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的“中”原來是面旗幟

今天“中國”的概念非常明確, 但是歷史上, 這個詞的含義是逐步變化的。 我們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證據, 是在陝西出土的一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

其中已經出現了“中國”兩字。 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這一帶以後, 在祭天的時候說, 我現在開始擁有中國了。 其他的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 所以證明“中國”這個詞的出現到現在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一些著作如《書經》、《詩經》中也有“中國”這個詞。

這個“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否一樣呢?實際上相差很大。 “國”開始的意思就是一個城、一個邦或者一個邑。 住在裡面的叫“國人”, 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 正因為如此, 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很多的國, 一般就稱為萬國, 比如說“萬國來朝”, 比如大禹會諸侯, 應召而來的有“萬國”。 當然並不一定真的有一萬個, 可能幾千個, 總之是相當多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名字可考的國還有好幾千個。 又比如講到周武王伐紂, “諸侯八百”都來回應, 也說明當時國很多。 但經過長期兼併和淘汰, 到戰國後期, 就號稱“七雄”, 實際上還剩下幾個小的諸侯國, 但加在一起不會超過20個。 所以一開始國的概念很小。

“中”原來的意思是一面旗幟。 最早的“中”字的右邊還有幾橫, 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 但這個旗幟不是隨便放的, 商代人一般放在兵營或者什麼地方的中間, 這個旗幟一插, 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圍。 所以這個字就演變為中間、中心、中央的意思。 這兩個字合起來,

“中國”, 就是在萬國中處於中間的國、中央的國、最重要的國。 由此延伸出來, 在地域上就是中原, 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間的地方。 這是“中國”的本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