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包利民:文章的語言

關於文章的語言(一)

對於語言的重要性, 其實並不需要多說。 有的作者語言極有特點, 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 甚至我們看一篇文章, 不看作者名字, 單從語言上就能判斷出是誰寫的。 這便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退一步講, 我們在追求自己語言風格的過程中, 也要儘量注意語言方面的其他運用, 這樣才能使文章更有文采, 更讓讀者留下印象。

語言和結構是寫好文章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 其餘的, 比如故事性、懸念什麼的, 關於技巧性的東西, 都是在好的基礎之上才能增色的。 語言, 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卻是可以在我們寫文章的漫長時間裡慢慢改進和形成風格。

下面就簡單地說一說語言方面的東西。

一、語言的形式之短句的運用

所說的語言形式, 就是語言最直接的表現方式。 比如有人喜歡用長句, 有人喜歡用問句, 有人喜歡用排比句, 有人喜歡用對仗句, 這就是形式。

而對於寫短文章的作者來說, 在語言上最好少使用長句。 因為長句首先會讓人閱讀起來吃力, 理解起來也費勁, 而且長句使用過多, 會使文章顯得過於沉冗和死板。 所以, 短文章中的長句不要過多, 儘量多用短句, 可以讓文章更靈動, 讓讀者閱讀起來更輕鬆。

比如:“朵朵很喜歡這塊地, 它把它當樂園。 它在裡面打滾。 它在裡面奔跑。 它跟花捉迷藏。 它跟草捉迷藏。

它也逗著一些小蟲子玩, 捉起, 再放。 再捉, 再放。 一玩就是大半天。 在一隻貓的眼睛裡, 這個世界, 都是好玩的吧。 ”(選自好友丁立梅《一隻貓的智慧》)

丁立梅筆下的貓, 所用的描述語言多為短句, 卻是有著一種極好的效果, 短短數句, 寥寥數語, 就把一隻貓的神與形都描繪得極為生動。 你們看, 並沒有什麼優美的詞彙, 也沒有過於細膩地去刻畫那只貓, 而那只貓就出現在了我們眼前。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也是短句的魅力。

再如:老屋卻一直沒拆, 父親用它做了糧倉。 在新房子的襯托下, 它越發顯得矮小衰老, 仿佛歷盡滄桑的老人, 坐在它的暮色裡。 父親看著它, 眼神溫柔, 父親說, 留著它, 有個想頭。 老屋沉默不語。 歲月深處, 它與我日漸年邁的父母,

溫暖相依。 (選自丁立梅《老屋》)

短句不僅可以表現一種靈動, 更能表達出一種情感。 一些短句的運用, 便把老屋, 把父親, 把父親對老屋的情感, 都深深地蘊含進去, 表達出來。 如果用長句細細地描寫, 並不一定如這樣短句的效果好。 如珠相串, 直映人心。

短句可以使文章簡潔明快, 但是也不能過於大量運用, 如果通篇短句, 也會讓讀者有閱讀疲勞。 所以最好短句和中長句錯落運用, 這樣就會使文章有一種節奏感, 也有一種美感。 大家以後在寫文章時, 多注意一下短句的運用, 可能就會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語言的情感之心緒的融合

語言中蘊含情感, 是語言方面最重要的一點, 也是最應該掌握的一點。 情感是在任何時候都要與語言相融的,

它是第一位, 在我下面講到的所有語言的形式中, 情感都是最基本的存在。

文章的語言中是可以蘊含進情感的, 一句話的意思, 用不同的語言寫出來, 就會有著不同的情感色彩。 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這樣一句話:“黃葉在西風中飄落。 ”這是一句很中性的句子, 基本表面上並沒有太多的情感色彩, 可是如果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 感情色彩就會立刻鮮明起來。

具體說說這句。

把這句改成帶有歡快感情色彩的, 就可以這樣寫:片片黃葉相互追逐著在西中歡快地舞蹈。 這樣一來, 就有著一種歡快的意蘊。

如果改成憂鬱傷感的, 就是這樣:片片黃葉如枯萎的蝶, 在西風中告別著天空。

在這裡, 請大家思考一下,

這句話如果改成悲傷的、改成幸福的等等, 應該怎麼寫?(感興趣的同學可在留言區試一下)

繼續說語言的情感。

一篇文章中, 一個善於運用語言的作者, 可以大多數的語句都蘊含著情感, 這樣讀來使人會受到一種牽引, 隨著作者的情緒而波動。 而一篇文章中語言的情感怎麼去確定, 這就要看你寫的這篇文章的整體情感基調是什麼。 如果這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歡快的, 那就每一句都儘量往歡快上去表達;如果這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是傷感的, 同樣每一句的表達都要儘量蘊含著一種傷感的情感。 描寫景物的語言, 描寫心情的語言, 都可以加進去這些情感。

舉個具體的例子。 我有一篇文章, 叫《一本枯萎的書》, 主要是寫奶奶和一本《宋詞三百首》的故事, 文章的整體基調就是有一種淡淡的傷感,也有一種淡淡的欣慰,所以我寫的時候,就注意了語言的運用,努力去使語言中融進這樣的情感。我把這篇文章先貼一下,大家可以看看,體會一下。不少同學都看過這篇,現在可以帶著對語言情感的重新認識再讀一遍。課後也可以去我博客上或者在我微信公眾號裡找到,也可以百度到。

一本枯萎的書

窗外的長風流淌過滿樹的葉子,每一片都搖曳生姿,載滿了縷縷的陽光。陽光透過窗子照在那本書上,書在奶奶手中,她看得很專注,臉上有一種極恬靜的神情,仿佛時光靜止,如一只憩在花間的蝶。

從沒見過爺爺長什麼樣子,記事起,就知道奶奶捧著那本書細細地看。後來年齡漸長,慢慢地知道,奶奶也曾是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她讀了幾十年的那本書,是《宋詞三百首》,豎版線裝,通篇繁體字。我常想,那時的奶奶,也該如從宋詞中走出的女子,盈盈如出水的蓮,婉約中一抹深情。每次看過書,她都把書放進一個小木盒裡,動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種心情,收藏一份記憶。那本書,從不讓我們碰觸。

奶奶不到三十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她帶著幾個孩子輾轉如蓬。只是無論亂世兵戈,還是荒年流離,許多東西都已失落,卻不曾棄了手中的那本書。真不知在書中,究竟有什麼東西讓她如此難以割捨離棄。我對宋詞產生興趣,與奶奶有很大的關係。

聽父親說,那本書就是奶奶的命根子。有一年老宅失火,奶奶不顧安危地沖進房中,將書搶出。此後,幾乎隨身攜帶,近年來見再無火災之憂,才將其收入盒中。書已經極古舊,如那些泛黃的日子,可奶奶依舊用清澈如水的目光,一遍遍濯去上面歲月的塵埃。曾多次動過偷偷翻閱的念頭,終是沒有,我怕自己猝然的目光,會驚飛棲息於其間的那些往事。

那時我已經讀了許多本宋詞,《宋詞三百首》更是熟記於心,只是不知奶奶的那本中,隱藏著一闋闋怎樣的故事。偶爾也會尋愁覓恨填上幾首,有時奶奶看見,便會一一標上出律之處。我想,她的詞一定填得很好吧,問她,便笑而不語。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夜裡,我陪在她床前。寂寂長夜,她絲毫沒有倦意,在昏黃的燈下翻那本看了幾十年的書。每翻一頁,都小心翼翼,似乎怕吵醒那些過往,又怕不經意觸痛時光的裂痕。不知何時,奶奶睡著了,書放在胸前。我輕輕拿下書,給她蓋上被子。夜靜而長,終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悄悄拿起書,很輕很柔,就像捧起奶奶少女時的心事。

書雖然極舊,卻極平整,連一點兒的折痕都沒有。讓我驚訝的是,書間的空白處,竟寫了許多零散的詞句,那是奶奶的筆跡。有的字跡年代久遠,有的卻新鮮如昨。逐一看去,那些詞句雖不完整,卻柔腸百結,如水之曲,如竹之幽,像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穿透茫茫歲月,敲打在我的心湖。如“舟散月明,怕沐杏花風,念念紅塵遠,無蹤”,又如“枕中幾許清怨,世間一夢年華”,讓人盡隨離情別怨而輕喜悄愁。一字字,一句句,綿綿密密,補綴著斷裂的華年,將曾經的滄海桑田展現於一片柔情之下。

只是,那個讓奶奶如此千回百轉、幾十年來念念情深的那個人,會是誰?我想,不會是爺爺吧,爺爺是不識字的粗人,一直以為,他們的結合,也許正是奶奶所有憂傷的來源。奶奶不會用如此錦繡的文字來懷念爺爺的一切,我將書輕輕合上,放在她的枕畔,思緒如蝶翻飛,想去追溯奶奶遠逝的飄搖歲月。

奶奶是在一個寂靜的淩晨去世的,那時,天上有一鉤淡黃的月。透過她安詳的容顏,我仿佛看見遙遠的當年,看見她的青春紅顏,青絲如思念飛揚。經歷了那麼多的分散流離,無論怎樣的際遇,她都不曾讓心上生起層層的繭,在她生命最柔軟的地方,依然滿溢著最初的淒清與深情。

整理遺物時,我竟在那個裝書的盒子裡,發現了一本奶奶早年的日記。日記裡,所有的心事都壓成了歲月的書簽。在少女的心中反復出現的那個隱隱約約的身影,越到最後便越清晰。竟真的是爺爺,原來,爺爺在奶奶的生命中竟是如此的完美而真摯,原來,情感的溝通並不一定非要那些紙短情長,原來,那本《宋詞三百首》是爺爺送給奶奶唯一的禮物!

