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保狂人”楊古城 輾轉文化古城 探尋歷史之秘

人物點評:在寧波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數不清的歷史文化遺存零落荒野湖畔、散落民間市井, 或因年代久遠殘破不堪, 或因不被人識而難顯光華,

但一個人的出現, 讓它們徹底改變了命運, 成為延續城市文脈的載體,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源頭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這個人, 就是被民間和文保業內人士稱為"文保狂人"的楊古城。

楊古城為市民介紹石刻的文化價值和原地保護的重要性

楊古城, 寧波人, 出生於1938年, 退休前在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工藝美術研究。 他年輕時就與文化結緣, 文物保護工作亦是他晚年工作的一部分。 從1993年開始, 他踏遍了寧波的角角落落, 尋訪城市的文脈蹤跡, 一共調研考察和呼籲保護了30多處古民居古建築、457座古橋、22座古塔和120多處古戲臺。 從業餘文保員到本土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專家, 楊古城用他熱愛家鄉的心, 在寧波這座城市中保護著文化的根脈。 他呼籲奔走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事蹟已經不勝枚舉:通過50多次的勘察, 讓東錢湖南宋石刻群重新面世;上書浙江省文物局和寧波市人大政協, 讓寧波張蒼水故居落實原地保護;致信《人民日報》引得社會各界輿論支持,

保護藥王殿不被拆遷……

行走山嶺間 發現南宋石雕群

楊古城在退休後的生活是行走在山嶺間、荒野裡, 腳踏一雙舊跑鞋, 肩背一隻裝有老式照相機、指南針、卷尺、地圖、紙筆的黑色帆布背包, 去考察那些被人遺忘的古橋、古石刻、古民居以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

猶記得當年, 楊古城第一次見到村上博優的時候, 這位精神矍鑠的日本學者已年過花甲, 然而他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 村上先生知道寧波有10道城門, 對每道城門的來歷與故事如數家珍, 還研究得知徐霞客古道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 這些文化故事讓楊古城深感陌生。

村上先生隨身攜帶的書, 都是當年中國傳到日本的古籍, 在中國早已遍尋不見。

後來, 村上先生每一次來寧波探訪, 都由楊古城陪同。 尋找古村時, 楊古城是嚮導;到達目的地後, 村上先生便是老師, 他對那些散落在荒野的文化遺存了然於胸。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青年楊古城開始對寧波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一次次的陪同考察仿佛為他開了一扇窗, 讓他明白, 熟悉的地方, 不僅有風景, 還有厚重的文化。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 他常懷著一顆慈悲敏感的心, 去觸摸大自然, 用心感受前人留下的遺跡。 早在陪同村上先生考察的過程中, 楊古城就注意到了東錢湖石雕。 他先後自費往返東錢湖50多次, 走遍了東錢湖周遍的角角落落, 發現整理近200件墓道石雕、石刻。 1995年春節前, 寧波下了一場雪, 楊古城接到了東錢湖下水村業餘文保員的電話,

"我發現了一塊有'史'字樣的石碑。 "這個電話極大地牽動了他的心神。

東錢湖南宋石刻公園

南方的冬天潮濕陰冷, 楊古城卻一刻也等不了, 不畏寒冷匆匆趕到了現場。 他仔細辨認石碑上的文字, 十分欣喜地發現, 這是南宋丞相史彌遠為其夫人所撰的墓誌銘, 由此,南宋石雕——這座稀世的文化寶藏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東錢湖石刻群被專家確認填補了南宋中國墓道石刻的空白,並成為東錢湖景區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更為重要是,隨著寧波東錢湖南宋石刻的發現和考證,這批蒙塵八百年的稀世珍寶,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文保單位,得到了一系列保護和管理。東錢湖南宋石刻是楊古城參與呼籲保護的第一個文物保護專案,在以後的日子裡,他還呼籲保護了甯海前童古鎮、天一廣場藥皇殿等古村、古建築,發現了王應麟墓和西嶴惠德橋等宋代古跡。正是在他的奔走下,這些文物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他的呼籲也得到了寧波市領導表態:"寧可少賺錢,也不能讓文物古跡受半點損傷!"

