載,每幅山水小景都有特點,藝術含量卻不盡相同。

先看他的《山泉亂流松色冷》。此作取景著力表現山泉的溪流,樹木數叢,至於畫中的房舍和人物,襯景而已。但看意境,它堪稱清秀幽靜、詩意盎然的代表作。,而究其筆墨,卻只是新老皴法的結合。無需回避,作為近景山石的筆墨,帶有傳統披麻皴和現代拖泥帶水皴的痕跡而佔據畫面三分之一的樹叢暈染,則是北宋米芾“落茄法”的渾化。平心而論,此畫中真正屬於楊耀的筆墨,是後山和上面的流水。它佔據篇幅的五分之二,是整個作品的畫眼。因為有它,作品令觀者眼睛一亮;因為有它,作品有了精神,有了意境,有了令人回味的韻律。

再看他的《黃土風情》。不少畫家作“山居”圖,往往大畫其山,點以茅舍、牲畜;而畫“水居”圖,則主染其水,點以瓦舍小船。楊耀避俗就鮮,他放棄了先勾杆、枝,再寫葉的陳法,直接以皴帶勾,全用飽蘸墨水的中鋒施以弧面皴,取得了意外的藝術效果。放眼看去,但見濃淡相間的弧形點、面元氣淋漓,各自扮演著樹的相應部分,在和風輕拂中,顧盼含情,搖曳生姿,盡現了清秀幽靜之美。

不是繪畫高手,能有此等佳作麼?用筆帥氣,隨意點畫,情足而至。因而粗放與精微並重,帥氣與經營共存。

第三節 點古建文輝疊嶂

建築物入畫,古已有之。畫若以樓臺、亭閣、宮室、居民為主,古人將其專列一科。名之曰“介面”。由於受歷代崇揚文人畫者的鄙視和打壓,至明清已趨敗落。但畫山水點以古建築物的傳統一直延續。在當代畫家中,楊耀先生是繼承這一傳統的佼佼者。

楊耀將古建築物入畫,用意不在表現古建築物的昔日輝煌,而在於增加畫作的文氣,將建築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所以,他是對古建築的選擇,更是賦予自然景觀以文人的積澱。

且看他的《蓬萊仙閣》、《超然領白雲》。這是兩幅內涵豐富、寓意深刻而畫面卻較為清新的佳作。他用虛殘的弧面皴畫山石結構,將那些因風浸雨蝕變的粗松堅頑的碎石質感,不但給畫面平添了若干美感,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古建築物僵直線條的呆板,畫法新穎,色調明快,空間感強,遠勝於雙鉤填色而成的建築。然而,就素材、結構而言,楊耀畫橫、豎均取得上佳的藝術效果。還有一點得提,楊耀畫建築時,已經通過藝術線描隱去了若干建築物本身的瑕疵,這是他的大成功之處。

楊耀愛好文學,學以致用,為自己的畫作注入若干養分。前面論述的《山泉亂流松色冷》如此,《蓬萊仙閣》亦如此,文人畫以文取勝,楊氏畫作勝在有文。

第四節牽泉水樂發深谷

無水山不秀,有泉岩自靈,古之山水畫家,或側重於畫山,或側重于繪水,完全將水拒之畫外者罕見。自唐代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人叫響,石上清泉便成為歷代畫家樂於表現的對象。楊耀先生的泉水,不但變化無窮,氣象萬千,且寓意深刻。堪稱疊嶺山泉的代表作是《雄壑清音》、《山水奇麗無限意》。楊耀先生為了避免山泉的僵硬直露、蒼白無力的常見毛病,突出曲“泉”通幽的詩化意境,構圖別具匠心。他畫泉水,可以說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名詩的神氣活現。他筆下的泉水既“清”又“活”,又有“源頭”深藏不露,只在幽深神秘之處半探半躲;泉水躲而不匿,痰而不迫,給你以“牽”出來的感覺。既然是“牽”出來的能無聲響嗎?因而又能讓人聯想到:楊氏泉水遮遮掩掩、蹦蹦跳跳地走出山谷,一路上唱著清脆悅耳的歌。它們跟豆蔻年華的山妹子一樣,雖然害羞,怕見生人,卻又天性活潑,嚮往熱鬧,最後還是跳著、喊著、笑著、唱著走出了大山。這就是楊耀先生所繪疊嶺山泉留給人們的美感。