含著笑,帶著淚,再次翻起那本書,每一頁都如深秋的落葉般枯萎憔悴。可書裡,那些奶奶寫上去的詞句,就如永不凋零的花朵。那些無邊清怨,那些思念與眷戀,使得奶奶走過的所有艱難的足跡中,都盈盈盛滿了一曲曲直入人心的驪歌!

一本在流年中枯萎了的書,已塵封了一段往事,而在流年中刻在心中的那份真情,卻永遠鮮活如初。

語言的情感,其實是作者寫文章那一刻心緒的流露。所以,在大家寫文章的時候,特別是想要對語言有所突破的情況下,心裡要不停地想著你們要寫的文章的情感基調。比如寫有些傷感類的文章,當你在寫的時候沉浸於自己內心所構畫的種種傷感氛圍中時,寫的每一句便會自然而然地融進那種情緒,再加你有意地去把這種情緒表現在語言中,那麼,久而久之,對語言中情感的把握和運用就會漸漸熟練。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可以找出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最好是那種整篇都有著鮮明情感主題的文章,然後想想前面我講的,開始修改每一句,力求把更多的句子都改成蘊含著情感的描述。就像前面我講的那句“黃葉在西中飄落”的改法一樣。改過之後,你就會發現,文章比原來會更具有感染力。

所以,大家從現在就要開始注意語言的情感,再寫文章時要刻意練習這一點。

關於文章的語言(二)

一、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很多時候,我們讀一些文章,不說內容立意方面,單就語言方面來講,就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語句極具美感,有些語句能直入心靈深處引發共鳴,有些語句卻如詩一般令人歎為觀止,而有些語句則極具畫面感,讓人一讀之間景物頓現。優美的語言,總會如山溪澄澈,流淌過讀者心間,使人心生愉悅。

1

修辭之美

首先,要加強語言的美感,除了掌握一些優美的詞彙之外,還要儘量少用冷靜的陳述句,使一句話儘量寫到靈動和美麗。

舉例說明。看下麵的兩個句子。然後思考語言詞彙的運用。

(1)春風吹來,柳稍上長出了新葉。大雁也從北方飛回來了。但是卻不知道幾時才有你的消息。

(2)等得春風把柳梢染上惹眼的生機。等得大雁在天空寫滿回家的驚喜。但,什麼時候等到你的來信,讀你折疊的思緒。

很顯然第(1)句,作者為了表達一種思念之情用的是一般敘述性的句子,就不怎麼打動人了;第(2)中的“染”“惹”等雅詞使句子書卷味頓生,而“染上”與“生機”搭配,“寫滿”與“驚喜”搭配,“折疊”修飾“思緒”,這些巧妙的搭配共同營造出一種全新的意境,清新、明麗而鮮活,特別是更委婉又清晰的表達了深深“思念”的情意。

再如:“小草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的“偷偷”、“鑽”就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又如“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小雪”句中的兩個“臥”字就把村莊和雪寫的活靈活現,讓句子新意迭出,增添了語言的無限魅力。

這是對於擬人手法的靈活運用,再加上詞語的巧妙組合,便有了美的效果。

由此可見,語言的美感,一大部分來源於看似不可思議的詞語組合。有時覺得不合理,可是大膽地組合出來後,竟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寫滿驚喜”“折疊思緒”,就有了很美的感覺,所以,有時候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把思維放開,這樣就會想到許多美麗的句子。再就是擬人修辭的運用,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兩個“臥”,就是於不著痕跡中用到,卻有著詩一般的效果。

如詩的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時候顛覆了常規的語法或者打破了固有的規律。就是經常會無視詞性,名詞可以用作動詞,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甚至各種詞性的詞都能通用。

比如:南風把她眼中紛紛揚揚的渴望,吹拂成夢想的形狀。

南風吹拂著渴望,而且是眼裡紛紛揚揚的渴望,夢想的形狀又是怎樣?這裡的修辭和語意都顯得朦朧起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所以大膽組合,細心銜接,寫出出彩的句子。

這個不細說,等你們寫多了之後,自然而然地會那樣去運用。

2

樸素之美

而且,當你們寫得多了,各種修辭手法都會用得了無痕跡,即使沒有美麗的詞彙,也可以使句子生動感人,也可以體現出一種特別的美,再融進情感進去,就易動人心。

比如:故鄉仍在記憶裡蔥蘢,心緒也還在往事裡漂泊,而鄉愁,如黃瓜的藤蔓,纏纏繞繞間,爬滿了我的生命。而我一如那頂著小花的黃瓜,身上滿是點點的刺,柔柔地刺痛我溫暖的思念。

再比如:而如今,故鄉水阻山隔,那些記憶裡的花兒,全是呼喚的形狀,讓我的夢魂夜夜飛渡歸去。夢裡斑駁的院牆,開滿了遙遠的花朵,一如我怯怯的心,盛滿了回憶的幸福。

這兩句,都沒有特別的詞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辭方法,而有了對故鄉的深情,自然就使得句子讀起來能打動人。這兩句選自我的散文《那些攀爬的蔓纏住我的心》。

那些攀爬的蔓纏住我的心

黃瓜

那時南邊的菜園裡,真是熱鬧,春夏之交,蜂飛蝶舞,一片綠盈盈的欣然。在園子東邊的中間,便是整齊的黃瓜架,那些嫩綠的蔓便爬在上面,勤快些的,快爬到頂端,更多的,是在中間盤旋。漸漸地有了零星的黃花,四下開著,一如那些零散的記憶,星聚于多年後思鄉的心裡。

然後,那些小小的黃花便向前慢慢地移動著位置,後面結出小小的黃瓜來,花兒就頂在小黃瓜的頭上。有一年的夏天,南園的黃瓜已經長成,翠綠著掛在架上。那個午後,家人都去田地裡幹活,我自己在家。這時,來了一個討飯的異鄉人。那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很可憐的樣子,一口外地的方言。家裡沒有別的,我於是去園裡摘了兩根黃瓜給她,她似乎是渴極,便那樣大口吃起來。我定定地看著,只見她吃著吃著,便呆呆地看著手裡的黃瓜,眼裡竟淌下淚來。

那時很是不明白,一根黃瓜就能讓一個人流淚。前年的時候,我偶爾來到一個鄉村,當時故鄉已在千里之外,近二十年沒有回去過。當時也是夏天,我站在一家院牆外,看著菜園裡那些童年熟悉的東西,便忽然了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忽然想起當年的那個異鄉人,忽然就明白了她當年的淚水。

故鄉仍在記憶裡蔥蘢,心緒也還在往事裡漂泊,而鄉愁,如黃瓜的藤蔓,纏纏繞繞間,爬滿了我的生命。而我一如那頂著小花的黃瓜,身上滿是點點的刺,柔柔地刺痛我溫暖的思念。

豆角和倭瓜

南園的四周,除了幾棵向日葵,便就是豆角了,架子高高的,整齊地排列,細細的蔓子帶著那些心形的葉,纏繞其上。有的爬到了頂,那蔓尖還努力地向天空伸展著,意猶未盡。盛夏裡,那些架上便掛滿了各形的豆角,有的圓滾滾,還有扁寬的,直的,彎的,千姿百態,在風裡搖著。

小時候,我是不喜歡吃豆角的,那時豆角是農村的家常菜,我常常暗自想:以後再也不吃豆角了。可是當我長大離家千里,當童年的過往變成豆角掛滿歲月的藤,心境就不知不覺地變遷了。離家多年,那份鄉思可以把當年許多的不喜歡變成懷念與眷戀。

倭瓜佔領了南園的最南邊,靠牆邊的一角,起初只是疏疏朗朗地躲在那兒,長大後,便擴散開來。那些蔓滿地爬行,勾結在一起,覆蓋了很大一塊地盤。那些葉子大而闊,很有層疊的味道。倭瓜花稍大些,也有些像喇叭的形狀,黃燦燦的,開在葉子的縫隙間。

倭瓜長勢極快,那些小小的仿佛昨天還是剛冒出來的果實,一轉眼就長起來像盆口一樣大,靜靜地躺在地上,扯得那些藤蔓扭曲往復。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就像我今天翻湧心頭的往事,故鄉,永遠在心底,走過那麼多的路,也只是它延伸出來的爬蔓,牽牽連連間,總是那個魂牽夢繫的地方。

爬山虎

最燦爛最溫暖的,就是滿牆的爬山虎,那是一群永不知疲倦的精靈,或風雨滿牆,或斜陽滿牆,它們都在那裡,斑斕著那些多姿的季節。那時每見花開,心裡也如爬滿了幸福的藤蔓,開著朵朵快樂的花。那朵朵喇叭狀的花兒,向外吹散著芬芳和歡樂。

而如今,故鄉水阻山隔,那些記憶裡的花兒,全是呼喚的形狀,讓我的夢魂夜夜飛渡歸去。夢裡斑駁的院牆,開滿了遙遠的花朵,一如我怯怯的心,盛滿了回憶的幸福。

所以,這樣的語言所有的,是一種樸素之美。樸素之美,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的表達,直接把情感蘊含進去,似乎不是有意為之,卻有著特別的魅力。樸素的語言不等於普通的語言,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看是否有一種情感在裡面。其實,普通的語言,只要把情感融入,稍加變換,就會成為美麗的句子。

舉個例子。

這樣幾句普通的話:她站在昔日的河邊,臉上笑著,卻淌下了兩行淚。好像一切都和從前一樣,就像這風這水這淡香,生活從未改變。

這算是很普通的一小段話,這也是我的一篇文章結尾的初稿。後來看著不滿意,就決定修改。想把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更多更深地加進去,大家覺得怎樣改?

