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老少皆宜的《人民的名義》製片高亞麟會演最大的反派趙立春嗎?

《人民的名義》播出勁頭越來越足, 這部集結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凱麗、張志堅、柯藍、胡靜等近40位明星的反腐政治劇豆瓣綜合評分高達8.8分, 收視率破2, 成為名副其實收視口碑雙贏的神劇。

厲害了, 這是一種什麼體驗?

這幾天, 留言區不斷有毒飯發出正義的討問——

這部劇一經播出, 好評如潮(……廢話)。 豆瓣評分開始9.3, 幾集後略有回落, 也仍有8.7。

它到底有多火?

收視率, 就碾壓其他國產劇幾個檔次。 首播當晚, 收視率甚至高出國足世界盃預選賽2倍(csm歡網全國網權威資料)。

各大媒體爭相花式好評。

其中萌萌噠李達康書記更一躍成為新晉網紅, 被90後做成表情包, 還獲得昵稱Darkcom。

和之前的霸屏劇不同, 《人民的名義》看不到任何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的影子,

倒是集結了張豐毅、吳剛、張志堅一堆老戲骨。

主要演員平均年齡50+, 被網友戲稱為“戲骨天團”。

61歲的張豐毅, 扮演沙瑞金書記, 氣場強大, 舉手投足間威嚴又隨和。

扮演高育良書記的張治堅, 62歲, 熟悉他的觀眾知道, 他是不折不扣的實力派,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是嚴世蕃,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他是董建昌。

扮演李達康書記的吳剛, 55歲, 同時還是《潛伏》中的陸橋山、《梅蘭芳》裡的費二爺。 Sir對他印象最深刻的, 還是《光榮的憤怒》裡那個膽小又硬氣的村支書。

扮演祁同偉的許亞軍, 53歲, 但看起來依然年輕、帥氣, 將片中那個自作聰明、工於心計的公安廳長演得惟妙惟肖。

扮演季昌明檢察長的李建義, 61歲, 在《天下第一》中扮演曹公公一角而深入人心。 這次扮演的季昌明, 似乎同樣深不可測。

《人民的名義》就是這麼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

別的劇用小鮮肉, 它用老戲骨;別的劇架空現實, 它直面當下體制最大毒瘤之一——腐敗。

都說《人民的名義》尺度大, 的確。

導演強調“沒有尚方寶劍”, 但Sir還是難以相信。

劇中滿屏的鈔票、貪官潛逃美國、假員警帶血強拆、反貪腐涉及副國級……這些冒犯性的情節, 放在以往任何一部影視劇中, 都會有無法過審的危險。

電視劇一上來就打倒了一名“小官巨貪”——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

這個趙德漢, 住老居民樓、吃炸醬麵、騎車上下班, 每月給鄉下老母寄300塊錢生活費, 一副兩袖清風的模樣。

可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的“清官”, 卻在四年內受賄兩億多人民幣, 冰箱、書架、床上, 全是五花肉一樣紅白相間的鈔票。

這一幕, 可謂觸目驚心。

這場在其他影視劇中當作高潮的戲份, 在《人民的名義》中, 才僅僅是個開頭。

在國產劇長期被流量明星、狗血瑪麗蘇承包的大環境下, 誰能想到, 現在霸屏、刷爆朋友圈的, 居然會是一部“老幹部劇”。

不得不說,《人民的名義》的好評如潮,與其說是國產劇製作水準的提升,不如說是題材和尺度的突破。

畢竟從周梅森編劇的《人間正道》(1998年)、《絕對權力》(2003年)、《國家公訴》(2004年)過後,國產劇反腐題材已沉寂了十餘年。

而《人民的名義》的出現,顯然集中釋放了多年觀眾對反腐題材的需求,也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產生強烈的共鳴。

想不火,都難。

它好像突然豁開了一道口子,說出了好多人憋了好久的話。

Sir雖喜歡,但也看出,《人民的名義》在製作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在一個反腐劇遍地開花的時代,恐怕它難以像現在這樣脫穎而出、獨領風騷。

你看哈,該劇第一、二集還算高能不斷——

北京這邊抓了個巨貪處長(由螢幕形象正到不行的侯勇飾演),“漢東省”又在開著步步驚心的常委緊急會議。

但從後面幾集,陸毅演的侯亮平赴“漢東省”任反貪局代局長後,劇情就開始有些……拖。節。奏。

比如,強勢插入鄭西坡和鄭乾的父子線,看到現在,Sir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雖說他們和矛盾錯雜的大風廠有一定牽扯,但插科打諢的戲份是不是太多了?