《雄壑清音》這幅畫大僅數尺,氣勢磅礴、用筆隨意、景象萬生,真可“筆隨行具,得之自然”,便是楊耀自己克隆一幅怕也難成。解剖細看,楊耀能將此畫成逸品,全靠筆墨、構圖皆臻化境。先說筆墨:楊耀用墨一向比較謹慎,畫此圖時格外大膽,色墨隨意浸染,或濃或淡,或急或緩,或聚或散。濃聚便蒼山群舞、草木鬱蔥,淡散則雲蒸霞蔚、水氣升騰。這種藝術效果是人為,還是天造?都是,亦都不是;再看用筆:楊耀在此圖認真用筆處,僅襯托泉水的岩石而已,近景畫樹木數珠,皴為弧面,筆筆傳神;三看構圖:單用“新穎”二字,已不能形容其構圖特色。泉水是由潑墨留白與小處勾勒皴擦結合而成。潑墨留白造出如煙蒼山的磅礴氣勢,細筆勾勒皴擦畫就似銀清泉的靈氣活潑。最出意料之處,是作為畫主體的泉水只占畫面的十二分之一,泉水仿佛它來無影,去無蹤,神秘兮兮,卻又給人以來程茫茫、去路悠悠之感。何以至此?神在楊耀讓突兀的樹木和山石遮擋了山泉的道路。好個“遮掩”法。遮而不絕,掩而愈彰,能不神乎?

綜合以上特點,不敢說他的畫有超越古今名家的造型,但敢說,他的中國畫確有不俗的表現。

(來源於延川文聯)

所以他的畫是心畫的筆錄。

第一節 獨特個性藝術創新

楊耀是最具膽魄意識的藝術家。內涵是個性、多元、創新。

楊耀的作品新在哪裡?“楊耀的作品常看常新”,這是大眾的聲音。當筆者翻開楊耀的作品集後,看了非常激動,他的畫能一下子抓住觀眾的視線,抓住我們的心。楊耀留給我們的經驗豐富,需要我們好好地咀嚼,好好地吸收。

楊耀之所以能創新,一是他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二是他有開闊的視野。他是個學者型的畫家,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寫過多部著作和詩詞作品等,對我們有不少啟發。沒有這些積累,他很難達到今天的境界。三是藝術創作的熱情,包括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楊耀是激情型的畫家。有激情的畫家不會草率的進行創作,而他把嚴肅性、理性精神與激情結合在了一起。四是他有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做”新。現在中國畫界存在一個問題:想創新,但功底不深,態度不嚴肅認真,創作不是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這樣往往會走到歪路上。

第二節 清幽依託弧面皴法

毫無疑問,繪畫佳作是積極文化思想與完美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積極文化思想通過詩化的意境表達,而完美的藝術形式,則靠精緻的筆墨形態及其結構實現。

楊耀先生山水中充分運用過多種傳統皴法,並且展示了自己獨特的弧面皴法的魅力。從演練他人筆墨到創造獨特的弧面皴法,楊耀用時幾十載,每幅山水小景都有特點,藝術含量卻不盡相同。

先看他的《山泉亂流松色冷》。此作取景著力表現山泉的溪流,樹木數叢,至於畫中的房舍和人物,襯景而已。但看意境,它堪稱清秀幽靜、詩意盎然的代表作。,而究其筆墨,卻只是新老皴法的結合。無需回避,作為近景山石的筆墨,帶有傳統披麻皴和現代拖泥帶水皴的痕跡而佔據畫面三分之一的樹叢暈染,則是北宋米芾“落茄法”的渾化。平心而論,此畫中真正屬於楊耀的筆墨,是後山和上面的流水。它佔據篇幅的五分之二,是整個作品的畫眼。因為有它,作品令觀者眼睛一亮;因為有它,作品有了精神,有了意境,有了令人回味的韻律。

再看他的《黃土風情》。不少畫家作“山居”圖,往往大畫其山,點以茅舍、牲畜;而畫“水居”圖,則主染其水,點以瓦舍小船。楊耀避俗就鮮,他放棄了先勾杆、枝,再寫葉的陳法,直接以皴帶勾,全用飽蘸墨水的中鋒施以弧面皴,取得了意外的藝術效果。放眼看去,但見濃淡相間的弧形點、面元氣淋漓,各自扮演著樹的相應部分,在和風輕拂中,顧盼含情,搖曳生姿,盡現了清秀幽靜之美。

