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還好《琅琊榜》續集沒有變成“良邪榜”

“在這宮牆之內, 風從來就沒有停過……”在《琅琊榜》片尾這句意味頗深的“預告”中, 續集《風起長林》拉開了劇幕。 時隔兩年,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前作《琅琊榜》被封為經典之作, 續集如何避開狗尾續貂的魔咒?這恐怕是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

孔笙和李雪合力主導的《風起長林》, 沿用了原班製作團隊, 海宴編劇, 但換掉了全部主演, 這部備受矚目的續作在開拍之初就站在了爭議的中心:堅信“胡歌之後再無琅琊榜”的粉絲, 擔心演員黃曉明會將《琅琊榜》拍成《良邪榜》。 比龍傲天還傲天的葉“良”辰, “邪”魅一笑的油膩表演, 正是黃曉明在電視劇《上古情歌》中對赤雲這一角色的演繹。 “琅琊”變為“良邪”去掉的“王”字旁, 不僅是網友的戲謔調侃, 也體現著觀眾對表演質感的要求。

目前看下來, 黃曉明這一次的演出並沒有“拖後腿”, 而劇組更換全部主要演員的做法, 顯然是想講一個不同的故事。 原著小說《琅琊榜》的故事已經講完, 人物形象已經被注入了魂, 於是《風起長林》討巧地將故事拉到了《琅琊榜》五十年之後, 去講一個隔代的故事:曾經被梅長蘇救下的蕭庭生已經成為社稷棟樑長林王, 當年那個拿著風車嬉耍的小王子也已經成為一國之主,

半個世紀的光陰流逝, 而大樑再次走到了危急時刻。

從《琅琊榜》到《風起長林》, 這中間五十年的跨度, 用情義來補位。 劇中長林府對無字碑牌的供奉, 是因為“世間英靈無數, 並非人人後世留名, 牌位雖無字, 情義卻在心, 以安憂思, 以念長情”。 巧妙地將觀眾對原作中赤焰軍的情感和認同, 移植到續集的長林軍中, 大義的名分合理更合情。 但《風起長林》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接著梅長蘇講的續集, 同時是一個仍在講述梅長蘇故事的續集。

為何這麼說呢?如果說, 演員王慶祥出演的老琅琊閣主藺晨是舊故事“在場”的人物, 用以快速縫合觀眾的認同到新的故事中, 那麼梅長蘇這一角色則是《風起長林》中最大的不在場的“在場”,

藺晨老閣主曾說, “只要在他心裡還有牽掛, 誰又真的能自由自在呀”。 這正是梅長蘇曾經說過的句子:“在這世上, 本就沒有自由自在的人, 只要你有欲望, 有情感, 就絕不可能自由自在”。 作為藺晨口中的“那個人”, 梅長蘇的名字未曾在《風起長林》中正式出現一次, 但他的魂卻被打碎了揉進新故事的筋骨, 他的精神影響鏤刻在故事的每一處。

劇中主角庭生二子, 長林世子蕭平章和長林二公子蕭平旌, 哥哥平章行事沉穩, 內佑家門、外禦強敵, 是長林王府的頂樑柱, 也是長林兒郎心中的一面旗幟;弟弟平旌自幼受教於琅琊閣, 性情飛揚、瀟灑自在。 他們一個更得父親器重, 一個更得先帝偏愛。

我們不妨做一個聯想:哥哥得蕭庭生看重, 許是因為他的沉穩氣度很像蕭庭生印象中那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先生, 而弟弟得先帝偏愛, 許是因為他的跳脫飛揚讓先帝蕭景琰看到了曾經金陵城裡那個最耀眼的少年。 梅長蘇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少年林殊和歸來的江左盟主, 被分別灌注到這兩個角色中。

除去人物角色的設定,劇中長林府宅院的格局和佈景,都像極了前作裡的蘇宅,平章平旌兄弟之間相處的一幕幕,也如同蘇哥哥和飛流的蘇宅日常的閃回。不僅有著與前作的“形似”,冠以琅琊榜第二部的《風起長林》還有其“神似”之處,即它對《琅琊榜》中的家國天下、情義千秋的故事之核的沿襲。

