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宋版古籍的刻書風格

印刷術盛行之後, 書籍的外在形式, 逐漸發生變化, 由卷軸制過渡到冊頁制度。 印刷書籍成為由一版一印的印版逐頁印刷而成。

每一塊版面, 雕刻一版文字, 印到紙張上, 成為一頁。 每個版面, 包括有不同的幾部分組成, 因而各自有自己的名稱。 如:一塊版所佔有的面積, 稱為版面或框郭。 版面上印有邊欄、界行和版心。 版心又稱中縫。 從版心折疊, 成為一個對折頁的前後兩面, 稱上、下面, 或上、下頁。 版心分作三欄, 各欄之間是用有魚尾形的標誌劃分出來的。 中欄一般印簡略書名、卷數、頁數, 上欄最初是刻印頁數的地方, 後來把書名移到此處, 也有的刊刻印書家名稱, 下欄記刻工姓名, 以後又多記出版家名稱或叢書總名。

(1)宋代刻書的版式。 宋代的刻書, 逐步形成一定的版式風格, 北宋刻本, 版面多為雙邊, 版心黑線較細或不印黑線, 稱白口, 字的行間比較寬闊, 字體較大。 南宋之後, 書口黑線由細變粗, 黑口比較流行。 版框多為單邊, 或上、下單邊、左右雙邊。 書內不固定的部分, 常印有刻書人的牌記。 宋版書中, 在版面左欄(右欄也有時有)往往刻印一小方格, 格內略記書的篇名, 稱書耳或耳子。 有的書, 把整版面分成上、下兩欄,

或三欄。 每欄內再刻印文字。 這種版面分欄的書籍, 一般在大眾日用書、舉子場屋書或通俗文學小說之類的書中, 特別常見。

(2)宋代刻書的字體。 北宋時期的刻書, 多用歐陽詢體字, 歐體字形略長, 瘦勁秀麗, 筆劃轉折輕細有角。 後來逐漸流行顏真卿、柳公權體。 南宋以後, 柳體字日趨增多, 柳體比顏體略瘦, 筆劃挺拔有力, 起落頓筆、過筆略細, 橫輕直重。 從不同地區看, 浙江刻本多用歐體, 四川刻本字體多似顏體, 福建刻本多用柳體。

宋版書的字體是後世各種印刷字體的源淵。 元代承襲南宋遺風, 字體圓活, 後來多用趙孟俯字體, 更加柔軟秀媚, 被稱為"元體字"。 明代初期沿元朝風氣, 刻書字體與元代相似, 甚至難以區別。 明嘉靖年間(1506-1522年)展開復古運動,

刻書模仿宋代所用字體, 著重採取了整齊方板、棱角峻厲的輪廓, 筆劃呆滯, 漸成機械或圖案。 明末清初, 漸漸形成橫輕直重、橫細直粗、四角整齊的方塊字, 被稱之為宋體字。 但已不是原來宋版書的字體, 這種字體在清朝一直被沿用著, 到十九世紀現代活字印刷術興起, 又用這種字體鑄造鉛字。 因此, 這種字體被固定下來, 成為標準的印刷體。 現代印刷界把它稱為"老宋體"。 同時又鑄造了以南宋字體為標準的"長宋體"、"聚珍仿宋體"等。 到了明代, 又逐漸發展出一種依照手寫楷體來雕版印刷的"軟體字"。 也有依照行書或草書甚至篆文來雕版印書的。 被稱為精刻本書籍。 在現代鉛字印刷術中也有以楷書為字模的楷體活字,
是取自清代精刻的軟體字為依據的。 由此可見, 宋代刻書字體, 一直影響到現代書籍的印刷。

(3)宋代刻書的刻工。 一部印刷而成的書籍, 需經過若干程式才能最後完成。 其中, 必須經由刻版工人來具體操作, 所以刻工的任務是十分重要的, 它直接影響著一部印本書的內容和版本品質。