於是我在原文的基礎上,略作調整改動,變成了下面這段結尾:

她笑出了兩行淚。站在昔日的河邊,風清水靜,仿佛什麼都一如從前。只是暗香浮動,水逝無痕,生活依舊溫暖。

改過後依然樸素,卻透出一種美來,主要是把那份情感更多地渲染出來。我給許多文友修改過文章的語言,我基本都是在不改變原句意思的情況下,略微變動,便使得句子有了活力和魅力。雖談不上化腐朽為神奇,卻也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上面的例句來自於我的散文《風般清,水般靜》。

風般清,水般靜

月光透過窗子斜斜地投在對面的牆上,她悄悄從床上坐起,循著光影去看天上的半輪月。只有這樣靜謐的時分,她才能開啟心扉,讓隱秘的心事飛散,讓朦朧的月色湧入。

她原本擁有著那樣平靜的生活,只是兩年前的一場火,把所有的往昔全燒成了灰燼。那時,十六歲的她生活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裡,上著初中,長得漂亮,學習也好,家庭條件也還過得去。只是在一個傍晚,她在做過飯後,將剩下的柴禾抱回院牆外的柴禾垛裡,轉身沒走上幾步,火就著起來了。她驚叫一聲,撲回柴禾垛。

在這個離故鄉幾千里的城市,她已經掙扎著生活了近兩年。工廠裡所有認識她的人,都會注意到,無論冬夏,她都戴著手套。是的,她不敢把雙手展露在別人面前,那已經不能算是一雙手了吧,和她的人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她整日默默,獨來獨往,友情和愛情只是一種傳說。

她早就發現了家裡最大的秘密。有一個早起的清晨,她看見母親將一個鐵盒子塞進了柴禾垛裡。沒人的時候,她曾偷偷打開過那個鐵盒,家裡所有的錢都在裡面!那時她的心裡是興奮和幸福的,原來家裡有這麼多錢。也曾想過,把錢在藏在柴禾垛裡,會不安全吧!所以,見到火著起的時候,她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個鐵盒,雖然等她跑到近前火已燃成一片,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把手伸了進去。

打工的日子是艱苦的。那些疲累不僅僅是來自工作,漂亮的女孩子,總會有些麻煩的。有些人還別有用心地接近她,雖然她用冷漠保護著自己,可風言風語四起,那種壓力,甚於身體上的倦。也有女同事的嫉妒與敵視,還有種種關於她的猜測,所享受平靜的時刻,只有寂寂的午夜。每隔一段時間,她都要乘幾個小時的火車去相鄰的一個城市,把一些錢寄回家裡,再匆匆趕回,只是不讓家人找到自己。

當她的手抓到那個鐵盒時,一陣刺心的痛險些使她暈厥。可她沒有放手,硬是將她捧了出來。人們都跑過來,火很快熄滅,她哭著對母親說:“媽,是我不小心弄著火的,這個盒子我搶出來了!”母親打開還燙手的鐵盒,裡面飛揚出一片片紙灰,還有一些零碎的邊邊角角。盒子落到地上,母親仰天倒地。父親的拳腳也雨點般落在她身上,還有,世上最難聽的辱駡。她在地上翻滾,沒有人注意到她的手。

也曾有男人真心地喜歡她、追求她,她只是無語,然後,慢慢地脫下手套,將兩手平靜地伸到他們面前,然後,轉身離去。也曾希望身後的人能出聲將她挽留,可看到他們眼中那一刻的震駭,她就已經將自己的門鎖死了。她租住在城市邊緣的一間小土房裡,無人知道的時刻,她翻爛了的,是從家裡帶出的初中課本。與其說那是一種希望,不如說是一種懷念,一種祭奠。

她在被父親毆打的時候,圍觀的人沒有一個出來拉開父親,那些指責聲卻清晰地傳入耳中。而母親,所有的錢一下全沒了,竟病倒。那一刻,她心上的痛使得手上的痛和身上的痛沒有了知覺。她在父親打夠了之後,在沒人注意的時候,來到村外的河邊。頭頂的月亮正圓,映得河水亮亮的,如臉上淌著的淚。有風吹過,帶來莊稼的清香,風將平靜的河水刺得支離破碎。

她常常會回想起那夜的風和小河。於是她喜歡在大風天跑到城郊的山上去,在無邊的浩蕩裡任思緒飛揚。也喜歡閒暇時去城南的河畔,坐在那裡,看一河流水靜靜東去。那風中,蘊含著千般感覺,或芬芳,或溫暖,哪怕寒冷,哪怕塵沙,風依然那般清,在看不見的周圍無處不在。而那河水,平平靜靜中卻長流不絕。

終是沒有死成。雖然父親向她道歉,雖然母親對她流淚,在她養好雙手之後,依然離開了家。那時候對父母就已經沒有了怨懟,有的,只是一種疼痛。她發誓一定要把燒掉的錢掙回來,可是,自己的無憂的青春,無瑕的雙手,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那一天,下班後她在工廠的門口,竟看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兩年時光,如一張紙翻過,他們終究還是找來了。刹那間,淚眼凝望,她痛哭失聲,多苦多累都不曾掉過一滴淚的她,那一刻淚如泉湧。

終於回到家中,一切都沒有改變。父母在尋她的同時,並沒有荒了生計,他們不想讓女兒回來後,看到一個破敗的沒有希望的家。母親拿出一本紅紅的存摺,說:“我再不把錢往柴禾垛裡藏了,要是早這樣,你的手……”

她笑出了兩行淚。站在昔日的河邊,風清水靜,仿佛什麼都一如從前。只是暗香浮動,水逝無痕,生活依舊溫暖。

所以,課後大家盡可翻出以前的文章,逐句去重新醞釀去寫,也許就會不同。

關於文章的語言(三)

三、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3

哲理之美

文章的語言,特別是對於一些說理性特別強的語句,或者總結性的啟示,我們常常難以把握,不是寫得不夠深刻,就是寫得單調無味。似乎那種純理性的東西,很難寫出文采寫出美感來,不是落於說教,就是落於單調。可是,我們卻經常能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些表現出哲理的句子,很美,很雋永,讓我們回味無窮。怎樣才能使語言具有哲理之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題。

通篇的說理性文章,本來人們讀起來就易生厭倦,而故事加哲理的文章,如果文中的總結性語句不出彩,會讓人覺得畫蛇添足。所以,語言的哲理之美在此處就會發揮重要作用。

我有一篇文章叫《心生歡喜》,前面羅列了一些小事件,最後一段是總結,當然我寫得也不一定完美,拿出來給大家舉個例子,或許稍可啟發。結尾如下:

在這個深秋的午後,看著遠遠斑斕著的五花山,看那些紅楓黃楊,看那些碧松白樺,神遊其中,心生大歡喜。回望前路,雖然一直身處紅塵勞碌之中,卻有著那麼多的點滴片段,讓我心中的欣喜不能自抑。那讓我忘塵的種種,皆是凡世中的所眷所戀。雖未入清涼之界,卻常生歡喜之心。如此,生命雖然繁複勞勞,但有那歡喜之心,卻依然是我最美的家園。

我並沒有過多地從純理性方面去辨析歡喜的意義,只是說著自己心裡的所想,將哲理自然融入語句之中,給讀者留下美好的想像空間。說白了,就是最好從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感出發,而不是過於冷靜地辨析和闡述,才會讓讀者有著共鳴,才會讓讀者有所思,而不是讀之生厭。也就是注意要代入“我”,有自我的意識和情感在裡面,才會有親近感,哲理語言才會更有活力。

就像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有著“我”的意識,才會更接近煙火人生。這裡貼一篇我的小散文,叫《小小月光》。

小小月光

有一年,好像那時還不到二十歲吧,那時正在一個建築工地當力工,一天活幹下來,渾身無處不痛。幹到半夜才收工,便一頭紮在簡易的工棚裡,想著就此一睡不醒 也好。可是卻又偏偏睡不著,身體仿佛不是自己的。那個晚上,依然無眠,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就那麼呆呆地望著黑暗。驀地,仿佛刹那間,側面的壁上,便出現了圓圓的一塊銀白。

眼睛裡瞬間便有了亮色,我凝望著,想看清它的來處。那是一縷從棚頂漏進來的月光,想像著外面的天地,定是月色如水。而這不小心溜進來的巴掌大的月色,卻使黑暗的工棚有了一種神聖之氣,也映亮了所有的苦與痛,仿佛黯淡的心也變得生動起來。那個夜裡,我就看著那片小小的月光,在牆壁上悄悄地行走,直至消失於無形。

多年以後,在大學的圖書館裡看一本外國文學傳記,裡面有一個情節。那個人有一天傍晚在工廠修葺廠房,卻一不小心掉進煙囪裡。那煙囪極高,幸好裡面積了厚厚一層灰,他才得以安然。只是極難出去,本來煙囪根部有一個鐵門,是用來掏灰用的,只是夜裡無人,鐵門緊鎖,他敲了許久,也無人聲。於是漫長而恐懼的夜,漸漸地,有月光從高高的煙囪口照進來,照亮了半面圓圓的牆。他回憶說:“那一瞬間,就像溺水的人在深深的河底,忽然看見了水面上的光亮。”

記得曾看過鮑爾吉·原野的一篇《月光手帕》,那一小塊像極了手帕的月光,讓一個女孩想要彎腰拾起,也讓他在目睹了這一幕後,溫柔的心思輾轉起伏。一幅如夢境般美的畫面,一個有著月光般心思的作者,感染了許多嚮往著美好的人。

小小的月光,並不是支離破碎,每一點月光裡都有著一個完整的月亮。常常是是風塵困頓中,破碎了許多當年的夢想,可是每一個夢想的碎片,都閃耀著晶瑩的光亮,也都蘊藏著一個夢想的完整與美好。

小小的月光,其實更如生命中的美好與希望,即使際遇再黯淡坎坷,它也總會於某個縫隙之中,悄悄潛入,讓一顆心有了溫柔的亮色。是啊,無須月光朗照乾坤,哪怕只是一絲一縷,照進生命的黑暗,也足已讓心如明月,無塵無悔。

