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想上班,想跟鄧超學算卦

考試時, 選擇題不會做, 但又不能不選吧。

於是只能蒙答案了。

但蒙答案也是個技術活, 通過以往練習經驗、資料分析、答案對比, 選擇最優。

一套分析下來, 瞬間覺得自己牛逼哄哄。

啥?你說犯罪側寫?犯罪心理畫像?這是個啥?

聽起來專業、科學、有力度, 其實呢, 也就跟咱從小到大蒙答案差不多的一件事。

“兇手男性, 年齡25到35之間, 身高170到185, 強壯。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有這樣一位專業“神算手”方木。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方木

只稍微看一下案件資訊就能出口成章, 把其他警員唬的一愣一愣的。

不對, 也只是乍一聽甘拜下風。 再仔細琢磨一下, 這不他喵地廢話麼。

於是, 警局裡集體對著方木翻白眼成為了日常。

開玩笑。

其實方木這樣的推理方法有個專業術語, 就叫做“Criminal Profiling”。

翻譯過來就是犯罪側寫, 或是犯罪心理畫像。

城市裡出了一個連環殺手, 專門挑網上熱門社會事件的當事人下手。

做的都是“拿出小本本記死你”(霧)、“代表正義女神消滅你”這樣的“大快人心”之事。

比如把不孝子塞回母體, 佈置個類似“羊水”的現場啊;給惡魔老師來個定時完成一本書習題, 否則就爆炸這樣的。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犯罪現場, 儀式感極強的人造“羊水”

犯人不僅沉迷極強的儀式感, 還特麼是個看不慣天、看不慣地的“正義使者”, 自封“城市之光”。

真是嚇得我以為打開了[七宗罪]+[蝙蝠俠之暗夜騎士]+[死亡筆記]。

扯遠了。

總之, 我猜咱大神探就是根據“中二病”推測出了年齡, 根據腳印推測出了身高, 根據搬動屍體推出了強壯。

©當然, 李易峰版的方木也是這麼開(zhuang)掛(bi)的

不是我亂猜, 電影他也沒說是怎麼推理的呀。

這哪裡是個推理片。 都是誤解好麼。

不過雖然是簡略, 但也總算是對連環殺手有了一個大概的心理畫像。

有了這個框, 再尋找符合特徵的疑犯, 排除無關人員, 就更有了針對性。

別誤會, 犯罪側寫也不都是這部電影裡這麼low的, 有時候還真的格外有用。

比如, 運用側寫最知名的案件,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紐約的連環爆炸案。

精神病理學家詹姆斯·布魯塞爾就成功推理出了疑犯的相關特徵。

©詹姆斯·布魯塞爾

比如, 疑犯是個偏執狂, 男性, 40-60歲, 智力發達, 體型勻稱, 衣冠楚楚, 獨居等等。

甚至包括疑犯最愛穿的雙排扣西裝都猜出來了!果然被抓到時, 疑犯真的去換了一身雙排扣西裝。

©被抓時的雙排扣,厲害了!

犯罪側寫不是什麼邏輯嚴密的數學演算法,而是一種基於經驗性和資料性的或然性分析。

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來推斷他的心理狀態、性格背景、生活環境等等。

©犯罪心理畫像圖解,出自《心理罪》原作作者雷米

比如,在上述的連環爆炸案中:

“將自身的不幸歸於周圍的環境,報復性投放炸彈☞由此判斷疑犯是個偏執狂”;

“偏執症35歲以後,會急劇加重,且患病多男性☞疑犯是個40-60歲之間的男性”;

“炸彈製作專業性強,技巧極好☞疑犯可能從事過水電、金屬相關的工作”。

©“瘋狂爆炸手”檔案

基本上,犯罪側寫都遵循這樣的一個邏輯結構。

從個別(疑犯行為上的跡象)到一般(大資料下的一般特性),屬於歸納法的特徵。

但也嚴格依賴一般性,它畢竟假定了人的行為、人格或動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對於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來說,側寫就對他沒什麼轍了呀。

而且,它也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畢竟你再科學也只是一種合理性推測嘛。

其實犯罪側寫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對犯罪人進行推斷和刻畫,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被稱為“犯罪學之父”的龍勃羅梭。

