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通渭人必知的歷史,我們為什麼叫通渭

加入通渭老鄉群

長按微信二維碼加入

前言:

通渭從哪裡來?這個問題, 相信曹通渭人都想知道。

通渭——為什麼叫通渭?

在這裡, 從有關通渭的古籍和志書中尋求“通渭從哪裡來”這一問題的答案, 並以現代的語言及視角呈現給每一位元通渭人。

-------------------

通渭歷史悠久, 在四五千年前, 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

夏商周時, 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夏、商、西周時期, 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時期的西戎, 指羌族, 其支系較多, 不相統攝。 據《後漢書•西羌傳》載, 隴坻(即隴山)以西為西戎所居。 “渭首有狄、豸原、邽、冀之戎”。

通渭, 為襄戎地。

戰國後期,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置隴西郡, 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眺)轄。

秦國“築長城以拒胡”, 今通渭自西南至東北, 秦長城橫穿全境125公里, 遺跡大段保存。 沿長城遺址有大量戰國及秦瓦片出土。

秦統一後, 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漢朝

這裡叫平襄縣, 王莽曾改為平相

西漢高祖二年, 隴西郡轄縣11, 第9縣為襄武縣, 通渭地屬襄武縣轄。

漢武帝元鼎三年, 從隴西郡分置天水郡, 轄縣16, 平襄為附廓首縣。

平襄, 可能取平定襄戎之意, 此為今通渭地置縣之始。

新莽篡漢, 改天水郡為鎮戎郡, 改平襄縣為平相縣。

平襄曾建西州政權,

割據十年

西漢更始元年至東漢建武八年, 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 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 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 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

永平十七年, 天水郡更名漢陽郡, 平襄縣為漢陽郡轄。

中平五年, 分置南安郡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十六國時,

平襄縣廢, 不再見於史冊

三國時, 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清水縣, 合4縣立廣魏郡, 屬雍州轄

晉時, 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 《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 本名廣魏, 泰始((265-274)中更名焉。 統縣四:臨渭、平襄、略陽、清水。 ”

晉末大亂, 郡縣歸屬無定。 十六國前趙、前秦時, 平襄縣猶存。 西秦時, 還兩次見於史冊。 此後, 平襄縣廢。

唐貞觀時, 平襄被吐蕃佔領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後, 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治今秦安縣葉家堡西北)轄。 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 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

西魏初, 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 廢帝三年, 改北秦州為交州,

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治今秦安縣西北)轄。

隋開皇十八年, 改交州為紀州。 大業三年, 改州為郡, 並烏水縣入長川縣, 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 複改隴西郡為渭州, 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

貞觀三年, 並長川縣入隴城縣, 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

寶應二年, 渭、秦等州被吐蕃佔領。 大中三年大破吐蕃, 光復平襄, 屬秦州。

宋將築堡, 朝廷賜名通渭堡

宋初, 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 未過渭河, 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佔領。

時, 宋以秦州, 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 逐漸向西開拓。 天禧二置安遠寨 (今屬甘穀縣), 屬秦州。 治平四年置雞川寨, 屬秦州。

熙甯元年, 宋將楊文廣築大甘穀口寨, 城成,宋廷賜名甘穀城,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5堡,屬秦州。

同年,楊文廣于擦珠穀 (今什川鄉古城溝)又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

通渭者,通向古渭州之謂也。

宋朝,得名通渭縣

曾稱通渭寨

熙寧五年 ,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 (今隴西)轄。

崇寧五年,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南宋

境內設通渭、雞川、甘穀三縣

南宋開國,金人南下。

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穀三縣。

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雞川、甘谷初屬鳳翔路秦州轄,貞佑四年(1216)改屬西寧州(今會寧)轄。

興定初,三縣俱陷於西夏。

天興初,三縣被蒙古族佔領。

元明時

通渭屬陝西管轄

元至元七年,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穀縣。于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穀);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

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康熙五十七年的那個5月21日

大地震使筆架山崩塌,縣城覆沒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陝西行都司分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

康熙七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陝、甘兩省分置,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地大震,城北筆架山崩,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

雍正八年,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 (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 (下設“六營”: 中營、稠泥營、原川營、衙門營、石峽營、雙井營;“四所”: 中所、後所、左所、右所)屬通渭,鞏昌府轄。

乾隆四年

縣城在廢墟上重建

乾隆四年,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

乾隆十三年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轄。

民國十六年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三十年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通渭縣隸屬。

1949年8月6日,通渭解放

1949年8月6日(農曆閏七月十二日),通渭縣城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本期文案:網路轉載

城成,宋廷賜名甘穀城,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5堡,屬秦州。

同年,楊文廣于擦珠穀 (今什川鄉古城溝)又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

通渭者,通向古渭州之謂也。

宋朝,得名通渭縣

曾稱通渭寨

熙寧五年 ,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 (今隴西)轄。

崇寧五年,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南宋

境內設通渭、雞川、甘穀三縣

南宋開國,金人南下。

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穀三縣。

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雞川、甘谷初屬鳳翔路秦州轄,貞佑四年(1216)改屬西寧州(今會寧)轄。

興定初,三縣俱陷於西夏。

天興初,三縣被蒙古族佔領。

元明時

通渭屬陝西管轄

元至元七年,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穀縣。于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穀);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

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康熙五十七年的那個5月21日

大地震使筆架山崩塌,縣城覆沒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陝西行都司分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

康熙七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陝、甘兩省分置,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地大震,城北筆架山崩,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

雍正八年,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 (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 (下設“六營”: 中營、稠泥營、原川營、衙門營、石峽營、雙井營;“四所”: 中所、後所、左所、右所)屬通渭,鞏昌府轄。

乾隆四年

縣城在廢墟上重建

乾隆四年,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

乾隆十三年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轄。

民國十六年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三十年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通渭縣隸屬。

1949年8月6日,通渭解放

1949年8月6日(農曆閏七月十二日),通渭縣城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本期文案:網路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