這篇《小小月光》中,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去闡述一種哲理,即使偶有引用,也契合著“我”的心境。所以,哲理類的文章,哲理類的語言,要想上升到美的高度,首先就要有“我”。而一些純外國故事加上結尾感悟的,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轉述和機械的總結,雖然哲理充足,卻會顯得文采不足。

這類文章我當年寫了不少,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找來看,比如《一朵花開的時間》、《愛月遲眠,惜花早起》等。

當然也有一些文章,幾乎全篇語句都是單純地說理,可是卻又顯得不生硬,不單調,甚至文采斐然。而且文中也幾乎並沒有“我”的痕跡存在,卻依然能動人心懷。這樣的文章,就更要求作者的語言功力,把枯躁的理論寫得生動,把單調的語句寫得靈動,便具有了哲理之美。

依然拿我的拙作舉個例子。

閑讀《菜根譚》,中有一條:“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那些濃處的感覺,雖美好,卻是短暫。所乙太多的人都在眷眷地回想曾經的繁盛之時,可是回望中的一切,遠不可尋,如淡煙欲散。

一切濃烈的,終會淡去。莫若起初便將其看淡,就像從烈焰中看到灰燼,就像從繁華處看到謝幕,讓目光穿透表面的繁華著錦,看到一種能悠遠長存的回味,才是讓心恬然之法。

一如眺望遠山的淡淡煙雲,便會悠然神飛,或陶醉於天上片雲,心隨歸雁。甚至於喜歡獨處,寧可一杯淡茶,獨對窗外長風流淌。時光靜好,心生歡喜,這並不是消極,也不是看破了什麼,就是體會到淡泊中的真趣。

仔細想一下,那些極淡的意境,似乎真的能將人帶入極悠遠的一種境界中去。就像面對薄霧如紗,將心輕籠;又似靜聞淺笛,塵囂頓去。想起有一年,有一個偏遠的山村當代課老師,那裡如天涯一般,與世無爭,沒有都市的繁囂,只有無邊的寧靜。秋夜讀書,困意襲來,滅燭,淡淡的月色如水般漫進,在牆上投下淺淺的樹影。便覺煩惱寂寞飛去無痕,夢裡也一片清涼。

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也常讓我們心意暢然。站在河邊遠眺,對岸是一片極開闊的原野,綠草如茵。天藍得純淨清新,在更遠的遠方,那一片純藍越來越淡,而草地的新綠也是漸遠漸淺,在地平線處,兩種極淡極淺的顏色渾然融為一體。馳心騁懷之間,竟有一種悠長的韻味。

抑或凝望暮色中的遠山,看那一脈山形在漸濃的夜中淡成一幅剪影,仿佛一陣風就能吹散。心底的空間便遼闊起來,靈魂如長了翅膀般,神游於天地萬物之表。風亦是淡到虛無,卻將思緒吹得四散飛揚。那樣的時刻,心中便會泛起輕輕的感動與淺淺的欣喜。

沒有淡不去的痛,也沒有淡不去的傷,時光會將一切都磨成回望時的平和,就似滄桑經眼,只留下淺淺的笑意。

在萬紫千紅的花朵之中,我獨獨鍾愛那些顏色淺淡的,它們不張揚不喧囂,只是靜靜地綻放,悄悄地美麗,有著一種直入人心的清雅。後來閑讀《紅樓夢》,看到一句極美的詩:“淡極始知花更豔。”心內極是詫異和驚喜,此句如此恰當地道出了我心中的那種感覺,宛如前生識得此句,此生此刻方才猝然重逢記起,有著一種不期然的感動。

在無眠的夜裡,我會將思念也揮灑得淡然,一如窗外淡如淺水的月光。那些惦記著的人,親人,朋友,在我淡淡的想念之中生動無比,悠然入夢,連夢境也是淡得朦朧,最清晰的,是醒來時的清晨裡,那份最長久的感動。這樣淡淡的思念,卻是如此地悠遠綿長,絲絲縷縷不可斷絕。

那些平凡的人們,常常讓我無言地感動。雖然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輝煌的生活背景,終其一生都是普普通通,可就是他們,給了我最深刻的生活哲理。是的,他們平淡得就像一滴水,卻是蘊含著人生至味。平平淡淡才是真,這種生活之中,實是貫穿著最深沉的生命真諦。

淡極之味,才是生命中最動人的馨香。

通篇寫“淡”,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都是些固定的哲理,很難寫出新意來,所以只好多從語言方面著手,以語言的悠然去寫淡的意境,便可以相得益彰。所以,寫純理性的文章,語言要特別注意,要堅持與練習,才能有所進步。

這類文章我也寫過許多,其實我寫的還是或多或少有“我”的存在,比如《低頭見花》、《晝眠》、《淺睡》、《不遇》等。

關於文章的語言(四)

三、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4

詩意之美

詩意之美是語言方面的一種純純的美感,卻也不單是華麗辭藻的堆砌,更可能融進一種古典的元素,比如一些唐詩宋詞中的意境。使之讀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讓人如飲美酒,而陶醉其中。

選一篇我被選為中考閱讀題的文章,《夢裡江南》。

夢裡江南

此生從未去過江南,徘徊于白山黑水之間,那一片煙柳繁華時常搖曳在夢中。看慣了浩蕩金風中起舞的白樺林,看慣了莽無邊際的林海雪原,在天蒼地茫之中,心裡就下起了杏花春雨,籠罩了古詩中的四百八十寺。

仿佛展開了一軸畫卷,十裡鶯啼,水村山郭,緩緩繪成了夢裡清麗溫婉的背景。沒有寒冷,沒有冰封雪蓋,有的只是楊柳微風,杏花紅雨,有的好似永遠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將腳步放逐于幽深的雨巷,讓心輕輕地承載馨香的悵惘。在那樣的情景之中,哀愁也變得美麗起來。

江南的女子,該都是婷婷玉立,淺笑低回,駕一葉蘭舟,輕抒皓腕,采一朵火紅的蓮,于時光深處悠悠而來。或人面桃花,倚牆嗅青梅,或秋千院落,裙裾飛揚,或蹙眉深坐,挑盡殘燈。千般情態,萬種風情,那張微笑的臉,從婉約的宋詞深處慢慢地漾上來,直印進我嚮往的心裡。

江南的男兒,該都是滿腹才華,風流倜儻,輕搖紙扇,漫步於薄霧輕籠的郊外,或思飲遇豔,或提酒攜樽,登樓作賦,把一片情懷揮灑於山水之中。他們的詩詞歌賦,讓江南的歷史承載了太多眷眷的深情。讓遠在天涯的我,於書卷的清芬中神飛千里。

江南的才子佳人,男兒的才思,女子的多情,相遇後便演繹出許多的故事。於是便有了男兒的銘心之思,女子的無邊清怨。有些故事,歷盡千年,早已成為後人口口相傳的傳奇,成為一份直指人心的美麗。

其實,更吸引我的,是江南的歷史底蘊。無數次的興衰更替,造就了滄桑的厚重。江南的風物,吸引了無數統治者的心,他們一心想佔領江南。江南,在他們的夢裡,是一個欲望。當時柳永的“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曾引得金主完顏亮布衣親臨江南,在西湖之上,飽覽江南名勝之後,慨然寫下:“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由此可見其志。

有春風十裡,珠簾漫捲,也有故壘蕭蕭,山枕寒流。無邊風月,映襯著滄桑之美。這就是江南,水蘊靈性,山藏厚重,人擁至愛。這樣的江南,怎能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嚮往之地?

我夢裡的江南,如一朵潔白的蓮在緩緩綻放。

這篇散文中,通篇都有著一種古典之美,有些語言都是化用了前人的詩詞名句,甚至直接引用詩詞原文,將夢想中的江南之美一一展現。所以,大家閒暇時不妨多讀讀古詩詞,不求背誦,經常的浸染之下,就會把古詩詞中那種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融進自己文章的語言中。這是一種天長日久的堅持,時間久了,自然會熱愛上詩詞,自然會把自己語言於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

5

深情之美

同樣,語言中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辭技巧,也沒有太多優美的詞彙,只是一種深情在流淌。比之於前面講過的蘊進的那種情感更濃烈,從而構成了語言的深情之美。這種深情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可以是世間任何美好的感情。情到濃時,其美自現。

比如:

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這樣的日子沒有你。

受傷的天空飄滿了流淚的雲,淋濕了我雨季易碎的心。你的笑容已隱沒在漸遠的潮聲之中,就像新月躲進雲層。我該怎樣重溫你離去時冷冷的足音,當我心頭還蕩漾著往昔的溫存。

我依然可以看見輕風吹過滿園深情的杏花。

我依然可以聽見相約的小河邊柳葉依依的低語。

我依然可以遇見那麼多柔情似水的日子。

我依然可以夢見被凍結在冬季邊緣的如花笑靨。

只是,這樣的日子沒有你啊!

