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中至尊:三希堂法帖並釋文

書中至尊: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 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 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 能詩詞, 尤擅書法。 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 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 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 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為將書法向全國推廣, 後來他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真跡編成一部大型叢帖, 名為《三希堂法帖》。 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而成,

共計叢帖三十二冊, 收錄了自魏晉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跡真品。 《三希堂法帖》還被石刻於北京瓊島(今北海公園內), 以供學者觀摹。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

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 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 當時只是手劄便條而已,

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 此帖用筆灑脫, 字體舒朗, 動中有穩, 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 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 虎臥風閣”之勢。

釋文:

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 未果。 為結。 力不次。 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君倩。

此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

在大雪過後, 天氣轉晴, 問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 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 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 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 這件書跡是後人忠實的摹本, 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 或流而止, 或止而流, 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 筆法圓勁古雅, 無一筆掉以輕心, 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 在趙孟俯、劉賡、護都遝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 清乾隆皇帝曾說:“天下無雙, 古今鮮對”;“龍跳天門, 虎臥鳳閣”。 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 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 並名其堂為“三希堂”, 視為稀世瑰寶。

大雪過後,

天候轉晴, 王羲之以這件短劄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 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 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 在此與原跡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這件書跡以圓筆藏鋒為主, 起筆與收筆, 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 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 結體勻整安穩, 顯現氣定神閑, 不疾不徐的情態, 明代鑒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 意致優閒逸裕, 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 並且認為趙孟俯受到這件書跡的影響。 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 趙孟俯微有鋒鋩外露, 比較對幅趙孟俯的題跋, 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 “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 “勢”是指筆劃產生的律動感, 以“快”字為例, 左右相向的兩部份, 有著呼應的關係,

“夬”的右肩略微高聳, 末筆右頓, 調和了傾斜的姿勢。 “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 上部向左傾斜, 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 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 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 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劃, 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 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 第二行則有些變化, “果為”有連筆, 其他的字間距較疏, 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 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 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王羲之書法初學衛夫人,後來改變初學,博採眾長,草書師張芝(約卒於192),楷書學鐘繇(151-230),又遍習蔡邕(133-192)、梁鵠(活動於二世紀後半)、張昶(卒於206)等書,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妍美流變之體,所以唐人稱讚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件書跡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為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于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複為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佑五年(1318)趙孟俯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有清宮鑒藏寶璽。

《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贏患,志在優遊。始獲次出,意不克申。分別如作,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名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族侄,世代善書,官至尚書令,善行草,《宣和書譜》稱他為“草聖”。《伯遠帖》是王珣所書的一通函劄,紙本 25.1×17.2cm,是珍貴的晉人法書真跡之一,也是傳世晉人墨蹟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跡。其行筆出入頓挫,鋒棱俱在。後筆過搭前筆處毫鋒生疊,筆順天成,絕無鈍滯之跡,落簡揮毫,字字顧盼,盡得優遊俊朗之風神。現藏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禦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禦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禦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前隔水禦書:“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璽。

又禦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幹”、“隆”二璽。

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後有乾隆禦繪枯枝文石,並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後有“墨雲”一璽。

卷尾敕董邦達繪圖,邦達有記,又有沈德潛書“三希堂歌”。

卷後有董其昌、王肯堂題記。

本幅前後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識。清代所鈐寶璽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諸璽。

收傳印記上鈐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王珣《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禦書匾額“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內牆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範。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後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曾經公開展覽,並已影印出版。

《宣和書譜》、《畫禪室隨筆》、《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初編》、《古書畫過眼錄》等書著錄。

王珣的《伯遠帖》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于東晉王氏一族。祖父王導、父王恰均精于書法,“書聖”王羲之是其堂叔。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王珣,他的墨蹟自然倍受重視,何況他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十分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伯遠帖》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劄。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典範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

董其昌稱之為“尤物”,他在《畫禪室隨筆》中這麼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的確,《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瘦硬、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雲:“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清高宗弘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筆者按:後二者非真跡,為描摹本)定為“三希帖”。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於空白處補繪樹石。弘曆還以“三希”為名,編刻大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王薈,字敬父,王導第六子,王珣之叔。善書,書法筆鋒挺秀,與其恬虛守清、不竟榮利的人品相近,遼寧博物館藏有其書法摹本《癤踵帖》。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為晉王獻之書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劄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如今“三希”《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快雪時晴帖》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行書四行,縱23cm,橫14.8cm ,二十八字,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鈐拼頌疤煜碌諞環ㄊ欏薄!妒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當今存世的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劄,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的晉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內,禦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至今,“三希”中《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快雪時晴帖》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王獻之(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縱27cm、橫11.9cm。現藏故宮博物院。《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

王羲之書法初學衛夫人,後來改變初學,博採眾長,草書師張芝(約卒於192),楷書學鐘繇(151-230),又遍習蔡邕(133-192)、梁鵠(活動於二世紀後半)、張昶(卒於206)等書,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妍美流變之體,所以唐人稱讚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件書跡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為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于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複為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佑五年(1318)趙孟俯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有清宮鑒藏寶璽。

《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贏患,志在優遊。始獲次出,意不克申。分別如作,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名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族侄,世代善書,官至尚書令,善行草,《宣和書譜》稱他為“草聖”。《伯遠帖》是王珣所書的一通函劄,紙本 25.1×17.2cm,是珍貴的晉人法書真跡之一,也是傳世晉人墨蹟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跡。其行筆出入頓挫,鋒棱俱在。後筆過搭前筆處毫鋒生疊,筆順天成,絕無鈍滯之跡,落簡揮毫,字字顧盼,盡得優遊俊朗之風神。現藏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禦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禦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禦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前隔水禦書:“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璽。

又禦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幹”、“隆”二璽。

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後有乾隆禦繪枯枝文石,並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後有“墨雲”一璽。

卷尾敕董邦達繪圖,邦達有記,又有沈德潛書“三希堂歌”。

卷後有董其昌、王肯堂題記。

本幅前後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識。清代所鈐寶璽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諸璽。

收傳印記上鈐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王珣《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禦書匾額“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內牆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範。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後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曾經公開展覽,並已影印出版。

《宣和書譜》、《畫禪室隨筆》、《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初編》、《古書畫過眼錄》等書著錄。

王珣的《伯遠帖》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于東晉王氏一族。祖父王導、父王恰均精于書法,“書聖”王羲之是其堂叔。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王珣,他的墨蹟自然倍受重視,何況他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十分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伯遠帖》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劄。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典範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

董其昌稱之為“尤物”,他在《畫禪室隨筆》中這麼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的確,《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瘦硬、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雲:“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清高宗弘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筆者按:後二者非真跡,為描摹本)定為“三希帖”。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於空白處補繪樹石。弘曆還以“三希”為名,編刻大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王薈,字敬父,王導第六子,王珣之叔。善書,書法筆鋒挺秀,與其恬虛守清、不竟榮利的人品相近,遼寧博物館藏有其書法摹本《癤踵帖》。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為晉王獻之書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劄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如今“三希”《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快雪時晴帖》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行書四行,縱23cm,橫14.8cm ,二十八字,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鈐拼頌疤煜碌諞環ㄊ欏薄!妒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當今存世的唯一書法精品真跡,《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劄,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的晉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內,禦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至今,“三希”中《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快雪時晴帖》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王獻之(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縱27cm、橫11.9cm。現藏故宮博物院。《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