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市無望徽商銀行補充資本壓力大 控制權之爭依舊暗流湧動

文 | 《投資時報》記者 孟楠

“中靜系”的實際控制人高央, 這次終於可以長出一口氣了。

2017年12月12日, 徽商銀行發佈公告稱, 李宏鳴因工作變動,

辭去董事長職務, 董事會已選舉原行長吳學民為繼任董事長。

隨著掌舵人的交接, 徽商銀行或許迎來了新的開始。 而長期以來, 該銀行第一大股東“中靜系”與管理層之間的內部矛盾“鬥爭”則暫告一段落。

不過, 在畫上暫時的句號之前, 由雙方之間因矛盾分歧引發的“非公開發行優先股, 中靜系方案被否”、“2016年分紅預案互不妥協”以及“IPO中止審查, 重啟面臨遙遙無期”等問題, 對於徽商銀行來說, 無論結果如何都得不償失。

而徽商銀行多年來保持的業績增長則成其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 在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連袂重磅推出的《2017中國銀行業全樣本報告》中, 徽商銀行在多項指標的排名中均位於前列, 且部分指標保持了兩位元數的增長。

資料顯示, 2016年年底, 該銀行資產總額為7547.74億元, 同比增幅18.65%, 在40家城商行中排名第7;實現營收209.18億元, 同比增長23%;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8.7億元, 同比增長11.51%。

2017年前三季度該行業績繼續穩步增長, 在已披露的財務資料中, 淨利潤為55.34億元, 同比漲幅為9.2%;資產總額為8251.75 億元, 同比漲幅為14.3%。

伴隨著徽商銀行資產規模和業績雙增長的則是其逐漸消耗的資本金。

報告顯示, 截至2016年底, 該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99%,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9%, 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94%, 不僅連續第三年持續下滑, 且已接近監管預警線。

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 徽商銀行上述資料再次走低, 三季報顯示, 該行資本充足率為12.41%,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50%, 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54%,

進一步接近紅線的同時, 其面臨的補充資本壓力亦逐漸加大。

不過, 如今重啟A股IPO時間遙遙無期, 有分析顯示徽商銀行或許只能通過減少分紅來補充銀行資本金, 以降低資本充足率資料堪憂所帶來的影響。

而正是該銀行管理層與“中靜系”因分紅方案的分歧, 最終令雙方矛盾激化, 從而引發後續的一連串負面問題出現。

更嚴重的是, 徽商銀行混亂的管理層所導致的內控失衡。 據統計, 今年以來, 該銀行因貼現資金回流至出票人、貸款資金被改變用途、信貸資金回流借款人帳戶、違規承諾理財產品收益等原因, 累計收到安徽銀監局開出罰單數量達12張。 不僅成為今年受處罰次數最多的銀行, 其總額近230萬元的罰款還排在所有銀行的第五位。

內憂外患下, 近日, 摩根大通研究報告顯示, 徽商銀行盈利預期和目標價格雙雙被下調, 同時對其由去年同期的中性評級調整為“減持”評級。

除此之外, 截至12月1日, 隨著此前“中靜系”持續增持, 徽商銀行H股的公眾持股量從約19.68%進一步下降至16.92%, 持續低於港交所上市規則規定的最低25%的要求。 如果公眾持股量降至15%以下, 港交所將有可能要求該上市公司停牌。

或許為徽商銀行的種種負面因素所左右, 即便業績依舊保持增長, 該銀行的股東銅峰電子和豐樂種業仍將各自持有前者0.0509%和0.1943%的股份進行轉讓, 而受讓方則是該銀行的第二大股東皖能電力, 交易完成後, 其持股比例已提高至10.65%。

而目前徽商銀行第一大股東“中靜系”的持股比例僅為14.86%,

對於未來該銀行的“決策權”, 是保持現狀?還是繼續上演“內鬥”?抑或是上演新的“股權之爭”?

長袖善舞的高央, 這位香港中策集團前董事會主席, 或許又該開始緊張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