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問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答不上來,只有她答上來了!

一段視頻曾經在網路上流傳, 看哭了很多人:

泰國的一家菜場裡, 母女相依為命以販賣蔬菜維持生計。

這天, 媽媽問女兒:“你在看什麼呢?”

女孩回過神, 轉過頭問:“媽媽, 為什麼豆芽賣的那麼好?”

好奇心作用下, 女孩發現自己家攤位生意沒有賣豆芽的好, 內心產生了疑問。

媽媽聽到問題, 咧嘴一笑, 不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只有一個攤位賣豆芽阿!”

女孩特別聰明, 立馬想到個好主意, 說:“那我們也可以種來賣嗎?”

有趣的是, 媽媽沒有覺得小孩子的想法太天真, 點點頭, 竟然答應了:“嗯!我們試試!”

孩子的好奇心引發的小問題, 如同夜空中突然閃耀出的一點星光。 媽媽幫她注入了能量, 使之能夠璀璨綻放。

雖然並不知道豆芽該怎麼種, 但說幹就幹似乎是這位媽媽一貫以來的作風。 材料很快就準備齊全, 母女一起裝土, 一起播種。

然而第一次、第二次的“試試”, 豆芽分別被曬死、枯死了。

女兒心裡充滿了憂慮, 問媽媽:

下次會成功嗎?

不知道, 我們來試試!

四年級就輟學的媽媽找來了豆芽種植的書籍。 不會識字的她一字一句與女兒一起讀種植方法, 並依照方法完成豆芽的再次播種。

沒文化, 不識字並不影響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

她的長處在於仔細傾聽孩子問題, 用心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第三次種豆芽, 媽媽受破舊屋頂雨天滴水的現象啟發, 收集了廢品, 自製“滴漏”裝置。 豆芽有了持續性的水源供應, 終於破土而出!她們家自己種出了豆芽, 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極大滿足。

當站在分數與排名上, 還對頭頂的星空、腳下的塵土飽有興趣, 這是好奇心。

媽媽教導給孩子的, 是如何動手, 去滿足自己好奇心的過程。

成年後的女兒回憶說, “媽媽說的‘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 養育著我的好奇心, 幫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

這件種豆芽的事情, 後來在孩子的成長、學習中發揮巨大作用。 女孩現在已經完成學業拿到獎學金並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

偉大的母親和她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沒。

好奇心, 戰勝了不可能。

好奇心, 是孩子進步的源動力。

一、哪些事會毀掉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 生活中, 卻有太多父母在不經意間摧毀著孩子豐富的好奇心。

父母的哪些事會毀掉孩子的好奇心呢?不妨來看看:

1、喜歡為孩子制定太多“禁令”。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磕著碰著, 或生怕孩子搞破壞, 於是就告誡孩子“不許幹這, 不能幹那”。 時間一長, 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就被束縛住了, 只會對父母言聽計從。

豆豆過年時收到了奶奶送的一個炫酷玩具汽車, 他特別著迷,很想知道玩具汽車是怎麼跑起來的。趁爸爸媽媽出去逛超市了,他就拿起爸爸平時用的小工具,把玩具汽車給“大卸八塊”了。這事被媽媽知道以後,豆豆被狠狠訓斥了一通,還說:這麼昂貴的玩具都要折騰壞,真是夠了!

再昂貴的玩具,就保護好孩子想像力的問題而言,其實是不值一提的,然而,豆豆媽似乎並不懂這一點。

2、用晦澀理論來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小腦袋裡似乎永遠有著“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提問時,有些家長習慣用孩子聽都聽不懂的晦澀話語來回答,直接把天聊死,也無法讓孩子鍛煉想像。

某天傍晚,我在中央公園散步,美得不可方物的落日讓多少人駐足觀賞。我身旁的一對母女也停下腳步開始盯著落日看。這時,小姑娘攥著媽媽的衣角,問:“媽媽,太陽為什麼要下山呢?如果一直掛在天空不是很好麼?”媽媽回答說:“晚上太陽就下山。這是自然規律。”顯然,小姑娘並不明白媽媽在說什麼。

簡短卻晦澀的“自然規律”四個字就把孩子的想像力扼殺在搖籃裡。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回答了嗎?比如說:太陽公公工作了一天會累,需要回家好好休息呢!休息好了,才會精神好,第二天繼續為人類帶來光明啊!寶寶學習累不累,寶寶應該怎麼做呢……

3、習慣對孩子進行“成人式點評”。

很多父母總愛用成人的做事方法來插手孩子世界裡的事情,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判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是合適,毫不考慮還有保護孩子想像力這麼一回事。

珺珺特別喜歡畫畫。一次,珺珺畫了一條長著翅膀的美人魚,她自己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於是就興沖沖地跑到爸爸房間,問:“爸爸,瞧,這是我畫的美人魚哦!”爸爸看後,說:“你這畫的不對,哪有美人魚長翅膀啊!”