回首時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啊!是樓臺一別哀婉淒絕的歌聲,是沈園晚照中一抹寂寞如水的霞光,是湘妃竹上點點斑斑的淚痕,是月光下魂魄夜夜歸來的永遠的廊橋。

我該用怎樣的心情來想你啊!我的傷情該如江上的殘冰,破碎而透明。我的思念該如丁香樹下飛舞的落花,隨風飄零。可是我又不敢想你啊,我怕自己的淚水會洇濕你以後所有的日子,我怕無眠的思緒入侵你一枕清幽的舊夢。

當二月的斜陽把我的心撫摸得鮮紅而純淨,我會用最聖潔的心情為你祝福——

歲歲年年,地久天長。

一種濃濃的情感,帶著一種思念一種傷感,使得語言也豐盈起來。這是我的一組散文詩《對你的思念是那樣漫長》中的第一篇,這組散文詩有些篇章在《散文詩》雜誌上發過。深情款款,這是一種語言的特色,也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同樣也可以把親情類文章也寫得極具深情之美,那是真實的心在跳動,真誠的情感在流動。此類可參照我公眾號上週二所發的《你從不說》。

四、不同文章的不同語言

前面大略地說了語言基本的幾個方面,當你們漸漸掌握後,會發現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使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就有一種更好的效果。這一點和前面講的文章的情感類似,只不過,這裡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語言,更多的是指文章的風格,而非不同的情感。比如說,寫英雄的文章,語言不妨豪邁一些,寫情感類的文章,語言不妨溫婉一些。

而且,小說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又不一樣。小說的語言且先不論,等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一起討論。我今天所講的,多是適用於散文或美文一類的小文章。

我原來曾在《文苑》和《青春美文》上開過一個古代女子的專欄,而這兩年,我的古代女子系列多在《百家講壇》和《戀戀中國風》上刊發。這一系列文章,都是寫歷代才女,由於她們的命運多是很黯然,所以這個系列的文章,語言都是比較柔軟。比如寫魚玄機的《夜夜燈前欲白頭》、寫薛濤的《花落不同悲》等。

用語言的風格去契合文章的風格,是語言運用的一種境界。關於這一點不具體舉例去講,大家注意到這一點就行了。大家主要還是要注重前面講過的文章語言的情感,只要情感有了,普通的句子也可以直入心靈。

五、一點補充和總結

要注意的一點是,語言是為文章服務的,我們重視語言,但不能讓語言淩駕于文章之上。也就是說,是在文章的立意、角度、故事和情節等都已經完好的情況下,才是語言發揮作用的時候。如果前面幾點沒有做到最好,即使語言再好,文章也會空洞無味。

我曾經講過文章的結構、文章的標題,再加上今天講的文章的語言,這三方面都不是短時間就能立竿見影的,需要長久的堅持和練習,才能登堂入室。這些東西,不像一些純技巧性的東西,學了立刻會起作用。可是,如果你們堅持練習,寫文章時隨時注意,經過一段時間後,文章就會有很大改觀。

一般我給別人講的關於文章的東西,都不是格式化套路化的,卻是可以長久地起著作用。所以,大家如果在聽了這課後,有所得,就會有所感悟,就應該去鍛煉。

感謝大家的聽講,祝大家的文章都能越寫越好。

文章的整體基調就是有一種淡淡的傷感,也有一種淡淡的欣慰,所以我寫的時候,就注意了語言的運用,努力去使語言中融進這樣的情感。我把這篇文章先貼一下,大家可以看看,體會一下。不少同學都看過這篇,現在可以帶著對語言情感的重新認識再讀一遍。課後也可以去我博客上或者在我微信公眾號裡找到,也可以百度到。

一本枯萎的書

窗外的長風流淌過滿樹的葉子,每一片都搖曳生姿,載滿了縷縷的陽光。陽光透過窗子照在那本書上,書在奶奶手中,她看得很專注,臉上有一種極恬靜的神情,仿佛時光靜止,如一只憩在花間的蝶。

從沒見過爺爺長什麼樣子,記事起,就知道奶奶捧著那本書細細地看。後來年齡漸長,慢慢地知道,奶奶也曾是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她讀了幾十年的那本書,是《宋詞三百首》,豎版線裝,通篇繁體字。我常想,那時的奶奶,也該如從宋詞中走出的女子,盈盈如出水的蓮,婉約中一抹深情。每次看過書,她都把書放進一個小木盒裡,動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種心情,收藏一份記憶。那本書,從不讓我們碰觸。

奶奶不到三十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她帶著幾個孩子輾轉如蓬。只是無論亂世兵戈,還是荒年流離,許多東西都已失落,卻不曾棄了手中的那本書。真不知在書中,究竟有什麼東西讓她如此難以割捨離棄。我對宋詞產生興趣,與奶奶有很大的關係。

聽父親說,那本書就是奶奶的命根子。有一年老宅失火,奶奶不顧安危地沖進房中,將書搶出。此後,幾乎隨身攜帶,近年來見再無火災之憂,才將其收入盒中。書已經極古舊,如那些泛黃的日子,可奶奶依舊用清澈如水的目光,一遍遍濯去上面歲月的塵埃。曾多次動過偷偷翻閱的念頭,終是沒有,我怕自己猝然的目光,會驚飛棲息於其間的那些往事。

那時我已經讀了許多本宋詞,《宋詞三百首》更是熟記於心,只是不知奶奶的那本中,隱藏著一闋闋怎樣的故事。偶爾也會尋愁覓恨填上幾首,有時奶奶看見,便會一一標上出律之處。我想,她的詞一定填得很好吧,問她,便笑而不語。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夜裡,我陪在她床前。寂寂長夜,她絲毫沒有倦意,在昏黃的燈下翻那本看了幾十年的書。每翻一頁,都小心翼翼,似乎怕吵醒那些過往,又怕不經意觸痛時光的裂痕。不知何時,奶奶睡著了,書放在胸前。我輕輕拿下書,給她蓋上被子。夜靜而長,終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悄悄拿起書,很輕很柔,就像捧起奶奶少女時的心事。

書雖然極舊,卻極平整,連一點兒的折痕都沒有。讓我驚訝的是,書間的空白處,竟寫了許多零散的詞句,那是奶奶的筆跡。有的字跡年代久遠,有的卻新鮮如昨。逐一看去,那些詞句雖不完整,卻柔腸百結,如水之曲,如竹之幽,像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穿透茫茫歲月,敲打在我的心湖。如“舟散月明,怕沐杏花風,念念紅塵遠,無蹤”,又如“枕中幾許清怨,世間一夢年華”,讓人盡隨離情別怨而輕喜悄愁。一字字,一句句,綿綿密密,補綴著斷裂的華年,將曾經的滄海桑田展現於一片柔情之下。

只是,那個讓奶奶如此千回百轉、幾十年來念念情深的那個人,會是誰?我想,不會是爺爺吧,爺爺是不識字的粗人,一直以為,他們的結合,也許正是奶奶所有憂傷的來源。奶奶不會用如此錦繡的文字來懷念爺爺的一切,我將書輕輕合上,放在她的枕畔,思緒如蝶翻飛,想去追溯奶奶遠逝的飄搖歲月。

奶奶是在一個寂靜的淩晨去世的,那時,天上有一鉤淡黃的月。透過她安詳的容顏,我仿佛看見遙遠的當年,看見她的青春紅顏,青絲如思念飛揚。經歷了那麼多的分散流離,無論怎樣的際遇,她都不曾讓心上生起層層的繭,在她生命最柔軟的地方,依然滿溢著最初的淒清與深情。

整理遺物時,我竟在那個裝書的盒子裡,發現了一本奶奶早年的日記。日記裡,所有的心事都壓成了歲月的書簽。在少女的心中反復出現的那個隱隱約約的身影,越到最後便越清晰。竟真的是爺爺,原來,爺爺在奶奶的生命中竟是如此的完美而真摯,原來,情感的溝通並不一定非要那些紙短情長,原來,那本《宋詞三百首》是爺爺送給奶奶唯一的禮物!

含著笑,帶著淚,再次翻起那本書,每一頁都如深秋的落葉般枯萎憔悴。可書裡,那些奶奶寫上去的詞句,就如永不凋零的花朵。那些無邊清怨,那些思念與眷戀,使得奶奶走過的所有艱難的足跡中,都盈盈盛滿了一曲曲直入人心的驪歌!

一本在流年中枯萎了的書,已塵封了一段往事,而在流年中刻在心中的那份真情,卻永遠鮮活如初。

語言的情感,其實是作者寫文章那一刻心緒的流露。所以,在大家寫文章的時候,特別是想要對語言有所突破的情況下,心裡要不停地想著你們要寫的文章的情感基調。比如寫有些傷感類的文章,當你在寫的時候沉浸於自己內心所構畫的種種傷感氛圍中時,寫的每一句便會自然而然地融進那種情緒,再加你有意地去把這種情緒表現在語言中,那麼,久而久之,對語言中情感的把握和運用就會漸漸熟練。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可以找出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最好是那種整篇都有著鮮明情感主題的文章,然後想想前面我講的,開始修改每一句,力求把更多的句子都改成蘊含著情感的描述。就像前面我講的那句“黃葉在西中飄落”的改法一樣。改過之後,你就會發現,文章比原來會更具有感染力。

所以,大家從現在就要開始注意語言的情感,再寫文章時要刻意練習這一點。

關於文章的語言(二)

一、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很多時候,我們讀一些文章,不說內容立意方面,單就語言方面來講,就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語句極具美感,有些語句能直入心靈深處引發共鳴,有些語句卻如詩一般令人歎為觀止,而有些語句則極具畫面感,讓人一讀之間景物頓現。優美的語言,總會如山溪澄澈,流淌過讀者心間,使人心生愉悅。

1

修辭之美

首先,要加強語言的美感,除了掌握一些優美的詞彙之外,還要儘量少用冷靜的陳述句,使一句話儘量寫到靈動和美麗。

舉例說明。看下麵的兩個句子。然後思考語言詞彙的運用。

(1)春風吹來,柳稍上長出了新葉。大雁也從北方飛回來了。但是卻不知道幾時才有你的消息。

(2)等得春風把柳梢染上惹眼的生機。等得大雁在天空寫滿回家的驚喜。但,什麼時候等到你的來信,讀你折疊的思緒。

很顯然第(1)句,作者為了表達一種思念之情用的是一般敘述性的句子,就不怎麼打動人了;第(2)中的“染”“惹”等雅詞使句子書卷味頓生,而“染上”與“生機”搭配,“寫滿”與“驚喜”搭配,“折疊”修飾“思緒”,這些巧妙的搭配共同營造出一種全新的意境,清新、明麗而鮮活,特別是更委婉又清晰的表達了深深“思念”的情意。