宋代刻書, 往往在書中留有刻工的姓名(有繁有簡)。 刻工姓名大都在刻書版面中縫的下方。 刻工一般又包括有寫工、刊工、印工、表褙工等不同的任務。 寫工負責書寫原稿後貼於版面;刻工即刻版者, 也稱刻字匠;印工是負責印刷的工作;表褙即是裝幀書籍的, 又叫做裝潢匠。 有的集寫、刻、印等工序由一人完成。 也有的是分工各行其職, 通力合作。書內留有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責任之外,可能在當時僅為統計工作量而領取報酬的依據,並無其它意義,但是由於一個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因此,卻為後人考查一部書籍刻印地區或刻印時間提供了線索。如:

南宋時期,臨安府於紹興九年(1139年)刻印了宋姚銃輯《文粹》。刻書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陳然、牛實、沈紹、朱禮、何金、胡杏、弓成、王允成、王成等人。紹興間一部刻本白居易撰《白氏文集》,書中不提刻印地點,版心下方有刻工姓名:賈琚、張通、牛實、李彥、金升、乙成、李恂等人,已知其中牛實參加過《文粹》一書的雕刻,因此可推斷本書的刻印地點是浙江杭州地區。又如宋刻本裴松之撰《三國志注》。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乙成、李通、牛實、賈琚、屠友、張通、蔣湮、牛宥、楊瑾、李恂、牛智等人。其中牛實、乙成、賈琚、李恂都參加了《白氏文集》的刻印,所以《三國志注》也應當是刻於杭州地區。因之,這些人多是南宋地區的一批刻書良工。據張秀民先生《宋元的印工及裝褙工》一文:宋代刻工可考者約有3千餘人。他們對保存、傳播古代圖書文化做了重要貢獻。

又據每個刻工工作的年限,為我們考查一部書的刻印時間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如:195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管子集校》一書。對北圖收藏的宋刻本楊忱序《管子》的刻印年代提出的判斷是:"楊忱本載有張嵲讀管子,文中有紹興已未,即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而楊忱序題記大宋甲申。考紹興已未之後,有宋孝宗興隆二年(1164年)為甲申,宋甯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為甲申,再一次甲申則為元世祖二十一年,南宋之亡已五年矣。此只題大宋而不題年號,當為元世祖二十一年之甲申無疑。《序》中持尊王攘夷之義,正宥有亡國之痛。書蓋開刻于宋亡之前,而序則草成于宋亡之後,仍目為宋本,固無不可"。但是經考查該書中的刻工姓名。有牛實、張通、楊謹等,他們曾參加過《白氏文集》的刻印,楊謹還參加了紹興間淮南路轉運司刻《史記集解》。此外,該書刻工中金升曾見於南宋孝宗淳熙間嚴州刻本《通鑒紀事本末》一書中,章旼則見於紹興間臨安刻《王文忠公集》中,牛實還參加過紹興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印的《資治通鑒》。可見他們都是南宋初期的刻書工人,依刻工情況,說明楊忱序本《管子》中所提的大宋甲申,實為南宋初期孝宗隆興二年的甲申,而不可能是元初忽必烈二十一年之甲申。因為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有限,這批南宋初期的刻工,怎可能在一百二十年後仍在工作呢?所以楊忱序本《管子》實為南宋初期的刻本。認為其刻印年代在宋末元初之說,完全可以排除了。而序中所謂持重尊王攘夷、亡國之痛情緒的流露,正是指北宋滅亡,金人入侵時之歷史背景。

又如:宋刻本《經典釋文》,前人因其卷後有幹德三年(965年)、開寶二年(969年)校勘官銜名,曾定為北宋監本。但書內刻工有包正、徐藏,徐升、孫勉等人,他們也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杭州刻本《廣韻》的刻工。同時,還分別參加過紹興期間所刻的《樂府詩集》、《經典釋文》等書的刊刻。因此可以判定《經典釋文》為南宋紹興間的刻本,而不是北宋監本。

宋代其它地區的刻工有:四川王公、彭雲、方叔刻《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眉山張福孫、文望之、史丙刻《新刊增廣百家注唐柳文集》。建甯地區刻工蔡慶、鄧生、吳清刻《陶靖節先生詩注》,吳文、鄧生、阮生刻《張子語錄》。吉安地區刻工蔡才、熊海、余彥、蔡申、蔡章等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池州地區刻工潘暉、李卞、蔣正、王享等刻《昌黎先生集考異》。撫州刻工高安道、高文顯、周昂、余安刻《謝幼盤文集》,高志廣、蔡侃刻《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等等。

