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鬥茶中最常遇到的“三大坑”!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少年倡狂, 不懂苦中之樂, 老年唏噓, 難免苦多樂少, 唯有壯年, 遨若鷹擊長空, 遊似魚翔淺底, 善品苦中之樂, 所以成了品茶, 飲茶的中堅份子。 鬥茶這檔子看似高雅的“群毆”活動, 自然就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消遣。

古人也常鬥茶, 不過都是為一些“情趣”而鬥!

基本上所有的鬥茶都是圍繞著相同產地, 品質高下的對比和不同產地之間, 風格的對比。 基於本文找茬、挑事兒的目的, 今天我們只論相同產區, 品質高下的對比。 一般情況下, 這類鬥茶都是一方茶主暗泄私憤的辦法, 但在看似公平公正的比較中, 卻暗藏著無數不該向外人道的手段和細節, 今天, 就讓我來幫大家踩踩我們在鬥茶中最常遇到的三大坑!

TOP 3.注水量

要知道, 喝茶其實時間一件極其細微的事情,

僅憑一根舌頭, 我們不禁要喝出苦澀甜鮮, 稱出厚重薄寡, 還要摸出水路的粗細糙滑……所以, 任何一點“狀況”都是經不起的“閃失”。

通常我們用蓋碗泡茶, 而蓋碗的邊沿正好是容量最大的一圈, 所以在鬥茶的過程中, 任何一方的注水量有絲毫偏頗, 都會直接導致茶湯濃淡的不同。 當然, 這個只是low的小手段, 眾目睽睽之下, 任何一個清醒的茶藝師都不敢在這方面大做文章(稍稍一點也是情理之中)。

為了避免這一點出入, 正規評茶中, 規定選擇這種品鑒套裝!

TOP 2.出湯時間

理論上, 出湯時間絕對地影響著茶湯的濃淡。 我們常常發現, 很多人泡茶, 明明注水是有先後順序的, 但出湯卻是同時出, 按我日常, 150ML蓋碗, 注水6秒來說, 只在這一步, 有一方就平白贏得了6秒, 這在有強迫症的人來說, 這6秒, 已經是不可原諒的了!

之後便來到了出湯的環節。 首先要注意的是, 蓋碗的開口大小。 經常泡茶的人就知道, 一個小開口和一個大開口隨隨便便又是6、7秒的差距, 在不易察覺的情理範圍內,

2-3秒也是常有的事, 對不對~但是, 特別是最後, 最濃的那2-3秒, 對於任何一泡茶來說, 都是很重要的啊!

很多茶友講究不悶茶, 入湯即出, 殊不知, 慢慢出湯也是一悶~

TOP 1.不同規格的對比

如果說前兩種坑, 不過是那些高風亮節的大俠們不在乎踩的, 那麼, 鬥茶中,

不同規格的對比, 真的就是作弊大招了!不同規格的茶因為鬆緊度的不同, 直接影響到了產品本身的轉化速度和內涵物質的溶解速度, 所以, 嚴格來說, 不同規格對比, 本身就不公平。

(1)散料和成品

散料和成品應該算, 差異最大的兩種規格, 例如散料和龍珠的對泡。 散料洗茶十秒之後湯水即入即出即可得到一杯比較好喝的茶, 但這個時候, 龍珠還一點想要釋放的樣子都沒有。 即使你散料已經泡到第五六泡, 同樣的入水和出湯的龍珠根本就還沒開始……而且, 人的慣性, 喝茶最關注的還是頭三四泡, 這樣比來, 龍珠企不是只有寡淡!

對於性子急的人來說,泡龍珠真的讓人很抓狂!

(2)磚和餅

即使是同一款料子,壓成不同的形狀,它的後期轉化,也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情況下,磚都會壓的更緊一些,而餅則相對較松,這樣一來,先不講他們泡開的時間不一,它倆在倉儲環境裡的轉化就已經不一樣了。如果是相對潮濕的環境,茶磚的聚香聚茶氣的情況就大大超過茶餅,而相對乾燥的環境,茶餅的自然轉化又要優於茶磚……如果不計較這些客觀存在,怎麼比?

常規手工石墨餅應該算是幾種規格裡,緊實度最低的!

(3)散料和散料

最後,讓你不相信人生的是,連散料之間的對比也都是有貓膩的……熟悉原料的茶友就知道,散料之間也是有緊條和拋條的區別的。顧名思義,緊條就是揉撚的緊的,拋挑就是輕揉撚的茶葉,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緊柔的當然滋味濃強,而且出湯快,而輕揉的自然茶湯淡薄且出湯慢。另外,散料之間也還存在殺青老嫩的因素。如果是為了現喝好喝的話,只需要殺青稍老一些便可,一方面香氣提起來了,一方面水汽弱了,而殺青適中或者說,殺的稍嫩的茶,喝來則是水重且生澀……

殺青是決定一款茶能活多長的關鍵環節!

我常跟別人說,我泡的茶不好喝,因為品控的關係,我總是要泡出那泡茶所有的缺點和優點,所以泡茶對於我就是扒光一款茶所有的修飾,冷冰冰地去審視。但凡滲入了一絲激情,便不再公道。時間一長,這種從不以取悅任何人為目的的飲茶方式便逐漸地影響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前一段去馬代,拿出手機跟同門師兄妹自拍,大家都嫌棄我,竟然沒有美圖軟體。或許我對自己,也像對茶一樣。頓時感慨,喝茶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你在做事,事情也在改變著你,但願愛茶的你們,都能被茶塑造成更好的你

圖文來源網路

對於性子急的人來說,泡龍珠真的讓人很抓狂!

(2)磚和餅

即使是同一款料子,壓成不同的形狀,它的後期轉化,也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情況下,磚都會壓的更緊一些,而餅則相對較松,這樣一來,先不講他們泡開的時間不一,它倆在倉儲環境裡的轉化就已經不一樣了。如果是相對潮濕的環境,茶磚的聚香聚茶氣的情況就大大超過茶餅,而相對乾燥的環境,茶餅的自然轉化又要優於茶磚……如果不計較這些客觀存在,怎麼比?

常規手工石墨餅應該算是幾種規格裡,緊實度最低的!

(3)散料和散料

最後,讓你不相信人生的是,連散料之間的對比也都是有貓膩的……熟悉原料的茶友就知道,散料之間也是有緊條和拋條的區別的。顧名思義,緊條就是揉撚的緊的,拋挑就是輕揉撚的茶葉,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緊柔的當然滋味濃強,而且出湯快,而輕揉的自然茶湯淡薄且出湯慢。另外,散料之間也還存在殺青老嫩的因素。如果是為了現喝好喝的話,只需要殺青稍老一些便可,一方面香氣提起來了,一方面水汽弱了,而殺青適中或者說,殺的稍嫩的茶,喝來則是水重且生澀……

殺青是決定一款茶能活多長的關鍵環節!

我常跟別人說,我泡的茶不好喝,因為品控的關係,我總是要泡出那泡茶所有的缺點和優點,所以泡茶對於我就是扒光一款茶所有的修飾,冷冰冰地去審視。但凡滲入了一絲激情,便不再公道。時間一長,這種從不以取悅任何人為目的的飲茶方式便逐漸地影響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前一段去馬代,拿出手機跟同門師兄妹自拍,大家都嫌棄我,竟然沒有美圖軟體。或許我對自己,也像對茶一樣。頓時感慨,喝茶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你在做事,事情也在改變著你,但願愛茶的你們,都能被茶塑造成更好的你

圖文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