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適合和相愛,哪個更重要?

各位書友你們好, 今天讀我們繼續共讀《人類的終極命運》第四章和第五章, 請大家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日的早讀:

1.未來的人類和AI之間會發生愛情嗎?

2.如果AI有了人的意識, 我們會賦予它人類的權利嗎?

3.如果人類跨越了“恐怖穀”, 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 許多故事的主題都充斥著人類與機械之愛。

比如, 在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中, 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用象牙雕刻的美女。

在他的虔誠祈禱下, 女神賦予了雕塑生命, 然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到了18世紀,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被注入了現代元素, 在《大都會》中, 雕塑變成了機器人, 純淨無暇的美女變成了性感而又危險的女郎。

機器人馬麗婭是個叛逆的蠱惑者, 她用豐滿性感的身體蠱惑男人, 並傳播破壞和混亂。 馬麗婭是個典型的替罪羔羊, 她最終被人類獻祭。

這種將情欲的渴求,

投射到無生命的物體上的愛戀, 是那個時代西方文學的主題。

馬利婭是一系列愛、色情、反叛、危險與瘋狂的機器人形象的先驅者。

在那個年代, 能夠想像智慧型機器人走入尋常百姓家, 真可謂是太超前了。

如今機器人和人類已經難以區分, 仿生人的誕生再次刷新了人們的眼球, 它們是精確的複製品, 是我們自身的鏡中像。

2013年, 英國製造出了第一個仿生人, 名為“Rex(雷克斯)”, Rex是用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造假肢和器官所打造的。

它擁有人工的血液循環系統, 人工的胰腺、腎臟、脾臟和氣管等, 它還實現了人工眼自動對焦的功能。

目前仿生人仍然在試製階段, 但它卻一直是科幻和機器人學的一大主題。

在電影《銀翼殺手》中, 導演斯科特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仿生人無處不在的未來, 並隱喻地提出了一個我們從沒問過的問題:何為自身, 何為人類?

在這部電影的結尾, 迪卡懷疑自己也是一個仿生人, 而迪克也被這種想法困擾了一生。

當電腦和基因技術不斷拓展, 我們無法區分生物和人工智慧時,

這種多疑可能會變成常態。

是啊, 你怎麼知道你不是仿生人呢?如果這個世界就是由仿生人構成的呢?

在關於人工智慧愛的敘事中, 仿生人和智慧型機器人就和我們一樣, 他們也是社會成員。

在許多科幻電影中, 模擬人是愛我們的, 它們希望和我們一樣, 平等而被接納。

但是如果在愛之外, 它們還存在恨呢?佛洛德不是說過, 愛與恨是一體兩面的嗎?

人和人在一起是符合我們認知的, 是適合的;可是當我們遇到相愛的機器人時, 又該如何做選擇呢?

如果機器人如同《銀翼殺手》裡的左拉, 或者《大都會》中的馬麗婭那樣反對我們呢?

或者如同《駭客帝國》裡的矩陣與《終結者》中的天網一樣, 不知感恩地開始屠殺我們呢?

人工智慧研究所的成員對待這種可能性非常認真。 他們警告說:“在不遠的未來, 人工智慧會擁有意識, 開始自我複製, 並征服世界。 ”

他們將這個時期稱之為“人工智慧奇點”。

因為奇點的時間無法預測, 為了預防不測, 科學家們認為, 應該在未來所有的人工智慧中植入安全程式, 防止任何有意識的機器恨我們。

換言之, 我們必須利用我們的科技, 製造沒有自由意志的人工意識, 強迫人工智慧愛我們, 並對我們絕對忠誠。

但是如果愛的演算法本身就會導致意志呢?