(4)宋代刻書的牌記。宋代刻書的牌記,也稱木記、墨圍、書牌。宋代刻本,刻書者往往把刻書家的姓名、堂號、或書坊字型大小,刻書年、月等事項刻於書中。但是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也無固定的部位。書內記述之事,可多可少,可詳、可略,地方常常在一書的序言、目錄之後,或正文卷中、卷末。宋代刻書留用牌記的風氣,在後世的刻書中也被承傳下來。

牌記的形式,各式各樣,不盡相同,一般只以四周刻一長方形邊框,在框內簡單地題錄有關文字。宋代以後,牌記形式有所發展、變化,有的進行藝術加工。如刻成鐘鼎式、碑式、爵式,或荷花蓮花龕式。

宋代刻本的牌記大略有以下幾種類型:

1、反映刻書人、刻書地點、時間的。如:臨安書坊陳起所刻《周賀詩集》,卷末牌記有"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字一行。福建蔡琪刻本《漢書集注》牌記為:"建安蔡純父刻梓于家塾"(圖7-17A)雙行文字。廖瑩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卷一後有"世彩廖氏刻梓家塾"兩行篆書牌記,用亞字形框邊。又如蔡夢弼刻《史記集解索引》,三皇本紀末刻:"建溪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于東塾時歲幹通七月(年)春王正上日書"雙行牌記。

2、說明版本來源,鐫刻底本依據,刻書品質。如:臨安府榮六郎刻《抱樸子內篇》卷二十之後,所刻牌記最為典型。

又如:紹熙二年建安餘氏刻《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卷末刻:"公羊公梁二書,書肆苦無善本,謹以家藏監本及浙江諸處官本參校,頗加厘正,惟是陸氏釋音字或與正文字不同,如此序釀嘲陸氏釀作讓隱,元年嫡子作適舊,舍作啥,召公作邵桓四年……若此者眾,皆不敢以臆見更定,姑兩存之,以俟知者。紹熙辛亥季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書"。

再如:浙江王叔邊刻《後漢書注》,牌記為:"本家今將前後漢書精加校正,並寫作大字,鋟板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莫傑,伏望炳察,錢塘王叔邊謹諮"。

3、反映版權所有:隨著印書事業的深入發展,南宋後,各地營業性書坊普遍建立,書籍印刷商業化競爭現象日漸突出,出版者保護權利的問題已經萌芽。

如:宋刻本《東都事略》,目錄後有牌記:"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版"。

圖 宋代刻書牌記舉例

4、反映刻書所用成本、工價。如:嘉泰二年(1202年)紹興刻本《會稽志》,牌記題:"紹興府今刊會稽志一部三十卷。用印書紙八百幅,古經紙一十幅,副頁紙一十幅,背古經紙平表十一幅,工墨錢八百文,每冊裝背口口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俞分、俞澄、王思忠具"。又如:淳熙三年(1176年)刻本《大易粹言》牌記:"一部二十四,合用紙數印造工墨錢。下項紙幅共耗一千三百張,裝背繞青紙二十張,背青白紙三十張。俊墨糊藥印背匠工等錢,共一貫三百文足,賃版錢一貫二百文足,本庫印造見成出賣每部價錢八貫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貼司胡至和具。杭州隆儒學教授李清孫校勘無差"。

5、宋代刻書的紙張。由於書籍印刷大量增多,促進了造紙事業飛速發展。宋代以後,浙江一帶的臨安、湖州、衢州仍然是產藤紙的主要地區。長江流域,用竹造紙有了新的發展。福建建陽地方是刻書中心,閩北造紙業特別發達,建陽的麻沙鎮所產紙張稱麻沙紙,色澤稍黃,厚簿韌性與麻紙類似,宋代閩刻中的麻沙本多用這種紙張。

浙江和四川地區,刻印書籍多用麻紙和樹皮紙。如南宋廖瑩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用桑皮紙印刷。吉州刻本《文苑英華》用楮皮紙。

