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小城有花海 還有有情人——記金華浦江的兩位書畫家

三月去一趟浦江縣前吳鄉, 你一定會有強烈的走進世外桃源的感覺。 古樸石樓沿山而建,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在梯田沐浴陽光, 這兒就是標準的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小城, 像極了一場跟浪漫的春意邂逅。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 美麗的浦江歷來人文薈萃, 特別是書畫領域代不乏人, 自宋代至清代, 有文字記載的書畫人物達250餘人。 民國以來, 浦江書畫更是名家迭出, 先有吳茀之、張書旂、張振鐸等前輩享譽畫壇, 後有方增先、吳山明等大家名傳四方。 受歷代前賢流風餘韻的薰陶, 浦江書畫文化氛圍愈加濃厚, 書畫後繼人才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 張芥嘉、吳益文不失為其中的後起之秀。

張芥嘉:眼中有詩意, 筆下有清流

張芥嘉是浦江縣前吳鄉黨委書記, 身為一方父母官, 他的身上卻是滿滿的儒雅書生之氣。 張芥嘉稱自己“吳萊大隱”, 大概就是隱去了浮躁, 在繁忙生活中從容從心。

平時忙於政務, 張芥嘉聰明地選擇了跟自己的工作內容緊密相關的瓜果蔬菜, 來當作自己的創作物件。 工作的時候不忘多瞅兩眼, 一空下來就埋在筆墨裡創作, “在鄉村裡跟這些蔬果菜苗打交道久了, 它們就活生生地生長在自己的腦海裡, 畫起來也格外有勁”, 張芥嘉將日常的事物用中國畫的形式呈現出來, 希望用這樣純粹而樸實的方式為尋常百姓傳遞藝術。

張芥嘉說, 自己從小就生活在浦江的山山水水裡, 這個自古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 倒不是養育了一群只會文墨而四體不勤的文人, 他們反倒是“下田能揮鋤頭, 回家能使筆墨”的農家人。 這樣親近自如的氛圍, 也讓張芥嘉在耳濡目染中愛上作畫, 山水、花鳥、瓜果或人物, 只要是生活裡鮮活的對象, 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三年前, 機緣巧合讓張芥嘉師從著名畫家姜寶林先生,

這讓他覺得頓時身披榮光, 也因此懷著感恩和赤城之心, 對自己愈加嚴格要求。

也因作畫的緣故, 張芥嘉比尋常人更愛生活, 也更愛自然。 他深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也堅守著“生活即藝術”的創作理念, 在鄉村的生活裡捕捉一切讓自己觸動的細節, 並精心打磨,將文意注入畫面。現在,張芥嘉的作品取法虛谷等海派諸家,既有古樸醇厚之感,又融入了鮮明的現代元素,加之濃郁的生活感與鄉土性,更有獨特意味,也更讓人們新生歡喜。

張芥嘉不止步在國畫,還愛寫詩,愛攝影。如今,他已經出版了畫冊《錦扇境美》、詩集《一段青史的脈衝》、攝影集《庭中有蘭》等,也成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收藏家協會書畫委員會常委、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及金華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15年,他的作品在《走進浦江寫生展》中展出,同年,於中國畫院參加《姜寶林師生作品展》;2016年,作品在西湖美術館《美術報名家學院展》、《精英匯姜門傳薪畫展》等展覽。近日,“既要筆墨 又要現代”《美術報姜寶林國畫統合工作室師生作品展》又將在浙江美術館拉開帷幕,張芥嘉的作品也將同時亮相。

在這位政府工作者身上,我們卻讀到了許多文藝人的氣息。張芥嘉就像是嚴謹的公務氛圍中的一股清流,傳達著他心中的詩意和遠方。心中有對生活的情感,筆下也就有了靈魂。未來,張芥嘉將努力朝自己的夢想踐行:面向農村、農業與農民,聯合書畫同好一起,在全國農村舉辦系列畫展,讓這份書畫藝術成為創新于傳統而最接地氣的表達。

