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紫砂雕刻家方心迅 心生菩提 刀法迅逸

方心迅先生

方心迅先生

兒子方驥師從父親,已經小有名氣

方心迅兒子方驥刻的六方筆筒

方心迅,根石山房主人,1950年代初出生于安徽壽縣。擅長陶藝雕塑雕刻,各書體皆長,風格獨特,題材以佛經居多。所制作品禪意無限,堪稱一絕。曾獲首屆“曼生杯”陶刻大賽二等獎。

1970年代末,方心迅因為人寫碑進而施刀,以後邊工作邊作為副業。1998年提前退休,專事刻石。1994年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先生首肯並賜“根石山房”四字作為工作室名。此間得益于司徒越、春卉、余國松、孫子連等諸多名家指點,嘗試字、畫、線雕、影雕多種表現手法,石頭、陶器、木材、食材和玉器,經他手下,都能被賦予獨特的藝術內涵和精神底蘊。他的作品屢屢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導。

“人祈福,我祈佛。丙申首日刻一壺。儲聖水,精氣足。心氣和平不唐突。耳無鞭炮擾,欲無口食圖。揚此聖哲意,改我凡夫俗。首日忌弄刀,我刀寫纖毫。纖毫大文章,誦讀可度超。趙州昔和尚,許願擬化橋,度騾且度馬,福佑眾吾曹。”

大年初一,方心迅也沒有閑著,即開猴年第一刀。“不是為掙錢,只是表達一種敬意。” 自2005年客居宜興丁山移刀紫砂,間斷習悟,興趣與技藝日進。

有人驚訝方心迅陶刻藝術的精美、高雅,也有人讚歎方心迅陶刻作品的豐富、多彩。在方心迅看來,“‘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雕刻也是如此,雕刻的完成,最基本的是刀上功夫;把字寫好,是刀外功夫;而雕刻當中所體現的文化素養,則是字外功夫。而最能體現陶刻價值的,正是字外功夫。”

“書法也好,陶刻也好,離不開中國文化,離不開古老的中國漢字。由漢字發展來的中國書法更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它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簡單最典雅而又最富有內涵的藝術,蘊藏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識,哲學思想。”自幼習書學字,為方心迅的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其石刻作品被文化部文化藝術中心出版的《二十世紀名人刻字大觀》定為特徵作品刊出。家鄉廉頗墓、淮南王墓、新四軍紀念碑林等景點多有留痕,上海復旦大學、海事大學、第二工業大學、楊園中學、長橋中學、上海市仲裁委、上海市光大銀行、南匯東門步行街等刻石更是不勝枚舉,遍佈滬上。

“南朝人王僧虔提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唐代畫家張璪雲:‘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寫其形,傳其神,只有不斷增加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才能在創作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書法真實的思想情感。”

客居宜興後,方心迅潛心學習紫砂陶刻以及與陶刻密切相關的書畫藝術。他苦練名家碑帖,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技法。“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方心迅雕刻技藝日益精進。

紫砂陶刻實際上就是在紫砂坯上執刀銘刻書法。方心迅積數十年心血,採用多種刀法,借鑒前人優秀的雕刻範本,熟練的展示其表現形式和風格,並著重講究各種書法、文學詩詞、辭章短句的運用。

作為中國紫砂雕刻大師,方心迅說,“把每一個茶壺的內涵提煉出來,很費工夫,但我對此很有興趣。”對於如何從手工藝品的製作當中,真正地“表情達意”,他表示這是要動腦筋的。

“紫砂壺的雕刻遠比匠心更具內涵。用何種紫砂料,決定了它的材質;出自哪位大師之手,賦予了它的形狀;而雕刻的過程,則是要提煉它的精神內涵。”

使陶刻作品與紫砂的藝術風格和諧而又協調。或抑揚頓挫,或逆風疾施,或深刮淺刻,或提刀雕琢,或陽刻陰雕,還能巧妙地將雙刀正入法,單刀側入法以及澀刀、遲刀、輕刀、舞刀等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創作出獨具風貌的藝術精品。