王世貞在其所藏《漢書》中說:"餘生平所購《周易》、《禮記》、《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三千餘卷,皆宋本精絕,最後班範"二漢書",尤為諸本之冠。桑皮紙白潔如玉,四旁寬廣"。

宋代刻書還採用椒紙印刷。如前所述,左司廊局內曹掌典秦玉楨奏聞奉敕以棗木椒紙雕印該局已有藏書。椒紙是用花椒水浸染過的一種加工紙,用其印書,可以防蟲蛀,以利書籍長期保存。

宋代雕版印刷發展很快,對紙張的需求也隨之逐漸增長,供不應求。為了節約用紙,刻書往往用已印過書的紙之背面,再來印刷。用紙背印書,多見於公文紙背面,這種書稱公文紙本或牘背紙本。如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在其《士禮居藏書題跋續編》中,對一部宋刻本《蘆川詞》所寫跋文:"宋本每頁紙背大半有字跡,蓋宋時廢紙多值錢也。此詞用廢紙刷印,審是冊籍,偶閱之,知是宋時收糧檔案,故有更幾石、需幾石,下注秀才進士官戶等字,又有縣丞提舉鄉司等字,戶籍官銜可考見"。又據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引明人所記:"余獲校秘閣書籍。每見宋版書,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以印行者。如《治平類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寧五年。公私文牘箋啟之故紙也。其紙極厚。背面光澤如一。故可兩用。若今之紙。不能稱也。"

宋人也有用自製紙印書的。如清幹隆時,諭鐘音察訪建安余氏後裔,奏稱其祖印書紙皆自造,在紙上印勤有堂字樣。由此可知宋刻書有的用自製紙印刷。

6、宋代刻書的避諱。避諱也稱筆諱。是一種歷史現象,封建時代,對於君主、聖賢或尊長的名字,避免直寫說出或寫出,以示尊敬。稱避諱或筆諱。它起源很早,秦漢之後,隨著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和發展,避諱作為一種制度也越來越完備和嚴格,避諱一般有一些規定,主要有如:

嫌名不避。所謂嫌名,指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不避。

二字不偏諱,如諱有二字,其中單涉一字,不算犯諱,可不避。

已祧不諱。古代祭組一般除始祖外,只祭近祖。皇帝一般祭七祖或九祖,超過七世或九世的祖先,另設廟堂,稱為祧。故凡已祧之祖,可以不避。

避諱的方法,各朝代也不盡相同,通常採用的是:

改字:凡遇帝王或所尊者之名,回避之以其它字來代替,如秦始皇名嬴政,諱"正"字,遇"正"改用"端"。有時遇到帝王名字,不直書,常用"今上禦名"、"聖上禦名"來代替。

缺筆:將與帝王或尊者名字相同之字,少寫一筆。最常見的是缺末筆,也有缺中間筆劃的。

空字:對於應避諱的字,空缺不書,或圈以墨圍。

此外,也有採用其它方法的,如因避諱改音、改名、改官名等等。

宋代避諱規定最嚴,不僅要避當代皇帝諱,七世以上君王或先人名字都要避諱。如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玄朗,不但玄朗二字要避,與此二字同音也要避。甚至有些特殊的字,也需避。如不得採用龍、天、君、帝、聖、皇等字為名。南宋高宗趙構,官方頒定的避諱之字,竟多達五十餘個。

宋代的刻書、印書,無論官、私,都要遵照避諱的規定。

如:兩浙西路轉運司刻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書中桓字諱作"淵聖禦名",構字避作"今上禦名"。撫州公使庫刻漢鄭玄《禮記注》二十卷,諱字缺筆至孝宗"慎"字。

建安黃善夫刻《史記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劉元起刻《漢書注》一百二十卷。書內避諱缺筆至"敦"字(宋光宗名),蔡琪刻《漢書集注》缺筆至"慎"字(孝宗名)。

坊間刻書,如臨安府尹家書籍鋪刻《續幽怪錄》四卷,書名原為《續玄怪錄》,因避宋帝始祖玄朗,故改玄為幽,書內文字缺筆到"廓"字(宋甯宗名趙擴,同音字"廓"也需避諱缺筆。