吳益文:讓藝術活出時代的模樣

在以傳統繪畫為主的浦江美術界,吳益文無疑是一個另類。作為一名在傳統書畫包圍中孤軍奮戰的當代藝術家,旁觀者也能想像其中的孤獨與寂寞。然而吳益文滿臉真誠地告訴我,對於這份孤獨與寂寞,他很享受。

細讀吳益文的作品,我們發現他的抽象藝術完全顛覆了尋常人傳統山水、花鳥、人物畫的視覺經驗。作品既富傳統美感,更具現代的質感審美。這樣的挑戰和突破,引起了讀者本能的反抗,吳益文坦言,直到現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也並沒有得到當地人的較多理解,很多人都表示無從詮釋。

幸運的是,吳益文仍然充滿自信,他告訴記者,自己始終秉持著“一生萬物”的創作理念,“人人都喜歡的作品,也許是一件好作品,但肯定不是最好的作品。正像1+1=2人人都懂,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懂的人卻寥寥無幾,”吳益文在每件作品畫面中都只用一個單純符號,而符號的呈現則無一雷同。他笑說,“讀不懂的話,可不是我的問題”,但求知音人的淡然和從容,也從吳益文的眉宇中透露出來。

事實上,吳益文的自信是有底氣的。去年,他的作品《繭愛》在西湖美術館展出,引發業內人士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浙師大美術學院院長邱興雄和中國美院油畫系教授于振平更近距離貼近畫面,仔細研究探討這件作品;今年春節,作品《千羽》在金華艾青紀念館展出,又一次引發觀眾的熱議。我們獲悉,4月中旬,吳益文將帶著自己的作品,應邀參加一家上海藝術機構舉辦的當代藝術展。

吳益文還是一名美術史學者,對中西方美術史都進行過深入的學習研究,並已經出版《非常中國繪畫史》《非常道》兩部藝術史專著。也正是得益于美術史研究,吳益文的藝術創作站在更高的起點,不斷以更快的速度找准自己的藝術座標。

吳益文的藝術個性與特別審美並非毫無來頭,他告訴我們,自己師承美術報名家學院周韶華先生,對於自己的導師,感恩之情無以言表。吳益文說,他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周老第一堂課的教導,一句“找到你們自己,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畫”,他一記就將是一輩子。吳益文堅守自己的創作理念,虛心傾聽大家的意見,穩步向前。

現在,吳益文忙活著美術史研究、藝術創作,還有月泉學社、三江樓文化拾遺館、政協文史委的工作,生活充實而繁忙,幾乎沒有一絲閒暇。但最近,他又在浦江知名文化人士江東放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開始籌建藝術研究院,規劃位址就在前吳鄉民生村的三江樓。

源於一份對藝術的誠摯熱愛,也因為內心強大的責任感,吳益文希望不斷地嘗試開展當代藝術的講座、培訓、展覽等活動,讓更多的浦江書畫界人士拓寬視野,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並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他深信,書畫界同行們必將以現代藝術之心,共同為打造浦江書畫文化高地奉獻力量。

通訊員:馬立峰,文/肖宇,攝/蔡文炳

並精心打磨,將文意注入畫面。現在,張芥嘉的作品取法虛谷等海派諸家,既有古樸醇厚之感,又融入了鮮明的現代元素,加之濃郁的生活感與鄉土性,更有獨特意味,也更讓人們新生歡喜。

張芥嘉不止步在國畫,還愛寫詩,愛攝影。如今,他已經出版了畫冊《錦扇境美》、詩集《一段青史的脈衝》、攝影集《庭中有蘭》等,也成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收藏家協會書畫委員會常委、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及金華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15年,他的作品在《走進浦江寫生展》中展出,同年,於中國畫院參加《姜寶林師生作品展》;2016年,作品在西湖美術館《美術報名家學院展》、《精英匯姜門傳薪畫展》等展覽。近日,“既要筆墨 又要現代”《美術報姜寶林國畫統合工作室師生作品展》又將在浙江美術館拉開帷幕,張芥嘉的作品也將同時亮相。