據說導演為了“拉近年輕觀眾”,還特意強化了感情線。

這樣做,是可以豐富人物形象,但問題是加入的戲份明顯比主線弱太多,總有種尷尬和跳戲的感覺。

這一幕猴子和夫人床上看直播,幾句臺詞也是太尷尬。

洛杉磯的小玲說:……

巴黎的老周還說:……

Sir是沒見過夫妻床上還這麼官方的。

剪輯上,也常把關聯不強的戲份剪在一起,反而抵消了反腐鬥爭的節奏感和緊張感。

此外,《人民的名義》在表現複雜政治鬥爭的同時,卻唯獨把反貪局拍得過於單純、陽光。

林華華沒心沒肺,周正成天想著戀愛、抱怨加班,連副局長陸亦可也沒什麼城府和手腕。好像除了陸毅,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對此,編劇周梅森強調,不是要偏向哪一方。

其實,觀眾並不是嫌員警被描得太黑,而是忍不住疑惑:

小白兔一般的反貪局成員,是怎麼和惡勢力鬥智鬥勇的?

要知道,旗鼓相當的對手,才會帶來高水準較量。

能理解,在反腐劇中插入更多年輕角色,和具有時代特色的現象(例如網路水軍),是因為導演想拉攏低年齡段的受眾,讓《人民的名義》適合8歲到80歲的觀眾收看。

但即使是年輕觀眾,他們對《人民的名義》的興趣點也不會在於那幾個插科打諢的笑話,那幾個不靠譜、沒正形兒的年輕角色。

反而是老戲骨之間的飆戲。

希望接下來的幾十集,少些“套近乎”的套路,多些“硬碰硬”的真誠。

畢竟我們真正想看的,是國劇中罕見的,對中國政治生態的還原——

不僅是貪污腐化的頑疾,還有不同政府部門間的博弈,官員之間笑裡藏刀的“權力遊戲”,以及對輿論禁區的探索。

這才是《人民的名義》應該有的核心、主線、乾貨。

期待這將是一部中國特色的陽光版的《權力的遊戲》——

猜不透的人物命運、多方勢力的廝殺與媾和、對權力走火入魔的私欲。

以及,大家還很關心的一點:

誰是終極大Boss?

《人民的名義》一反國內主旋律的常態,它上來沒有挑明正反兩派。

甚至採用類似“密室殺人案”的本格推理懸念——

“漢東省”常委緊急會議走漏了風聲,導致抓捕目標丁義珍潛逃美國,而通風報信的“兇手”,就在在場幾個人當中。

換而言之,每個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官員,都值得懷疑,都有貪贓枉法的可能。

這個開頭,足以看出這部反腐劇巨大的野心。

但編劇也表示,電視劇結局和小說的很。不。一。樣。

所以,就算有不少原著黨在“劇透”,最終《人民的名義》結局會如何設置,還是要看劇中埋下的伏筆。

據Sir觀察,最可疑的幕後大貪官,要數下麵三位:

漢東省省委常委兼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

對李達康的第一印象是,不像好人。

在第一集中,他言語間是對丁義珍的包庇。而當時李的莫名缺席和行色匆匆的再出現,也難免讓觀眾以為他通風報信。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五人會議的開頭,導演給了達康書記的手一個特寫。

什麼用意?難道僅僅是達康書記的手長得好看嗎?

Sir覺得沒那麼簡單。

之後的調查顯示,當晚在省委大院,有人用陌生電話號碼,給山水集團的高小琴打過一通電話。

我們再來看一下,開會期間,有人丟棄了一張電話卡——

這,到底是誰的手?反正覺得肯定不是李達康的。

看來單純的好不難演,單純的壞也不難演,最難演的,是複雜。而吳剛,就很好地詮釋了達康書記的複雜。

他處理公事時,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看起來像是人民的好幹部。面對公然挑釁的祁同偉,他也會放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狠話。在與沙瑞金打電話的時候,也會露出小人物式的諂媚。

就是這種複雜,讓觀眾沒法清晰地判斷,讓李達康這個角色的四周籠罩了一層迷霧。這更像編劇周梅森精心設計的煙霧彈。

欲揚先抑,儘管故事到現在,各種不利線索都指向達康書記,但恰恰說明,他是大貪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編劇也暗示了嘛,他就是個背鍋俠呀。

Sir把話放到這裡,不怕打臉,不服來辯!

