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白雲山光華製藥 懸壼濟世,光大中華

企業是家, “家風”是靈魂, 因為有“家風”文化無形的塑造, 企業發展才有一個魂, 才能在不斷的市場競爭中, 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注重研發與創新,

為每一件產品費盡心力、精益求精。

作為我國華南地區歷史上最早的西藥廠之一, 白雲山光華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形成自身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 多年來, 光華以科技領先、靠品質取勝, 曾先後被評為廣州市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廣州市著名企業、廣州市“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廣東省技術創新優勢企業”、“廣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全國醫藥行業品質效益先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中華老字型大小。 光華首創的小柴胡顆粒譽滿天下, 被廣東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弘揚了中醫藥國粹。 光華的命名, 源自孫中山所題“懸壼濟世, 光大中華”, 光華的歷史, 亦如這個企業的名字般熠熠發光。

唐拾義

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誕生於辛亥革命不久的1912年的珠江之濱, 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國有控股企業, 沿革于唐拾義藥廠。 在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 光華人始終秉承“以科技創造領先, 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理念, 始終堅持追求“和諧進取,

傳承歷史, 以人為本, 強調誠信與責任, 實現員工、股東與社會價值共同提高”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為國家西藥製劑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光華寓意“光大中華”。 光華的歷史, 正如這個企業的名字一樣輝煌。

1956年, 光華湧現了第一位全國勞動模範, 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78年湧現了第一位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榮獲全國首家化學製劑藥品國家金質獎;1987年經聯合國基金組織考察, 並經國家批准, 承擔了我國製藥企業第一個國際合作項目: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避孕藥專案;1993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1996年承擔了國家援建柬埔寨金邊第一製藥廠專家組任務;2000年光華又以其完善的品質管制體系, 贏得了英聯邦TGA認證;2006年成為聯合國定點藥品採購企業;2009年榮獲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榮獲全國模範職工小家;2012年,

光華人又通過長期不懈努力, 把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經方小柴胡湯, 結合現代製藥技術, 首創的小柴胡顆粒, 打造成為了全國著名品牌產品, 被廣東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弘揚了中醫藥國粹, 其小柴胡顆粒新制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榮獲廣東省老年用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年榮獲廣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小柴胡顆粒劑及其製備方法亦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1年11月, 光華參加第十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 被確認為醫聖千年古方小柴胡傳承企業

多年來, 光華以科技領先、靠品質取勝, 曾被評為廣州市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廣州市著名企業、廣州市“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廣東省技術創新優勢企業” 、“廣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全國醫藥行業品質效益先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中華老字型大小。

白雲山光華凝聚全體黨員幹部職工, 不畏困難, 務實科學幹事創業, 使這家百年老企業邁上了改革發展的新臺階。

創新基因

◇◆◇

白雲山光華沿革于唐拾義藥廠。1912年7月,廣東人唐拾義在廣州下九路華林街(光雅裡)創辦唐拾義醫館,掛牌專治傷寒喘咳症。由於求醫者、需要量日增,唐拾義把醫館遷址到下九路69號作診所及製藥工廠,並為國民革命軍提供藥品,因而獲得孫中山所題:“懸壼濟世,光大中華”(唐拾義藥廠後更名為廣州光華製藥廠)。

清末民初,西醫西藥已隨教會傳入我國。唐拾義可謂得風氣之先者。年青時,他就在廣州博濟醫院學西醫,成績優異,後赴日本大阪醫科醫藥專門學校留學。1912年,唐拾義賣掉鄉里田產,得300塊大洋,隻身來到廣州,在下九路華林街(光雅裡)開設醫館,醫館漸漸以治咳喘及自製咳丸、哮喘丸而揚名。

當時的唐拾義,就已經極具開拓精神與創新意識。

早在1924年,唐拾義已認識到衝破嶺南地區地理位置限制的必要性,在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設廠製藥。後來,唐拾義又在天津、漢口、香港等地設分廠,不斷擴大經營規模。

