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港股市場的中外資將會如何對決?這位中資機構一線負責人激動了

編者按:2017年港股漲勢喜人, 2018年將如何表現?哪些板塊可重點關注?投資者該採取何種投資策略?新浪財經特於年底推出“首席談港股”系列採訪, 本文採訪物件是海通國際宏觀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少明。

海通國際宏觀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少明

在內地“北水南下”備受關注的2017年, 港股市場上的中外資“定價權”之爭成為一大關注焦點。 海通國際宏觀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少明在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指出, 當前“北水”已經占到港股成交12%, 這些資金的投資方式反映出內地人對中國企業在港股地位的看法。

黃少明指出, 中外資“定價權”之爭的根源是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看法的巨大分歧。 在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上, 外資一直強調中國有債務危機、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認為中國債務占GDP比例高達257%, 意味著下一個危機可能要在中國爆發。 對於國企, 他們會強調政府關係、干預的問題,

認為中國國企的競爭力不是自己的成果, 而是政府推動的結果。

在企業經營方式上, 外資機構從成熟經濟體、成熟的企業經營角度去看, 無法接受高負債運營, 但是中國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是高負債的。 黃少明指出, 外資認為企業負債高支援不下去, 但這其實是因為歐美經濟增長慢,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下, 很多企業是可以發展的。 中國企業在經營中的高負債是一個普遍模式, 究其原因除了經濟增長快之外, 中國人儲蓄率高, 銀行資產龐大, 有大量的資產可以投入生產也很重要。

他還指出, 外資來香港市場投資目的完全是為了賺錢, 但中國投資者不一樣, 他們把中國上市公司視為自己的市場,

這涉及到一定感情問題, 投資國際市場的時候, 投機性也會強一些。 因此如果內地資金來港後, 隨著中外資的多次交鋒, 能夠改變港股的估值, 令國際市場資金認同和接受中國企業的經營方式, 中國企業也就能展現更高的價值。

海通國際對明年全球股市表現持樂觀態度, 認為整體將比債市回報更高, 在基本面的推動下, 恒指預期能夠突破歷史記錄, 最好的情況下能突破35000點。 一方面, 在宏觀基本面上明年內外經濟狀況都很好, 中國企業結構優化中湧現了許多投資機遇, 另一方面, 南下資金也將繼續推動股市。

該行明年看好金融、保險、消費、TMT等板塊。 2018年主要的投資主題包括人工智慧加快研發步伐, 並逐漸進入生產領域;衣食住行、保險、醫療等受益於消費升級的行業;內地產業升級,

如新能源汽車、光通信行業等;此外“混改”也將帶來更多投資機遇。

專訪全文如下:

新浪財經:黃博士您的團隊在今年年中, 也就是深港通啟動半年時曾做過一個頗引人關注的“港股有沒有A股化”的量化研究, 結論是港股沒有A股化, A股反而在港股化。 這個現象相當有意思, 現在深港通啟動差不多剛好一年, 您觀察兩地市場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黃少明:做“港股A股化”研究的時候正好是滬港通啟動兩年半, 深港通啟動半年。 我們當時做這個是回應香港市場懷疑內地資金擴大來港, 令“港股A股化”的質疑, 當時內地機構尤其是社保基金對我們的研究特別感興趣。

結論中這個趨勢到現在還是一致的, 而且現在資料更加支援這個結論。

從兩地市場變化的趨勢上,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產生了更大的“共振”。 主要的原因當然是資金的占比, 現在“北水”占12%, 這些內地資金反應的是內地人對中國企業在香港股市中地位的看法。 某些情況下外資在沽空中國企業的股票, 而對抗沽空的大多是內地資金, 這種“拉鋸”的頻繁出現, 反映出的是定價權的爭奪。

爭奪定價權所說的, 當然不是騰訊這種在內外都受到認可的大藍籌, 比較明顯的包括前一段時間汽車股, 以及某些內地科技股發生的多空爭奪。 內地現在只占香港市場12%, 但是比例會越來越大, 目前額度的限制越來越寬, 大家有興趣可以觀察一下在港股成交少和成交多, 比如超過千億成交時內地資金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內地投資者如何行動,如何去利用港股通。

新浪財經:海通國際研究的結論是沒有出現港股A股化,但同時很多中資企業又在這一年被超高了估值和股價,這難道不是“A股化”的一種表現嗎?