二號懷疑對象:

漢東省檢察院檢察長季昌明

季昌明,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好像落個樹葉都怕砸到自己頭上。

然而他在陳海抓捕丁義珍時突然出現,太蹊蹺。可以說,他的阻止,直接導致了丁義珍出逃。

此前,陳海就已經瞞著季昌明盯梢丁義珍。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侯亮平對季昌明的戒備。

而且侯亮平不止一次,口頭表達了對季檢察長的懷疑。

侯亮平如果握有季的貪污實證,不會把懷疑只停留在言語上;與此同時,有多年反貪經驗的他,更不會不明白一個詞叫,打草驚蛇。

……這樣看來,他也不像。

三號懷疑對象:

漢東省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育良

高育良這個角色,心思縝密,城府極深。曾是侯亮平、陳海和祁同偉在漢東大學政法系的老師。“老師”的身份,也許就是他最大的保護色。

中央空降沙瑞金,阻礙了他升遷。對此,他表現得非常坦然,但眼神中又是無限的渴望。

所以感覺高育良並沒有坦然接受事實,而是韜光養晦。

高育良做事密不透風,極少露出破綻。但劇中有個細節十分可疑:

第二集,在高育良督促祁同偉追捕丁義珍後,導演沒有馬上把鏡頭切到交通管制中心,而是讓鏡頭在高育良的臉上停留許久。

不得不說,這樣一個鏡頭意味深長。要知道,在丁義珍接到報信電話期間,高育良其實也不在會議室。

但讓Sir對他的懷疑落下實錘,是他說的這番話——

因為貪腐,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突破了現行制度的某些約束

很多事情可以特事特辦了

看似不經意說出口的話,實則分量極重,分明是在為貪腐開脫、找藉口!

更重要的是,這話是從誰的口中說出的?一個視腐敗如猛獸的的好官,無論如何說不出這番話來。

另外,從劇情考量,他是幕後黑手也是最佳選擇。

如果讓侯亮平與老師撕起來,那樣天雷地火的衝突、矛盾,才足以營造更深刻的高潮——

一個學生,會不會把敬愛的老師,親手送上審判台?

會。

反貪鬥士打擊腐敗,就是要不偏不袒,大義滅親。

所以目前看來,高育良的可能性極大!

不管是誰,反正肯定不會是他——

中共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

沙瑞金是中央空降漢東的省委書記,這氣場、這形象,往那一站,不說一句話,就知道是大領導。他出現的時間不多,但只要出現,就能瞬間把控全場。

要知道,他的名字“瑞金”可是革命根據地,除非編劇吃了豹子膽,才會把他寫成反派。

就算《人民的名義》尺度再大,樓還是不能歪。

再說點認真的,漢東的腐敗已經經年累月,不是一天鑄成。沙瑞金的空降具備了某種符號意義,也代表了中央對反腐的堅決態度。

已經快播到20集,演員表中一位重要演員還沒亮相——高亞麟。他也是本劇的製片。

是的,也是《家有兒女》的夏東海

同樣,劇中還有一號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大人物——趙立春。他是退休檢察長陳岩石的老對手,又是“秘書幫”的帶頭大哥。

既然編劇多次提到同一把槍,那這把槍就不可能不響!

這個人物會由高亞麟出演嗎?究竟是黑是白,站哪個山頭?

作為一個矛盾此起彼伏的大劇,線條應該不止一條,會有很多種,但主線是一條,其他小線條圍繞主線展開。不過在沒有完結之前,結局可能會出很多人意料之外,這一點是優秀劇作的必備,古今中外很多大片大劇的結局處理都是這樣,都能看到結果就不好看了。

高亞麟會出演最大的反派趙立春嗎?