全國勞動模範、光華優秀工人代表陳雨池參加1956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此外,唐拾義注重品牌意識,在藥品包裝上冠名“唐拾義”,並著上他本人橢園形半身像。為使一些主藥原料(如鹽酸麻黃素)不用進口以減少成本,唐又設場提煉出麻黃素及驅蟲中藥的有效成分,代替價格貴、無中文說明、農民難接受的外來藥,其藥暢銷國內城鄉,乃至東南亞,起到抑制進口藥品作用。

唐拾義藥廠的創新精神和品牌意識,為光華一百多年來“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精神奠定了傑出的精神基因,也為提升國民的健康素質、光大中華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

緊跟時代步伐

◇◆◇

作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光華總是能緊跟新時代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後,唐拾義藥廠被人民政府接收,其發展亦獲得新的活力,前進的步子更快了。1950年,藥廠設立藥師,設置了化驗室,使產品品質有了保證;1951年增設片劑車間,1954年增設針劑車間,廠房分佈在荔灣區一帶。1952年成立工會和共青團,1954年成立黨支部。

1956年,唐拾義藥廠湧現了第一位全國勞動模範陳雨池。同年,唐拾義與健成藥社、陳一鳴成藥社等八間廠社合併為廣州市唐拾義(公私合營)聯合製藥廠,1964年改名為廣州市公私合營光華製藥廠,1968年又與人民藥廠(民安製藥廠)合併,改名為廣州第七製藥廠,經營產品有片劑、膠囊劑和丸劑三大類。

上世紀50年代,國家急需瘧疾丸,而該藥的主要原料奎寧粉要靠進口,用國產的原料又無法解決藥片破裂的問題。陳雨池還記得,對藥片破裂的難題,當時藥廠的很多藥師都拿它沒辦法。陳雨池雖然不是技術人員,但有多年的製藥經驗,他主動承擔技術攻關,帶領攻關小組開動腦筋,開展技術攻關,經過多次試驗與實踐,終於攻破難題,成功生產出國產化的瘧疾丸,滿足了國家的需要,為國家節約了外匯。

因為他在技術攻關中的傑出成就和多年來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陳雨池出席了1956年的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並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懷仁堂見到毛主席,他非常高大威武,我感到非常興奮。”如今已是92歲高齡的陳雨池,說起話來非常清晰、平穩,而提到被國家領導人接見的經歷,他的語氣開始激動起來。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光華亦迅速跟上了時代步伐。當時的光華,成為國營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單位。

而這一時期,光華的產品研發也迅猛發展。經過臨床研究,光華的工程師鄒克明(後成為廣藥90年代總工程師)與何國光師傅等人合作,首創治療傷風感冒效果顯著的新藥──速效傷風膠囊(現氨咖黃敏膠囊)。從1980年開始,速效傷風膠囊大量投放國內市場,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在這一年,光華被列為國家醫藥重點企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光華成為我國醫藥企業首批全面進行廠房技術改造的企業,先後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技術水準的設備及檢測設備。由於堅持單機引進、逐步配套的方法經驗,工廠的“硬體”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企業的技術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受到了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1981年9月,廣州第七製藥廠改名為“廣州光華製藥廠”,正式註冊“禾穗牌”商標。

隨著國有企業進入經濟體制改革時期,1985年光華成為首批實行廠長負責制的企業,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幹部,走上了光華的各級領導崗位。在改革的帶動下,光華全面推行經營機制轉換,加強新產品研發,率先推行品質否決權制度,普及QC活動,率先推行GMP管理,首批推行企業文化建設試點。1987年,光華又承擔了第一個國際合作專案: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避孕藥專案。

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企業全新的發展,也使光華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光華的氨咖黃敏膠囊(原速效傷風膠囊)、息喘靈片分獲國家品質金銀獎,腦絡通等多個產品獲國家省市等其他多項榮譽。1989-1990年,光華晉級國家二級企業、國家一級計量企業,獲國家品質管制獎;1991年被評為“七五”期間國家醫藥管理和省科技進步先進企業,被國家人事部、國家醫藥管理局授予“先進企業”稱號;1993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全國醫藥行業5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

