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人看重幾千年的東西,曾經人人都有,如今十個人有八個都沒有

前段時間清明剛過, 每到清明時節中國人都遵循習俗要上墳掃墓, 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祭奠祖輩先人, 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我們都說飲水思源, 我們每天都在追求夢想, 想借此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都把眼光聚焦于未來, 因為我們都相信明天會更好, 但是有時候我們都只關心我們要去向何方, 卻忘了問問自己的靈魂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清明節就是一個好的節點,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 我們停下來去看看祖輩, 去緬懷緬懷我們的引路人, 看看過去, 以便我們能更好的往前走。

古代歷史人物

我們去祭奠先人, 去給他們掃墓, 每當到了墓地上看著排列有序的墓碑位置, 我們都會心生好奇, 而且墓碑上的名字也有學問,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陳列呢?其實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我國由來已久傳遞下來的輩分文化。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 人名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意義。

按照傳統中國人又有論資排輩的講究, 這是為了體現長幼有序, 所以都會在在起名字的時候加入“輩分”來體現人物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 我國古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輩分來排輩的呢?

其實很多人還是知道的, 就是從明朝朱元璋那開始的, 並且一直使用了七百多年, 到現在還有用的。

古代歷史人物

朱朱元璋起初的名字叫朱重八。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當時元朝政策的限制。 元朝為了打壓漢人文化規定老百姓不能取正式的姓名, 只能按排行或者父母年紀相加的方法來取。

比如朱元璋的父親則叫朱五四, 這是年齡數。 到了朱元璋, 他按輩份就成了朱重八。 到了後來, 朱元璋覺得自己這個重八太土氣了, 不好聽, 就很任性的給自己改名為朱元璋, 意思很明顯就是誅元的一個璋。 他確實成功的滅了元朝當了皇帝。 而在取名上, 朱元璋覺得給後代起個好名很有必要, 不能再讓子孫這麼亂叫下去。 於是, 他就創造了一套取名大法。

按這套方法, 朱元璋給自己的每個兒子都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就這樣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往下起名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規定, 從子輩起, 用每五個字輩的命名方法, 以五行順序, 在同輩之內依次順序以偏旁部首來命名。 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輪回旋轉。

古代歷史人物

明代初年, 朱元璋首次向孔府御賜十個字:希言公承彥, 宏聞貞尚衍, 用作輩分。 並規定了此後孔氏族人不得隨便取名。 為此孔府還專門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 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 取名訓字。 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 不准入譜。 ”

在古時候, 孔姓是天下第一大姓, 當孔姓出現了這種排輩方式的時候, 天下人都爭先模仿, 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國古代家譜文化的盛行, 這是儒家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這種方式更加牢固了我國古代宗室家族的意識, 是一個家族的印記。

古代歷史雕塑

伴隨著新中國新文化的潮流,人們追求解放思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全球化,人們的思想更為活躍了,現在都講究與世界接軌,現在中國人很少取名字還講究輩分了,現在年輕一代父母給孩子取名都講究趣味性,大家都追求新穎,不再刻守古板。

雖然我們都在追求新鮮的事物,講究與國際接軌,但我們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保護和繼承不是說非要我們回到古老的生活方式,讓時代倒退,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都該有的意識和認識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與現在文明相結合,通過字輩可以把親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

歷史人物

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中國人的凝聚力,讓我們心朝一個方向、勁往一處使,這樣才可以齊心協力共同早日實現我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是就目前而言,十個人有八個都沒有。

古代歷史雕塑

伴隨著新中國新文化的潮流,人們追求解放思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全球化,人們的思想更為活躍了,現在都講究與世界接軌,現在中國人很少取名字還講究輩分了,現在年輕一代父母給孩子取名都講究趣味性,大家都追求新穎,不再刻守古板。

雖然我們都在追求新鮮的事物,講究與國際接軌,但我們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保護和繼承不是說非要我們回到古老的生活方式,讓時代倒退,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都該有的意識和認識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與現在文明相結合,通過字輩可以把親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

歷史人物

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中國人的凝聚力,讓我們心朝一個方向、勁往一處使,這樣才可以齊心協力共同早日實現我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是就目前而言,十個人有八個都沒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