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軍久戰無功秦王欲撤兵,將帥回信二字息壤,秦王立刻增兵五萬

相傳, 夏朝初年, 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 令九州牧貢獻青銅, 鑄造九鼎象徵九州, 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 以一鼎象徵一州, 並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九鼎從此成了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 夏朝, 商朝, 周朝先後把九鼎尊為政權傳承之寶。

春秋時期, 周王室對天下的統治逐漸衰弱, 很多雄起的諸侯國便對九鼎起了覬覦之心。 西元前606年, 楚莊王依仗楚國兵力強大, 把軍隊開到東周首都洛陽南郊, 向周王室炫耀楚國的強盛, 並詢問周朝九鼎的重量, 大有奪取周朝天下的企圖。 問鼎中原這個詞便由此產生, 此後問鼎中原也成為天下諸侯王的畢生夢想。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強盛起來後, 到了秦武王即位時, 秦武王重武好戰, 早就萌生了問鼎中原之志, 為了能妥善抵達周朝觀看九鼎, 秦武王一上臺就打算發兵攻打韓國的宜陽,

來打通通往周朝的道路。 但宜陽是韓國的軍事重鎮, 有重兵把守, 不僅路途遙遠, 而且長途跋涉中還要預防趙魏兩國的背後偷襲。 為此, 秦國庶長樗裡疾堅決反對這種勞師費財的冒險舉動。

秦武王聽後很不高興, 就詢問左丞相甘茂的意思, 甘茂深得秦武王的器重,

就建議自己出使魏國, 遊說魏國協助秦國攻打韓國, 魏國如果幫助秦國, 趙國就不可能越過魏國的土地偷襲秦軍, 這樣秦軍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秦武王聽後大喜, 重賞了甘茂, 命他出使魏國。 甘茂力挺秦武王攻打宜陽, 與右丞相樗裡疾的意見相反, 此後兩人也結下了梁子。

甘茂成功說服魏王助秦後, 秦武王派甘茂為主將帶兵攻打宜陽。 但秦軍在宜陽城下足足攻打了五個月, 仍舊沒有攻下宜陽, 秦國右丞相樗裡疾和公孫奭就趁機勸秦武王退兵。 秦武王思前想後, 也覺得曠日持久, 對秦軍不利, 就命使者召回甘茂。

甘茂接到命令後, 並沒有立刻撤兵, 而是寫了兩個字”息壤”, 讓使者帶給秦武王。 秦武王看到這兩個字後, 恍然大悟, 立刻讓大力士烏獲帶兵五萬增援甘茂, 甘茂得到這五萬生力軍後, 一舉攻下宜陽, 斬殺韓軍六萬多人, 迫使韓國向秦國謝罪議和。

息壤, 據說是古代一種能自生長, 永不耗減的土壤。 據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甘茂也把息壤借指為秦武王的信任, 意思是只有秦武王的充分信任, 才能阻擋源源不斷讒言攻擊的洪水。 另外, 息壤也是一個地名, 巧合的是甘茂領兵出征前就算定後方會有讒言詆毀, 當他帶兵行至息壤時, 就裹足不前。 秦武王得知後, 親自前來催促他火速進兵宜陽,甘茂就趁機與秦武王定下息壤之盟,讓秦武王給予充分的信任,不要相信後方的讒言譭謗,所以秦武王看到息壤二字後,就想起了當年的盟約,果斷增兵五萬,最終取得了勝利。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秦武王在打通宜陽,到達東周後,為了和手下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絕臏而死,也算了解了畢生的心願。但此前立下軍功的甘茂卻因秦武王之死受到了牽連,先是逃到了齊國,最後死在了魏國。都說秦國國君多薄情而寡恩,雖然廣求賢才為秦所用,但賢才多數不得善終,商鞅受車裂之刑,張儀事秦多年後逃奔魏國,白起身經百戰自盡身亡,甘茂逃到齊國後還做了齊相,由此看來結果也不算太壞。

親自前來催促他火速進兵宜陽,甘茂就趁機與秦武王定下息壤之盟,讓秦武王給予充分的信任,不要相信後方的讒言譭謗,所以秦武王看到息壤二字後,就想起了當年的盟約,果斷增兵五萬,最終取得了勝利。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秦武王在打通宜陽,到達東周後,為了和手下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絕臏而死,也算了解了畢生的心願。但此前立下軍功的甘茂卻因秦武王之死受到了牽連,先是逃到了齊國,最後死在了魏國。都說秦國國君多薄情而寡恩,雖然廣求賢才為秦所用,但賢才多數不得善終,商鞅受車裂之刑,張儀事秦多年後逃奔魏國,白起身經百戰自盡身亡,甘茂逃到齊國後還做了齊相,由此看來結果也不算太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