1992年,國有企業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光華又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經廣州市批准,光華被列為第一批十六家“放開經營、綜合改革”試點企業。同年12月,廣州光華製藥廠被廣州市政府正式列為首批股份制改制試點企業,成立了廣州光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公司各項技經指標創下歷史最好水準。1991-1993年,光華連續三年實現利潤超千萬元。1993年,隨著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國有企業全面進入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光華又被廣東省政府列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1996-1998年,光華承擔了國家援建柬埔寨第一製藥廠專家組任務;1996年被國家醫藥管理局和中國醫藥品質管制協會授予“全國醫藥行業品質效益型先進企業”;1999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技術創新優勢企業;2000年獲得英聯邦TGA認證。

光華公司出訪日本安斯泰來製藥株式會,就進一步加強代理品種頭孢地尼合作進行洽談

2005年7月,廣州光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繼續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推進“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理念,推進企業改革發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齊頭並進,成績顯著:2005年,光華被評為中國品質信用企業(AAA級),全部劑型率先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進入廣東省醫藥產業50強、廣東省醫藥行業化學藥品類20強,同年成為聯合國定點藥品採購企業。“禾穗牌”商標連續多年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廣州市著名商標,且在2010年被評為廣州老字型大小。2011年,公司榮獲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小柴胡製作工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小柴胡顆粒及其製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榮獲廣東省老年用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年榮獲廣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小柴胡顆粒劑及其製備方法亦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預計2017年末,光華的銷售規模將近7個億,其中小柴胡銷售達3個億,頭孢地尼膠囊單品也實現銷售1億元,成為光華第二個億元品種,實現了銷售工作的新突破。光輝的成績不勝枚舉,進入新時代,光華始終沒有停下改革創新的腳步。

科技領先、品質取勝

◇◆◇

“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是光華在生產管理與科研創新上的最佳寫照。從1970年11月進入光華參加工作,到去年正式退休,汪宗仁見證了光華這一延續數十年的優良傳統。

在1946年出生的汪宗仁身上,我見到了同樣在他的前輩陳雨池身上體現出來的踏實敬業、刻苦鑽研的作風。1970年進入光華,大學畢業的汪宗仁從原料車間的工人做起,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白手起家”,參與新車間的建設。“原料車間的基建全部自己動手,連管道安裝我們都自己做。雖然都是沒有做過的活,但當時沒什麼壓力,年輕人嘛,每當碰到新的工作,就想著‘正好能鍛煉自己,上!’”

1970年末,汪宗仁調到科研組。跟隨老師傅學習的他,也已經“出師”,成了熟練工。“科研組是我們幾個資深工人組成的,我們是當時八級工,很有經驗。”當時,一些國營企業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年齡、技術把工人分成八級,根據級別發給不同的工資。“光華的技術水準在當時的製藥行業是比較高的,所以有許多八級工。”汪宗仁說,整個80年代,光華的科研力量一直在發展,隨著科研專案與高素質的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科研組”變成“中心實驗室”,又變成“研究所”、“技術開發部”。

就這樣,汪宗仁從工人到技術人員,一直做到研究所所長、技術開發部部長、總工程師。四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于新產品的開發與推介、現場工藝和科研專案的研究工作。

前排右一為小柴胡傳統工藝的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汪宗仁,後排為原光華總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鄒克明

即使成為科研部門的“領導”,汪宗仁依然工作繁忙,絲毫沒有懈怠。“做科研不可能8小時工作制,有時候沒有正常下班,因為一個實驗要做完才能下班。員工們也很自覺,自己做自己負責的專案,不需要我監督,碰到困難會主動和我交流。”

光華的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馬蓉,對汪宗仁的印象是“很有學者氣質”。我將馬蓉的評價轉述給汪宗仁,他笑著擺擺手,“沒有,我只是個一線工作者。”

1996年,馬蓉從瀋陽藥科大學畢業加入光華,2003年被任命為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兼製劑車間主任。“那個時候,汪總(汪宗仁)是公司的總工程師,經常指導我們工作。汪總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人,學術上非常嚴謹。向他請教問題,他都是微笑地面對你,很溫和。”

