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成龍玩命拍的賀歲片,又撲街了

成龍大哥的新片又又又又上映了。

距離他說《十二生肖》是自己“最後一部電影”, 過去已經五年了。

結果五年之內, 他陸陸續續又拍了十來部電影。

評分從3.5分到7.2分不等, 但基本都集中在5分上下。

今年這部新片, 集結了女裝品牌的代言者朱碧石, 和憑藉《演員的誕生》中一句“螞蟻競走十年了”爆紅的歐陽娜娜。

號稱扛起了動作、科幻兩杆大旗——

《機器之血》

但院長看完片子後的感覺是, 一言難盡……

首先, 整個片子的時間背景非常詭異。

有網友說, 覺得自己提前看了一部國產版“星戰”。

影片的開頭, 就是人類員警用手槍對抗boss軍團的鐳射電槍。

落後了一個世紀的武器, 讓人類員警在槍戰中死傷慘重。

畫面一轉, 這群“鐵甲戰士”又大搖大擺地出現在了澳洲街頭。

而咖啡店裡的客人們連眼睛都沒有抬一下, 似乎對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了。

誰能告訴我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年代?

其次, 影片中每個人設都是畸形的。

號稱“不死之身”的生化人大boss, 連汽油罐爆炸都沒有炸死, 卻因為害怕感染, 十三年來一直躲在無菌室裡暗戳戳做實驗。

他還有個酷似尚雯婕的手下, 穿衣打扮的品味讓人難以捉摸。

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生化人”, 現在的反派都這麼高調了嗎?

歐陽娜娜飾演的留學生, 一半的戲份是處在“昏迷”狀態, 倒是沒有什麼破綻。

而“變性”,不是,“變裝”出場的朱碧石,大紅色的絲襪+高跟鞋幾乎要瞎了院長的狗眼。

搞笑部分呈現的不錯,但這個角色本身幾乎沒有邏輯可言。

總是突然冒出來,突然救了人,突然又消失了。

唯一正常點的,就是成龍飾演的,一如既往的“全能型”主角。

六十四歲的成龍越拍越拼命。

激烈的槍戰、火光沖天的爆破戲、拳拳到肉的打鬥加上各種高空動作戲。

但很可惜,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靠拳頭就可以拯救爛片”的時代了。

《機器之血》是典型的“喜劇動作片”。

片中無論是喜劇還是動作元素,都打著“成龍”的烙印。

為什麼還是原來的配方,電影卻不好看了呢?

院長認為,原因很明顯——

成龍大哥還在玩他二十年前的那一套。

可觀眾們的審美已經變了。

無論是前兩年的《絕地逃亡》、《功夫瑜伽》,還是這部《機器之血》,影片中的包袱更多帶來的不是笑點,而是尷尬。

大家喜歡成龍早期的喜劇片,是喜歡看裡面的主角在生活中偶爾會碰到小挫折、小失敗。

比如走路撞到頭啊,打架會手疼啊。

這些細節,讓成龍塑造的英雄更加接地氣,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們不再滿足於這點小小的笑料。

他們希望電影裡的包袱更加高級、笑點更足。

可想要拍一部夠搞笑的喜劇總是一件很難的事,成龍也沒有找到出口。

所以他還是用走路撞到頭、打架會手疼來裝點整部電影,卻只給人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感覺。

一部喜劇片如果連觀眾都能猜到有哪些梗,那這部電影就不好看了。

在動作戲方面,成龍一直在挑戰高度、難度,卻始終沒有突破自己。

《機器之血》中最經典的一場動作戲,發生在悉尼歌劇院的頂端。

為什麼說這場戲經典呢?

並不是因為打得有多激烈,而是這個場景讓人瞬間回想起“成龍曾經征服的那些建築物”。

中國的武打明星很多,但酷愛高空動作戲的,只有成龍一人。

最早的高空戲從《A計畫》中的真人跳開始。

難度最大的要數《龍兄虎弟》裡直接跳到了降落傘上。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我是誰》中,從荷蘭鹿特丹大廈外牆滑下來的那個鏡頭。

