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統一、康師傅和旺旺,曾經風靡全國的快消三巨頭,為何不行了?

相信20歲以上的中國人, 絕大部分應該是吃過旺旺雪餅, 統一或者康師傅的速食麵。 不過現在卻似乎很少有吃了, 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旺旺、康師傅、以及統一都屬於台資企業, 旺旺跟統一都是1992年來到中國, 康師傅要更早一點, 創始人1988年就來中國大陸投資了, 不過泡面業務也是從1992年開始的。 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時間點是極好的, 中國高層達成共識, 大力搞經濟, 該開放的繼續開放。 最重要的一點是, 那個時候中國擁有一個非常好的資源, 人。 往需求端說, 人創造了需求。 往供給端說, 人提供了勞動力。 尤其是當市場一片空白時, 無限的需求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成了這些快消巨頭的助推劑。

這些台商久經市場經濟的考研, 來到大陸這片處女地之後無疑是如魚得水, 鋪管道、搞行銷、做品牌的能力, 要甩開大陸同行幾條街, 再加強終端管道的控制確保購買的便利性,

銷量肯定是不會差的。 早些時候, 中國的消費者一點也不挑剔, 好吃、方便又管飽就行。 然而從14年開始, 三家企業的營收同時下滑, 並且連續下滑了3年。 從淨利潤來看, 康師傅連續四年下滑, 中國旺旺連續三年下滑。 統一被逼出創新大招, 產品升級, 結構調整, 單品價格推上去了, 利潤15年還有所爆發, 不過如今還是越來越難賣了, 甚至學術泰斗,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還曾公開討論康師傅賣不動了的原因。

爆品很容易複製, 便於自己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的同時, 也同樣方便競爭對手複製。 早期的中國是塊處女市場, 有待開發, 複製是搶佔市場的增量。 而時至今日, 商品氾濫, 這就不是搶佔市場的增量, 而是搶奪市場上的存量。

而康師傅和旺旺流連于以往的成功經驗忽視創新落後也在情理之中, 統一則因為健康問題被屢屢攻擊, 雖然市場份額沒有過於明顯的下降, 但是口碑早已不如當年。

消費升級並不單單是消費者需求升級的結果, 它同樣也是企業迫切找到新的增長點的需求。 另外, 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消費升級的可能, 市場因之而細分化, 產品的創新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例如, 在牛奶的深度開發上, 牛奶細分為常溫奶、低溫奶以及飲料飲品等全方位的延伸上, 而中國旺旺仍然只有一個旺仔牛奶。

總結一下就是, 對這些食品飲料的快消巨頭而言, 早期來到中國的優勢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失了。

中國的人均工資、租金成本已經漲上來了, 市場由增量擴張逐漸飽和成存量競爭。 消費環境和消費行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消費者獲取資訊的管道變廣, 只要他們願意, 他們能很快與各種產品見面, 單純依靠廣告來引導消費的影響力已經大大下降了。 企業現在更要拼的是產品的實力與創新, 儘管這不是一條坦途。

當然最近幾年兩岸關係早已不是蜜月期, 甚至一度十分緊張, 同時民眾愛國情懷的崛起也使得台企舉步維艱,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如果臺灣不能及時回歸, 台企的生存現狀將愈發艱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