在馬蓉心目中,汪宗仁“研發能力極強”,“他們那一代科研人員對光華的貢獻非常大。”在汪宗仁的帶領下,光華先後有超過60個產品獲衛生部生產批文,9個新產品榮獲國家、省、市獎勵:速效傷風膠囊等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美沙芬片等獲省優秀新產品獎,活性鈣片及沖劑等獲市科技進步獎等。他多次被評為光華、廣藥集團先進科技工作者,1992年獲廣東省十大傑出醫藥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1996年被評為省醫藥管理局“八五”科技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評為廣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柴胡製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千年古方小柴胡

◇◆◇

20世紀90年代,光華製藥廠首創小柴胡沖劑。小柴胡方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小柴胡湯”,其古法制作工藝“去滓再煎法”,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六種中藥經典煎煮古法之一,至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

光華的小柴胡沖劑,患者在服用前以溫水溶解後還原為湯劑,既保留了古法製劑功效和服法,又便於攜帶和保管,被譽為古今接軌代表方,是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結合的創舉。2000年,國家將光華製藥廠首創的小柴胡顆粒工藝收入《中國藥典》。

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小柴胡方以救治數十名非典病人,創下無一例死亡、無一例殘廢的奇跡。小柴胡顆粒等被列入廣東省抗擊非典專用藥物,光華被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單位,而當時主管生產的馬蓉也被評為“廣東省醫藥行業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09年初,小柴胡方在抗擊全球“甲型流感”疫症中以兩天退燒並退熱不反彈的療效勝於西藥達菲的臨床結果,延續了中醫藥的功效,在世界醫藥史上創造了新的奇跡。

小柴胡傳統工藝的第十代代表性傳承人——馬蓉

汪宗仁強調,即使是同樣的方子,不同的工藝和原料,也會影響療效。“藥材不偷工減料,工藝堅持高標準,療效才有保證。例如小柴胡顆粒的主要原料之一半夏,半夏就有水半夏和旱半夏之分,柴胡不同等級價格差別非常大,黃芩不同產地、生長年限,雖然能達到藥典標準,但含量差異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代中藥西化的影響,如日本,曾將小柴胡湯以單味提取製成顆粒,改變了小柴胡的功效,使副作用增加。90年代,汪宗仁工精研挖掘,使這一千年古法工藝得以重生。之後,汪宗仁將這一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工藝,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以馬蓉等人為代表的專業技術人員,使這一千年技藝後繼有人。光華的小柴胡顆粒廣受歡迎,單品年銷售額已近4億元,是國內同名產品的領軍品牌。正因為光華人堅持科研創新和傳承傳統工藝,一絲不苟地追求產品品質,其產品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銷量和療效上創造奇跡。

小柴胡“非遺”文化日活動

2017年4月5日,廣東省公佈了第五批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馬蓉被認定為“傳統醫藥類”小柴胡傳統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還被評為廣州市產業急需人才。在這個譜系中,上一代傳承人是汪宗仁。10月16日至10月17日,來自廣州市各非遺處的人員及非遺項目負責人參加了“2017年全市非遺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負責人培訓班”。光華公司非遺專案負責人黃偉參加了培訓,黃偉正是馬蓉用心培養的下一代優秀人才之一。

汪宗仁說,“我們要把好的方法和標準嚴格傳承下去,製藥工藝的每一步都要求高標準,不能出差錯,樹立品牌不易,砸招牌是很容易的。馬蓉很年輕,接班很快,她也培養了下一代人。我們就這樣把這個高標準嚴要求一代一代保持下去。”

文 / 本刊記者 張曉棠

使這家百年老企業邁上了改革發展的新臺階。

創新基因

◇◆◇

白雲山光華沿革于唐拾義藥廠。1912年7月,廣東人唐拾義在廣州下九路華林街(光雅裡)創辦唐拾義醫館,掛牌專治傷寒喘咳症。由於求醫者、需要量日增,唐拾義把醫館遷址到下九路69號作診所及製藥工廠,並為國民革命軍提供藥品,因而獲得孫中山所題:“懸壼濟世,光大中華”(唐拾義藥廠後更名為廣州光華製藥廠)。

