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悅讀|《龍脊滄桑》東北口長城宣鎮游龍——風雲東北口

書名:龍脊滄桑——行走懷柔古長城

作者:于書文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東北口長城宣鎮游龍

懷柔最北的長城在哪?一般人都說不確切。

準確的答案是——在琉璃廟鎮梁根村西南的東北口關, 明時屬於宣府鎮。

琉璃廟有長城?很多人都不相信。 其實, 這並不是新的發現, 而是古已有之。 由火焰山九眼樓逶迤北上, 經過海拔1 4 5 0 米的氣不忿山和海拔1 5 3 4 米的黑坨山, 就可到達東北口, 直線距離約有1 0 餘公里。 東北口關的得名源于東北梁, 界於懷柔、延慶之間, 綿延3 0 餘公里, 關口處海拔1 1 8 4 米。 本來關口在梁根村西南, 何為東北口?原因在於此關口位於四海鎮東北方向, 故名東北口關。

東北口關也是懷柔長城最高的關口, 今有琉四公路通過此處。 因山高路險, 景色絕佳, 近年來, 在自行車騎行愛好者中極負盛譽。

風雲東北口

西元1 4 4 9 年, 時值明正統十四年, 距東北口關1 6 0 餘裡的土木堡, 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

當年七月, 脫脫不花與也先統率大軍, 分四路入犯。 中路軍分兩路南下, 一路由知院阿刺率領, 進攻宣府;另一路由也先率領, 直逼大同。 瓦剌也先攻克大同後主動撤退, 將主力部隊集中在今張家口壩上地區。 此時, 宣府東北明軍防禦體系己經崩潰, 宣府東線宣鎮總兵楊洪之子楊俊首先南逃, 致使赤城、雕鶚、龍門衛、懷來、永寧紛紛失守, 宣府以東、居庸關外已無堅強防禦。

明英宗朱祁鎮聞報邊關失守, 聽信宦官王振之言御駕親征, 由大同折返抵河北懷來附近的土木堡時, 2 0 萬大軍被圍, 一時間兵潰如山倒, 英宗朱祁鎮在兩軍亂戰中盤坐一團, 被瓦剌兵俘虜。

“土木之變”發生後, 當事大臣李賢于《順天目錄》中寫道:“明日于土木駐營。 宣府報至, 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 勇而無謀, 冒入鷂兒嶺, 胡寇於山兩翼邀阻夾攻, 殺之殆盡, 遂乘勝至土木。 明日巳時, 合圍大營, 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 將午, 人馬一二日不飲水, 渴極, 掘井至二丈, 深無泉。 寇見不行, 退圍。 速傳令台營南行就水,

行未三四裡, 寇複圍, 四面擊之, 竟無一人與鬥, 俱解甲去衣以待死, 或奔營中, 積疊如山。 幸而胡人貪得利, 不專於殺, 二十余萬人中傷居半, 死者三之一, 騾馬亦二十余萬, 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 滿載而還。 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 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 況乘輿為其所獲, 其偶然哉?”

李賢, 字原德, 宣德八年進士, 授驗封主事, 正統中遷考功郎中, 改文選。 正統十四年“扈從北征, 師覆脫還。 ”英宗復位後, 命李賢兼翰林學士, 入直文淵閣。 《順天目錄》是他親歷“土木之變”的真實記錄, 可見當時軍情之混亂, 戰事之慘烈。

顯然, 明軍到達土木堡時, 堡南河流已為瓦剌所踞。 鷂兒嶺位於英宗當天所在的雷家站( 今新保安) 西北四十裡。

其後郭懋阻瓦剌于麻峪口, 地在雷家站東偏北。 瓦剌何以能夠扼守遠在雷家站東南的桑乾河? 土木之變後葉盛建言:“ 今日之事, 邊關為急。 往者獨石、馬營不棄, 則六師何以陷土木?”後來於謙說:“ 楊俊遇達賊臨城, 不能效力死守, 輒將獨石、馬營歸賊, 並倉儲、錢糧盡行捐棄在逃, 以致士卒潰散, 城池失守, 開賊突竄之路, 因而辱國喪師, 至今令人痛恨。 ”

他們認為, 獨石口、馬營都是宣鎮長城的重要關口, 長城失守, 才造成了明軍覆滅、皇帝被俘的事件。 自此, 明朝廷加強了宣鎮長城的防守, 東北口關作為宣鎮長城東部的起點, 自然首在其沖。