爸爸這樣的評價極易讓孩子失去大膽作畫的樂趣。誰說美人魚就不能長翅膀了呢?根據孩子的想像力來說,美人魚若長了翅膀,她的活動範圍也可以擴展到天空呀!

像上面父母這樣毀掉孩子想像力的“情景劇”還有很多,還在不斷上演。做父母的我們是時候好好反省了!

二、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呢?

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學格言就是: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孩童時間的“為什麼”是他們思維萌芽的土壤,也是他們走進科學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興趣的起源,是讓孩子探索知識的無限動力。

父母要在乎孩子提問,孩子才會提出更多的問題。一個好的問題有時比明白一個答案更可貴,當一個孩子可以提問時,他是在動腦筋的,會提問是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據說一個孩子在4歲之前會問40萬個問題,而如何回應孩子的提問卻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不管孩子問什麼奇怪的、天馬行空的問題,我們都該認真聽完,然後鼓勵,“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呢”;“這真是個好問題,媽媽都沒想過呢。”

我們知道的問題,可以簡要地告訴孩子答案,但記得和孩子說,“這是媽媽知道的全部了,也許還有更多答案,我們可以一起去瞭解一下。”

這樣做,我們不僅鼓勵了孩子進一步探索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權威也是可以被挑戰的,答案並總是唯一或者一成不變的。

對於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不要隨意否定,說這有什麼好問的。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不意味著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可以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這樣做,我們不僅鼓勵了孩子提問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承認自己不知道不可恥,通過學習就可以彌補。

我常常見到在書店,父母帶著2歲不到的孩子在找各種關於某個主題的繪本;我常常見到在圖書館,很多4~5歲的孩子自己在找書,然後特別驕傲地和我說:“我在做一個調研。”;我也常常會在動物園,聽到周圍孩子驚呼:“媽媽,這是對的,海豹真的有手!”

三、好奇心配方

文迪·奧斯托洛夫《培育好奇》中,提供了一份好奇心配方,專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其中包括反問、激勵以及用歷史上成功的創新試驗中總結出的示範作用。

反問,對孩子的問題,第一反應是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觀念去理解孩子的問題,應問清孩子的思路,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給孩子最棒的回答。

激勵,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家長會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問題要問,不理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訓斥與心理打擊。父母們多一點讚賞吧,孩子需要更多的欣賞與目光,獨立走自己的路,尋找答案。

示範,真正用心的陪伴,應是陪孩子一起發現,陪著孩子一起驚歎,一起探索未知與已知的事物。不用言之鑿鑿的鼓勵,僅僅是行動上的陪伴就足以激勵孩子一往無前。

“動物也會放屁嗎?買東西為什麼要排隊?筷子是怎麼發明的?飛機肚子裡能裝多少人?古時候的人也吃薯條嗎?他們也要上學嗎? ”

這些孩子的問題,做父母的不一定能知道答案。我們能做的,不過是跟著他,一起探究奧秘的世界,因層出不窮的驚喜刷新自己的認知。

等到孩子長大,就可以放心地撒手,對孩子說:

“寶貝,剩下的路,靠你自己來走了”

他特別著迷,很想知道玩具汽車是怎麼跑起來的。趁爸爸媽媽出去逛超市了,他就拿起爸爸平時用的小工具,把玩具汽車給“大卸八塊”了。這事被媽媽知道以後,豆豆被狠狠訓斥了一通,還說:這麼昂貴的玩具都要折騰壞,真是夠了!