製作《琅琊榜》的續集省力之處在於,可以把成功的經驗複製並加工細化。因此,我們看到更為工整、更為成熟的《風起長林》。技術層面上,將16:9的比例調換為2.1:1的畫幅,更換了此前被詬病的調色。

依舊是水墨風格的片頭,用昆蟲的命運來隱喻故事的走向。《琅琊榜》中破繭而出的蝶,象徵的是從死人堆中爬出來的林殊,他拆掉臉上的紗布如同破開層層厚繭,埋葬了曾經金陵城裡的明亮少年,換來的是碎骨重生的梅長蘇。而《風起長林》片頭的蟬,配以曹植的《蟬賦》,“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這個原本作為《琅琊榜》的道具的玉蟬——隱居多年的鴻儒周玄清送給梅長蘇已故恩師黎崇的信物,在這裡同樣具有了修辭意義,它隱喻長林府“貞士介心”之高潔,或許還暗示著長林軍困於朝謀鬥爭、抵禦外敵最後的慘勝。

我們的文化中,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在《風起長林》的故事中,“蟬”或許還暗示了複雜詭譎的關係。《風起長林》中的人物的動機更加複雜,“只能憑立場道黑白,卻不能直言其是非”。

《琅琊榜》以家國為表,情義為裡,角色黑白分明,好壞陣營對立,忠奸界限分明。梅長蘇算無遺策,一切盡在掌握。琅琊閣,江左盟,郡主,禁軍統領,言府,靜妃都在他身邊,組成了“護蘇寶”,他帶著刻骨仇恨和強大的勢力復仇洗白冤屈,是理想主義色彩濃厚、更容易滿足觀眾“爽”點的之作。

在《風起長林》中權謀朝堂故事的成熟度更高,鬥爭中的幾方勢力實力相當,讓故事更有可看性。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立體,尤其是反派角色的刻畫,是窺探人性之複雜的嘗試。如第一案:軍需沉船案的始作俑者官員宋浮,在其主導下致使長林軍斷絕補給、蕭平章險些戰死。但在面對蕭平章質詢時,他歇斯底里地喊出,“大樑行軍皆有令,從來不能單憑作戰的經驗和直覺,而向君主索要行台軍令,這是不可放開的惡例”,因此他不後悔所作所為。在他看來,國家的程式、律令要嚴格執行,法高於情,不能把國家寄託於某個個人、某支軍隊的忠心與否。

劇中萊陽侯蕭元啟後期會發生的黑化也有說服力。他曾是一個心懷家國的少年,希望可以“謀個差事做,不當遊山玩水的閒散子弟”,儘管擁有皇家血脈,卻無法享受王子帶來的榮耀,因為父親的罪過,他只能做一個閒散子弟。在皇族家宴上只能眼含豔羨地做一個旁觀者,看著好友平旌與太子的互動,拘謹地一言不發。他所遭受的不平等,被母親時刻強調:“有些事長林王府的公子做了,但你不能做”。在最終得知父母死之真相的刺激下,憤然黑化。

換言之,劇組對《琅琊榜》受到的“故事要更符合現實邏輯”這一指責做出了修正。往往,“符合現實邏輯”其實是廟堂之高的法則,與江湖之遠相對,我們發現,在續作《風起長林》中,象徵江湖的江左盟被抹去了,而仍保留的琅琊閣,從“知曉天下事”變為了“琅琊閣也有不知道的事”,成為了一處符號。琅琊閣教導出來的“寒潭小神龍”平旌,仍要接受王府的一整套訓練,在旦夕驚變,風雨驟降的形勢下擔負起家國使命。於是,文人俠客的千古一夢,就這樣在文化現代性的擠壓下,被我們放逐了,這也是根植于武俠類型影視作品逐漸“消亡”的大背景之中的,江湖的“純真”義氣背後那一整套邏輯已失效,難以講述。