宋代刻書中也有避家諱的,如:陸子遹刻其父陸游《渭南文集》五十卷。遊字則缺末筆以示尊敬。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通力合作。書內留有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責任之外,可能在當時僅為統計工作量而領取報酬的依據,並無其它意義,但是由於一個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因此,卻為後人考查一部書籍刻印地區或刻印時間提供了線索。如:

南宋時期,臨安府於紹興九年(1139年)刻印了宋姚銃輯《文粹》。刻書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陳然、牛實、沈紹、朱禮、何金、胡杏、弓成、王允成、王成等人。紹興間一部刻本白居易撰《白氏文集》,書中不提刻印地點,版心下方有刻工姓名:賈琚、張通、牛實、李彥、金升、乙成、李恂等人,已知其中牛實參加過《文粹》一書的雕刻,因此可推斷本書的刻印地點是浙江杭州地區。又如宋刻本裴松之撰《三國志注》。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乙成、李通、牛實、賈琚、屠友、張通、蔣湮、牛宥、楊瑾、李恂、牛智等人。其中牛實、乙成、賈琚、李恂都參加了《白氏文集》的刻印,所以《三國志注》也應當是刻於杭州地區。因之,這些人多是南宋地區的一批刻書良工。據張秀民先生《宋元的印工及裝褙工》一文:宋代刻工可考者約有3千餘人。他們對保存、傳播古代圖書文化做了重要貢獻。

又據每個刻工工作的年限,為我們考查一部書的刻印時間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如:195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管子集校》一書。對北圖收藏的宋刻本楊忱序《管子》的刻印年代提出的判斷是:"楊忱本載有張嵲讀管子,文中有紹興已未,即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而楊忱序題記大宋甲申。考紹興已未之後,有宋孝宗興隆二年(1164年)為甲申,宋甯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為甲申,再一次甲申則為元世祖二十一年,南宋之亡已五年矣。此只題大宋而不題年號,當為元世祖二十一年之甲申無疑。《序》中持尊王攘夷之義,正宥有亡國之痛。書蓋開刻于宋亡之前,而序則草成于宋亡之後,仍目為宋本,固無不可"。但是經考查該書中的刻工姓名。有牛實、張通、楊謹等,他們曾參加過《白氏文集》的刻印,楊謹還參加了紹興間淮南路轉運司刻《史記集解》。此外,該書刻工中金升曾見於南宋孝宗淳熙間嚴州刻本《通鑒紀事本末》一書中,章旼則見於紹興間臨安刻《王文忠公集》中,牛實還參加過紹興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印的《資治通鑒》。可見他們都是南宋初期的刻書工人,依刻工情況,說明楊忱序本《管子》中所提的大宋甲申,實為南宋初期孝宗隆興二年的甲申,而不可能是元初忽必烈二十一年之甲申。因為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有限,這批南宋初期的刻工,怎可能在一百二十年後仍在工作呢?所以楊忱序本《管子》實為南宋初期的刻本。認為其刻印年代在宋末元初之說,完全可以排除了。而序中所謂持重尊王攘夷、亡國之痛情緒的流露,正是指北宋滅亡,金人入侵時之歷史背景。

又如:宋刻本《經典釋文》,前人因其卷後有幹德三年(965年)、開寶二年(969年)校勘官銜名,曾定為北宋監本。但書內刻工有包正、徐藏,徐升、孫勉等人,他們也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杭州刻本《廣韻》的刻工。同時,還分別參加過紹興期間所刻的《樂府詩集》、《經典釋文》等書的刊刻。因此可以判定《經典釋文》為南宋紹興間的刻本,而不是北宋監本。

宋代其它地區的刻工有:四川王公、彭雲、方叔刻《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眉山張福孫、文望之、史丙刻《新刊增廣百家注唐柳文集》。建甯地區刻工蔡慶、鄧生、吳清刻《陶靖節先生詩注》,吳文、鄧生、阮生刻《張子語錄》。吉安地區刻工蔡才、熊海、余彥、蔡申、蔡章等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池州地區刻工潘暉、李卞、蔣正、王享等刻《昌黎先生集考異》。撫州刻工高安道、高文顯、周昂、余安刻《謝幼盤文集》,高志廣、蔡侃刻《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等等。