如果無論我們做什麼, 或者就是因為我們想避免人工智慧的問題, 最終導致了機器的覺醒, 帶來了那句宿命般的“時間晚了”呢?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

這部小說的文學影響真是大到了無法估量的地步。不僅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更因為它包含了對人類社會的諸多思考與啟示。

小說中的科學家們都是一群富有激情,又認死理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想去解決大問題,卻忽視了道德以及研究中會產生的其他問題。

這個想法出現在了現代科學家們的討論中,引發了他們對“預防原則”的強調,提醒每個人都必須謹慎地考慮所有行為的潛在後果。

但是作者說:很不幸的是,無論如何強調“預防原則”,不作為的風險都很難考慮進去。而不作為所導致的結果往往也是重點。

對於思考人工智慧,瑪麗的小說也都簡單而直達根本。小說中,弗蘭肯斯坦用科技技術製造出了一個不符合他心理預期的怪物,這個怪物聰明、善良,能說會道。

它渴望享有人類的權利,在嘗試與人類的接觸中,由於樣貌醜陋,它處處受到排擠和厭惡。

屢屢碰壁後,怪物感到非常痛苦與孤獨。於是它懇請弗蘭肯斯坦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並承諾會遠離人群去生活。

弗蘭肯斯坦在人造女人快要活過來時,他想到世界上將會有很多這種怪物時,他嚇壞了,於是又殺死了這個人造女人。

這個怪物原本只是希望能被平等地愛和看待,結果它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這次它發狂了,開始瘋狂地反叛它的主人,並毀滅了他。

瑪麗小說中所隱喻的科學思考,被不斷地翻版和演繹。1970年,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這是第一部關於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後果的電影。

電影中,兩個有了意識的機器人相互合作,計畫統治這個世界,並無情地摧毀任何想要消滅他們的人類。

在《終結者》與《駭客帝國》中,電腦也都是惡意的、醜陋的、令人作嘔的。

雖然它們沒有聲音,也沒有令人害怕的外表,但是這些電腦也同樣沒有道德困擾。

這些想要摧毀人類的機器智慧,構成了人們恐懼機器人的噩夢。

在最近關於人腦內部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對於過於逼真的人形機器會感到恐懼。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恐怖穀”。

“恐怖穀”的理論大致是說,當機器人是“機器人式”的樣子時,我們在情緒上會喜歡它們,而當它們與人類的樣子非常接近時,我們反而會覺得彆扭和難受。

對於過於逼真的仿生人,我們不僅會對它們產生反感,還會感到害怕。這種現象就被稱作“恐怖穀”。

這是因為擁有人類外形的機器人,如果技術上與人類有一丁點兒不匹配,都會擾亂我們的神經通路,引發不適感。

試想一下,當我們面前突然出現一個有著人類的外表,但行為舉止卻非常怪異的“人”時,你會是什麼感覺?

是不是會覺得很詭異?是不是會被嚇一大跳?如果是在晚上碰見,你一定會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

這就是“恐怖穀”的臨界點,而一旦跨越了這個臨界點,我們的恐怖感又會消失。

也就是說,當機器人的行為動作都變得和人類一模一樣,沒有一點差別時,我們的熟悉感就會重新上升,我們對機器人的接受度又會迅速回到正常值,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分不清楚它到底是機器還是人類。

作者說當我們跨越了“恐怖穀”的臨界點時,另一種技術就會登上舞臺:同理心。

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同理心是建立在知道對方有“自我”的前提下的。

當我們發現這個“自我”的物件並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時,我們還是會感到緊張。

所以,只要我們意識到機器人或虛擬角色不是人類這一事即時,我們就無法跨過“恐怖穀”。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跨越“恐怖穀”,那我們也許就真的無法分清楚誰是人類,誰是仿生人了。

就像電影《銀翼殺手》中一樣,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到處都是仿生人的世界,那麼,我們還能否信任別人呢?我們會不會想,如果這些仿生人是偽裝的呢?