以一件十分滿意的紫砂壺雕刻品為例,茶壺蓋上的造型是一個悠閒的牧童倚靠在牛背上。經過深思熟慮,方心迅刻上“牧心”兩字,認為牧童放牛時的狀態,正如喝茶一樣,品的是時光,是牧牛一樣的生活,傳遞給人的是一種放鬆的感覺。

“牧者,因勢而導也,能牧心者,方能牧天下。牧心的境界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哲學,是人生態度的外延。”

“有時候思若湧泉,可以說是下刀若有神。但有時候需要花長時間的去揣測,去構思。” 遇到心儀的工藝品,在構思成熟之前,他從不輕易下刀。“沒有想好就動刀,感覺對不起這麼好的藝術品。”方心迅對藝術始終追求完美。好在他的很多朋友都瞭解方心迅的創作心路,有的作品一放就是很長時間,他們也不會催著他刻。

2014年,63歲的方心迅參加了一次工藝品雕刻大賽,在精緻小巧的工藝品上雕刻2毫米*3毫米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著實不易, “在兩毫米的空間裡,每個字、每個筆劃都雕刻地清晰有致,並不是那麼容易。”看到方心迅在大賽上的精彩表現,在場的八位評委一致嘖嘖驚歎,他最終獲得了大賽金獎。

“心生菩提,刀法迅逸。點劃橫飛,動筆新奇。雖拙亦工,雖工亦巧。巧拙工俗,造妙入微。往往靜而能顯其動,顯其動之處又能靜穆之致,有逸趣橫生,體韻遒舉之妙。”

“氣韻從何取?心無贊毀時。”在方心迅看來,“雕刻作品,說到底是在雕琢自己,不斷得培養自己的技巧和志趣修養,前者是外在有形的,可以靠功力來解決;而後者是內在無形的,非功力可以解決。‘書香不是花,劍氣非丹田。’就是這個道理。”精神淡泊,字若其人。正是方心迅的精神氣概!

(宋漢曉、龍方)

兒子方驥師從父親,已經小有名氣

方心迅兒子方驥刻的六方筆筒

方心迅,根石山房主人,1950年代初出生于安徽壽縣。擅長陶藝雕塑雕刻,各書體皆長,風格獨特,題材以佛經居多。所制作品禪意無限,堪稱一絕。曾獲首屆“曼生杯”陶刻大賽二等獎。

1970年代末,方心迅因為人寫碑進而施刀,以後邊工作邊作為副業。1998年提前退休,專事刻石。1994年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先生首肯並賜“根石山房”四字作為工作室名。此間得益于司徒越、春卉、余國松、孫子連等諸多名家指點,嘗試字、畫、線雕、影雕多種表現手法,石頭、陶器、木材、食材和玉器,經他手下,都能被賦予獨特的藝術內涵和精神底蘊。他的作品屢屢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導。

“人祈福,我祈佛。丙申首日刻一壺。儲聖水,精氣足。心氣和平不唐突。耳無鞭炮擾,欲無口食圖。揚此聖哲意,改我凡夫俗。首日忌弄刀,我刀寫纖毫。纖毫大文章,誦讀可度超。趙州昔和尚,許願擬化橋,度騾且度馬,福佑眾吾曹。”

大年初一,方心迅也沒有閑著,即開猴年第一刀。“不是為掙錢,只是表達一種敬意。” 自2005年客居宜興丁山移刀紫砂,間斷習悟,興趣與技藝日進。

有人驚訝方心迅陶刻藝術的精美、高雅,也有人讚歎方心迅陶刻作品的豐富、多彩。在方心迅看來,“‘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雕刻也是如此,雕刻的完成,最基本的是刀上功夫;把字寫好,是刀外功夫;而雕刻當中所體現的文化素養,則是字外功夫。而最能體現陶刻價值的,正是字外功夫。”