不得不說,《人民的名義》的好評如潮,與其說是國產劇製作水準的提升,不如說是題材和尺度的突破。

畢竟從周梅森編劇的《人間正道》(1998年)、《絕對權力》(2003年)、《國家公訴》(2004年)過後,國產劇反腐題材已沉寂了十餘年。

而《人民的名義》的出現,顯然集中釋放了多年觀眾對反腐題材的需求,也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產生強烈的共鳴。

想不火,都難。

它好像突然豁開了一道口子,說出了好多人憋了好久的話。

Sir雖喜歡,但也看出,《人民的名義》在製作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在一個反腐劇遍地開花的時代,恐怕它難以像現在這樣脫穎而出、獨領風騷。

你看哈,該劇第一、二集還算高能不斷——

北京這邊抓了個巨貪處長(由螢幕形象正到不行的侯勇飾演),“漢東省”又在開著步步驚心的常委緊急會議。

但從後面幾集,陸毅演的侯亮平赴“漢東省”任反貪局代局長後,劇情就開始有些……拖。節。奏。

比如,強勢插入鄭西坡和鄭乾的父子線,看到現在,Sir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雖說他們和矛盾錯雜的大風廠有一定牽扯,但插科打諢的戲份是不是太多了?

據說導演為了“拉近年輕觀眾”,還特意強化了感情線。

這樣做,是可以豐富人物形象,但問題是加入的戲份明顯比主線弱太多,總有種尷尬和跳戲的感覺。

這一幕猴子和夫人床上看直播,幾句臺詞也是太尷尬。

洛杉磯的小玲說:……

巴黎的老周還說:……

Sir是沒見過夫妻床上還這麼官方的。

剪輯上,也常把關聯不強的戲份剪在一起,反而抵消了反腐鬥爭的節奏感和緊張感。

此外,《人民的名義》在表現複雜政治鬥爭的同時,卻唯獨把反貪局拍得過於單純、陽光。

林華華沒心沒肺,周正成天想著戀愛、抱怨加班,連副局長陸亦可也沒什麼城府和手腕。好像除了陸毅,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對此,編劇周梅森強調,不是要偏向哪一方。

其實,觀眾並不是嫌員警被描得太黑,而是忍不住疑惑:

小白兔一般的反貪局成員,是怎麼和惡勢力鬥智鬥勇的?

要知道,旗鼓相當的對手,才會帶來高水準較量。

能理解,在反腐劇中插入更多年輕角色,和具有時代特色的現象(例如網路水軍),是因為導演想拉攏低年齡段的受眾,讓《人民的名義》適合8歲到80歲的觀眾收看。

但即使是年輕觀眾,他們對《人民的名義》的興趣點也不會在於那幾個插科打諢的笑話,那幾個不靠譜、沒正形兒的年輕角色。

反而是老戲骨之間的飆戲。

希望接下來的幾十集,少些“套近乎”的套路,多些“硬碰硬”的真誠。

畢竟我們真正想看的,是國劇中罕見的,對中國政治生態的還原——

不僅是貪污腐化的頑疾,還有不同政府部門間的博弈,官員之間笑裡藏刀的“權力遊戲”,以及對輿論禁區的探索。

這才是《人民的名義》應該有的核心、主線、乾貨。

期待這將是一部中國特色的陽光版的《權力的遊戲》——

猜不透的人物命運、多方勢力的廝殺與媾和、對權力走火入魔的私欲。

以及,大家還很關心的一點:

誰是終極大Boss?

《人民的名義》一反國內主旋律的常態,它上來沒有挑明正反兩派。

甚至採用類似“密室殺人案”的本格推理懸念——

“漢東省”常委緊急會議走漏了風聲,導致抓捕目標丁義珍潛逃美國,而通風報信的“兇手”,就在在場幾個人當中。

換而言之,每個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官員,都值得懷疑,都有貪贓枉法的可能。

這個開頭,足以看出這部反腐劇巨大的野心。

但編劇也表示,電視劇結局和小說的很。不。一。樣。

所以,就算有不少原著黨在“劇透”,最終《人民的名義》結局會如何設置,還是要看劇中埋下的伏筆。

據Sir觀察,最可疑的幕後大貪官,要數下麵三位:

漢東省省委常委兼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

對李達康的第一印象是,不像好人。

在第一集中,他言語間是對丁義珍的包庇。而當時李的莫名缺席和行色匆匆的再出現,也難免讓觀眾以為他通風報信。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五人會議的開頭,導演給了達康書記的手一個特寫。

什麼用意?難道僅僅是達康書記的手長得好看嗎?