在這位政府工作者身上,我們卻讀到了許多文藝人的氣息。張芥嘉就像是嚴謹的公務氛圍中的一股清流,傳達著他心中的詩意和遠方。心中有對生活的情感,筆下也就有了靈魂。未來,張芥嘉將努力朝自己的夢想踐行:面向農村、農業與農民,聯合書畫同好一起,在全國農村舉辦系列畫展,讓這份書畫藝術成為創新于傳統而最接地氣的表達。

吳益文:讓藝術活出時代的模樣

在以傳統繪畫為主的浦江美術界,吳益文無疑是一個另類。作為一名在傳統書畫包圍中孤軍奮戰的當代藝術家,旁觀者也能想像其中的孤獨與寂寞。然而吳益文滿臉真誠地告訴我,對於這份孤獨與寂寞,他很享受。

細讀吳益文的作品,我們發現他的抽象藝術完全顛覆了尋常人傳統山水、花鳥、人物畫的視覺經驗。作品既富傳統美感,更具現代的質感審美。這樣的挑戰和突破,引起了讀者本能的反抗,吳益文坦言,直到現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也並沒有得到當地人的較多理解,很多人都表示無從詮釋。

幸運的是,吳益文仍然充滿自信,他告訴記者,自己始終秉持著“一生萬物”的創作理念,“人人都喜歡的作品,也許是一件好作品,但肯定不是最好的作品。正像1+1=2人人都懂,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懂的人卻寥寥無幾,”吳益文在每件作品畫面中都只用一個單純符號,而符號的呈現則無一雷同。他笑說,“讀不懂的話,可不是我的問題”,但求知音人的淡然和從容,也從吳益文的眉宇中透露出來。

事實上,吳益文的自信是有底氣的。去年,他的作品《繭愛》在西湖美術館展出,引發業內人士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浙師大美術學院院長邱興雄和中國美院油畫系教授于振平更近距離貼近畫面,仔細研究探討這件作品;今年春節,作品《千羽》在金華艾青紀念館展出,又一次引發觀眾的熱議。我們獲悉,4月中旬,吳益文將帶著自己的作品,應邀參加一家上海藝術機構舉辦的當代藝術展。

吳益文還是一名美術史學者,對中西方美術史都進行過深入的學習研究,並已經出版《非常中國繪畫史》《非常道》兩部藝術史專著。也正是得益于美術史研究,吳益文的藝術創作站在更高的起點,不斷以更快的速度找准自己的藝術座標。

吳益文的藝術個性與特別審美並非毫無來頭,他告訴我們,自己師承美術報名家學院周韶華先生,對於自己的導師,感恩之情無以言表。吳益文說,他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周老第一堂課的教導,一句“找到你們自己,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畫”,他一記就將是一輩子。吳益文堅守自己的創作理念,虛心傾聽大家的意見,穩步向前。

現在,吳益文忙活著美術史研究、藝術創作,還有月泉學社、三江樓文化拾遺館、政協文史委的工作,生活充實而繁忙,幾乎沒有一絲閒暇。但最近,他又在浦江知名文化人士江東放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開始籌建藝術研究院,規劃位址就在前吳鄉民生村的三江樓。

源於一份對藝術的誠摯熱愛,也因為內心強大的責任感,吳益文希望不斷地嘗試開展當代藝術的講座、培訓、展覽等活動,讓更多的浦江書畫界人士拓寬視野,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並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他深信,書畫界同行們必將以現代藝術之心,共同為打造浦江書畫文化高地奉獻力量。

通訊員:馬立峰,文/肖宇,攝/蔡文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