再如:“小草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的“偷偷”、“鑽”就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又如“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小雪”句中的兩個“臥”字就把村莊和雪寫的活靈活現,讓句子新意迭出,增添了語言的無限魅力。

這是對於擬人手法的靈活運用,再加上詞語的巧妙組合,便有了美的效果。

由此可見,語言的美感,一大部分來源於看似不可思議的詞語組合。有時覺得不合理,可是大膽地組合出來後,竟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寫滿驚喜”“折疊思緒”,就有了很美的感覺,所以,有時候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把思維放開,這樣就會想到許多美麗的句子。再就是擬人修辭的運用,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兩個“臥”,就是於不著痕跡中用到,卻有著詩一般的效果。

如詩的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時候顛覆了常規的語法或者打破了固有的規律。就是經常會無視詞性,名詞可以用作動詞,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甚至各種詞性的詞都能通用。

比如:南風把她眼中紛紛揚揚的渴望,吹拂成夢想的形狀。

南風吹拂著渴望,而且是眼裡紛紛揚揚的渴望,夢想的形狀又是怎樣?這裡的修辭和語意都顯得朦朧起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所以大膽組合,細心銜接,寫出出彩的句子。

這個不細說,等你們寫多了之後,自然而然地會那樣去運用。

2

樸素之美

而且,當你們寫得多了,各種修辭手法都會用得了無痕跡,即使沒有美麗的詞彙,也可以使句子生動感人,也可以體現出一種特別的美,再融進情感進去,就易動人心。

比如:故鄉仍在記憶裡蔥蘢,心緒也還在往事裡漂泊,而鄉愁,如黃瓜的藤蔓,纏纏繞繞間,爬滿了我的生命。而我一如那頂著小花的黃瓜,身上滿是點點的刺,柔柔地刺痛我溫暖的思念。

再比如:而如今,故鄉水阻山隔,那些記憶裡的花兒,全是呼喚的形狀,讓我的夢魂夜夜飛渡歸去。夢裡斑駁的院牆,開滿了遙遠的花朵,一如我怯怯的心,盛滿了回憶的幸福。

這兩句,都沒有特別的詞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辭方法,而有了對故鄉的深情,自然就使得句子讀起來能打動人。這兩句選自我的散文《那些攀爬的蔓纏住我的心》。

那些攀爬的蔓纏住我的心

黃瓜

那時南邊的菜園裡,真是熱鬧,春夏之交,蜂飛蝶舞,一片綠盈盈的欣然。在園子東邊的中間,便是整齊的黃瓜架,那些嫩綠的蔓便爬在上面,勤快些的,快爬到頂端,更多的,是在中間盤旋。漸漸地有了零星的黃花,四下開著,一如那些零散的記憶,星聚于多年後思鄉的心裡。

然後,那些小小的黃花便向前慢慢地移動著位置,後面結出小小的黃瓜來,花兒就頂在小黃瓜的頭上。有一年的夏天,南園的黃瓜已經長成,翠綠著掛在架上。那個午後,家人都去田地裡幹活,我自己在家。這時,來了一個討飯的異鄉人。那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很可憐的樣子,一口外地的方言。家裡沒有別的,我於是去園裡摘了兩根黃瓜給她,她似乎是渴極,便那樣大口吃起來。我定定地看著,只見她吃著吃著,便呆呆地看著手裡的黃瓜,眼裡竟淌下淚來。

那時很是不明白,一根黃瓜就能讓一個人流淚。前年的時候,我偶爾來到一個鄉村,當時故鄉已在千里之外,近二十年沒有回去過。當時也是夏天,我站在一家院牆外,看著菜園裡那些童年熟悉的東西,便忽然了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忽然想起當年的那個異鄉人,忽然就明白了她當年的淚水。

故鄉仍在記憶裡蔥蘢,心緒也還在往事裡漂泊,而鄉愁,如黃瓜的藤蔓,纏纏繞繞間,爬滿了我的生命。而我一如那頂著小花的黃瓜,身上滿是點點的刺,柔柔地刺痛我溫暖的思念。

豆角和倭瓜

南園的四周,除了幾棵向日葵,便就是豆角了,架子高高的,整齊地排列,細細的蔓子帶著那些心形的葉,纏繞其上。有的爬到了頂,那蔓尖還努力地向天空伸展著,意猶未盡。盛夏裡,那些架上便掛滿了各形的豆角,有的圓滾滾,還有扁寬的,直的,彎的,千姿百態,在風裡搖著。

小時候,我是不喜歡吃豆角的,那時豆角是農村的家常菜,我常常暗自想:以後再也不吃豆角了。可是當我長大離家千里,當童年的過往變成豆角掛滿歲月的藤,心境就不知不覺地變遷了。離家多年,那份鄉思可以把當年許多的不喜歡變成懷念與眷戀。

倭瓜佔領了南園的最南邊,靠牆邊的一角,起初只是疏疏朗朗地躲在那兒,長大後,便擴散開來。那些蔓滿地爬行,勾結在一起,覆蓋了很大一塊地盤。那些葉子大而闊,很有層疊的味道。倭瓜花稍大些,也有些像喇叭的形狀,黃燦燦的,開在葉子的縫隙間。

倭瓜長勢極快,那些小小的仿佛昨天還是剛冒出來的果實,一轉眼就長起來像盆口一樣大,靜靜地躺在地上,扯得那些藤蔓扭曲往復。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就像我今天翻湧心頭的往事,故鄉,永遠在心底,走過那麼多的路,也只是它延伸出來的爬蔓,牽牽連連間,總是那個魂牽夢繫的地方。

爬山虎

最燦爛最溫暖的,就是滿牆的爬山虎,那是一群永不知疲倦的精靈,或風雨滿牆,或斜陽滿牆,它們都在那裡,斑斕著那些多姿的季節。那時每見花開,心裡也如爬滿了幸福的藤蔓,開著朵朵快樂的花。那朵朵喇叭狀的花兒,向外吹散著芬芳和歡樂。

而如今,故鄉水阻山隔,那些記憶裡的花兒,全是呼喚的形狀,讓我的夢魂夜夜飛渡歸去。夢裡斑駁的院牆,開滿了遙遠的花朵,一如我怯怯的心,盛滿了回憶的幸福。

所以,這樣的語言所有的,是一種樸素之美。樸素之美,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的表達,直接把情感蘊含進去,似乎不是有意為之,卻有著特別的魅力。樸素的語言不等於普通的語言,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看是否有一種情感在裡面。其實,普通的語言,只要把情感融入,稍加變換,就會成為美麗的句子。

舉個例子。

這樣幾句普通的話:她站在昔日的河邊,臉上笑著,卻淌下了兩行淚。好像一切都和從前一樣,就像這風這水這淡香,生活從未改變。

這算是很普通的一小段話,這也是我的一篇文章結尾的初稿。後來看著不滿意,就決定修改。想把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更多更深地加進去,大家覺得怎樣改?

於是我在原文的基礎上,略作調整改動,變成了下面這段結尾:

她笑出了兩行淚。站在昔日的河邊,風清水靜,仿佛什麼都一如從前。只是暗香浮動,水逝無痕,生活依舊溫暖。

改過後依然樸素,卻透出一種美來,主要是把那份情感更多地渲染出來。我給許多文友修改過文章的語言,我基本都是在不改變原句意思的情況下,略微變動,便使得句子有了活力和魅力。雖談不上化腐朽為神奇,卻也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上面的例句來自於我的散文《風般清,水般靜》。

風般清,水般靜

月光透過窗子斜斜地投在對面的牆上,她悄悄從床上坐起,循著光影去看天上的半輪月。只有這樣靜謐的時分,她才能開啟心扉,讓隱秘的心事飛散,讓朦朧的月色湧入。

她原本擁有著那樣平靜的生活,只是兩年前的一場火,把所有的往昔全燒成了灰燼。那時,十六歲的她生活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裡,上著初中,長得漂亮,學習也好,家庭條件也還過得去。只是在一個傍晚,她在做過飯後,將剩下的柴禾抱回院牆外的柴禾垛裡,轉身沒走上幾步,火就著起來了。她驚叫一聲,撲回柴禾垛。

在這個離故鄉幾千里的城市,她已經掙扎著生活了近兩年。工廠裡所有認識她的人,都會注意到,無論冬夏,她都戴著手套。是的,她不敢把雙手展露在別人面前,那已經不能算是一雙手了吧,和她的人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她整日默默,獨來獨往,友情和愛情只是一種傳說。

她早就發現了家裡最大的秘密。有一個早起的清晨,她看見母親將一個鐵盒子塞進了柴禾垛裡。沒人的時候,她曾偷偷打開過那個鐵盒,家裡所有的錢都在裡面!那時她的心裡是興奮和幸福的,原來家裡有這麼多錢。也曾想過,把錢在藏在柴禾垛裡,會不安全吧!所以,見到火著起的時候,她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個鐵盒,雖然等她跑到近前火已燃成一片,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把手伸了進去。

打工的日子是艱苦的。那些疲累不僅僅是來自工作,漂亮的女孩子,總會有些麻煩的。有些人還別有用心地接近她,雖然她用冷漠保護著自己,可風言風語四起,那種壓力,甚於身體上的倦。也有女同事的嫉妒與敵視,還有種種關於她的猜測,所享受平靜的時刻,只有寂寂的午夜。每隔一段時間,她都要乘幾個小時的火車去相鄰的一個城市,把一些錢寄回家裡,再匆匆趕回,只是不讓家人找到自己。