黃少明:我不認同這樣來看“A股化”。我們關注的是在內地資金進入香港的同時,A股的亂象比如坐莊、炒賣、老鼠倉等坑蒙拐騙的現象並沒有出現。但是定價權的爭奪,則是從對中國企業價值的認同角度來說的。

今年為什麼港股沒有出現A股的亂象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資金來自機構投資者,而且都是委託給在香港富有經驗的機構來投資,所以就不會產生內地市場的亂象。當然,如果因為內地資金來這裡,令中國企業估值提高,那是很好的,應該叫做拿到定價權。

過往港股為什麼估值總是全球排得那麼靠後,沒有拿到定價權是一個主要原因。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港股的估值能夠提高,這代表國際市場上資金更認同中國企業的經營,企業展示了更高的價值,而這種定價權的改變又是按照港股的規則、監管的要求來的,這個意義上的“港股A股化”並沒有什麼不好!

新浪財經:過去一年中外資在港股市場上“定價權”的討論非常熱烈,在您看來,這種“定價權”的爭奪根源是什麼?外資和中資到底在哪些問題上看法和判斷存在巨大分歧?

黃少明:中外資機構首先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有很大的分歧,例如外資一直強調中國有債務危機、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外資認為中國債務占GDP比例高達257%,意味著下一個危機可能要在中國爆發。

對於國企,他們會強調政府關係、干預的問題,認為中國國企的競爭力不是自己的成果,而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就像中國的銀行,估值總是遠遠低於歐美銀行,這就是因為外資認為很多貸款不是按照市場原則去貸款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部分中國銀行(3.82, 0.02, 0.53%)的資產負債表跟外資銀行沒什麼不同,完全是按照商業原則處理的。而且銀行貸款給國企,貸款的風險肯定更低一些,這其實是為銀行降低風險的,至少從這個角度沒有理由去批評中國的銀行。

另外在企業經營方式上,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是高負債運作,這也是外資和中資看法分歧很大的地方。外資機構是從他們成熟經濟體、成熟的企業經營角度去看,接受不了高負債,但是中國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是高負債的,靠負債先做大資產。這種高負債的經營模式在地產行業特別明顯,比如幾家大型房地產企業都有一個迴圈,就是用大量錢去儲備土地,債務比例很高,但是我並不擔心他們會爆,因為他們銷售也很多,收入也非常高。

外資總覺得,企業負債那麼高就支持不下去了,但這其實是因為他們經濟增長慢,在中國經濟增長這個速度下,很多企業是可以支援下去的。中國企業在經營中的高負債是一個普遍模式,究其原因除了經濟增長快之外,中國人儲蓄率高,銀行資產負債數量龐大,有大量的資金可以投入生產也是很重要。發達國家同時儲蓄率也是較低的,儲蓄率低貸款就少,如果中國儲蓄率降到20%以下,企業的負債率必然就降下來了。

中國企業的融資管道中,銀行占了八成以上,看起來銀行好像風險高,而美國企業的融資銀行、股權、債券融資各占1/3,看起來好像很好吧?但其實這也是他們的經濟很難繼續高增長的一個表現。因為如果在銀行貸款很難,企業必然走向股權和債權融資,企業的經營透明度要很高,也就受到更嚴格的約束,每季度都要向股東或債權人報告其業務,盈利要留出利潤付息,這些都是對企業發展的限制。

還有一些中國民營的綜合性大企業,經常看到他們大把投錢收購,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門檻,想“進門”並沒有那麼容易,首先必然要大量投資的。所以說,中國企業高負債經營是一個普遍模式,在美國發展的初期應該也是一樣的。像蘋果、穀歌這樣由大量滾存利潤,用自己的錢擴張的,中國目前只有騰訊等少數企業。這種企業現在非常少,當然慢慢也會有的。

另外還要指出的是,外資來香港市場投資,目的完全是為了賺錢,但中國投資者不一樣,他們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市場,這涉及到一定感情問題。比如外資看著美國市場那麼高,為什麼還繼續投錢?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公司估值上不去?這跟主、客場是有關的,投資國際市場的時候,投機性就是會強一些。

新浪財經:那麼經過這段時間對“定價權”的爭奪,外資對港股的看法是否有改變?有沒有更多境外投資者開始選擇中國機構來幫助他們在香港市場投資?