以及《寶貝計畫》中一鏡到底的跳空調。

毫不誇張地說,給成龍一幢大樓,他就能拍出一部賀歲片。

《機器之血》中的悉尼歌劇院,曾經一度拒絕過好萊塢動作明星湯姆·克魯斯,可見成龍的國際影響力之大。

但電影最殘酷的是,哪怕你玩命拍出來的東西,沒有創新就沒人會買帳。

八九十年代敢這樣設計畫面,真的非常具有想像力。

但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套路被一再運用在動作片當中。

即便爬樓的還是成龍,除了能引發一點點懷舊之外,剩下的全是審美疲勞。

有人說“成龍近幾年專挑爛片演”。

院長覺得不是這樣,而是電影行業的整體水準提升了,曾經的“好劇本”,現在更接近爛片。

成龍大哥的初心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幾番輪轉的電影市場。

華語電影在進步,這趟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趕上。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院長相信成龍還會有許多片子上映,如果跳脫不出自己的牢籠,評分就永遠打不到6分以上。

但院長也願意給他足夠的寬容,因為曾經的他奉獻了太多經典,他對於華語影壇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力量。

而“變性”,不是,“變裝”出場的朱碧石,大紅色的絲襪+高跟鞋幾乎要瞎了院長的狗眼。

搞笑部分呈現的不錯,但這個角色本身幾乎沒有邏輯可言。

總是突然冒出來,突然救了人,突然又消失了。

唯一正常點的,就是成龍飾演的,一如既往的“全能型”主角。

六十四歲的成龍越拍越拼命。

激烈的槍戰、火光沖天的爆破戲、拳拳到肉的打鬥加上各種高空動作戲。

但很可惜,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靠拳頭就可以拯救爛片”的時代了。

《機器之血》是典型的“喜劇動作片”。

片中無論是喜劇還是動作元素,都打著“成龍”的烙印。

為什麼還是原來的配方,電影卻不好看了呢?

院長認為,原因很明顯——

成龍大哥還在玩他二十年前的那一套。

可觀眾們的審美已經變了。

無論是前兩年的《絕地逃亡》、《功夫瑜伽》,還是這部《機器之血》,影片中的包袱更多帶來的不是笑點,而是尷尬。

大家喜歡成龍早期的喜劇片,是喜歡看裡面的主角在生活中偶爾會碰到小挫折、小失敗。

比如走路撞到頭啊,打架會手疼啊。

這些細節,讓成龍塑造的英雄更加接地氣,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們不再滿足於這點小小的笑料。

他們希望電影裡的包袱更加高級、笑點更足。

可想要拍一部夠搞笑的喜劇總是一件很難的事,成龍也沒有找到出口。

所以他還是用走路撞到頭、打架會手疼來裝點整部電影,卻只給人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感覺。

一部喜劇片如果連觀眾都能猜到有哪些梗,那這部電影就不好看了。

在動作戲方面,成龍一直在挑戰高度、難度,卻始終沒有突破自己。

《機器之血》中最經典的一場動作戲,發生在悉尼歌劇院的頂端。

為什麼說這場戲經典呢?

並不是因為打得有多激烈,而是這個場景讓人瞬間回想起“成龍曾經征服的那些建築物”。

中國的武打明星很多,但酷愛高空動作戲的,只有成龍一人。

最早的高空戲從《A計畫》中的真人跳開始。

難度最大的要數《龍兄虎弟》裡直接跳到了降落傘上。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我是誰》中,從荷蘭鹿特丹大廈外牆滑下來的那個鏡頭。

以及《寶貝計畫》中一鏡到底的跳空調。

毫不誇張地說,給成龍一幢大樓,他就能拍出一部賀歲片。

《機器之血》中的悉尼歌劇院,曾經一度拒絕過好萊塢動作明星湯姆·克魯斯,可見成龍的國際影響力之大。

但電影最殘酷的是,哪怕你玩命拍出來的東西,沒有創新就沒人會買帳。

八九十年代敢這樣設計畫面,真的非常具有想像力。

但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套路被一再運用在動作片當中。

即便爬樓的還是成龍,除了能引發一點點懷舊之外,剩下的全是審美疲勞。

有人說“成龍近幾年專挑爛片演”。

院長覺得不是這樣,而是電影行業的整體水準提升了,曾經的“好劇本”,現在更接近爛片。

成龍大哥的初心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幾番輪轉的電影市場。

華語電影在進步,這趟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趕上。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院長相信成龍還會有許多片子上映,如果跳脫不出自己的牢籠,評分就永遠打不到6分以上。

但院長也願意給他足夠的寬容,因為曾經的他奉獻了太多經典,他對於華語影壇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