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郁:魯迅、語文及文章觀念的變遷

孫郁, 本名孫毅, 1957年出生于大連。 80年代畢業于瀋陽師範學院是一位藝術的良心的最強的人, 是一位追求欲最烈的人, 在他的許多小說作品中, 他只承認《造假錢的人聲》是一篇正格的長篇小說(roman)。 其卓識遠慮, 概可想見。 當隨筆侵入小說園地時節, 我們的作家們是不是要為“小說之防禦”而努力呢?我們是不是要保障小說樣式之獨立呢?③

穆木天為各類題材的作品立了規矩, 就把文學與文章的界限劃窄了。 其實, 五四之後, 許多人的小說是有散文化傾向的。 魯迅的《一件小事》《鴨的喜劇》都是散文與故事的結合,

文體裡有跨界的因素。 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橋》, 也模糊了小說與散文的界限, 自有一番景象在。 巴金的《海底夢》乃隨筆化的小說, 其抒情因素很濃, 感染力不減, 正是其心性的外化。 這種多文體的試驗, 是擴大了表達的張力的。

巴金在創作中, 並不在乎各類文體的界限, 他在談及小說與散文的差別時說:

照歐洲人的說法, 除了韻文就是散文, 連長篇小說也包括在內。 我前不久買到一部德國作家霍普特曼的四卷本《散文集》, 裡面收的全是長短篇小說。 而且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 有時候也不大容易給一篇文章戴上合適的帽子, 派定它為“小說”或為“散文”。 ④

沒有界限, 就把各類文體與各類形式重新組合了。 聰明的作家並不在乎這些,

他們是會把各類文體打通用之的。 錢鍾書、張愛玲有這樣的本領。 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既有傳記的痕跡, 又帶小說的味道, 而根底卻是學術的思考。 這種文體的混合, 造成閱讀的快感, 對漢語書寫的挑戰是無疑的。 學者文體的詩化, 乃文史一體傳統觀念的延伸, 就把中國文章的調子多樣了。 後來出現的木心, 也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重要人物。 木心本來是畫家, 因為對學問與創作均有熱情, 能出乎書齋而進俗世, 又能由俗世而進入書齋, 文也昭昭, 筆也燦燦, 文章的意味就不同尋常了。 寫評論有學者的眼光, 那篇關於蘭波的悼念文就百轉千回, 直抵精神彼岸。 而談現實感受則受惠于周氏兄弟, 修辭間設喻精妙, 哲思湧動。

這種品位的出奇, 大概也只有民國的文人才有, 平實、深入, 有鬼斧神工之跡。 在沉思裡是希臘與六朝的東西, 眼光則完全是現代的。 木心常常要把沒有意思的東西變為有價值的存在, 以跳躍的思維銜接空無與實有, 此岸和彼岸。 詞語是現實與夢幻的橋樑, 一面是俗世, 一面是神域。 和錢鍾書一樣, 職業感覺與平民感覺沒有界限, 作家的靈思與學者之頓悟亦可互往。 這都是沿著逆俗之徑前行的選擇, 文章學理念已與五四文人的精神重新契合了。

作家之文與學者之文是一種分類, 細細看來, 其間還有“道之文”與“心之文”之分。 作家之文有道統的, 也有率性的, 學者之文亦複如此。 從文章學的理念看, 盤根交錯, 有諸多隱性的話題。

50年代之後, 文章學的觀念不太被提及, 新華體的文章一家獨大, 問題多多。 唐弢意識到其間的問題, 借著談五四小品而獨倡書話, 用意是與流行的文章對抗。 他佩服魯迅, 更喜歡周作人, 試圖回到五四的語境中去。 其主編的《現代文學史》, 對作家的風格很是注意, 但因為左翼思潮的影子過深, 不能從容為之, 留下了諸多的遺憾。 只是像木心這樣的作家在美國獨往獨來的探索中, 文章學的價值才被顯示出來。

唐弢的苦思苦想裡有無奈的東西。 他試圖調和“道之文”與“心之文”兩者的關係, 把學者之文和作家之文結合起來。 這是個很大的野心, 非一般文人可以做到的。 不過有幾個文章家在自己的實踐裡做到了此點。 葉聖陶、夏丏尊、呂叔湘均如此,

他們懂創作, 又研究文章學的規律, 形成一種氣候。 葉聖陶深味漢語的規律, 能夠從容地在文言與白話間迂回往還, 後來張中行在《文言與白話》中發揚了此一理念, 對漢語表達規律進行了探索。 他自己的寫作, 就有學問氣和作家的敏感度。 望道, 也率性;心明, 也達意。 學人的雅致與作家的感受力均在, 思想之道與心靈之路交錯, 文體上已經別開生面了。

我們總結百年文章理念的演變, 其實還是周作人所說的載道與言志的問題。 或者說是“道之文”與“心之文”的彼此交錯, 複雜演進的過程。 這裡有作家文體的嘗試, 也有學人文章的摸索。 士大夫傳統與民間藝術傳統都互有進退。 五四是一次赤腳上路的狂歡, 後來大家穿上了鞋子,有了各自的樣子。現在的文章家不多,作家注意文體的也甚為寥落。我們應該關注其間的規律與問題,或許少走彎路也是可能的。

①見《魯迅全集·第五卷: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第393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國文論二集》第53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③穆木天《平凡集》第35~36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④巴金《談我的“散文”》,見《巴金全集》第二十卷第53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本文系作者根據2015年12月11日在北京工業大學附中舉辦的“中國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2015年年會暨魯迅作品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說整理而成。)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100872)

(《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6期)

後來大家穿上了鞋子,有了各自的樣子。現在的文章家不多,作家注意文體的也甚為寥落。我們應該關注其間的規律與問題,或許少走彎路也是可能的。

①見《魯迅全集·第五卷: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第393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國文論二集》第53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③穆木天《平凡集》第35~36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④巴金《談我的“散文”》,見《巴金全集》第二十卷第53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本文系作者根據2015年12月11日在北京工業大學附中舉辦的“中國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2015年年會暨魯迅作品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說整理而成。)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100872)

(《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6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