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吃掉了這個城市最後一隻鱟

從小我就對各種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水裡的生物。

所以當《藍色星球2》開播時, 忍不住第一時間推薦給了大家。

借助各種高科技手段, BBC展示了大海令人嚮往的神秘和狂野, 各種奇特的物種以及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

《藍色星球2》片斷

在我們感歎國外科學家的敬業時, 很多人不知道, 300多年前, 有一位叫聶璜的杭州人, 耗盡畢業精力, 從河北、天津到浙江、福建, 沿著海岸線逐一考證各種海洋生物, 並繪成圖集, 這本書就叫《海錯圖》(“錯”是指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如果說《藍色星球》帶給我的是震憾, 那麼《海錯圖》帶給我的則是懷念。

新出版的《海錯圖筆記》

今天我打call的不是《海錯圖》原本, 因為那手工的繪製的圖片以及艱澀的文字讓我們很難一窺究竟。

我要引用的是今年剛推出的張辰亮版的《海錯圖筆記》, 對比原著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考證和解讀。

有些生物聶璜應該只是聽說, 新版的《海錯圖筆記》對原書中許多詭異的動物進行重新考證。

書中記載的多為近海生物, 對於出身在海邊的我來說, 這些生物是如此親切甚至有些傷感, 因為很多曾經熟悉的物種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有時我買回梭子蟹, 會對女兒說, 我小時候這種半斤的小蟹都是拿來埋田裡做肥料的, 能夠上得了檯面的都在2斤以上, 那膏厚得都快撐破殼了。 女兒便瞪著雙眼不相信地說蟹怎麼可能長這麼大。

很多海洋生物已經在中國沿海消失了

今年夏天, 杭州釣友掀起了去舟山釣帶魚的熱潮。

書中注釋:帶魚, 燦然如刀, 同類相殘。

很多人經過夏天的海釣後才知道, 原來活的帶魚是如此漂亮, 宛若一把長長的銀刀, 光可鑒人。

剛釣上的帶魚銀光閃閃(桑塔納提供)

小時候我也聽說過《海錯圖》中的這個傳聞:一隻帶魚咬鉤後, 其他帶魚為了救它會咬住它的尾巴, 所以經常一次能提起兩三條帶魚。

張辰亮更正了聶璜的這個誤解, 事實上帶魚咬同類尾巴, 是因為同類上鉤後的掙扎引發了其他帶魚的食欲。

不知今年的海釣, 大家有沒有釣上咬尾巴的帶魚。

聶璜畫的帶魚首尾相接

張辰亮的解讀認為這是帶魚互相殘殺

石首魚,又叫大黃魚,因其頭部有兩塊“矢耳石”而得名。

現在我們會為釣上一條野生大黃魚興奮不已,因為這樣一條四五斤重的黃魚價格已過萬。

聽父輩的人說,六七十年代,這種大黃魚充斥著每個菜場,因為捕撈量太大,國家號召大家愛國就買大黃魚,所以那時黃魚又被稱作“愛國黃魚”。

剛釣上來的大黃魚(來自老趙朋友圈)

還有很多早幾年還能在菜場裡買到的貝殼,現在也不太看得見了。

比如龜腳,本世紀初杭州菜場賣貝殼的攤位裡還經常能看到,我們叫佛手貝,味道很鮮美。

10多年前佛手貝在菜場裡經常能買到

還有一種叫鱟(hou)的甲殼類生物。

90年代後期我去朱家尖玩,住的是漁家小旅館。

一般早市菜場有什麼房東就會買什麼作為我們的午餐和晚餐,通常小魚小蟹是標配。

那天早上房東買菜回來突然問我們,今天菜場裡有一隻鱟,問我們有沒有興趣。

因為從沒見過,價格也不算貴,大概50元吧,就說買來嘗個鮮也好。

已在地球上生存了5億年的鱟

沒想到房東拎回來一隻滿身盔甲的東西,有三四斤重,整只清蒸,配了些調料醮著吃,味道極鮮,肉也飽滿,遠勝梭子蟹。

之後幾年再沒有見過杭州有鱟賣,直到城東彭埠第一家麥德龍開張,無意間竟看到一隻鱟養在水缸中。

回味之前的鮮美,就花120多元買了下來,結果回家一蒸卻是殼空味淡,想必是水缸中養久了,早已不能稱之為海鮮了。

不久,鱟就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吃的這只鱟,應該就是杭州最後一隻鱟了。

聶璜應該是對著鱟畫的,相當傳神。

僅以此文向300年前致力於普及海洋知識的聶璜致敬!

聶璜畫的帶魚首尾相接

張辰亮的解讀認為這是帶魚互相殘殺

石首魚,又叫大黃魚,因其頭部有兩塊“矢耳石”而得名。

現在我們會為釣上一條野生大黃魚興奮不已,因為這樣一條四五斤重的黃魚價格已過萬。

聽父輩的人說,六七十年代,這種大黃魚充斥著每個菜場,因為捕撈量太大,國家號召大家愛國就買大黃魚,所以那時黃魚又被稱作“愛國黃魚”。

剛釣上來的大黃魚(來自老趙朋友圈)

還有很多早幾年還能在菜場裡買到的貝殼,現在也不太看得見了。

比如龜腳,本世紀初杭州菜場賣貝殼的攤位裡還經常能看到,我們叫佛手貝,味道很鮮美。

10多年前佛手貝在菜場裡經常能買到

還有一種叫鱟(hou)的甲殼類生物。

90年代後期我去朱家尖玩,住的是漁家小旅館。

一般早市菜場有什麼房東就會買什麼作為我們的午餐和晚餐,通常小魚小蟹是標配。

那天早上房東買菜回來突然問我們,今天菜場裡有一隻鱟,問我們有沒有興趣。

因為從沒見過,價格也不算貴,大概50元吧,就說買來嘗個鮮也好。

已在地球上生存了5億年的鱟

沒想到房東拎回來一隻滿身盔甲的東西,有三四斤重,整只清蒸,配了些調料醮著吃,味道極鮮,肉也飽滿,遠勝梭子蟹。

之後幾年再沒有見過杭州有鱟賣,直到城東彭埠第一家麥德龍開張,無意間竟看到一隻鱟養在水缸中。

回味之前的鮮美,就花120多元買了下來,結果回家一蒸卻是殼空味淡,想必是水缸中養久了,早已不能稱之為海鮮了。

不久,鱟就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吃的這只鱟,應該就是杭州最後一隻鱟了。

聶璜應該是對著鱟畫的,相當傳神。

僅以此文向300年前致力於普及海洋知識的聶璜致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