開展文保講座 呼籲保護古建築

年逾古稀的楊古城,站在木質結構的古戲臺上,一隻手拿著擴音喇叭放在嘴邊,另一隻手向下指,用帶點寧波方言的普通話說道:"我們這一次的主題啊,是古戲臺。各位朋友們,我已經研究它30多年了......"從戲臺的搭建背景講到了戲臺的建造特色,又大談宗教色彩在建築中的應用,對於古戲臺構造的角角落落,他都如數家珍。

身穿藏青夾克,灰色布褲,斜跨一隻黑色旅遊包,花白的頭髮被梳得整整齊齊,講話中氣十足,整個人都透著一股精神勁兒。80歲高齡的楊古城仍舊輾轉各地,免費為市民開展關於文物保護的講座。

楊古城在寧波古戲臺前演講

2012年7月,作為古戲臺研究專家的楊古城收到了一張照片,畫面中是一座古戲臺,斑駁的石頭牆已經拱起,多個人工搭建的支架支撐著戲臺,其中的幾個木柱,漆色已經脫落,底部還墊著幾塊石塊,仔細查看,整個戲臺已經有後傾的趨勢。

"這個地方,我考察過。"看到這張照片,他很快就從自己厚實的筆記本中找到了相關記錄。這是位於奉化市大堰鎮竹林村靈濟廟的古戲臺。他根據古戲臺整個結構和樑柱的風化情況判斷出這是道光年代的建築。出於對文物的熱愛,他決定再次前去考察古戲臺。

當地交通落後,手機信號差,沿著蜿蜒的小路,他走進了靈濟廟。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裡面儼然成了一個"工地",四周堆放著一些建築材料,支架中間,立著一個古老的戲臺。走進戲臺,他發現進出用的木門已經鬆動,兩邊各有一個缺口,門楣上寫著"歌升"和"舞止"。瓦礫雕欄處,龍影蛇紋都很精美,而最頂部的福祿壽三星依稀可辨。他很快發現,這個地方的柱子很有特色,兩頭大,中間小,就和織布的手指一樣,又叫手柱。而"歌升"、"舞止"的門楣,應該來自詩經。他內心很激動,這樣能被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古戲臺,在寧波城裡可以算得上是頭一座,甚至比天一閣的古戲臺更加歷史悠久。

根據他的調查,在奉化大堰有23座古戲臺,而竹林村的這一座,是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他擔心不專業的維修會破壞其中的歷史韻味,便呼籲文物保護部門將這座古戲臺納入文物保護的行列,並對維修工作進行現場指導。事後,奉化市政府對古戲臺修復給予補助,同時該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也參與到維修工作中。向社會媒體發出呼籲,也是楊古城保護古建築的重要行動。"這幢建築能訴說寧波那段歷史故事,如果拆了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在2007年,楊古城向寧波晚報社反映,寧波市江北區大慶南路的改造可能使滬杭甬寧波車站舊址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楊古城向施工負責人和媒體訴述小洋樓不可拆除的理由

寧波車站舊址是一幢青灰色的二層小洋房,孤零零地立在大慶南路東側一片已經拆遷的空地上,外表並不引人注目。但從東側面看,6扇絳紅色的花窗,明顯帶有西洋風格,鏤棹雕欞、飛簷翹角等部件仍保留完好,磚砌技藝高超精緻。室內一些爛椽子和樓板橫七豎八地堆在地上,部分柱子已被蟲蛀得千瘡百孔。

楊古城明白這處舊址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它是見證鐵路推進寧波城市發展、進入工業文明的標誌性建築,是浙東第一條交通大動脈的起始點。這一近百年的近代鐵路文化是江北區有別于海曙區、江東區獨具個性的歷史文化,也是寧波重要的工業遺產。

他建議有關部門及時對其價值作進一步的科學評估,再制定相關妥善的保護措施和手段,比如實施遷移保護或原地保護等。最終,甬曹鐵路寧波車站紀念館在舊址的基礎上建成了,其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南宋古橋、東錢湖石雕群、天一廣場藥王殿、甯海古戲臺等等都是寧波城市歷史的見證者,經過楊古城的發現和呼籲保護,它們得以向人們展示一段段的時代記憶,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

文:康秧鳴

由此,南宋石雕——這座稀世的文化寶藏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東錢湖石刻群被專家確認填補了南宋中國墓道石刻的空白,並成為東錢湖景區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更為重要是,隨著寧波東錢湖南宋石刻的發現和考證,這批蒙塵八百年的稀世珍寶,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文保單位,得到了一系列保護和管理。東錢湖南宋石刻是楊古城參與呼籲保護的第一個文物保護專案,在以後的日子裡,他還呼籲保護了甯海前童古鎮、天一廣場藥皇殿等古村、古建築,發現了王應麟墓和西嶴惠德橋等宋代古跡。正是在他的奔走下,這些文物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他的呼籲也得到了寧波市領導表態:"寧可少賺錢,也不能讓文物古跡受半點損傷!"