清末民初,西醫西藥已隨教會傳入我國。唐拾義可謂得風氣之先者。年青時,他就在廣州博濟醫院學西醫,成績優異,後赴日本大阪醫科醫藥專門學校留學。1912年,唐拾義賣掉鄉里田產,得300塊大洋,隻身來到廣州,在下九路華林街(光雅裡)開設醫館,醫館漸漸以治咳喘及自製咳丸、哮喘丸而揚名。

當時的唐拾義,就已經極具開拓精神與創新意識。

早在1924年,唐拾義已認識到衝破嶺南地區地理位置限制的必要性,在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設廠製藥。後來,唐拾義又在天津、漢口、香港等地設分廠,不斷擴大經營規模。

全國勞動模範、光華優秀工人代表陳雨池參加1956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此外,唐拾義注重品牌意識,在藥品包裝上冠名“唐拾義”,並著上他本人橢園形半身像。為使一些主藥原料(如鹽酸麻黃素)不用進口以減少成本,唐又設場提煉出麻黃素及驅蟲中藥的有效成分,代替價格貴、無中文說明、農民難接受的外來藥,其藥暢銷國內城鄉,乃至東南亞,起到抑制進口藥品作用。

唐拾義藥廠的創新精神和品牌意識,為光華一百多年來“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精神奠定了傑出的精神基因,也為提升國民的健康素質、光大中華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

緊跟時代步伐

◇◆◇

作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光華總是能緊跟新時代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後,唐拾義藥廠被人民政府接收,其發展亦獲得新的活力,前進的步子更快了。1950年,藥廠設立藥師,設置了化驗室,使產品品質有了保證;1951年增設片劑車間,1954年增設針劑車間,廠房分佈在荔灣區一帶。1952年成立工會和共青團,1954年成立黨支部。

1956年,唐拾義藥廠湧現了第一位全國勞動模範陳雨池。同年,唐拾義與健成藥社、陳一鳴成藥社等八間廠社合併為廣州市唐拾義(公私合營)聯合製藥廠,1964年改名為廣州市公私合營光華製藥廠,1968年又與人民藥廠(民安製藥廠)合併,改名為廣州第七製藥廠,經營產品有片劑、膠囊劑和丸劑三大類。

上世紀50年代,國家急需瘧疾丸,而該藥的主要原料奎寧粉要靠進口,用國產的原料又無法解決藥片破裂的問題。陳雨池還記得,對藥片破裂的難題,當時藥廠的很多藥師都拿它沒辦法。陳雨池雖然不是技術人員,但有多年的製藥經驗,他主動承擔技術攻關,帶領攻關小組開動腦筋,開展技術攻關,經過多次試驗與實踐,終於攻破難題,成功生產出國產化的瘧疾丸,滿足了國家的需要,為國家節約了外匯。

因為他在技術攻關中的傑出成就和多年來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陳雨池出席了1956年的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並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懷仁堂見到毛主席,他非常高大威武,我感到非常興奮。”如今已是92歲高齡的陳雨池,說起話來非常清晰、平穩,而提到被國家領導人接見的經歷,他的語氣開始激動起來。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光華亦迅速跟上了時代步伐。當時的光華,成為國營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單位。

而這一時期,光華的產品研發也迅猛發展。經過臨床研究,光華的工程師鄒克明(後成為廣藥90年代總工程師)與何國光師傅等人合作,首創治療傷風感冒效果顯著的新藥──速效傷風膠囊(現氨咖黃敏膠囊)。從1980年開始,速效傷風膠囊大量投放國內市場,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在這一年,光華被列為國家醫藥重點企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光華成為我國醫藥企業首批全面進行廠房技術改造的企業,先後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技術水準的設備及檢測設備。由於堅持單機引進、逐步配套的方法經驗,工廠的“硬體”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企業的技術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受到了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1981年9月,廣州第七製藥廠改名為“廣州光華製藥廠”,正式註冊“禾穗牌”商標。

隨著國有企業進入經濟體制改革時期,1985年光華成為首批實行廠長負責制的企業,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幹部,走上了光華的各級領導崗位。在改革的帶動下,光華全面推行經營機制轉換,加強新產品研發,率先推行品質否決權制度,普及QC活動,率先推行GMP管理,首批推行企業文化建設試點。1987年,光華又承擔了第一個國際合作專案: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避孕藥專案。

