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事關每個人!央行緊急出手,支付寶、微信支付再迎巨變

支付江湖再迎巨變!

12月27日, 央行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的通知》。

根據規定, 銀行、支付機構需根據風險防範能力的分級,

對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進行限額管理:

A級 採用數位憑證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的, 可與客戶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

B級採用不包括數位憑證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的, 同一客戶單個銀行帳戶或所有支付帳戶, 單日累計交易限額不超過5000元。

C級採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 同一客戶單個銀行帳戶或所有支付帳戶單日累計交易限額不超過1000元。

D級 使用靜態碼進行支付的, 同一客戶單個銀行帳戶或所有支付帳戶單日累計交易限額不超過500元。

對照分級, 我們平常遇到的商家大都提供的是靜態碼, 也就是屬於D級水準,

所以, 今後若想用掃碼付款,

那麼, 在一家店的消費額就不能超過500元。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可能想罵央行“不人道”了,

且慢!

央行此舉, 其實只是出於帳戶的安全考慮, 而不是在限制大家消費,

換句話說, 超過500元雖然掃不了碼了, 但卻有變通的辦法,

即讓收銀小妹來掃你手機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了!

不過新規中的有條規定, 還是對我們產生了一些影響, 那就是移動支付的補貼紅包木有了!

新規中已明確提出“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市場份額, 採取‘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

眾所周知, 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迅速崛起, 和長期搞支付補貼不無關係,

對此, 我們倒也樂見其成,

畢竟, 幾年下來, 很多人都薅到了兩家不少的“羊毛”,

然而, 明年4月起, 這樣的優惠活動恐怕就沒啦……

(一)

“刷微信還是支付寶?”相信這句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可以說, 小到早餐攤、菜市場, 大到連鎖超市、快捷酒店, 如今, 統統都在使用二維碼支付。

因為它實在是太方便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 大家只需要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完成整個支付過程,

對於商家來說, 只要列印下屬于自己帳戶的二維碼就可以了, 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再加上支付寶和微信不遺餘力地推廣,

於是, 二維碼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迅速佔領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 二維碼支付在帶來便利的同時, 卻也潛藏著很多隱患,

從本質上來說, 二維碼就是一串代碼,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 真偽非常難辨, 這也給了一些不法之徒絕佳的行騙機會。

據報導, 2017年3月, 江某誤掃了共用單車上被掉包的二維碼, 將99元押金轉入不法分子帳戶, 無法追回。

2017年3月, 南京的鄒先生在車上發現一張違停罰單, 並附有二維碼“掃碼可繳費”。 掃描二維碼後顯示“違章處理, 轉帳200元, 點擊確認”, 事後經核實, 卻發現這是一張假罰單。

可見, 不法分子只要把商家的二維碼偷偷換成自己的, 就可以坐等收錢, 這樣的造假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所以, 在我們的生活中, 類似上面所說的詐騙案例時有發生。

而此次, 央行要求設立風險防範分級,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減少用戶的經濟損失,

試想,1天500元的消費上限,不就等於將不法分子的詐騙額度也給框死了麼?!

既然處於風險考慮,那麼設置了消費門檻就好了,為啥央行也不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搞補貼了呢?

因為這種活動,雖然讓兩巨頭和用戶開心了,但卻把燒不起錢的其他中小支付機構逼入了“夾縫”中。

根據協力廠商諮詢公司易觀發佈的報告,2017年Q3,支付寶與騰訊金融合計市占率高達93.08%,留給“others”的市場空間少之又少。

若再任由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不久以後,整個支付領域就只剩“雙馬”在活躍了,

這顯然不利於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所以,出於公平競爭的考慮,央行才禁止開展這樣的活動!

(二)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監管層在今年第一次對移動支付市場大出手了!

央行此前發文,號稱“協力廠商支付版銀聯”的網聯,將在2018年6月30日監管“收編”所有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

按照以前的玩法,包括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內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會在銀行以自己名義開設帳戶,而各自使用者產生的交易,這些機構會自動充當清算功能。

也就是說,各家的支付體系猶如一個完全封閉的自體系,這種情況下,資金安全顯然難以得到有效監管。

與此同時,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利用帳戶把一次跨行支付拆解為兩次行內轉帳的行為,也直接隱去了交易的本質,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這個漏洞幹起了轉移贓款和洗“黑錢”的勾當。

有了網聯後,上述一切將推翻重建,

因為,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線上支付通道需要通過網聯這個中間通道與各家銀行對接,

這樣一來,支付寶和微信等支付機構手裡掌握的使用者交易資料就不能僅僅歸自己所有了,央行同樣能夠即時監測!

我們正步入一個移動支付無所不在的時代,

然而,這看似並不是很起眼的領域,卻隱藏著很多我們常人難以搞清楚的風險,

恰是為了將這些隱患盡可能“扼殺”在搖籃中,央行才會如此積極地出手,

相信在未來,有了網聯和消費分級限額管理的幫助,我們的支付帳戶會越來越安全!

試想,1天500元的消費上限,不就等於將不法分子的詐騙額度也給框死了麼?!

既然處於風險考慮,那麼設置了消費門檻就好了,為啥央行也不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搞補貼了呢?

因為這種活動,雖然讓兩巨頭和用戶開心了,但卻把燒不起錢的其他中小支付機構逼入了“夾縫”中。

根據協力廠商諮詢公司易觀發佈的報告,2017年Q3,支付寶與騰訊金融合計市占率高達93.08%,留給“others”的市場空間少之又少。

若再任由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不久以後,整個支付領域就只剩“雙馬”在活躍了,

這顯然不利於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所以,出於公平競爭的考慮,央行才禁止開展這樣的活動!

(二)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監管層在今年第一次對移動支付市場大出手了!

央行此前發文,號稱“協力廠商支付版銀聯”的網聯,將在2018年6月30日監管“收編”所有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

按照以前的玩法,包括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內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會在銀行以自己名義開設帳戶,而各自使用者產生的交易,這些機構會自動充當清算功能。

也就是說,各家的支付體系猶如一個完全封閉的自體系,這種情況下,資金安全顯然難以得到有效監管。

與此同時,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利用帳戶把一次跨行支付拆解為兩次行內轉帳的行為,也直接隱去了交易的本質,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這個漏洞幹起了轉移贓款和洗“黑錢”的勾當。

有了網聯後,上述一切將推翻重建,

因為,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線上支付通道需要通過網聯這個中間通道與各家銀行對接,

這樣一來,支付寶和微信等支付機構手裡掌握的使用者交易資料就不能僅僅歸自己所有了,央行同樣能夠即時監測!

我們正步入一個移動支付無所不在的時代,

然而,這看似並不是很起眼的領域,卻隱藏著很多我們常人難以搞清楚的風險,

恰是為了將這些隱患盡可能“扼殺”在搖籃中,央行才會如此積極地出手,

相信在未來,有了網聯和消費分級限額管理的幫助,我們的支付帳戶會越來越安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