這些改動不僅是對角色的尊重,更是對觀眾智商的尊重。《風起長林》的野心,是講一個草灰蛇線伏延千里的故事,環環緊扣。但在操作層面上,更加成熟卻也意味著向“江山傳統”的借鑒和複歸,《琅琊榜》中一些吸引人的新銳之氣也被匠氣磨掉了。

一些觀眾認為,“比起《琅琊榜》來,《風起長林》的兒女情長的味兒太濃了”。為蕭平章和蕭平旌設置的專屬女性同伴,蒙淺雪和林奚,她們是具有伴隨意義的,在情感和戲份上都是實實在在的女主。然而女性角色戲份的增多,卻並不意味著她們地位的提升,而是恰相反。

在《琅琊榜》的虛擬王朝中,仿佛女子本就可以出將入相。我們看到了對“江山美人”——男人的江山和依附的女人故事的顛覆:大將軍倪凰、懸鏡司長史夏冬、謀士秦般若都是以自己的職業身份堂堂正正地出現在朝堂幕府的,她們是“女裝花木蘭”。然而在《風起長林》中,無論是將門之後蒙淺雪,還是林深之女林奚,她們的身份和出現的契機,只能是世子蕭平章的世子妃,以及和二公子蕭平旌早有婚約的醫者。前者只能以長嫂的身份在平旌危難時刻伸出援手,展示風采,還要苦於被人陷害七年無子。而後者則佔據了一個邊緣的位置,她們再次被從朝堂上撤回到院庭之中,那個並肩戰鬥的位置被悄悄後移一步,變為了“情”名義下的跟隨。

行文至此可以說,《風起長林》作為經典拍續集,其在完成度上可以說是合格的,甚至是更為成熟的,但其在國民度上所欠缺的那一處,或許正是其被工業整合掉的那一點“鮮活”和“離經”。

文|韓思琪

本文刊載於20171225《北京青年報》B2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被分別灌注到這兩個角色中。

除去人物角色的設定,劇中長林府宅院的格局和佈景,都像極了前作裡的蘇宅,平章平旌兄弟之間相處的一幕幕,也如同蘇哥哥和飛流的蘇宅日常的閃回。不僅有著與前作的“形似”,冠以琅琊榜第二部的《風起長林》還有其“神似”之處,即它對《琅琊榜》中的家國天下、情義千秋的故事之核的沿襲。

製作《琅琊榜》的續集省力之處在於,可以把成功的經驗複製並加工細化。因此,我們看到更為工整、更為成熟的《風起長林》。技術層面上,將16:9的比例調換為2.1:1的畫幅,更換了此前被詬病的調色。

依舊是水墨風格的片頭,用昆蟲的命運來隱喻故事的走向。《琅琊榜》中破繭而出的蝶,象徵的是從死人堆中爬出來的林殊,他拆掉臉上的紗布如同破開層層厚繭,埋葬了曾經金陵城裡的明亮少年,換來的是碎骨重生的梅長蘇。而《風起長林》片頭的蟬,配以曹植的《蟬賦》,“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這個原本作為《琅琊榜》的道具的玉蟬——隱居多年的鴻儒周玄清送給梅長蘇已故恩師黎崇的信物,在這裡同樣具有了修辭意義,它隱喻長林府“貞士介心”之高潔,或許還暗示著長林軍困於朝謀鬥爭、抵禦外敵最後的慘勝。

我們的文化中,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在《風起長林》的故事中,“蟬”或許還暗示了複雜詭譎的關係。《風起長林》中的人物的動機更加複雜,“只能憑立場道黑白,卻不能直言其是非”。

《琅琊榜》以家國為表,情義為裡,角色黑白分明,好壞陣營對立,忠奸界限分明。梅長蘇算無遺策,一切盡在掌握。琅琊閣,江左盟,郡主,禁軍統領,言府,靜妃都在他身邊,組成了“護蘇寶”,他帶著刻骨仇恨和強大的勢力復仇洗白冤屈,是理想主義色彩濃厚、更容易滿足觀眾“爽”點的之作。