黃少明:外資對港股看法變化,可能要慢慢來,他們目前肯定還是參照歐美市場的看法,經過反復交鋒以後,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中資的資產管理近來發展非常快,跟市場上越來越多資金需要中國專家也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中國民眾投向境外的錢越來越多。

在香港的中資機構當然有一部分是本地募集的資金,如果跟外資同行相比,未來他們的成長性更高,資金肯定會更多流入。比如海通國際今年管理的MPF(強制性公積金)計畫的回報率超過48%,市場平均水準不到20%,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本地工薪階層可能未來會更多把他們的MPF計畫轉過來,這可以說是個本土的例子。

新浪財經:有的時候外資對中國企業的低估和看空,也存在實際的理由。在目前的宏觀情況下,您認為市場未來有什麼風險因素嗎?

黃少明:中國的市場從2014-2015年已經沉寂了兩年,今年全年經濟都表現不錯,資料上明年增長會低於今年,但經濟基本面持續在好轉。經過幾年的調結構,“三去一補一降”,經濟已經實現了結構轉型,消費的增長遠遠超過GDP增長,貢獻占比接近60%。這也是經濟調整追求的目標就是這樣,消費帶動經濟的模式已經出來了。

不過現在“三去一補一降”本身並沒有完成,還會進一步加大調整的力度,去產能、去杠杆等對於不少行業的生產是有負面影響的,這個風險還是存在的,未來投資也會繼續疲軟,固定資產投資在很多方面都下降得非常快,尤其是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

另一方面是債務問題。雖然我們說中國債務問題不會惡化為金融危機,明斯基時刻也不會出現,但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當然是存在風險的。剛剛我們說到儲蓄率持續比較高,大概在45%以上,這些錢肯定都要去投資,要尋求回報,這也是銀行為什麼產生了那麼多的表外業務,這些業務可以說是體外迴圈,沒有監管。很多都成為理財、信託產品,甚至是高利貸,這惡化了中國的貸款市場,百分之二三十的利率,沒有幾個企業可以承受得起,整體貸款利息成本過高,對商品經濟是很不利的。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讓表外業務納入表內,在今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也強調了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房地產也是一個風險點,但我認為房地產風險最大的時間點應該已經過去了,房地產價格持續居高不下,但泡沫的風險還沒有積累到臨界點,政府調控能力也已經很強。近期爭論比較多的是房產稅問題,我認為房產稅最終是會實行的。現在每年稅收增加多,是因為經濟增長還很快,以後中國作為成熟經濟體發展平穩下來後,政府稅收能力不可能快速持續增長,對資產徵稅最終是有必要的,但現在還沒有到那個關頭。

新浪財經:香港的監管機構剛剛公佈了上市架構改革的諮詢總結,未來可能容納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來香港上市,二級市場也實施了很多整頓措施,您認為未來一年是否會吸引更多內地新經濟企業來上市?

黃少明:港交所有很大的動力去吸引更多的上市資源,內地“國字頭”企業上市資源基本已經上得差不多了,大型民營都上市了,未來的上市資源主要就是新經濟了。所以香港這個改革的確是個新亮點,前提是內地股市規則和融資能力沒有大幅改變,而港股估值能夠趕上,同時能夠允許股權架構方面的變通,那麼再過一段時間,中國新經濟企業願意來香港上市會越來越多,未來這方面港股的前景越來越廣闊。

我們也要看到,香港市場現在的種種改革,跟內地資金來港的趨勢是一致的。比如老千股已經在香港市場存在了幾十年,散戶都敢怒不敢言,香港還總覺得自己市場規則是完善的,現在證監會,甚至廉政公署都參與進來了,才真的是認識到,重視到這個問題。正是因為內地資金對市場影響越來越大,批評這些現象的聲音越來越多,監管機構才積極起來。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也是非常瞭解中資的一個人,他在調整市場規劃上做了一些事情,有利於香港股票市場進一步發展。

新浪財經:未來一年,海通國際認為香港股市主要的投資機遇在哪些方面?