開展文保講座 呼籲保護古建築

年逾古稀的楊古城,站在木質結構的古戲臺上,一隻手拿著擴音喇叭放在嘴邊,另一隻手向下指,用帶點寧波方言的普通話說道:"我們這一次的主題啊,是古戲臺。各位朋友們,我已經研究它30多年了......"從戲臺的搭建背景講到了戲臺的建造特色,又大談宗教色彩在建築中的應用,對於古戲臺構造的角角落落,他都如數家珍。

身穿藏青夾克,灰色布褲,斜跨一隻黑色旅遊包,花白的頭髮被梳得整整齊齊,講話中氣十足,整個人都透著一股精神勁兒。80歲高齡的楊古城仍舊輾轉各地,免費為市民開展關於文物保護的講座。

楊古城在寧波古戲臺前演講

2012年7月,作為古戲臺研究專家的楊古城收到了一張照片,畫面中是一座古戲臺,斑駁的石頭牆已經拱起,多個人工搭建的支架支撐著戲臺,其中的幾個木柱,漆色已經脫落,底部還墊著幾塊石塊,仔細查看,整個戲臺已經有後傾的趨勢。

"這個地方,我考察過。"看到這張照片,他很快就從自己厚實的筆記本中找到了相關記錄。這是位於奉化市大堰鎮竹林村靈濟廟的古戲臺。他根據古戲臺整個結構和樑柱的風化情況判斷出這是道光年代的建築。出於對文物的熱愛,他決定再次前去考察古戲臺。

當地交通落後,手機信號差,沿著蜿蜒的小路,他走進了靈濟廟。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裡面儼然成了一個"工地",四周堆放著一些建築材料,支架中間,立著一個古老的戲臺。走進戲臺,他發現進出用的木門已經鬆動,兩邊各有一個缺口,門楣上寫著"歌升"和"舞止"。瓦礫雕欄處,龍影蛇紋都很精美,而最頂部的福祿壽三星依稀可辨。他很快發現,這個地方的柱子很有特色,兩頭大,中間小,就和織布的手指一樣,又叫手柱。而"歌升"、"舞止"的門楣,應該來自詩經。他內心很激動,這樣能被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古戲臺,在寧波城裡可以算得上是頭一座,甚至比天一閣的古戲臺更加歷史悠久。

根據他的調查,在奉化大堰有23座古戲臺,而竹林村的這一座,是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他擔心不專業的維修會破壞其中的歷史韻味,便呼籲文物保護部門將這座古戲臺納入文物保護的行列,並對維修工作進行現場指導。事後,奉化市政府對古戲臺修復給予補助,同時該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也參與到維修工作中。向社會媒體發出呼籲,也是楊古城保護古建築的重要行動。"這幢建築能訴說寧波那段歷史故事,如果拆了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在2007年,楊古城向寧波晚報社反映,寧波市江北區大慶南路的改造可能使滬杭甬寧波車站舊址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楊古城向施工負責人和媒體訴述小洋樓不可拆除的理由

寧波車站舊址是一幢青灰色的二層小洋房,孤零零地立在大慶南路東側一片已經拆遷的空地上,外表並不引人注目。但從東側面看,6扇絳紅色的花窗,明顯帶有西洋風格,鏤棹雕欞、飛簷翹角等部件仍保留完好,磚砌技藝高超精緻。室內一些爛椽子和樓板橫七豎八地堆在地上,部分柱子已被蟲蛀得千瘡百孔。

楊古城明白這處舊址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它是見證鐵路推進寧波城市發展、進入工業文明的標誌性建築,是浙東第一條交通大動脈的起始點。這一近百年的近代鐵路文化是江北區有別于海曙區、江東區獨具個性的歷史文化,也是寧波重要的工業遺產。

他建議有關部門及時對其價值作進一步的科學評估,再制定相關妥善的保護措施和手段,比如實施遷移保護或原地保護等。最終,甬曹鐵路寧波車站紀念館在舊址的基礎上建成了,其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南宋古橋、東錢湖石雕群、天一廣場藥王殿、甯海古戲臺等等都是寧波城市歷史的見證者,經過楊古城的發現和呼籲保護,它們得以向人們展示一段段的時代記憶,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

文:康秧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