他的“天生犯罪人論”將犯罪歸於基因因素,雖然飽受詬病,但第一次將對行為的研究轉移到犯罪人。

©納粹對人做容貌測定也是基於龍勃羅梭那一套

20世紀後,漢斯·格羅斯提出了對犯罪人進行畫像的方法,才真正有了應用的科學理論。

但正式應用還是要歸於FBI的功勞,甚至專門成立了行為科學部來進行犯罪心理畫像分析。

於是,我們可以在各種美劇裡看到犯罪心理畫像分析。

比如,《犯罪心理》就是描寫FBI的行為科學部針對連環殺手建立人物側寫的過程;

©《犯罪心理》,分析的過程

而《漢尼拔》的主角威爾,會在犯罪現場將自我帶入其中,想像自己是兇手會怎樣做,從而完成側寫。

©《漢尼拔》,勘察現場

日韓劇也不甘落後。

《信號》中的側寫師利用自己的才能,致力於解決過去的懸案;

©《信號》中的側寫師

《LADY~最後的犯罪心理分析官》中,一個強大的犯罪行動分析團隊,集結了各色厲害人物,讓罪犯無可遁形。

©《LADY~最後的犯罪心理分析官》中的團隊

總之就是看穿你,洞察你,小菜一碟嘛。

好了,既然這麼厲害,我還在這幹嘛,我去學側寫了,各位有緣再見。

©被抓時的雙排扣,厲害了!

犯罪側寫不是什麼邏輯嚴密的數學演算法,而是一種基於經驗性和資料性的或然性分析。

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來推斷他的心理狀態、性格背景、生活環境等等。

©犯罪心理畫像圖解,出自《心理罪》原作作者雷米

比如,在上述的連環爆炸案中:

“將自身的不幸歸於周圍的環境,報復性投放炸彈☞由此判斷疑犯是個偏執狂”;

“偏執症35歲以後,會急劇加重,且患病多男性☞疑犯是個40-60歲之間的男性”;

“炸彈製作專業性強,技巧極好☞疑犯可能從事過水電、金屬相關的工作”。

©“瘋狂爆炸手”檔案

基本上,犯罪側寫都遵循這樣的一個邏輯結構。

從個別(疑犯行為上的跡象)到一般(大資料下的一般特性),屬於歸納法的特徵。

但也嚴格依賴一般性,它畢竟假定了人的行為、人格或動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對於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來說,側寫就對他沒什麼轍了呀。

而且,它也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畢竟你再科學也只是一種合理性推測嘛。

其實犯罪側寫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對犯罪人進行推斷和刻畫,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被稱為“犯罪學之父”的龍勃羅梭。

他的“天生犯罪人論”將犯罪歸於基因因素,雖然飽受詬病,但第一次將對行為的研究轉移到犯罪人。

©納粹對人做容貌測定也是基於龍勃羅梭那一套

20世紀後,漢斯·格羅斯提出了對犯罪人進行畫像的方法,才真正有了應用的科學理論。

但正式應用還是要歸於FBI的功勞,甚至專門成立了行為科學部來進行犯罪心理畫像分析。

於是,我們可以在各種美劇裡看到犯罪心理畫像分析。

比如,《犯罪心理》就是描寫FBI的行為科學部針對連環殺手建立人物側寫的過程;

©《犯罪心理》,分析的過程

而《漢尼拔》的主角威爾,會在犯罪現場將自我帶入其中,想像自己是兇手會怎樣做,從而完成側寫。

©《漢尼拔》,勘察現場

日韓劇也不甘落後。

《信號》中的側寫師利用自己的才能,致力於解決過去的懸案;

©《信號》中的側寫師

《LADY~最後的犯罪心理分析官》中,一個強大的犯罪行動分析團隊,集結了各色厲害人物,讓罪犯無可遁形。

©《LADY~最後的犯罪心理分析官》中的團隊

總之就是看穿你,洞察你,小菜一碟嘛。

好了,既然這麼厲害,我還在這幹嘛,我去學側寫了,各位有緣再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