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4塊錢入主上市公司,一把套現25億飄然離場?

資本市場是個神奇的地方, 百倍千倍的收益已經不是新聞。 但4塊錢入主上市公司, 業績並無實質性改善, 10年後套現數十億的故事,

還是第一次聽到。

大A股, 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家神奇的公司就是目前的聞泰科技, 此前的中茵股份。

2007年, 高氏夫婦實控的中茵集團以象徵性支付4元獲得上市公司24.06%的股權, 成為彼時面臨退市風險的S*ST天華的第一大股東, 公司後更名為中茵股份。

10年後, 高氏夫婦幾近完成清倉式大減持。 隨著去年公司實控人由高建榮變更為現任董事長張學政, 上市公司也已在今年8月正式更名為聞泰科技。

聞泰科技在2017年12月13日至12月20日期間因重大事項停牌。 12月21日複牌後, 連發多份公告, 其中一項事宜就是原實控人高建榮及西藏中茵的股份轉讓協定, 轉讓總價超過25億, 這宣告高氏夫婦清倉減持計畫基本已塵埃落定。

此前, 麵包財經已經初步剖析過聞泰科技。

在更大手筆減持即將完成之際, 我們有必要再次重溫整個故事的大脈絡。

當大家因為這兩年漂亮50走牛而疾呼價值投資時代來臨之時, 不要忘記, A股仍然是個充滿各種套路的市場。

還原聞泰科技的前身——中茵股份實控人高建榮夫婦過去10年在這家上市公司身上的運作路徑, 足以令監管層和所有投資者深思:A股市場到底是在為中小投資者創造財富還是資本高手的“提款機”?

4塊錢入主S*ST天華 高氏夫婦登場

不要懷疑, 高氏夫婦就是以4元人民幣入主了上市公司S*ST天華, 成為第一大股東的。 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S*ST天華已經是資不抵債的狀態, 面臨退市風險。 10年前能以如此低價入主一家上市公司, 還有當時的時間背景,

彼時A股正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 詳情就不介紹了。

2007年5月, 中茵集團以4元的象徵性價格受讓S*ST天華占總股本24.06%的未上市流通股, 隨後S*ST天華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 其中中茵集團的股改對價是承擔上市公司約1.21億元的債務。 與此同時, S*ST天華還提出向中茵集團定向增發股份換取中茵集團的資產注入。

2008年7月, 在股改和定增完成後, 中茵集團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占比躍至73.29%。

600745.SH正式進入中茵時代。

深陷虧損後易主 中茵時代落幕

雖然更名為中茵股份後, 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也變為房地產, 但是在房地產這“黃金十年”中, 中茵股份的業績卻難說靚麗, 甚至在2015年陷入巨虧。

下圖為中茵股份2008年至2015年的淨利潤情況:

2008年至2015年, 中茵股份歸母淨利潤總和為5.53億元, 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總和僅為1.55億元。 而同期共計獲得約3.2億元的政府補助。 在聞泰入主當年(2015年), 甚至巨虧約1.46億元。

2015年, 中茵股份並購聞泰通訊51%的股份。 2016年末, 中茵股份發出公告稱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和實控人均發生變化:第一大股東由蘇州中茵變更為聞天下投資、實控人由高建榮變更為張學政。

2017年8月4日, 中茵股份正式更名為聞泰科技。

中茵時代正式落幕。

一把套現25億?資本高手即將全身而退

雖然高老闆“主政”期間, 上市公司的利潤並無實質性的起色, 2015年還陷入巨額虧損, 但這並不影響巨額套現。

先來看高老闆在此前停牌期間達成的股份轉讓情況。

公告顯示, 12月19日西藏中茵與雲南融智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 將轉讓5000萬股股份, 約占聞泰科技總股本的7.85%, 協議轉讓總價為15.25億元。

另外還有一份轉讓協議是原實控人、董事長高建榮與西藏中茵一起將3510萬股股份轉讓給上海矽同, 占聞泰科技總股本的5.51%, 協議轉讓總價約為10.7億元。

兩項交易均以每股30.5元的價格達成轉讓, 較停牌前收盤價32.78元折讓約7%。

假若兩項交易均順利完成結算,高氏夫婦將套現約25.95億元。

而此次權益變動後,西藏中茵將持有聞泰科技18401股股份,僅占總股本的0.0029%,而高建榮仍持有1458.28萬股,占總股本的2.29%。

如果上述大額交易最終完成,原實控人的大撤退計畫基本大功告成。

在此之前,西藏中茵及高氏夫婦早已在今年8月開始先後發出清倉式減持預告,計畫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清倉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合計占公司股本的19.23%。

據測算,從2013年至2017年11月份,高氏夫婦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協定轉讓、大宗交易及二級市場減持的股份市值大約有25億(最終減持金額與市值有差距)。若加上此次協議轉讓的25.95億元,10年時間高氏夫婦將減持套現近50億元,這還不包括高老闆剩餘的2.29%股份以及其妻子馮飛飛持有的2.59%股份。

結合高老闆掌權期間的業績來看,不禁想問一句,股市究竟是在為誰創造財富?

