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無湘不成軍——淺談湖湘文化起源

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脈, 是湖南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族性格、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因素的總和。

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它的歷史源頭是楚文化。 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 反映宗教與神話的文獻有屈原楚辭中的《九歌》、《楚辭》、《九章》, 《天問》和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 以及各種墓葬習俗的考古資料。 此外, 由楚人與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學藝術, 包括詩歌、散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 在春秋戰國時都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與水準。

湖湘文化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政治文化。 其重要特點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現實中, 並為政治服務。 在宋代, 湖南道州出現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 他創建的理學, 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 吸收了老莊道學、釋家佛學而形成的,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 開“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 是後來出現的“湖湘學派”的思想淵源。

“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安國, 曾在衡山山麓創辦文定書院, , 他於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 安葬於湘潭陰山。 明清之際, 湖南衡州出現了理學集大成者王船山,

從而使湖南成為理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大本營, 而這一時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聞名全國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則成為理學思潮的主要學術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的興盛期源於清末, 湖南學者皮錫瑞曾寫道:“湖南人物, 罕見史傳。 三國時, 如蔣琬者只一二人。 唐朝開科三百年, 長沙劉蛻始舉進士, 時謂之破天荒。 ”近、現代, 湖南出現了“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的人才蔚起局面。 到晚清, 湘軍出現以後, 湖南人才輩出, 冠居全國之首, 達到鼎盛時期。 出現了三個人才群體:一是在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時期, 以陶澍、賀長齡、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二是在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時期, 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蔣翊武為代表;三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為代表。 現代37位軍事家中, 湖南籍有15位, 占40.5O%。 開國將帥中, 湖南籍有202人, 占總數12.30%。

尤以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居多。 10位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人(占30%), 10位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6人(占60%), 57位上將中有王震等 19人(占 33.30%), 177位中將中有 73人(占 41.20%)。 湖南籍將帥主要分佈在湖南東部靠湘贛邊界的平江、瀏陽、醴陵、茶陵一帶。 其中平江(52人)、瀏陽(3人)均為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湖南將軍總人數排在全國第3位, 但是, 重要人物數排在第1位。

湖湘文化的特質與精華有:“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心憂天下”的愛國思想;“百折不撓”的可貴品質;“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湖湘文化是歷史的積儲, 是時代的反映, 受其時空的局限。 當代湖湘文化的發展已融入中國現代新型文化建設大潮之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如何辯證地分析和看待湖湘文化, 如何繼承、改造和創新湖湘文化, 積極發揮湖湘文化在富民強省中的作用,有待於今天湖湘人的繼續努力!

積極發揮湖湘文化在富民強省中的作用,有待於今天湖湘人的繼續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