Sir覺得沒那麼簡單。

之後的調查顯示,當晚在省委大院,有人用陌生電話號碼,給山水集團的高小琴打過一通電話。

我們再來看一下,開會期間,有人丟棄了一張電話卡——

這,到底是誰的手?反正覺得肯定不是李達康的。

看來單純的好不難演,單純的壞也不難演,最難演的,是複雜。而吳剛,就很好地詮釋了達康書記的複雜。

他處理公事時,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看起來像是人民的好幹部。面對公然挑釁的祁同偉,他也會放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狠話。在與沙瑞金打電話的時候,也會露出小人物式的諂媚。

就是這種複雜,讓觀眾沒法清晰地判斷,讓李達康這個角色的四周籠罩了一層迷霧。這更像編劇周梅森精心設計的煙霧彈。

欲揚先抑,儘管故事到現在,各種不利線索都指向達康書記,但恰恰說明,他是大貪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編劇也暗示了嘛,他就是個背鍋俠呀。

Sir把話放到這裡,不怕打臉,不服來辯!

二號懷疑對象:

漢東省檢察院檢察長季昌明

季昌明,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好像落個樹葉都怕砸到自己頭上。

然而他在陳海抓捕丁義珍時突然出現,太蹊蹺。可以說,他的阻止,直接導致了丁義珍出逃。

此前,陳海就已經瞞著季昌明盯梢丁義珍。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侯亮平對季昌明的戒備。

而且侯亮平不止一次,口頭表達了對季檢察長的懷疑。

侯亮平如果握有季的貪污實證,不會把懷疑只停留在言語上;與此同時,有多年反貪經驗的他,更不會不明白一個詞叫,打草驚蛇。

……這樣看來,他也不像。

三號懷疑對象:

漢東省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育良

高育良這個角色,心思縝密,城府極深。曾是侯亮平、陳海和祁同偉在漢東大學政法系的老師。“老師”的身份,也許就是他最大的保護色。

中央空降沙瑞金,阻礙了他升遷。對此,他表現得非常坦然,但眼神中又是無限的渴望。

所以感覺高育良並沒有坦然接受事實,而是韜光養晦。

高育良做事密不透風,極少露出破綻。但劇中有個細節十分可疑:

第二集,在高育良督促祁同偉追捕丁義珍後,導演沒有馬上把鏡頭切到交通管制中心,而是讓鏡頭在高育良的臉上停留許久。

不得不說,這樣一個鏡頭意味深長。要知道,在丁義珍接到報信電話期間,高育良其實也不在會議室。

但讓Sir對他的懷疑落下實錘,是他說的這番話——

因為貪腐,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突破了現行制度的某些約束

很多事情可以特事特辦了

看似不經意說出口的話,實則分量極重,分明是在為貪腐開脫、找藉口!

更重要的是,這話是從誰的口中說出的?一個視腐敗如猛獸的的好官,無論如何說不出這番話來。

另外,從劇情考量,他是幕後黑手也是最佳選擇。

如果讓侯亮平與老師撕起來,那樣天雷地火的衝突、矛盾,才足以營造更深刻的高潮——

一個學生,會不會把敬愛的老師,親手送上審判台?

會。

反貪鬥士打擊腐敗,就是要不偏不袒,大義滅親。

所以目前看來,高育良的可能性極大!

不管是誰,反正肯定不會是他——

中共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

沙瑞金是中央空降漢東的省委書記,這氣場、這形象,往那一站,不說一句話,就知道是大領導。他出現的時間不多,但只要出現,就能瞬間把控全場。

要知道,他的名字“瑞金”可是革命根據地,除非編劇吃了豹子膽,才會把他寫成反派。

就算《人民的名義》尺度再大,樓還是不能歪。

再說點認真的,漢東的腐敗已經經年累月,不是一天鑄成。沙瑞金的空降具備了某種符號意義,也代表了中央對反腐的堅決態度。

已經快播到20集,演員表中一位重要演員還沒亮相——高亞麟。他也是本劇的製片。

是的,也是《家有兒女》的夏東海

同樣,劇中還有一號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大人物——趙立春。他是退休檢察長陳岩石的老對手,又是“秘書幫”的帶頭大哥。

既然編劇多次提到同一把槍,那這把槍就不可能不響!

這個人物會由高亞麟出演嗎?究竟是黑是白,站哪個山頭?

作為一個矛盾此起彼伏的大劇,線條應該不止一條,會有很多種,但主線是一條,其他小線條圍繞主線展開。不過在沒有完結之前,結局可能會出很多人意料之外,這一點是優秀劇作的必備,古今中外很多大片大劇的結局處理都是這樣,都能看到結果就不好看了。

高亞麟會出演最大的反派趙立春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