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銀行買基金虧了14萬?買銀行理財必須懂這兩點

南京的林女士, 過去一直在工商銀行買保本型理財產品, 到期後, 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 認購了一隻銀行代銷的股票型基金,

共45萬元。

沒過多久, 女士急用錢想提前贖回, 卻發現不僅沒賺錢, 還虧損了14萬本金。

一氣之下, 女士將工商銀行告上法庭, 最終, 法院判決銀行賠償女士的全部損失。

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 在銀行買理財產品, 沒想像中那麼安全, 一來可能遇到南京林女士遭遇的情況, 二來銀行本身也會銷售高風險的產品。 融360小編一一道來。

很多人都默認銀行理財是無風險的, 其實不然。 按照產品的發行主體來區分,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3類, 銀行自營產品、銀行代銷產品、銀行託管產品。 我們先來說說南京這位元女士遇到的情況——買銀行代銷產品遭遇“飛單”。

如果這類銀行代銷產品出現虧損的情況, 由發行機構或投資者承擔, 銀行不擔責。

但是, 如果代銷銀行或理財經理在代理銷售的過程中, 存在違規行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單”, 那麼銀行和理財經理需要承擔相應的違規銷售責任, 賠償投資者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具體來說, 違規的行為包括銷售誤導、故意隱瞞產品風險、未經授權銷售產品等。

南京林女士遭遇就是飛單, 工商銀行理財經理在推薦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時只宣傳高收益, 卻不提存在風險。

法院在判決中, 認定理財經理不但沒有清晰告知風險, 而且存在不當推介, 即把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銷售給穩健型的投資者。

這又涉及到我們要講的另一個點,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分類。

按照風險等級來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可以分為R1~R5五檔, 風險等級由低到高。

R1級風險很低, 一般可以保證收益或者保本浮動收益, R2級風險較低, 一般是比較安全的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 但是R3級以上就不能確保本金及收益了。 當然, 隨著風險升高, 一般對應的收益也高。

第一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時(必須在銀行的網點), 銀行會讓投資者做一份風險評估測試, 以此來判斷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從低到高依次為保守型、穩健型、成長型、進取型、激進型。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只能買對應等級的或該等級以下的理財產品, 比如說, 南京林女士, 她是穩健型投資者, 那麼她能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只能是R1或R2級別的, 理財經理推薦時, 也只能推薦R1或R2級別的理財產品。

工商銀行推薦給她的股票型基金,

風險明顯超出了林女士能夠承受的安全範圍, 所以法院判定理財經理不當推介。

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有很多種, 為啥理財經理偏偏推薦給林女士這款?

據融360小編瞭解, 代銷理財產品的傭金一般比本行產品高, 差額可能達上百倍, 理財經理可能會為了績效工資重點推薦這款產品。 另外, 銀行有時會代銷本行參股基金公司的產品, 這種情況下, 銀行也免不了要重點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