(4)宋代刻書的牌記。宋代刻書的牌記,也稱木記、墨圍、書牌。宋代刻本,刻書者往往把刻書家的姓名、堂號、或書坊字型大小,刻書年、月等事項刻於書中。但是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也無固定的部位。書內記述之事,可多可少,可詳、可略,地方常常在一書的序言、目錄之後,或正文卷中、卷末。宋代刻書留用牌記的風氣,在後世的刻書中也被承傳下來。

牌記的形式,各式各樣,不盡相同,一般只以四周刻一長方形邊框,在框內簡單地題錄有關文字。宋代以後,牌記形式有所發展、變化,有的進行藝術加工。如刻成鐘鼎式、碑式、爵式,或荷花蓮花龕式。

宋代刻本的牌記大略有以下幾種類型:

1、反映刻書人、刻書地點、時間的。如:臨安書坊陳起所刻《周賀詩集》,卷末牌記有"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字一行。福建蔡琪刻本《漢書集注》牌記為:"建安蔡純父刻梓于家塾"(圖7-17A)雙行文字。廖瑩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卷一後有"世彩廖氏刻梓家塾"兩行篆書牌記,用亞字形框邊。又如蔡夢弼刻《史記集解索引》,三皇本紀末刻:"建溪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于東塾時歲幹通七月(年)春王正上日書"雙行牌記。

2、說明版本來源,鐫刻底本依據,刻書品質。如:臨安府榮六郎刻《抱樸子內篇》卷二十之後,所刻牌記最為典型。

又如:紹熙二年建安餘氏刻《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卷末刻:"公羊公梁二書,書肆苦無善本,謹以家藏監本及浙江諸處官本參校,頗加厘正,惟是陸氏釋音字或與正文字不同,如此序釀嘲陸氏釀作讓隱,元年嫡子作適舊,舍作啥,召公作邵桓四年……若此者眾,皆不敢以臆見更定,姑兩存之,以俟知者。紹熙辛亥季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書"。

再如:浙江王叔邊刻《後漢書注》,牌記為:"本家今將前後漢書精加校正,並寫作大字,鋟板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莫傑,伏望炳察,錢塘王叔邊謹諮"。

3、反映版權所有:隨著印書事業的深入發展,南宋後,各地營業性書坊普遍建立,書籍印刷商業化競爭現象日漸突出,出版者保護權利的問題已經萌芽。

如:宋刻本《東都事略》,目錄後有牌記:"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版"。

圖 宋代刻書牌記舉例

4、反映刻書所用成本、工價。如:嘉泰二年(1202年)紹興刻本《會稽志》,牌記題:"紹興府今刊會稽志一部三十卷。用印書紙八百幅,古經紙一十幅,副頁紙一十幅,背古經紙平表十一幅,工墨錢八百文,每冊裝背口口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俞分、俞澄、王思忠具"。又如:淳熙三年(1176年)刻本《大易粹言》牌記:"一部二十四,合用紙數印造工墨錢。下項紙幅共耗一千三百張,裝背繞青紙二十張,背青白紙三十張。俊墨糊藥印背匠工等錢,共一貫三百文足,賃版錢一貫二百文足,本庫印造見成出賣每部價錢八貫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貼司胡至和具。杭州隆儒學教授李清孫校勘無差"。

5、宋代刻書的紙張。由於書籍印刷大量增多,促進了造紙事業飛速發展。宋代以後,浙江一帶的臨安、湖州、衢州仍然是產藤紙的主要地區。長江流域,用竹造紙有了新的發展。福建建陽地方是刻書中心,閩北造紙業特別發達,建陽的麻沙鎮所產紙張稱麻沙紙,色澤稍黃,厚簿韌性與麻紙類似,宋代閩刻中的麻沙本多用這種紙張。

浙江和四川地區,刻印書籍多用麻紙和樹皮紙。如南宋廖瑩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用桑皮紙印刷。吉州刻本《文苑英華》用楮皮紙。

王世貞在其所藏《漢書》中說:"餘生平所購《周易》、《禮記》、《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三千餘卷,皆宋本精絕,最後班範"二漢書",尤為諸本之冠。桑皮紙白潔如玉,四旁寬廣"。