黃少明:整體而言,明年全球股市表現預計會不錯,會比債市回報高。宏觀面上美國經濟今年復蘇步伐加快,預計美國今年將達到2.2%或以上增長,在稅改及其他政策刺激下,明年增長勢頭更加強勁,預計將達到2.3%-2.5%左右。歐洲經歷了長期經濟低迷困擾後,也在去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今年上半年確認復蘇,今年GDP增幅估計在2.3%左右,2018年輕微放緩到2%,但還是相當理想。同時,內地經濟也出乎預料地好,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增長達到6.9%,隨著今年下半年多方加強監管,增速會小幅度回落,但全年仍將達到6.8%,預期2018年增幅依然相當可觀。

我們認為恒指能夠突破歷史記錄,最好的情況下能突破35000點,一方面在宏觀基本面上明年內外經濟狀況都很好,中國經濟結構優化中湧現了許多投資機遇,另一方面,南下資金也將繼續推動股市。

香港股市市值60-70%都是內地股票,所以我們找到的這些投資機遇其實在A股和H股是通用的。首先是在2018年加快研發步伐,並且投入生產生活領域的人工智慧行業,最受益的會是數位新媒體,圍繞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主題來佈局的TMT行業,會是一個新趨勢。消費升級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也是政府支持、推動的,而現在老齡化社會也來得很快。從關注的板塊來說,衣食住行、醫療和健康板塊的龍頭企業,從產業政策和消費升級來看都有很大的動力。尤其醫療健康行業集中度在慢慢地提高,強者越強。

產業升級是明年一個確定性的主題,重點可以關注新能源汽車、光通信行業等。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政策相關機會,包括國企“混改”帶來的投資機遇,會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行業出現。環保也是未來一個長期的關注主題,一直有不少投資機會。

比如超過千億成交時內地資金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內地投資者如何行動,如何去利用港股通。

新浪財經:海通國際研究的結論是沒有出現港股A股化,但同時很多中資企業又在這一年被超高了估值和股價,這難道不是“A股化”的一種表現嗎?

黃少明:我不認同這樣來看“A股化”。我們關注的是在內地資金進入香港的同時,A股的亂象比如坐莊、炒賣、老鼠倉等坑蒙拐騙的現象並沒有出現。但是定價權的爭奪,則是從對中國企業價值的認同角度來說的。

今年為什麼港股沒有出現A股的亂象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資金來自機構投資者,而且都是委託給在香港富有經驗的機構來投資,所以就不會產生內地市場的亂象。當然,如果因為內地資金來這裡,令中國企業估值提高,那是很好的,應該叫做拿到定價權。

過往港股為什麼估值總是全球排得那麼靠後,沒有拿到定價權是一個主要原因。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港股的估值能夠提高,這代表國際市場上資金更認同中國企業的經營,企業展示了更高的價值,而這種定價權的改變又是按照港股的規則、監管的要求來的,這個意義上的“港股A股化”並沒有什麼不好!

新浪財經:過去一年中外資在港股市場上“定價權”的討論非常熱烈,在您看來,這種“定價權”的爭奪根源是什麼?外資和中資到底在哪些問題上看法和判斷存在巨大分歧?

黃少明:中外資機構首先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有很大的分歧,例如外資一直強調中國有債務危機、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外資認為中國債務占GDP比例高達257%,意味著下一個危機可能要在中國爆發。

對於國企,他們會強調政府關係、干預的問題,認為中國國企的競爭力不是自己的成果,而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就像中國的銀行,估值總是遠遠低於歐美銀行,這就是因為外資認為很多貸款不是按照市場原則去貸款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部分中國銀行(3.82, 0.02, 0.53%)的資產負債表跟外資銀行沒什麼不同,完全是按照商業原則處理的。而且銀行貸款給國企,貸款的風險肯定更低一些,這其實是為銀行降低風險的,至少從這個角度沒有理由去批評中國的銀行。