置出虧損資產背後:17億定增打水漂?

此次停牌期間,除了替原實控人找好接盤俠外,還為待剝離的地產業務找到了買家,整個進展不得不說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過目前這筆交易的價格尚未敲定,有待資產評估的結果。

有意思的是,充當股票接盤俠之一的雲南融智,其背後的控股股東雲南城投集團就是本次待剝離的地產業務的買家,因此這筆資產交易也構成了關聯交易。

此前麵包財經曾經撰文剖析了聞泰科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看來,已經因為內控問題遭受交易所問詢的聞泰科技也不在乎在此時添上幾筆關係複雜的交易了。

再來看看此次被剝離的房地產資產(截止2017年9月30日數據):

表中6家子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狀態。其中淨資產最多的是徐州中茵,淨資產高達10億元,但今年前三季度虧損3808萬元。而淨資產最少的是蘭博基尼酒店,嚴重資不抵債,淨資產為-5840萬元。

說到蘭博基尼酒店就讓人想到2014年中茵股份定增募集的那筆高達17億資金。根據當時的募投專案書,本來是計畫將17億元投入徐州中茵廣場的建造,這其中就包括蘭博基尼酒店:

但不到一年時間,原定專案的二期工程就進入了延期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募集資金更改用途。

根據2016年度募資核查情況說明,僅投入了3.5億元在徐州中茵廣場項目上,占募資總額比例僅為20%,另有8.57億元改為用於永久補充流動資金、5億元改為投入徐州中茵旗下的另一個專案“南郊中茵城”的建設。

再看看當初參與定增的6家機構,其股權解禁時間為2015年9月18日,但這個時點公司正處於停牌期,尚無法賣出。翻查財報,這些機構基本都在複牌後的一個月內進行了減持,而這段時間公司股價“恰巧”迎來一波高達70%的漲幅。

17億定增,原募投專案擱淺,但參與定增的機構倒著實大把收割了一波韭菜。

為何要著重提及此次地產置出交易呢?一來是因為這筆交易涉及關聯交易,二來是在關聯交易方面聞泰科技(尤其是在中茵股份時代)還有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

控制權更迭背後亂局:關聯借款、獨董辭職、交易所問詢……

此前麵包財經就聞泰科技當前的亂局進行過剖析,在這裡就簡單進行一下前情回顧。

今年3月份,聞泰科技新聘請了一名獨立董事薛爽女士。不料,上任不到半年,薛爽女士便提出了辭職。

辭呈提交後不久,薛爽女士在聞泰科技的2017年半年報中投了棄權票(辭職在半年報發佈後才正式生效),在其給出的說明中,其認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風險……無法保證公司相關財務資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隨後,上交所在9月16日針對聞泰科技的半年報發出了問詢函。問詢內容包括獨董提及的內控問題、公司與原大股東蘇州中茵集團的關聯借款問題、持續盈利能力等問題。

其中一筆巨額關聯借款尤其值得關注:

截止2017年6月底,公司原管理層及控股子公司向原實控人旗下蘇州中茵借款餘額達7.9億元,約定的利率達到11.15%,高出央行規定的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近6.8個百分點。

重點是,此項重大關聯債務的變更及協議簽署竟然沒有告知董事會,也沒有經過董事會批准!

本次關聯交易公告發出後,不少券商開始叫好,給出買入評級。典型的研報標題是《剝離全部地產業務,引入重要戰略合作夥伴,新設人工智慧研究院》,《剝離舊業引入半導體基金股東,迎來發展新格局》……

但在忙著叫好之前,得先理清,這是一起涉及到國有公司的關聯交易。雲南城投集團作為聞泰科技的股東雲南融智的控股方,在此次雲南融智勇當高氏夫婦減持接盤方的檔口,也成為了待剝離地產資產的買方,如此大筆的關聯交易,著實值得推敲。

這不僅僅是值得投資者留心,更值得監管層關注。資產評估價值是否合理?交易對價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如果最後所有的事情進展都證明是合法合規,國有資產也無受損,那麼不管高老闆多少錢入的局,又是多少錢離的場,都是市場說了算,憑本事賺錢無可厚非。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A股到底是誰的造富之地?財富神話最終由誰買單?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較停牌前收盤價32.78元折讓約7%。

假若兩項交易均順利完成結算,高氏夫婦將套現約25.95億元。

而此次權益變動後,西藏中茵將持有聞泰科技18401股股份,僅占總股本的0.0029%,而高建榮仍持有1458.28萬股,占總股本的2.29%。

如果上述大額交易最終完成,原實控人的大撤退計畫基本大功告成。

在此之前,西藏中茵及高氏夫婦早已在今年8月開始先後發出清倉式減持預告,計畫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清倉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合計占公司股本的19.23%。

據測算,從2013年至2017年11月份,高氏夫婦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協定轉讓、大宗交易及二級市場減持的股份市值大約有25億(最終減持金額與市值有差距)。若加上此次協議轉讓的25.95億元,10年時間高氏夫婦將減持套現近50億元,這還不包括高老闆剩餘的2.29%股份以及其妻子馮飛飛持有的2.59%股份。

結合高老闆掌權期間的業績來看,不禁想問一句,股市究竟是在為誰創造財富?

