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發展中的“傳統”

有很多“老派”書畫家, 經常會把“傳統”掛在嘴邊, 總愛拿傳統做為唯一尺規, 來衡量和評判一切形式的書畫創作, 對諸如實驗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這些當代語境下的新探索、新領域、新門類,

也依然要拿傳統做為尺規予以丈量。 似乎在他們看來, 傳統永遠是萬能的, 傳統的那些法則永遠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只要不符合他們所理解的那個“傳統”, 就認為作品有問題, 是“野狐禪”。

其實他們反復念叨的“傳統”, 很多時候不過是他們“拉大旗作虎皮”的說辭罷了, 也多半是被他們或淺薄、或曲解了的傳統。 換句話說, 他們所認識的“傳統”有很多也是偽傳統, 或是對真傳統的抱殘守缺、一知半解, 並沒有深入到傳統的內核中去, 更沒有真正掌握傳統的要領要義, 卻偏偏打著繼承傳統、捍衛傳統的旗號, 實際上是在利用泛概念下的傳統來為他們自身缺乏創新力而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筆者認為, 真正的傳統其實應該是對古人筆墨語言的內在消化和對其人文精神的內在繼承。 僅僅反映在筆墨形式和書寫繪畫的技法技巧上, 顯然是不夠的, 更為核心與關鍵的是要繼承和發揚古人身上所具有的那份自覺自信的文化品質, 以及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清晰可見的人格精神。 的確, 我們一定要整體、深入地理解傳統, 要把握古人所處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以及作品裡所彰顯出的真實的精神氣象和人文情懷等, 而非只是斤斤計較於某一點畫、某一個局部或某一個細節。 另外也要清楚, 堅守和弘揚傳統, 一定不是墨守成規、食古不化, 也一定不是照本宣科、如法炮製, 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內在最優質的文藝基因來孕育和打造更為優質、更加符合當今這個時代的新的藝術範本、語言和形象。

但毫不客氣地講, 當今太多所謂傳統派的書畫家, 終其一生, 都在渾然不覺或心甘情願地做著傳統的奴隸, 亦步亦趨地仿效著古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 觀念上不與時俱進, 實踐上也懶於探索, 只一味地參照古人留下的作品, 依著葫蘆畫瓢, 並反復操練著一些常用的技法技巧、幾種固定的題材樣式等。 操練時間長了, 自然也便嫺熟起來。 但這種嫺熟, 更多表現為一種創作的套路化、技法的程式化與思維的定勢化, 而並非是對傳統技藝的真正精通, 以及對傳統優秀思想、人文精神的透徹理解。

倘若問起他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傳統,

傳統真正的精髓到底是什麼的時候, 大都回答不清楚。 能回答的, 也多是從最基礎、細碎的筆墨技法上“高談闊論”, 這一筆怎麼轉折, 那一墨如何點染, 即清乾隆皇帝在蘇軾《寒食帖》後的跋中所提到的“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 那麼結果只能是“失遠矣”, 就是說, 距離書畫真正的意韻、神采與精神實質等越來越遠。

而哪怕是最基本的筆墨技法, 很多人也並非真正掌握, 雖誇誇其談, 卻多是“半瓶醋”。 於是傳統就這樣在形而下的層面被解讀得支離破碎、難成體系, 也難有真知灼見。 究其根本原因, 則主要還是創作者自身缺少文化、缺乏底蘊和涵養所導致的。 沒有足夠的認知力、領悟力, 以及學養支撐, 達不到一定的思想水準、精神高度, 就只能在最基礎的一筆一畫上津津樂道, 自我滿足於手頭的那點“硬技能”, 而很難真正進入藝術之“道”的“軟技能”層面, 也終究不會理解“藝術之高下, 終在境界。 境界層上, 一步一重天”(潘天壽語)的道理。

總而言之, 對待書畫藝術的創作, 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評判,不能只用所謂“傳統”這一把尺規來一概而論。而對於傳統,也務必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何況傳統本身並非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與審美特點下,傳統自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要辯證地去認識和理解它。否則,任何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做法都將是對傳統的誤解,甚至褻瀆。

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評判,不能只用所謂“傳統”這一把尺規來一概而論。而對於傳統,也務必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何況傳統本身並非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與審美特點下,傳統自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要辯證地去認識和理解它。否則,任何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做法都將是對傳統的誤解,甚至褻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