《延慶縣誌》載有杜齊名《南山志總論》, 文中提到:“ 據邊東起四海冶之火焰山, 西抵懷來南之合河口, 無論斷崖削壁,幾二百餘裡, 即本地為牆者亦百二十餘裡矣,又南北適與昌平相對峙而共表裡,故所謂大小紅門、東西灰嶺則皆蔽山陵之前以名之者也。為營城二十四,為寨九,為樓百有八十,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依守者,不患無險矣; 參將所轄守操千把總以及坐營官兵各備焉,首尾聯絡,守者不患無將矣。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薊鎮之邊者,桃樹庵百丈牆耳。往時三鎮推諉,經數十年無肯任者,非難於牆,為難於守也。近倚宣鎮完局矣,然臨事必三鎮共力同心,庶幾無失,萬一可虞,詎可獨責宣鎮乎? ”說明這一帶加強了軍事聯防,明確了各自責任。

我們在東北口關考察, 見山上林木蔥郁, 山勢崢嶸, 地遠人偏, 果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但“土木之變”後,明朝國力漸微,蒙古各部南犯次數明顯增加,把薊鎮、宣府、大同三鎮作為進犯重點。隨著邊患多難的形勢變化,從成化( 1 4 6 5 )到嘉靖末期( 1 5 6 6 ) 的百年間, 宣府、大同兩鎮大修烽堠, 築起外線長城9 9 2 裡。以四海鎮東南邊緣的火焰山敵樓(九眼樓)為樞紐,向西北沿黑坨山繞至暴雨頂,從白河堡出縣界入河北赤城,北去獨石口一線,均加修葺,但此段長城與薊鎮長城相比明顯不如,多為石塊堆壘或黃土夯實的土邊牆,長約7 1 . 5 公里,稱為東路邊垣。

明代汪道亨作有《巡靖安堡閱東河口新築城台》一詩, 寫的就是當時修築外線長城時景況。

燕然山外有高樓,大漠荒煙萬里浮。

坐嘯可揮白羽扇,嚴寒不待紫貂裘。

洗兵沾水濤聲合,飲馬長城霧氣收。

刁鬥月明沙塞靜,將軍無事更防秋。

梁根村的老人告訴我們,1 9 6 6 年修建琉四公路時,曾在東北口關出土刀、矛、箭簇、古炮等文物。這些鏽跡斑斑的文物,見證了古關的歷史風雲。

排版:明美琪

無論斷崖削壁,幾二百餘裡, 即本地為牆者亦百二十餘裡矣,又南北適與昌平相對峙而共表裡,故所謂大小紅門、東西灰嶺則皆蔽山陵之前以名之者也。為營城二十四,為寨九,為樓百有八十,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依守者,不患無險矣; 參將所轄守操千把總以及坐營官兵各備焉,首尾聯絡,守者不患無將矣。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薊鎮之邊者,桃樹庵百丈牆耳。往時三鎮推諉,經數十年無肯任者,非難於牆,為難於守也。近倚宣鎮完局矣,然臨事必三鎮共力同心,庶幾無失,萬一可虞,詎可獨責宣鎮乎? ”說明這一帶加強了軍事聯防,明確了各自責任。

我們在東北口關考察, 見山上林木蔥郁, 山勢崢嶸, 地遠人偏, 果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但“土木之變”後,明朝國力漸微,蒙古各部南犯次數明顯增加,把薊鎮、宣府、大同三鎮作為進犯重點。隨著邊患多難的形勢變化,從成化( 1 4 6 5 )到嘉靖末期( 1 5 6 6 ) 的百年間, 宣府、大同兩鎮大修烽堠, 築起外線長城9 9 2 裡。以四海鎮東南邊緣的火焰山敵樓(九眼樓)為樞紐,向西北沿黑坨山繞至暴雨頂,從白河堡出縣界入河北赤城,北去獨石口一線,均加修葺,但此段長城與薊鎮長城相比明顯不如,多為石塊堆壘或黃土夯實的土邊牆,長約7 1 . 5 公里,稱為東路邊垣。

明代汪道亨作有《巡靖安堡閱東河口新築城台》一詩, 寫的就是當時修築外線長城時景況。

燕然山外有高樓,大漠荒煙萬里浮。

坐嘯可揮白羽扇,嚴寒不待紫貂裘。

洗兵沾水濤聲合,飲馬長城霧氣收。

刁鬥月明沙塞靜,將軍無事更防秋。

梁根村的老人告訴我們,1 9 6 6 年修建琉四公路時,曾在東北口關出土刀、矛、箭簇、古炮等文物。這些鏽跡斑斑的文物,見證了古關的歷史風雲。

排版:明美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