置出虧損資產背後:17億定增打水漂?

此次停牌期間,除了替原實控人找好接盤俠外,還為待剝離的地產業務找到了買家,整個進展不得不說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過目前這筆交易的價格尚未敲定,有待資產評估的結果。

有意思的是,充當股票接盤俠之一的雲南融智,其背後的控股股東雲南城投集團就是本次待剝離的地產業務的買家,因此這筆資產交易也構成了關聯交易。

此前麵包財經曾經撰文剖析了聞泰科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看來,已經因為內控問題遭受交易所問詢的聞泰科技也不在乎在此時添上幾筆關係複雜的交易了。

再來看看此次被剝離的房地產資產(截止2017年9月30日數據):

表中6家子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狀態。其中淨資產最多的是徐州中茵,淨資產高達10億元,但今年前三季度虧損3808萬元。而淨資產最少的是蘭博基尼酒店,嚴重資不抵債,淨資產為-5840萬元。

說到蘭博基尼酒店就讓人想到2014年中茵股份定增募集的那筆高達17億資金。根據當時的募投專案書,本來是計畫將17億元投入徐州中茵廣場的建造,這其中就包括蘭博基尼酒店:

但不到一年時間,原定專案的二期工程就進入了延期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募集資金更改用途。

根據2016年度募資核查情況說明,僅投入了3.5億元在徐州中茵廣場項目上,占募資總額比例僅為20%,另有8.57億元改為用於永久補充流動資金、5億元改為投入徐州中茵旗下的另一個專案“南郊中茵城”的建設。

再看看當初參與定增的6家機構,其股權解禁時間為2015年9月18日,但這個時點公司正處於停牌期,尚無法賣出。翻查財報,這些機構基本都在複牌後的一個月內進行了減持,而這段時間公司股價“恰巧”迎來一波高達70%的漲幅。

17億定增,原募投專案擱淺,但參與定增的機構倒著實大把收割了一波韭菜。

為何要著重提及此次地產置出交易呢?一來是因為這筆交易涉及關聯交易,二來是在關聯交易方面聞泰科技(尤其是在中茵股份時代)還有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

控制權更迭背後亂局:關聯借款、獨董辭職、交易所問詢……

此前麵包財經就聞泰科技當前的亂局進行過剖析,在這裡就簡單進行一下前情回顧。

今年3月份,聞泰科技新聘請了一名獨立董事薛爽女士。不料,上任不到半年,薛爽女士便提出了辭職。

辭呈提交後不久,薛爽女士在聞泰科技的2017年半年報中投了棄權票(辭職在半年報發佈後才正式生效),在其給出的說明中,其認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風險……無法保證公司相關財務資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隨後,上交所在9月16日針對聞泰科技的半年報發出了問詢函。問詢內容包括獨董提及的內控問題、公司與原大股東蘇州中茵集團的關聯借款問題、持續盈利能力等問題。

其中一筆巨額關聯借款尤其值得關注:

截止2017年6月底,公司原管理層及控股子公司向原實控人旗下蘇州中茵借款餘額達7.9億元,約定的利率達到11.15%,高出央行規定的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近6.8個百分點。

重點是,此項重大關聯債務的變更及協議簽署竟然沒有告知董事會,也沒有經過董事會批准!

本次關聯交易公告發出後,不少券商開始叫好,給出買入評級。典型的研報標題是《剝離全部地產業務,引入重要戰略合作夥伴,新設人工智慧研究院》,《剝離舊業引入半導體基金股東,迎來發展新格局》……

但在忙著叫好之前,得先理清,這是一起涉及到國有公司的關聯交易。雲南城投集團作為聞泰科技的股東雲南融智的控股方,在此次雲南融智勇當高氏夫婦減持接盤方的檔口,也成為了待剝離地產資產的買方,如此大筆的關聯交易,著實值得推敲。

這不僅僅是值得投資者留心,更值得監管層關注。資產評估價值是否合理?交易對價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如果最後所有的事情進展都證明是合法合規,國有資產也無受損,那麼不管高老闆多少錢入的局,又是多少錢離的場,都是市場說了算,憑本事賺錢無可厚非。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A股到底是誰的造富之地?財富神話最終由誰買單?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