再昂貴的玩具,就保護好孩子想像力的問題而言,其實是不值一提的,然而,豆豆媽似乎並不懂這一點。

2、用晦澀理論來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小腦袋裡似乎永遠有著“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提問時,有些家長習慣用孩子聽都聽不懂的晦澀話語來回答,直接把天聊死,也無法讓孩子鍛煉想像。

某天傍晚,我在中央公園散步,美得不可方物的落日讓多少人駐足觀賞。我身旁的一對母女也停下腳步開始盯著落日看。這時,小姑娘攥著媽媽的衣角,問:“媽媽,太陽為什麼要下山呢?如果一直掛在天空不是很好麼?”媽媽回答說:“晚上太陽就下山。這是自然規律。”顯然,小姑娘並不明白媽媽在說什麼。

簡短卻晦澀的“自然規律”四個字就把孩子的想像力扼殺在搖籃裡。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回答了嗎?比如說:太陽公公工作了一天會累,需要回家好好休息呢!休息好了,才會精神好,第二天繼續為人類帶來光明啊!寶寶學習累不累,寶寶應該怎麼做呢……

3、習慣對孩子進行“成人式點評”。

很多父母總愛用成人的做事方法來插手孩子世界裡的事情,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判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是合適,毫不考慮還有保護孩子想像力這麼一回事。

珺珺特別喜歡畫畫。一次,珺珺畫了一條長著翅膀的美人魚,她自己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於是就興沖沖地跑到爸爸房間,問:“爸爸,瞧,這是我畫的美人魚哦!”爸爸看後,說:“你這畫的不對,哪有美人魚長翅膀啊!”

爸爸這樣的評價極易讓孩子失去大膽作畫的樂趣。誰說美人魚就不能長翅膀了呢?根據孩子的想像力來說,美人魚若長了翅膀,她的活動範圍也可以擴展到天空呀!

像上面父母這樣毀掉孩子想像力的“情景劇”還有很多,還在不斷上演。做父母的我們是時候好好反省了!

二、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呢?

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學格言就是: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孩童時間的“為什麼”是他們思維萌芽的土壤,也是他們走進科學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興趣的起源,是讓孩子探索知識的無限動力。

父母要在乎孩子提問,孩子才會提出更多的問題。一個好的問題有時比明白一個答案更可貴,當一個孩子可以提問時,他是在動腦筋的,會提問是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據說一個孩子在4歲之前會問40萬個問題,而如何回應孩子的提問卻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不管孩子問什麼奇怪的、天馬行空的問題,我們都該認真聽完,然後鼓勵,“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呢”;“這真是個好問題,媽媽都沒想過呢。”

我們知道的問題,可以簡要地告訴孩子答案,但記得和孩子說,“這是媽媽知道的全部了,也許還有更多答案,我們可以一起去瞭解一下。”

這樣做,我們不僅鼓勵了孩子進一步探索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權威也是可以被挑戰的,答案並總是唯一或者一成不變的。

對於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不要隨意否定,說這有什麼好問的。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不意味著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可以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這樣做,我們不僅鼓勵了孩子提問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承認自己不知道不可恥,通過學習就可以彌補。

我常常見到在書店,父母帶著2歲不到的孩子在找各種關於某個主題的繪本;我常常見到在圖書館,很多4~5歲的孩子自己在找書,然後特別驕傲地和我說:“我在做一個調研。”;我也常常會在動物園,聽到周圍孩子驚呼:“媽媽,這是對的,海豹真的有手!”

三、好奇心配方

文迪·奧斯托洛夫《培育好奇》中,提供了一份好奇心配方,專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其中包括反問、激勵以及用歷史上成功的創新試驗中總結出的示範作用。

反問,對孩子的問題,第一反應是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觀念去理解孩子的問題,應問清孩子的思路,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給孩子最棒的回答。

激勵,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家長會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問題要問,不理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訓斥與心理打擊。父母們多一點讚賞吧,孩子需要更多的欣賞與目光,獨立走自己的路,尋找答案。

示範,真正用心的陪伴,應是陪孩子一起發現,陪著孩子一起驚歎,一起探索未知與已知的事物。不用言之鑿鑿的鼓勵,僅僅是行動上的陪伴就足以激勵孩子一往無前。

“動物也會放屁嗎?買東西為什麼要排隊?筷子是怎麼發明的?飛機肚子裡能裝多少人?古時候的人也吃薯條嗎?他們也要上學嗎? ”

這些孩子的問題,做父母的不一定能知道答案。我們能做的,不過是跟著他,一起探究奧秘的世界,因層出不窮的驚喜刷新自己的認知。

等到孩子長大,就可以放心地撒手,對孩子說:

“寶貝,剩下的路,靠你自己來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