不是繪畫高手,能有此等佳作麼?用筆帥氣,隨意點畫,情足而至。因而粗放與精微並重,帥氣與經營共存。

第三節 點古建文輝疊嶂

建築物入畫,古已有之。畫若以樓臺、亭閣、宮室、居民為主,古人將其專列一科。名之曰“介面”。由於受歷代崇揚文人畫者的鄙視和打壓,至明清已趨敗落。但畫山水點以古建築物的傳統一直延續。在當代畫家中,楊耀先生是繼承這一傳統的佼佼者。

楊耀將古建築物入畫,用意不在表現古建築物的昔日輝煌,而在於增加畫作的文氣,將建築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所以,他是對古建築的選擇,更是賦予自然景觀以文人的積澱。

且看他的《蓬萊仙閣》、《超然領白雲》。這是兩幅內涵豐富、寓意深刻而畫面卻較為清新的佳作。他用虛殘的弧面皴畫山石結構,將那些因風浸雨蝕變的粗松堅頑的碎石質感,不但給畫面平添了若干美感,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古建築物僵直線條的呆板,畫法新穎,色調明快,空間感強,遠勝於雙鉤填色而成的建築。然而,就素材、結構而言,楊耀畫橫、豎均取得上佳的藝術效果。還有一點得提,楊耀畫建築時,已經通過藝術線描隱去了若干建築物本身的瑕疵,這是他的大成功之處。

楊耀愛好文學,學以致用,為自己的畫作注入若干養分。前面論述的《山泉亂流松色冷》如此,《蓬萊仙閣》亦如此,文人畫以文取勝,楊氏畫作勝在有文。

第四節牽泉水樂發深谷

無水山不秀,有泉岩自靈,古之山水畫家,或側重於畫山,或側重于繪水,完全將水拒之畫外者罕見。自唐代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人叫響,石上清泉便成為歷代畫家樂於表現的對象。楊耀先生的泉水,不但變化無窮,氣象萬千,且寓意深刻。堪稱疊嶺山泉的代表作是《雄壑清音》、《山水奇麗無限意》。楊耀先生為了避免山泉的僵硬直露、蒼白無力的常見毛病,突出曲“泉”通幽的詩化意境,構圖別具匠心。他畫泉水,可以說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名詩的神氣活現。他筆下的泉水既“清”又“活”,又有“源頭”深藏不露,只在幽深神秘之處半探半躲;泉水躲而不匿,痰而不迫,給你以“牽”出來的感覺。既然是“牽”出來的能無聲響嗎?因而又能讓人聯想到:楊氏泉水遮遮掩掩、蹦蹦跳跳地走出山谷,一路上唱著清脆悅耳的歌。它們跟豆蔻年華的山妹子一樣,雖然害羞,怕見生人,卻又天性活潑,嚮往熱鬧,最後還是跳著、喊著、笑著、唱著走出了大山。這就是楊耀先生所繪疊嶺山泉留給人們的美感。

《雄壑清音》這幅畫大僅數尺,氣勢磅礴、用筆隨意、景象萬生,真可“筆隨行具,得之自然”,便是楊耀自己克隆一幅怕也難成。解剖細看,楊耀能將此畫成逸品,全靠筆墨、構圖皆臻化境。先說筆墨:楊耀用墨一向比較謹慎,畫此圖時格外大膽,色墨隨意浸染,或濃或淡,或急或緩,或聚或散。濃聚便蒼山群舞、草木鬱蔥,淡散則雲蒸霞蔚、水氣升騰。這種藝術效果是人為,還是天造?都是,亦都不是;再看用筆:楊耀在此圖認真用筆處,僅襯托泉水的岩石而已,近景畫樹木數珠,皴為弧面,筆筆傳神;三看構圖:單用“新穎”二字,已不能形容其構圖特色。泉水是由潑墨留白與小處勾勒皴擦結合而成。潑墨留白造出如煙蒼山的磅礴氣勢,細筆勾勒皴擦畫就似銀清泉的靈氣活潑。最出意料之處,是作為畫主體的泉水只占畫面的十二分之一,泉水仿佛它來無影,去無蹤,神秘兮兮,卻又給人以來程茫茫、去路悠悠之感。何以至此?神在楊耀讓突兀的樹木和山石遮擋了山泉的道路。好個“遮掩”法。遮而不絕,掩而愈彰,能不神乎?

綜合以上特點,不敢說他的畫有超越古今名家的造型,但敢說,他的中國畫確有不俗的表現。

(來源於延川文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