當她的手抓到那個鐵盒時,一陣刺心的痛險些使她暈厥。可她沒有放手,硬是將她捧了出來。人們都跑過來,火很快熄滅,她哭著對母親說:“媽,是我不小心弄著火的,這個盒子我搶出來了!”母親打開還燙手的鐵盒,裡面飛揚出一片片紙灰,還有一些零碎的邊邊角角。盒子落到地上,母親仰天倒地。父親的拳腳也雨點般落在她身上,還有,世上最難聽的辱駡。她在地上翻滾,沒有人注意到她的手。

也曾有男人真心地喜歡她、追求她,她只是無語,然後,慢慢地脫下手套,將兩手平靜地伸到他們面前,然後,轉身離去。也曾希望身後的人能出聲將她挽留,可看到他們眼中那一刻的震駭,她就已經將自己的門鎖死了。她租住在城市邊緣的一間小土房裡,無人知道的時刻,她翻爛了的,是從家裡帶出的初中課本。與其說那是一種希望,不如說是一種懷念,一種祭奠。

她在被父親毆打的時候,圍觀的人沒有一個出來拉開父親,那些指責聲卻清晰地傳入耳中。而母親,所有的錢一下全沒了,竟病倒。那一刻,她心上的痛使得手上的痛和身上的痛沒有了知覺。她在父親打夠了之後,在沒人注意的時候,來到村外的河邊。頭頂的月亮正圓,映得河水亮亮的,如臉上淌著的淚。有風吹過,帶來莊稼的清香,風將平靜的河水刺得支離破碎。

她常常會回想起那夜的風和小河。於是她喜歡在大風天跑到城郊的山上去,在無邊的浩蕩裡任思緒飛揚。也喜歡閒暇時去城南的河畔,坐在那裡,看一河流水靜靜東去。那風中,蘊含著千般感覺,或芬芳,或溫暖,哪怕寒冷,哪怕塵沙,風依然那般清,在看不見的周圍無處不在。而那河水,平平靜靜中卻長流不絕。

終是沒有死成。雖然父親向她道歉,雖然母親對她流淚,在她養好雙手之後,依然離開了家。那時候對父母就已經沒有了怨懟,有的,只是一種疼痛。她發誓一定要把燒掉的錢掙回來,可是,自己的無憂的青春,無瑕的雙手,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那一天,下班後她在工廠的門口,竟看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兩年時光,如一張紙翻過,他們終究還是找來了。刹那間,淚眼凝望,她痛哭失聲,多苦多累都不曾掉過一滴淚的她,那一刻淚如泉湧。

終於回到家中,一切都沒有改變。父母在尋她的同時,並沒有荒了生計,他們不想讓女兒回來後,看到一個破敗的沒有希望的家。母親拿出一本紅紅的存摺,說:“我再不把錢往柴禾垛裡藏了,要是早這樣,你的手……”

她笑出了兩行淚。站在昔日的河邊,風清水靜,仿佛什麼都一如從前。只是暗香浮動,水逝無痕,生活依舊溫暖。

所以,課後大家盡可翻出以前的文章,逐句去重新醞釀去寫,也許就會不同。

關於文章的語言(三)

三、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3

哲理之美

文章的語言,特別是對於一些說理性特別強的語句,或者總結性的啟示,我們常常難以把握,不是寫得不夠深刻,就是寫得單調無味。似乎那種純理性的東西,很難寫出文采寫出美感來,不是落於說教,就是落於單調。可是,我們卻經常能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些表現出哲理的句子,很美,很雋永,讓我們回味無窮。怎樣才能使語言具有哲理之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題。

通篇的說理性文章,本來人們讀起來就易生厭倦,而故事加哲理的文章,如果文中的總結性語句不出彩,會讓人覺得畫蛇添足。所以,語言的哲理之美在此處就會發揮重要作用。

我有一篇文章叫《心生歡喜》,前面羅列了一些小事件,最後一段是總結,當然我寫得也不一定完美,拿出來給大家舉個例子,或許稍可啟發。結尾如下:

在這個深秋的午後,看著遠遠斑斕著的五花山,看那些紅楓黃楊,看那些碧松白樺,神遊其中,心生大歡喜。回望前路,雖然一直身處紅塵勞碌之中,卻有著那麼多的點滴片段,讓我心中的欣喜不能自抑。那讓我忘塵的種種,皆是凡世中的所眷所戀。雖未入清涼之界,卻常生歡喜之心。如此,生命雖然繁複勞勞,但有那歡喜之心,卻依然是我最美的家園。

我並沒有過多地從純理性方面去辨析歡喜的意義,只是說著自己心裡的所想,將哲理自然融入語句之中,給讀者留下美好的想像空間。說白了,就是最好從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感出發,而不是過於冷靜地辨析和闡述,才會讓讀者有著共鳴,才會讓讀者有所思,而不是讀之生厭。也就是注意要代入“我”,有自我的意識和情感在裡面,才會有親近感,哲理語言才會更有活力。

就像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有著“我”的意識,才會更接近煙火人生。這裡貼一篇我的小散文,叫《小小月光》。

小小月光

有一年,好像那時還不到二十歲吧,那時正在一個建築工地當力工,一天活幹下來,渾身無處不痛。幹到半夜才收工,便一頭紮在簡易的工棚裡,想著就此一睡不醒 也好。可是卻又偏偏睡不著,身體仿佛不是自己的。那個晚上,依然無眠,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就那麼呆呆地望著黑暗。驀地,仿佛刹那間,側面的壁上,便出現了圓圓的一塊銀白。

眼睛裡瞬間便有了亮色,我凝望著,想看清它的來處。那是一縷從棚頂漏進來的月光,想像著外面的天地,定是月色如水。而這不小心溜進來的巴掌大的月色,卻使黑暗的工棚有了一種神聖之氣,也映亮了所有的苦與痛,仿佛黯淡的心也變得生動起來。那個夜裡,我就看著那片小小的月光,在牆壁上悄悄地行走,直至消失於無形。

多年以後,在大學的圖書館裡看一本外國文學傳記,裡面有一個情節。那個人有一天傍晚在工廠修葺廠房,卻一不小心掉進煙囪裡。那煙囪極高,幸好裡面積了厚厚一層灰,他才得以安然。只是極難出去,本來煙囪根部有一個鐵門,是用來掏灰用的,只是夜裡無人,鐵門緊鎖,他敲了許久,也無人聲。於是漫長而恐懼的夜,漸漸地,有月光從高高的煙囪口照進來,照亮了半面圓圓的牆。他回憶說:“那一瞬間,就像溺水的人在深深的河底,忽然看見了水面上的光亮。”

記得曾看過鮑爾吉·原野的一篇《月光手帕》,那一小塊像極了手帕的月光,讓一個女孩想要彎腰拾起,也讓他在目睹了這一幕後,溫柔的心思輾轉起伏。一幅如夢境般美的畫面,一個有著月光般心思的作者,感染了許多嚮往著美好的人。

小小的月光,並不是支離破碎,每一點月光裡都有著一個完整的月亮。常常是是風塵困頓中,破碎了許多當年的夢想,可是每一個夢想的碎片,都閃耀著晶瑩的光亮,也都蘊藏著一個夢想的完整與美好。

小小的月光,其實更如生命中的美好與希望,即使際遇再黯淡坎坷,它也總會於某個縫隙之中,悄悄潛入,讓一顆心有了溫柔的亮色。是啊,無須月光朗照乾坤,哪怕只是一絲一縷,照進生命的黑暗,也足已讓心如明月,無塵無悔。

這篇《小小月光》中,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去闡述一種哲理,即使偶有引用,也契合著“我”的心境。所以,哲理類的文章,哲理類的語言,要想上升到美的高度,首先就要有“我”。而一些純外國故事加上結尾感悟的,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轉述和機械的總結,雖然哲理充足,卻會顯得文采不足。

這類文章我當年寫了不少,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找來看,比如《一朵花開的時間》、《愛月遲眠,惜花早起》等。

當然也有一些文章,幾乎全篇語句都是單純地說理,可是卻又顯得不生硬,不單調,甚至文采斐然。而且文中也幾乎並沒有“我”的痕跡存在,卻依然能動人心懷。這樣的文章,就更要求作者的語言功力,把枯躁的理論寫得生動,把單調的語句寫得靈動,便具有了哲理之美。

依然拿我的拙作舉個例子。

閑讀《菜根譚》,中有一條:“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那些濃處的感覺,雖美好,卻是短暫。所乙太多的人都在眷眷地回想曾經的繁盛之時,可是回望中的一切,遠不可尋,如淡煙欲散。

一切濃烈的,終會淡去。莫若起初便將其看淡,就像從烈焰中看到灰燼,就像從繁華處看到謝幕,讓目光穿透表面的繁華著錦,看到一種能悠遠長存的回味,才是讓心恬然之法。

一如眺望遠山的淡淡煙雲,便會悠然神飛,或陶醉於天上片雲,心隨歸雁。甚至於喜歡獨處,寧可一杯淡茶,獨對窗外長風流淌。時光靜好,心生歡喜,這並不是消極,也不是看破了什麼,就是體會到淡泊中的真趣。

仔細想一下,那些極淡的意境,似乎真的能將人帶入極悠遠的一種境界中去。就像面對薄霧如紗,將心輕籠;又似靜聞淺笛,塵囂頓去。想起有一年,有一個偏遠的山村當代課老師,那裡如天涯一般,與世無爭,沒有都市的繁囂,只有無邊的寧靜。秋夜讀書,困意襲來,滅燭,淡淡的月色如水般漫進,在牆上投下淺淺的樹影。便覺煩惱寂寞飛去無痕,夢裡也一片清涼。