另外在企業經營方式上,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是高負債運作,這也是外資和中資看法分歧很大的地方。外資機構是從他們成熟經濟體、成熟的企業經營角度去看,接受不了高負債,但是中國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是高負債的,靠負債先做大資產。這種高負債的經營模式在地產行業特別明顯,比如幾家大型房地產企業都有一個迴圈,就是用大量錢去儲備土地,債務比例很高,但是我並不擔心他們會爆,因為他們銷售也很多,收入也非常高。

外資總覺得,企業負債那麼高就支持不下去了,但這其實是因為他們經濟增長慢,在中國經濟增長這個速度下,很多企業是可以支援下去的。中國企業在經營中的高負債是一個普遍模式,究其原因除了經濟增長快之外,中國人儲蓄率高,銀行資產負債數量龐大,有大量的資金可以投入生產也是很重要。發達國家同時儲蓄率也是較低的,儲蓄率低貸款就少,如果中國儲蓄率降到20%以下,企業的負債率必然就降下來了。

中國企業的融資管道中,銀行占了八成以上,看起來銀行好像風險高,而美國企業的融資銀行、股權、債券融資各占1/3,看起來好像很好吧?但其實這也是他們的經濟很難繼續高增長的一個表現。因為如果在銀行貸款很難,企業必然走向股權和債權融資,企業的經營透明度要很高,也就受到更嚴格的約束,每季度都要向股東或債權人報告其業務,盈利要留出利潤付息,這些都是對企業發展的限制。

還有一些中國民營的綜合性大企業,經常看到他們大把投錢收購,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門檻,想“進門”並沒有那麼容易,首先必然要大量投資的。所以說,中國企業高負債經營是一個普遍模式,在美國發展的初期應該也是一樣的。像蘋果、穀歌這樣由大量滾存利潤,用自己的錢擴張的,中國目前只有騰訊等少數企業。這種企業現在非常少,當然慢慢也會有的。

另外還要指出的是,外資來香港市場投資,目的完全是為了賺錢,但中國投資者不一樣,他們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市場,這涉及到一定感情問題。比如外資看著美國市場那麼高,為什麼還繼續投錢?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公司估值上不去?這跟主、客場是有關的,投資國際市場的時候,投機性就是會強一些。

新浪財經:那麼經過這段時間對“定價權”的爭奪,外資對港股的看法是否有改變?有沒有更多境外投資者開始選擇中國機構來幫助他們在香港市場投資?

黃少明:外資對港股看法變化,可能要慢慢來,他們目前肯定還是參照歐美市場的看法,經過反復交鋒以後,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中資的資產管理近來發展非常快,跟市場上越來越多資金需要中國專家也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中國民眾投向境外的錢越來越多。

在香港的中資機構當然有一部分是本地募集的資金,如果跟外資同行相比,未來他們的成長性更高,資金肯定會更多流入。比如海通國際今年管理的MPF(強制性公積金)計畫的回報率超過48%,市場平均水準不到20%,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本地工薪階層可能未來會更多把他們的MPF計畫轉過來,這可以說是個本土的例子。

新浪財經:有的時候外資對中國企業的低估和看空,也存在實際的理由。在目前的宏觀情況下,您認為市場未來有什麼風險因素嗎?

黃少明:中國的市場從2014-2015年已經沉寂了兩年,今年全年經濟都表現不錯,資料上明年增長會低於今年,但經濟基本面持續在好轉。經過幾年的調結構,“三去一補一降”,經濟已經實現了結構轉型,消費的增長遠遠超過GDP增長,貢獻占比接近60%。這也是經濟調整追求的目標就是這樣,消費帶動經濟的模式已經出來了。

不過現在“三去一補一降”本身並沒有完成,還會進一步加大調整的力度,去產能、去杠杆等對於不少行業的生產是有負面影響的,這個風險還是存在的,未來投資也會繼續疲軟,固定資產投資在很多方面都下降得非常快,尤其是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