“書法也好,陶刻也好,離不開中國文化,離不開古老的中國漢字。由漢字發展來的中國書法更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它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簡單最典雅而又最富有內涵的藝術,蘊藏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識,哲學思想。”自幼習書學字,為方心迅的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其石刻作品被文化部文化藝術中心出版的《二十世紀名人刻字大觀》定為特徵作品刊出。家鄉廉頗墓、淮南王墓、新四軍紀念碑林等景點多有留痕,上海復旦大學、海事大學、第二工業大學、楊園中學、長橋中學、上海市仲裁委、上海市光大銀行、南匯東門步行街等刻石更是不勝枚舉,遍佈滬上。

“南朝人王僧虔提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唐代畫家張璪雲:‘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寫其形,傳其神,只有不斷增加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才能在創作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書法真實的思想情感。”

客居宜興後,方心迅潛心學習紫砂陶刻以及與陶刻密切相關的書畫藝術。他苦練名家碑帖,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技法。“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方心迅雕刻技藝日益精進。

紫砂陶刻實際上就是在紫砂坯上執刀銘刻書法。方心迅積數十年心血,採用多種刀法,借鑒前人優秀的雕刻範本,熟練的展示其表現形式和風格,並著重講究各種書法、文學詩詞、辭章短句的運用。

作為中國紫砂雕刻大師,方心迅說,“把每一個茶壺的內涵提煉出來,很費工夫,但我對此很有興趣。”對於如何從手工藝品的製作當中,真正地“表情達意”,他表示這是要動腦筋的。

“紫砂壺的雕刻遠比匠心更具內涵。用何種紫砂料,決定了它的材質;出自哪位大師之手,賦予了它的形狀;而雕刻的過程,則是要提煉它的精神內涵。”

使陶刻作品與紫砂的藝術風格和諧而又協調。或抑揚頓挫,或逆風疾施,或深刮淺刻,或提刀雕琢,或陽刻陰雕,還能巧妙地將雙刀正入法,單刀側入法以及澀刀、遲刀、輕刀、舞刀等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創作出獨具風貌的藝術精品。

以一件十分滿意的紫砂壺雕刻品為例,茶壺蓋上的造型是一個悠閒的牧童倚靠在牛背上。經過深思熟慮,方心迅刻上“牧心”兩字,認為牧童放牛時的狀態,正如喝茶一樣,品的是時光,是牧牛一樣的生活,傳遞給人的是一種放鬆的感覺。

“牧者,因勢而導也,能牧心者,方能牧天下。牧心的境界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哲學,是人生態度的外延。”

“有時候思若湧泉,可以說是下刀若有神。但有時候需要花長時間的去揣測,去構思。” 遇到心儀的工藝品,在構思成熟之前,他從不輕易下刀。“沒有想好就動刀,感覺對不起這麼好的藝術品。”方心迅對藝術始終追求完美。好在他的很多朋友都瞭解方心迅的創作心路,有的作品一放就是很長時間,他們也不會催著他刻。

2014年,63歲的方心迅參加了一次工藝品雕刻大賽,在精緻小巧的工藝品上雕刻2毫米*3毫米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著實不易, “在兩毫米的空間裡,每個字、每個筆劃都雕刻地清晰有致,並不是那麼容易。”看到方心迅在大賽上的精彩表現,在場的八位評委一致嘖嘖驚歎,他最終獲得了大賽金獎。

“心生菩提,刀法迅逸。點劃橫飛,動筆新奇。雖拙亦工,雖工亦巧。巧拙工俗,造妙入微。往往靜而能顯其動,顯其動之處又能靜穆之致,有逸趣橫生,體韻遒舉之妙。”

“氣韻從何取?心無贊毀時。”在方心迅看來,“雕刻作品,說到底是在雕琢自己,不斷得培養自己的技巧和志趣修養,前者是外在有形的,可以靠功力來解決;而後者是內在無形的,非功力可以解決。‘書香不是花,劍氣非丹田。’就是這個道理。”精神淡泊,字若其人。正是方心迅的精神氣概!

(宋漢曉、龍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