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科舉時代的閱卷官:決定考生命運

科舉時代, 讀書人想要謀求仕進, 須通過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級別的考試。 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上, 由皇帝親自主持策問, 以決定考生的名次, 名列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第二名為榜眼, 第三名為探花, 名列二甲的賜進士出身, 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但很多時候, 皇帝都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試, 自己只是審核最後的結果, 閱卷大臣也是可以直接決定考生命運的人。

清代前期, 任閱卷大臣的多為皇帝的寵臣, 甚至是皇帝獎掖功臣的一種方式。 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定邊將軍兆惠因平叛新疆有功, 被委任為辛巳恩科的首席閱卷大臣, 另派協辦大學士劉統勳等九人為輔。 兆惠是滿人, 對漢文不甚了了, 根本無法評定文章的優劣。 但乾隆對另九位閱卷大臣事前有過交代, 讓他們在審閱過的試卷上粘一張小紙條, 紙上以圈點表示優劣, 然後又告知兆惠, 讓他根據眾人的圈點判斷,

圈多者即為佳。 得到指示的兆惠便依葫蘆畫瓢, 從諸多試卷中, 將畫有九圈的試卷列為第一名進呈。

到了晚清, 隨著政體的日趨腐朽, 科舉考試已經變得黑幕重重。 有些考生事前就揣測某官可能會被任命為殿試的閱卷大臣, 提前就托人走關係, 打通關節。 屆時, 先把自己的字樣送上, 讓閱卷大臣熟悉, 等到出場之後, 再將自己試卷的前四句寫到紙上, 派人輾轉送到閱卷大臣的手裡, 謂之“送詩片”。

而在閱卷大臣之間, 也有預設通行的“潛規則”。 各閱卷大臣乃是以朝廷委派的名次先後為序, 排位第一的閱卷大臣, 錄取的第一卷就是狀元;排位第二的閱卷大臣, 錄取的第一卷則為榜眼;排位第三的閱卷大臣, 錄取的第一卷則為探花, 依此類推。 如果閱卷大臣總共有八個人, 排位第一的閱卷大臣, 錄取的第二卷就是第九名。 這一暗定的規矩, 向為各方所恪守, 謂之“憲綱”, 意為不可踰越。 當然, 也偶有破例的時候。 光緒年間, 翁同龢與徐樹銘都被任命為閱卷大臣,

翁同龢名列首席, 徐樹銘名列第二。 但徐樹銘是翁同龢的老師, 翁同龢就主動禮讓, 把徐樹銘錄取的第一卷取為狀元, 以示對老師的尊重。

除了禮讓, 翁同龢亦有僭越之時。 光緒十五年(1889)的己醜科, 首席閱卷大臣為李鴻藻, 次席為翁同龢。 翁同龢仗自己是光緒的老師, 想錄取費念慈為狀元, 就去和李鴻藻商量。 而李鴻藻也已打算錄取張教謙為狀元, 加之兩人的政見不同, 平時就是各行其是, 於是堅辭不允。 雖然翁同龢深獲光緒的信任, 但李鴻藻是同治帝的老師, 資格比翁同龢更老, 在朝中也頗有威望, 翁同龢亦是難奈他何。 兩人相執不下, 最後只得採取折中之法——兩人錄取的人都不用, 狀元和榜眼被改為了張建勳和李盛鐸。

另外, 閱卷大臣中也有迂腐的冬烘先生, 取卷只憑自己的一時好惡, 而非依據文章的正誤曲直。 清人羅惇融的《賓退隨筆》載, 光緒年間, 理藩院尚書裕德每次充當閱卷大臣, 只要看到試卷中有犯其家人名諱的字, 就會肅衣整冠, 對著試卷行禮, 然後把試卷擱置一旁, 不再複閱。所以凡是遇到裕德主試,人們就會詳細打探他家人的名諱,然後私下告知親友,考試時切莫寫犯其家人名諱的字,以免失去被錄取的機會。

通常來說,閱卷大臣進呈的試卷,皇帝很少更改名次。但也有特例。清人錢泳的《履園叢話》載,乾隆辛巳恩科,乾隆審閱試卷的時候,見第一名為江南人趙翼,第二名為浙江的胡高望,第三名為陝西人王傑。由於陝西在此之前還從沒有出過狀元,而辛巳科又是為了慶祝皇太后七十壽辰加開的恩科,為了地域平衡,營造率土同慶的氛圍,乾隆便召來閱卷大臣,把王傑取為了狀元,趙翼則被改為了探花。

此外,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乙未科,蕭榮爵本來名列一甲的第一名,駱成驤為二甲的第一名,名列第四。試卷進呈後,光緒見駱成驤的試卷首語為“臣聞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當時正值大清甲午之戰新敗於日本,光緒心為此語所感,遂將駱成驤取為狀元,蕭榮爵則被改為了第四。

很多時候,考生的幸與不幸,也就在於閱卷大臣和皇帝的一念之間。

不再複閱。所以凡是遇到裕德主試,人們就會詳細打探他家人的名諱,然後私下告知親友,考試時切莫寫犯其家人名諱的字,以免失去被錄取的機會。

通常來說,閱卷大臣進呈的試卷,皇帝很少更改名次。但也有特例。清人錢泳的《履園叢話》載,乾隆辛巳恩科,乾隆審閱試卷的時候,見第一名為江南人趙翼,第二名為浙江的胡高望,第三名為陝西人王傑。由於陝西在此之前還從沒有出過狀元,而辛巳科又是為了慶祝皇太后七十壽辰加開的恩科,為了地域平衡,營造率土同慶的氛圍,乾隆便召來閱卷大臣,把王傑取為了狀元,趙翼則被改為了探花。

此外,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乙未科,蕭榮爵本來名列一甲的第一名,駱成驤為二甲的第一名,名列第四。試卷進呈後,光緒見駱成驤的試卷首語為“臣聞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當時正值大清甲午之戰新敗於日本,光緒心為此語所感,遂將駱成驤取為狀元,蕭榮爵則被改為了第四。

很多時候,考生的幸與不幸,也就在於閱卷大臣和皇帝的一念之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