在《風起長林》中權謀朝堂故事的成熟度更高,鬥爭中的幾方勢力實力相當,讓故事更有可看性。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立體,尤其是反派角色的刻畫,是窺探人性之複雜的嘗試。如第一案:軍需沉船案的始作俑者官員宋浮,在其主導下致使長林軍斷絕補給、蕭平章險些戰死。但在面對蕭平章質詢時,他歇斯底里地喊出,“大樑行軍皆有令,從來不能單憑作戰的經驗和直覺,而向君主索要行台軍令,這是不可放開的惡例”,因此他不後悔所作所為。在他看來,國家的程式、律令要嚴格執行,法高於情,不能把國家寄託於某個個人、某支軍隊的忠心與否。

劇中萊陽侯蕭元啟後期會發生的黑化也有說服力。他曾是一個心懷家國的少年,希望可以“謀個差事做,不當遊山玩水的閒散子弟”,儘管擁有皇家血脈,卻無法享受王子帶來的榮耀,因為父親的罪過,他只能做一個閒散子弟。在皇族家宴上只能眼含豔羨地做一個旁觀者,看著好友平旌與太子的互動,拘謹地一言不發。他所遭受的不平等,被母親時刻強調:“有些事長林王府的公子做了,但你不能做”。在最終得知父母死之真相的刺激下,憤然黑化。

換言之,劇組對《琅琊榜》受到的“故事要更符合現實邏輯”這一指責做出了修正。往往,“符合現實邏輯”其實是廟堂之高的法則,與江湖之遠相對,我們發現,在續作《風起長林》中,象徵江湖的江左盟被抹去了,而仍保留的琅琊閣,從“知曉天下事”變為了“琅琊閣也有不知道的事”,成為了一處符號。琅琊閣教導出來的“寒潭小神龍”平旌,仍要接受王府的一整套訓練,在旦夕驚變,風雨驟降的形勢下擔負起家國使命。於是,文人俠客的千古一夢,就這樣在文化現代性的擠壓下,被我們放逐了,這也是根植于武俠類型影視作品逐漸“消亡”的大背景之中的,江湖的“純真”義氣背後那一整套邏輯已失效,難以講述。

這些改動不僅是對角色的尊重,更是對觀眾智商的尊重。《風起長林》的野心,是講一個草灰蛇線伏延千里的故事,環環緊扣。但在操作層面上,更加成熟卻也意味著向“江山傳統”的借鑒和複歸,《琅琊榜》中一些吸引人的新銳之氣也被匠氣磨掉了。

一些觀眾認為,“比起《琅琊榜》來,《風起長林》的兒女情長的味兒太濃了”。為蕭平章和蕭平旌設置的專屬女性同伴,蒙淺雪和林奚,她們是具有伴隨意義的,在情感和戲份上都是實實在在的女主。然而女性角色戲份的增多,卻並不意味著她們地位的提升,而是恰相反。

在《琅琊榜》的虛擬王朝中,仿佛女子本就可以出將入相。我們看到了對“江山美人”——男人的江山和依附的女人故事的顛覆:大將軍倪凰、懸鏡司長史夏冬、謀士秦般若都是以自己的職業身份堂堂正正地出現在朝堂幕府的,她們是“女裝花木蘭”。然而在《風起長林》中,無論是將門之後蒙淺雪,還是林深之女林奚,她們的身份和出現的契機,只能是世子蕭平章的世子妃,以及和二公子蕭平旌早有婚約的醫者。前者只能以長嫂的身份在平旌危難時刻伸出援手,展示風采,還要苦於被人陷害七年無子。而後者則佔據了一個邊緣的位置,她們再次被從朝堂上撤回到院庭之中,那個並肩戰鬥的位置被悄悄後移一步,變為了“情”名義下的跟隨。

行文至此可以說,《風起長林》作為經典拍續集,其在完成度上可以說是合格的,甚至是更為成熟的,但其在國民度上所欠缺的那一處,或許正是其被工業整合掉的那一點“鮮活”和“離經”。

文|韓思琪

本文刊載於20171225《北京青年報》B2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