宋代刻書還採用椒紙印刷。如前所述,左司廊局內曹掌典秦玉楨奏聞奉敕以棗木椒紙雕印該局已有藏書。椒紙是用花椒水浸染過的一種加工紙,用其印書,可以防蟲蛀,以利書籍長期保存。

宋代雕版印刷發展很快,對紙張的需求也隨之逐漸增長,供不應求。為了節約用紙,刻書往往用已印過書的紙之背面,再來印刷。用紙背印書,多見於公文紙背面,這種書稱公文紙本或牘背紙本。如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在其《士禮居藏書題跋續編》中,對一部宋刻本《蘆川詞》所寫跋文:"宋本每頁紙背大半有字跡,蓋宋時廢紙多值錢也。此詞用廢紙刷印,審是冊籍,偶閱之,知是宋時收糧檔案,故有更幾石、需幾石,下注秀才進士官戶等字,又有縣丞提舉鄉司等字,戶籍官銜可考見"。又據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引明人所記:"余獲校秘閣書籍。每見宋版書,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以印行者。如《治平類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寧五年。公私文牘箋啟之故紙也。其紙極厚。背面光澤如一。故可兩用。若今之紙。不能稱也。"

宋人也有用自製紙印書的。如清幹隆時,諭鐘音察訪建安余氏後裔,奏稱其祖印書紙皆自造,在紙上印勤有堂字樣。由此可知宋刻書有的用自製紙印刷。

6、宋代刻書的避諱。避諱也稱筆諱。是一種歷史現象,封建時代,對於君主、聖賢或尊長的名字,避免直寫說出或寫出,以示尊敬。稱避諱或筆諱。它起源很早,秦漢之後,隨著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和發展,避諱作為一種制度也越來越完備和嚴格,避諱一般有一些規定,主要有如:

嫌名不避。所謂嫌名,指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不避。

二字不偏諱,如諱有二字,其中單涉一字,不算犯諱,可不避。

已祧不諱。古代祭組一般除始祖外,只祭近祖。皇帝一般祭七祖或九祖,超過七世或九世的祖先,另設廟堂,稱為祧。故凡已祧之祖,可以不避。

避諱的方法,各朝代也不盡相同,通常採用的是:

改字:凡遇帝王或所尊者之名,回避之以其它字來代替,如秦始皇名嬴政,諱"正"字,遇"正"改用"端"。有時遇到帝王名字,不直書,常用"今上禦名"、"聖上禦名"來代替。

缺筆:將與帝王或尊者名字相同之字,少寫一筆。最常見的是缺末筆,也有缺中間筆劃的。

空字:對於應避諱的字,空缺不書,或圈以墨圍。

此外,也有採用其它方法的,如因避諱改音、改名、改官名等等。

宋代避諱規定最嚴,不僅要避當代皇帝諱,七世以上君王或先人名字都要避諱。如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玄朗,不但玄朗二字要避,與此二字同音也要避。甚至有些特殊的字,也需避。如不得採用龍、天、君、帝、聖、皇等字為名。南宋高宗趙構,官方頒定的避諱之字,竟多達五十餘個。

宋代的刻書、印書,無論官、私,都要遵照避諱的規定。

如:兩浙西路轉運司刻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書中桓字諱作"淵聖禦名",構字避作"今上禦名"。撫州公使庫刻漢鄭玄《禮記注》二十卷,諱字缺筆至孝宗"慎"字。

建安黃善夫刻《史記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劉元起刻《漢書注》一百二十卷。書內避諱缺筆至"敦"字(宋光宗名),蔡琪刻《漢書集注》缺筆至"慎"字(孝宗名)。

坊間刻書,如臨安府尹家書籍鋪刻《續幽怪錄》四卷,書名原為《續玄怪錄》,因避宋帝始祖玄朗,故改玄為幽,書內文字缺筆到"廓"字(宋甯宗名趙擴,同音字"廓"也需避諱缺筆。

宋代刻書中也有避家諱的,如:陸子遹刻其父陸游《渭南文集》五十卷。遊字則缺末筆以示尊敬。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