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企業全新的發展,也使光華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光華的氨咖黃敏膠囊(原速效傷風膠囊)、息喘靈片分獲國家品質金銀獎,腦絡通等多個產品獲國家省市等其他多項榮譽。1989-1990年,光華晉級國家二級企業、國家一級計量企業,獲國家品質管制獎;1991年被評為“七五”期間國家醫藥管理和省科技進步先進企業,被國家人事部、國家醫藥管理局授予“先進企業”稱號;1993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全國醫藥行業5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

1992年,國有企業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光華又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經廣州市批准,光華被列為第一批十六家“放開經營、綜合改革”試點企業。同年12月,廣州光華製藥廠被廣州市政府正式列為首批股份制改制試點企業,成立了廣州光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公司各項技經指標創下歷史最好水準。1991-1993年,光華連續三年實現利潤超千萬元。1993年,隨著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國有企業全面進入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光華又被廣東省政府列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1996-1998年,光華承擔了國家援建柬埔寨第一製藥廠專家組任務;1996年被國家醫藥管理局和中國醫藥品質管制協會授予“全國醫藥行業品質效益型先進企業”;1999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技術創新優勢企業;2000年獲得英聯邦TGA認證。

光華公司出訪日本安斯泰來製藥株式會,就進一步加強代理品種頭孢地尼合作進行洽談

2005年7月,廣州光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繼續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推進“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理念,推進企業改革發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齊頭並進,成績顯著:2005年,光華被評為中國品質信用企業(AAA級),全部劑型率先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進入廣東省醫藥產業50強、廣東省醫藥行業化學藥品類20強,同年成為聯合國定點藥品採購企業。“禾穗牌”商標連續多年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廣州市著名商標,且在2010年被評為廣州老字型大小。2011年,公司榮獲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小柴胡製作工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小柴胡顆粒及其製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榮獲廣東省老年用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年榮獲廣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小柴胡顆粒劑及其製備方法亦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預計2017年末,光華的銷售規模將近7個億,其中小柴胡銷售達3個億,頭孢地尼膠囊單品也實現銷售1億元,成為光華第二個億元品種,實現了銷售工作的新突破。光輝的成績不勝枚舉,進入新時代,光華始終沒有停下改革創新的腳步。

科技領先、品質取勝

◇◆◇

“以科技創造領先,以品質鑄就品牌”,是光華在生產管理與科研創新上的最佳寫照。從1970年11月進入光華參加工作,到去年正式退休,汪宗仁見證了光華這一延續數十年的優良傳統。

在1946年出生的汪宗仁身上,我見到了同樣在他的前輩陳雨池身上體現出來的踏實敬業、刻苦鑽研的作風。1970年進入光華,大學畢業的汪宗仁從原料車間的工人做起,在老師傅的帶領下,“白手起家”,參與新車間的建設。“原料車間的基建全部自己動手,連管道安裝我們都自己做。雖然都是沒有做過的活,但當時沒什麼壓力,年輕人嘛,每當碰到新的工作,就想著‘正好能鍛煉自己,上!’”

1970年末,汪宗仁調到科研組。跟隨老師傅學習的他,也已經“出師”,成了熟練工。“科研組是我們幾個資深工人組成的,我們是當時八級工,很有經驗。”當時,一些國營企業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年齡、技術把工人分成八級,根據級別發給不同的工資。“光華的技術水準在當時的製藥行業是比較高的,所以有許多八級工。”汪宗仁說,整個80年代,光華的科研力量一直在發展,隨著科研專案與高素質的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科研組”變成“中心實驗室”,又變成“研究所”、“技術開發部”。

就這樣,汪宗仁從工人到技術人員,一直做到研究所所長、技術開發部部長、總工程師。四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于新產品的開發與推介、現場工藝和科研專案的研究工作。

前排右一為小柴胡傳統工藝的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汪宗仁,後排為原光華總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鄒克明

即使成為科研部門的“領導”,汪宗仁依然工作繁忙,絲毫沒有懈怠。“做科研不可能8小時工作制,有時候沒有正常下班,因為一個實驗要做完才能下班。員工們也很自覺,自己做自己負責的專案,不需要我監督,碰到困難會主動和我交流。”