好了,今天的早讀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今天的共讀我們瞭解到了科幻電影對人類的啟發,今天的晚讀時間裡我們將會關注一個更有趣的話題:未來我們會變成機器人嗎?晚讀我們再見!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

這部小說的文學影響真是大到了無法估量的地步。不僅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更因為它包含了對人類社會的諸多思考與啟示。

小說中的科學家們都是一群富有激情,又認死理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想去解決大問題,卻忽視了道德以及研究中會產生的其他問題。

這個想法出現在了現代科學家們的討論中,引發了他們對“預防原則”的強調,提醒每個人都必須謹慎地考慮所有行為的潛在後果。

但是作者說:很不幸的是,無論如何強調“預防原則”,不作為的風險都很難考慮進去。而不作為所導致的結果往往也是重點。

對於思考人工智慧,瑪麗的小說也都簡單而直達根本。小說中,弗蘭肯斯坦用科技技術製造出了一個不符合他心理預期的怪物,這個怪物聰明、善良,能說會道。

它渴望享有人類的權利,在嘗試與人類的接觸中,由於樣貌醜陋,它處處受到排擠和厭惡。

屢屢碰壁後,怪物感到非常痛苦與孤獨。於是它懇請弗蘭肯斯坦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並承諾會遠離人群去生活。

弗蘭肯斯坦在人造女人快要活過來時,他想到世界上將會有很多這種怪物時,他嚇壞了,於是又殺死了這個人造女人。

這個怪物原本只是希望能被平等地愛和看待,結果它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這次它發狂了,開始瘋狂地反叛它的主人,並毀滅了他。

瑪麗小說中所隱喻的科學思考,被不斷地翻版和演繹。1970年,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這是第一部關於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後果的電影。

電影中,兩個有了意識的機器人相互合作,計畫統治這個世界,並無情地摧毀任何想要消滅他們的人類。

在《終結者》與《駭客帝國》中,電腦也都是惡意的、醜陋的、令人作嘔的。

雖然它們沒有聲音,也沒有令人害怕的外表,但是這些電腦也同樣沒有道德困擾。

這些想要摧毀人類的機器智慧,構成了人們恐懼機器人的噩夢。

在最近關於人腦內部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對於過於逼真的人形機器會感到恐懼。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恐怖穀”。

“恐怖穀”的理論大致是說,當機器人是“機器人式”的樣子時,我們在情緒上會喜歡它們,而當它們與人類的樣子非常接近時,我們反而會覺得彆扭和難受。

對於過於逼真的仿生人,我們不僅會對它們產生反感,還會感到害怕。這種現象就被稱作“恐怖穀”。

這是因為擁有人類外形的機器人,如果技術上與人類有一丁點兒不匹配,都會擾亂我們的神經通路,引發不適感。

試想一下,當我們面前突然出現一個有著人類的外表,但行為舉止卻非常怪異的“人”時,你會是什麼感覺?

是不是會覺得很詭異?是不是會被嚇一大跳?如果是在晚上碰見,你一定會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

這就是“恐怖穀”的臨界點,而一旦跨越了這個臨界點,我們的恐怖感又會消失。

也就是說,當機器人的行為動作都變得和人類一模一樣,沒有一點差別時,我們的熟悉感就會重新上升,我們對機器人的接受度又會迅速回到正常值,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分不清楚它到底是機器還是人類。

作者說當我們跨越了“恐怖穀”的臨界點時,另一種技術就會登上舞臺:同理心。

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同理心是建立在知道對方有“自我”的前提下的。

當我們發現這個“自我”的物件並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時,我們還是會感到緊張。

所以,只要我們意識到機器人或虛擬角色不是人類這一事即時,我們就無法跨過“恐怖穀”。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跨越“恐怖穀”,那我們也許就真的無法分清楚誰是人類,誰是仿生人了。

就像電影《銀翼殺手》中一樣,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到處都是仿生人的世界,那麼,我們還能否信任別人呢?我們會不會想,如果這些仿生人是偽裝的呢?

好了,今天的早讀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今天的共讀我們瞭解到了科幻電影對人類的啟發,今天的晚讀時間裡我們將會關注一個更有趣的話題:未來我們會變成機器人嗎?晚讀我們再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