另一方面是債務問題。雖然我們說中國債務問題不會惡化為金融危機,明斯基時刻也不會出現,但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當然是存在風險的。剛剛我們說到儲蓄率持續比較高,大概在45%以上,這些錢肯定都要去投資,要尋求回報,這也是銀行為什麼產生了那麼多的表外業務,這些業務可以說是體外迴圈,沒有監管。很多都成為理財、信託產品,甚至是高利貸,這惡化了中國的貸款市場,百分之二三十的利率,沒有幾個企業可以承受得起,整體貸款利息成本過高,對商品經濟是很不利的。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讓表外業務納入表內,在今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也強調了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房地產也是一個風險點,但我認為房地產風險最大的時間點應該已經過去了,房地產價格持續居高不下,但泡沫的風險還沒有積累到臨界點,政府調控能力也已經很強。近期爭論比較多的是房產稅問題,我認為房產稅最終是會實行的。現在每年稅收增加多,是因為經濟增長還很快,以後中國作為成熟經濟體發展平穩下來後,政府稅收能力不可能快速持續增長,對資產徵稅最終是有必要的,但現在還沒有到那個關頭。

新浪財經:香港的監管機構剛剛公佈了上市架構改革的諮詢總結,未來可能容納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來香港上市,二級市場也實施了很多整頓措施,您認為未來一年是否會吸引更多內地新經濟企業來上市?

黃少明:港交所有很大的動力去吸引更多的上市資源,內地“國字頭”企業上市資源基本已經上得差不多了,大型民營都上市了,未來的上市資源主要就是新經濟了。所以香港這個改革的確是個新亮點,前提是內地股市規則和融資能力沒有大幅改變,而港股估值能夠趕上,同時能夠允許股權架構方面的變通,那麼再過一段時間,中國新經濟企業願意來香港上市會越來越多,未來這方面港股的前景越來越廣闊。

我們也要看到,香港市場現在的種種改革,跟內地資金來港的趨勢是一致的。比如老千股已經在香港市場存在了幾十年,散戶都敢怒不敢言,香港還總覺得自己市場規則是完善的,現在證監會,甚至廉政公署都參與進來了,才真的是認識到,重視到這個問題。正是因為內地資金對市場影響越來越大,批評這些現象的聲音越來越多,監管機構才積極起來。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也是非常瞭解中資的一個人,他在調整市場規劃上做了一些事情,有利於香港股票市場進一步發展。

新浪財經:未來一年,海通國際認為香港股市主要的投資機遇在哪些方面?

黃少明:整體而言,明年全球股市表現預計會不錯,會比債市回報高。宏觀面上美國經濟今年復蘇步伐加快,預計美國今年將達到2.2%或以上增長,在稅改及其他政策刺激下,明年增長勢頭更加強勁,預計將達到2.3%-2.5%左右。歐洲經歷了長期經濟低迷困擾後,也在去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今年上半年確認復蘇,今年GDP增幅估計在2.3%左右,2018年輕微放緩到2%,但還是相當理想。同時,內地經濟也出乎預料地好,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增長達到6.9%,隨著今年下半年多方加強監管,增速會小幅度回落,但全年仍將達到6.8%,預期2018年增幅依然相當可觀。

我們認為恒指能夠突破歷史記錄,最好的情況下能突破35000點,一方面在宏觀基本面上明年內外經濟狀況都很好,中國經濟結構優化中湧現了許多投資機遇,另一方面,南下資金也將繼續推動股市。

香港股市市值60-70%都是內地股票,所以我們找到的這些投資機遇其實在A股和H股是通用的。首先是在2018年加快研發步伐,並且投入生產生活領域的人工智慧行業,最受益的會是數位新媒體,圍繞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主題來佈局的TMT行業,會是一個新趨勢。消費升級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也是政府支持、推動的,而現在老齡化社會也來得很快。從關注的板塊來說,衣食住行、醫療和健康板塊的龍頭企業,從產業政策和消費升級來看都有很大的動力。尤其醫療健康行業集中度在慢慢地提高,強者越強。

產業升級是明年一個確定性的主題,重點可以關注新能源汽車、光通信行業等。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政策相關機會,包括國企“混改”帶來的投資機遇,會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行業出現。環保也是未來一個長期的關注主題,一直有不少投資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