光華的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馬蓉,對汪宗仁的印象是“很有學者氣質”。我將馬蓉的評價轉述給汪宗仁,他笑著擺擺手,“沒有,我只是個一線工作者。”

1996年,馬蓉從瀋陽藥科大學畢業加入光華,2003年被任命為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兼製劑車間主任。“那個時候,汪總(汪宗仁)是公司的總工程師,經常指導我們工作。汪總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人,學術上非常嚴謹。向他請教問題,他都是微笑地面對你,很溫和。”

在馬蓉心目中,汪宗仁“研發能力極強”,“他們那一代科研人員對光華的貢獻非常大。”在汪宗仁的帶領下,光華先後有超過60個產品獲衛生部生產批文,9個新產品榮獲國家、省、市獎勵:速效傷風膠囊等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美沙芬片等獲省優秀新產品獎,活性鈣片及沖劑等獲市科技進步獎等。他多次被評為光華、廣藥集團先進科技工作者,1992年獲廣東省十大傑出醫藥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1996年被評為省醫藥管理局“八五”科技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評為廣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柴胡製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千年古方小柴胡

◇◆◇

20世紀90年代,光華製藥廠首創小柴胡沖劑。小柴胡方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小柴胡湯”,其古法制作工藝“去滓再煎法”,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六種中藥經典煎煮古法之一,至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

光華的小柴胡沖劑,患者在服用前以溫水溶解後還原為湯劑,既保留了古法製劑功效和服法,又便於攜帶和保管,被譽為古今接軌代表方,是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結合的創舉。2000年,國家將光華製藥廠首創的小柴胡顆粒工藝收入《中國藥典》。

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小柴胡方以救治數十名非典病人,創下無一例死亡、無一例殘廢的奇跡。小柴胡顆粒等被列入廣東省抗擊非典專用藥物,光華被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單位,而當時主管生產的馬蓉也被評為“廣東省醫藥行業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09年初,小柴胡方在抗擊全球“甲型流感”疫症中以兩天退燒並退熱不反彈的療效勝於西藥達菲的臨床結果,延續了中醫藥的功效,在世界醫藥史上創造了新的奇跡。

小柴胡傳統工藝的第十代代表性傳承人——馬蓉

汪宗仁強調,即使是同樣的方子,不同的工藝和原料,也會影響療效。“藥材不偷工減料,工藝堅持高標準,療效才有保證。例如小柴胡顆粒的主要原料之一半夏,半夏就有水半夏和旱半夏之分,柴胡不同等級價格差別非常大,黃芩不同產地、生長年限,雖然能達到藥典標準,但含量差異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代中藥西化的影響,如日本,曾將小柴胡湯以單味提取製成顆粒,改變了小柴胡的功效,使副作用增加。90年代,汪宗仁工精研挖掘,使這一千年古法工藝得以重生。之後,汪宗仁將這一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工藝,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以馬蓉等人為代表的專業技術人員,使這一千年技藝後繼有人。光華的小柴胡顆粒廣受歡迎,單品年銷售額已近4億元,是國內同名產品的領軍品牌。正因為光華人堅持科研創新和傳承傳統工藝,一絲不苟地追求產品品質,其產品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銷量和療效上創造奇跡。

小柴胡“非遺”文化日活動

2017年4月5日,廣東省公佈了第五批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馬蓉被認定為“傳統醫藥類”小柴胡傳統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還被評為廣州市產業急需人才。在這個譜系中,上一代傳承人是汪宗仁。10月16日至10月17日,來自廣州市各非遺處的人員及非遺項目負責人參加了“2017年全市非遺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負責人培訓班”。光華公司非遺專案負責人黃偉參加了培訓,黃偉正是馬蓉用心培養的下一代優秀人才之一。

汪宗仁說,“我們要把好的方法和標準嚴格傳承下去,製藥工藝的每一步都要求高標準,不能出差錯,樹立品牌不易,砸招牌是很容易的。馬蓉很年輕,接班很快,她也培養了下一代人。我們就這樣把這個高標準嚴要求一代一代保持下去。”

文 / 本刊記者 張曉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