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也常讓我們心意暢然。站在河邊遠眺,對岸是一片極開闊的原野,綠草如茵。天藍得純淨清新,在更遠的遠方,那一片純藍越來越淡,而草地的新綠也是漸遠漸淺,在地平線處,兩種極淡極淺的顏色渾然融為一體。馳心騁懷之間,竟有一種悠長的韻味。

抑或凝望暮色中的遠山,看那一脈山形在漸濃的夜中淡成一幅剪影,仿佛一陣風就能吹散。心底的空間便遼闊起來,靈魂如長了翅膀般,神游於天地萬物之表。風亦是淡到虛無,卻將思緒吹得四散飛揚。那樣的時刻,心中便會泛起輕輕的感動與淺淺的欣喜。

沒有淡不去的痛,也沒有淡不去的傷,時光會將一切都磨成回望時的平和,就似滄桑經眼,只留下淺淺的笑意。

在萬紫千紅的花朵之中,我獨獨鍾愛那些顏色淺淡的,它們不張揚不喧囂,只是靜靜地綻放,悄悄地美麗,有著一種直入人心的清雅。後來閑讀《紅樓夢》,看到一句極美的詩:“淡極始知花更豔。”心內極是詫異和驚喜,此句如此恰當地道出了我心中的那種感覺,宛如前生識得此句,此生此刻方才猝然重逢記起,有著一種不期然的感動。

在無眠的夜裡,我會將思念也揮灑得淡然,一如窗外淡如淺水的月光。那些惦記著的人,親人,朋友,在我淡淡的想念之中生動無比,悠然入夢,連夢境也是淡得朦朧,最清晰的,是醒來時的清晨裡,那份最長久的感動。這樣淡淡的思念,卻是如此地悠遠綿長,絲絲縷縷不可斷絕。

那些平凡的人們,常常讓我無言地感動。雖然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輝煌的生活背景,終其一生都是普普通通,可就是他們,給了我最深刻的生活哲理。是的,他們平淡得就像一滴水,卻是蘊含著人生至味。平平淡淡才是真,這種生活之中,實是貫穿著最深沉的生命真諦。

淡極之味,才是生命中最動人的馨香。

通篇寫“淡”,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都是些固定的哲理,很難寫出新意來,所以只好多從語言方面著手,以語言的悠然去寫淡的意境,便可以相得益彰。所以,寫純理性的文章,語言要特別注意,要堅持與練習,才能有所進步。

這類文章我也寫過許多,其實我寫的還是或多或少有“我”的存在,比如《低頭見花》、《晝眠》、《淺睡》、《不遇》等。

關於文章的語言(四)

三、語言的美感之如詩如畫

4

詩意之美

詩意之美是語言方面的一種純純的美感,卻也不單是華麗辭藻的堆砌,更可能融進一種古典的元素,比如一些唐詩宋詞中的意境。使之讀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讓人如飲美酒,而陶醉其中。

選一篇我被選為中考閱讀題的文章,《夢裡江南》。

夢裡江南

此生從未去過江南,徘徊于白山黑水之間,那一片煙柳繁華時常搖曳在夢中。看慣了浩蕩金風中起舞的白樺林,看慣了莽無邊際的林海雪原,在天蒼地茫之中,心裡就下起了杏花春雨,籠罩了古詩中的四百八十寺。

仿佛展開了一軸畫卷,十裡鶯啼,水村山郭,緩緩繪成了夢裡清麗溫婉的背景。沒有寒冷,沒有冰封雪蓋,有的只是楊柳微風,杏花紅雨,有的好似永遠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將腳步放逐于幽深的雨巷,讓心輕輕地承載馨香的悵惘。在那樣的情景之中,哀愁也變得美麗起來。

江南的女子,該都是婷婷玉立,淺笑低回,駕一葉蘭舟,輕抒皓腕,采一朵火紅的蓮,于時光深處悠悠而來。或人面桃花,倚牆嗅青梅,或秋千院落,裙裾飛揚,或蹙眉深坐,挑盡殘燈。千般情態,萬種風情,那張微笑的臉,從婉約的宋詞深處慢慢地漾上來,直印進我嚮往的心裡。

江南的男兒,該都是滿腹才華,風流倜儻,輕搖紙扇,漫步於薄霧輕籠的郊外,或思飲遇豔,或提酒攜樽,登樓作賦,把一片情懷揮灑於山水之中。他們的詩詞歌賦,讓江南的歷史承載了太多眷眷的深情。讓遠在天涯的我,於書卷的清芬中神飛千里。

江南的才子佳人,男兒的才思,女子的多情,相遇後便演繹出許多的故事。於是便有了男兒的銘心之思,女子的無邊清怨。有些故事,歷盡千年,早已成為後人口口相傳的傳奇,成為一份直指人心的美麗。

其實,更吸引我的,是江南的歷史底蘊。無數次的興衰更替,造就了滄桑的厚重。江南的風物,吸引了無數統治者的心,他們一心想佔領江南。江南,在他們的夢裡,是一個欲望。當時柳永的“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曾引得金主完顏亮布衣親臨江南,在西湖之上,飽覽江南名勝之後,慨然寫下:“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由此可見其志。

有春風十裡,珠簾漫捲,也有故壘蕭蕭,山枕寒流。無邊風月,映襯著滄桑之美。這就是江南,水蘊靈性,山藏厚重,人擁至愛。這樣的江南,怎能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嚮往之地?

我夢裡的江南,如一朵潔白的蓮在緩緩綻放。

這篇散文中,通篇都有著一種古典之美,有些語言都是化用了前人的詩詞名句,甚至直接引用詩詞原文,將夢想中的江南之美一一展現。所以,大家閒暇時不妨多讀讀古詩詞,不求背誦,經常的浸染之下,就會把古詩詞中那種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融進自己文章的語言中。這是一種天長日久的堅持,時間久了,自然會熱愛上詩詞,自然會把自己語言於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

5

深情之美

同樣,語言中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辭技巧,也沒有太多優美的詞彙,只是一種深情在流淌。比之於前面講過的蘊進的那種情感更濃烈,從而構成了語言的深情之美。這種深情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可以是世間任何美好的感情。情到濃時,其美自現。

比如:

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這樣的日子沒有你。

受傷的天空飄滿了流淚的雲,淋濕了我雨季易碎的心。你的笑容已隱沒在漸遠的潮聲之中,就像新月躲進雲層。我該怎樣重溫你離去時冷冷的足音,當我心頭還蕩漾著往昔的溫存。

我依然可以看見輕風吹過滿園深情的杏花。

我依然可以聽見相約的小河邊柳葉依依的低語。

我依然可以遇見那麼多柔情似水的日子。

我依然可以夢見被凍結在冬季邊緣的如花笑靨。

只是,這樣的日子沒有你啊!

回首時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啊!是樓臺一別哀婉淒絕的歌聲,是沈園晚照中一抹寂寞如水的霞光,是湘妃竹上點點斑斑的淚痕,是月光下魂魄夜夜歸來的永遠的廊橋。

我該用怎樣的心情來想你啊!我的傷情該如江上的殘冰,破碎而透明。我的思念該如丁香樹下飛舞的落花,隨風飄零。可是我又不敢想你啊,我怕自己的淚水會洇濕你以後所有的日子,我怕無眠的思緒入侵你一枕清幽的舊夢。

當二月的斜陽把我的心撫摸得鮮紅而純淨,我會用最聖潔的心情為你祝福——

歲歲年年,地久天長。

一種濃濃的情感,帶著一種思念一種傷感,使得語言也豐盈起來。這是我的一組散文詩《對你的思念是那樣漫長》中的第一篇,這組散文詩有些篇章在《散文詩》雜誌上發過。深情款款,這是一種語言的特色,也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同樣也可以把親情類文章也寫得極具深情之美,那是真實的心在跳動,真誠的情感在流動。此類可參照我公眾號上週二所發的《你從不說》。

四、不同文章的不同語言

前面大略地說了語言基本的幾個方面,當你們漸漸掌握後,會發現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使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就有一種更好的效果。這一點和前面講的文章的情感類似,只不過,這裡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語言,更多的是指文章的風格,而非不同的情感。比如說,寫英雄的文章,語言不妨豪邁一些,寫情感類的文章,語言不妨溫婉一些。

而且,小說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又不一樣。小說的語言且先不論,等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一起討論。我今天所講的,多是適用於散文或美文一類的小文章。

我原來曾在《文苑》和《青春美文》上開過一個古代女子的專欄,而這兩年,我的古代女子系列多在《百家講壇》和《戀戀中國風》上刊發。這一系列文章,都是寫歷代才女,由於她們的命運多是很黯然,所以這個系列的文章,語言都是比較柔軟。比如寫魚玄機的《夜夜燈前欲白頭》、寫薛濤的《花落不同悲》等。

用語言的風格去契合文章的風格,是語言運用的一種境界。關於這一點不具體舉例去講,大家注意到這一點就行了。大家主要還是要注重前面講過的文章語言的情感,只要情感有了,普通的句子也可以直入心靈。

五、一點補充和總結

要注意的一點是,語言是為文章服務的,我們重視語言,但不能讓語言淩駕于文章之上。也就是說,是在文章的立意、角度、故事和情節等都已經完好的情況下,才是語言發揮作用的時候。如果前面幾點沒有做到最好,即使語言再好,文章也會空洞無味。

我曾經講過文章的結構、文章的標題,再加上今天講的文章的語言,這三方面都不是短時間就能立竿見影的,需要長久的堅持和練習,才能登堂入室。這些東西,不像一些純技巧性的東西,學了立刻會起作用。可是,如果你們堅持練習,寫文章時隨時注意,經過一段時間後,文章就會有很大改觀。

一般我給別人講的關於文章的東西,都不是格式化套路化的,卻是可以長久地起著作用。所以,大家如果在聽了這課後,有所得,就會有所感悟,就應該去鍛煉。

感謝大家的聽講,祝大家的文章都能越寫越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